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10日下午1時,2018、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丘克(Olga Tokarczuk)獲得了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
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丘克
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
2017
石黑一雄:生於日本的英國移民作家
1954年11月8日,石黑一雄生於日本長崎,1960年隨家人移居英國,先後畢業於肯特大學和東安格利亞大學,並於1982年獲得英國國籍。1983年開始發表小說,其主要作品有《群山淡景》、《浮世畫家》和《長日將盡》等。曾獲得1989年布克獎、大英帝國勳章、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等多個獎項。
另一位諾獎熱門人物日本作家村上春樹非常欣賞石黑一雄,認為他的作品在日本受歡迎,原因「部分是因為它們是了不起的小說,但也因為我們在他的小說中發現了一種特別坦誠和溫柔的品質,既親切又自然。」
2016
鮑勃迪倫:在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歌形式
鮑勃•迪倫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1941年生於明尼蘇達州德盧斯城。大學時期開始使用藝名鮑勃•迪倫。1961年,鮑勃•迪倫從明尼蘇達大學輟學,開始專心致力於歌唱工作。
1996年鮑勃•迪倫首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美國詩人艾倫•金斯堡在提名信中指出:「雖然他(迪倫)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
2015
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對時代苦難與勇氣的寫作
阿列克謝耶維奇1948年出生於蘇聯的烏克蘭,畢業於明斯克大學新聞學系,後來成為白俄羅斯記者、作家。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車諾比事故、蘇聯解體等重大事件,曾出版《戰爭中沒有女性》《最後的證人》《鋅皮娃娃兵》《車諾比的祈禱》等作品。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阿列克謝耶維奇萌生了籌建智力俱樂部的想法。「我希望他們(精英和知識分子)可以向大家解釋,我們這個社會在發生什麼,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情以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做。蘇聯解體25年了,我們一直處在被解體的精神狀態下肯定不行。戰爭和法西斯主義應該是讓我們警醒的東西。」
2014
派屈克•莫迪亞諾:喚起人類的命運
派屈克•莫迪亞諾是法國評論界一致公認的當今法國最有才華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探索和研究當今人的存在及其與周圍環境、現實的關係。前期小說大都以神秘的父親和二次大戰的環境為主題,運用大量的回憶、想像,把現實和虛構結合起來,描寫並未經歷過的故事。諾獎評委會稱其獲獎原因為,派屈克•莫迪亞諾的作品「喚起了對最不可捉摸的人類命運的記憶」。其代表作有《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等。
2013
艾麗斯•門羅:一切來源於日常
門羅的很多故事都以安大略省的Horon縣為背景,其作品多以女性視角為中心,聚焦於加拿大普通小鎮的生活經驗,探索普通女性複雜的心理與情感世界,在冷靜、精緻的敘事中,給讀者帶來閱讀與心靈的震撼。她寫作的另一個特點,是故事的無所不知的講述者,一邊講述一邊對世界上發生的事情進行理解。門羅作品的一個常見主題(尤其反映在她的早期作品裡),是正在步入成年的女孩子面對自己的家庭和小鎮時的兩難處境。瑞典學院給出的頒獎詞是:「當代短篇文學小說大師」。代表作有《快樂影子之舞》《逃離》《石城遠望》《你以為你是誰?》《我青年時期的朋友》等。
2012
莫言:第一個中國籍諾獎獲得者
莫言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起一系列以故鄉山東高密為背景的作品,充滿「懷鄉」與「怨鄉」的複雜情感。瑞典文學院評價:「從歷史和社會的視角,莫言用現實和夢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創造了一個令人聯想的感觀世界。」代表作有《紅高粱》《檀香刑》《豐乳肥臀》《生死疲勞》《蛙》等。
2011
託馬斯• 特朗斯特羅默:慢慢打磨的詩人
瑞典著名詩人,被譽為「20世紀最後一位詩歌巨匠」,同時也是一位心理學家和翻譯家。瑞典科學院稱,「他以凝鍊、簡潔的形象,以全新視角帶我們接觸現實」,「特朗斯特羅默大部分詩集以凝鍊、簡短和深刻的比喻為特徵。在其最近的詩集,他轉向了更為短小、更為精煉的模式。」特朗斯特羅姆一生共發表了十二部詩集,兩百多首詩 ,他的寫作緩慢而沉潛,有時一年最多寫三首詩,有些詩往往要用幾年的時間打磨才完成,如《有太陽的風景》,前後耗時7年才最終完成。有人評價他是「像打磨鑽石一樣寫詩的人」主要作品:《17首詩》《記憶看著我》《航空信》。
2010
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對權力結構的製圖般的描繪
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是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的作家及詩人。其詭譎瑰奇的小說技法與豐富多樣而深刻的內容為他帶來「結構寫實主義大師」的稱號。瑞典皇家學院稱他的創作是「對權力結構的製圖般的描繪和對個人反抗的精緻描寫」。代表作有《綠房子》《城市與狗》《酒吧長談》等。
2009
赫塔•穆勒:用德語寫作無所寄託者的境遇
德國女作家和詩人,1953年8月17日出生於羅馬尼亞小鎮尼特基多夫,1987年移居德國。赫塔•穆勒擅長描寫羅馬尼亞裔德國人在蘇俄時代的遭遇,她的作品總能從內心出發,並帶著較為濃重的政治色彩。米勒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德語寫成善於通過文學作品向世人展示她的成長環境與後來在異國他鄉的生活經歷。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稱其「兼具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一無所有、無所寄託者的境況。」代表作有《低地》《沉重的探戈》、《護照》、《心獸》、《單腿旅行》等。
綜合自新華社、中國新聞網等
資料整理:李方舟
[ 責編:孫宗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