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發布大灣區金融清單:允許港澳居民將內地自住住宅抵押給港澳銀行

2021-01-11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9月16日,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印發《關於貫徹落實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意見的行動方案》(簡稱《方案》)。

《方案》指出,支持廣州開展不動產跨境抵押登記,允許港澳居民將其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購買的自住住宅抵押給港澳銀行,便利港澳居民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購房。

支持在穗銀行在宏觀審慎框架下,向港澳地區的機構或項目發放跨境貸款。支持港澳銀行在穗分支機構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貸款服務。

2020年8月,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關於明確港澳銀行在大灣區內地九市辦理不動產抵押登記有關事項的通知》,解決港澳銀行辦理不動產抵押登記的身份限制,消除了港澳銀行辦理抵押登記必須在內地開設分支機構或代表機構的門檻。

自2020年9月1日起,港澳銀行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市所轄的不動產登記機構申請辦理不動產抵押登記時,不再受原有規定的限制,港澳銀行憑經公證、轉遞的設立文件或註冊證明作為身份證明材料,便可在九市辦理不動產抵押登記,無需提交境內設立分支機構或代表機構的批准文件和註冊證明以及《金融許可證》。同一港澳銀行在同一不動產登記機構再次辦理不動產抵押登記時,不再重複提交上述材料。

目前,為香港居民提供大灣區置業按揭或物業融資服務的銀行,包括:中銀香港、工銀亞洲、東亞銀行、建行亞洲、創興銀行及南洋商業銀行等,其他銀行亦積極籌備推出有關服務。

附全文: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關於貫徹落實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意見的行動方案》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銀髮〔2020〕95號)及《省地方金融監管局 人民銀行廣州分行 廣東銀保監局 廣東證監局 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 深圳銀保監局 深圳證監局印發的通知》(粵金監〔2020〕51號),進一步推進廣州金融開放創新,深化穗港澳金融合作,加大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力度,推動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制定如下行動方案。

一、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和平臺建設

(一)加快推進機構設立。

1.推動廣州期貨交易所落地,積極推動廣州期貨交易所在穗落戶政策兌現落實,配合國家有關部委做好交易所落地及交易品種研究儲備。(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廣東證監局,南沙區政府)

2.加快推動在廣東自貿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打造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服務大灣區建設發展。(責任單位:廣東銀保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南沙區政府)

3.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保險機構在南沙區設立經營機構;推動在南沙區設立港澳保險服務中心,為在內地工作或居住並持有港澳保單的港澳居民提供人身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售後服務。支持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引入各類法人金融機構,推動廣佛全域同城化等重大戰略部署加快落實。(責任單位:廣東銀保監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南沙區政府)

(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合作。

4.支持港澳金融機構參與廣州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依託廣州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合作平臺,推動廣州綠色金融創新經驗向粵港澳大灣區複製推廣。探索在粵港澳大灣區構建統一的綠色金融相關標準,並逐步向國際標準接軌,進一步吸引國際投資者。(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各區政府)

5.推動組建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搭建粵港澳三地金融業與粵港澳大灣區企業信息平臺,集聚粵港澳三地金融資源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產業發展。(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6.充分發揮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的平臺功能,搭建粵港澳大灣區環境權益與金融服務平臺,加快推進碳排放權及其他環境權益交易,穩步推進碳排放權抵質押貸款、基於林業碳匯的生態補償等碳金融業務創新。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外匯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以外匯或人民幣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碳排放權交易。(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

7.成立廣州綠色金融研究院、廣州綠色金融協會、廣州綠色金融服務中心。優化綠色金融產融對接系統,提高綠色金融產融對接效率,探索接入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綠色項目,並推動系統向大灣區金融機構開放,推動大灣區綠色企業和項目信息共享。提升綠色金融研究水平,不斷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監管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各區政府)

8.鼓勵更多在穗企業利用港澳平臺為綠色項目融資及認證,支持廣州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在香港、澳門發行綠色金融債券及其他綠色金融產品,募集資金用於支持廣州綠色企業、項目建設。(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提升本外幣兌換和跨境流通使用便利度

(三)探索實施更高水平的貿易投資便利化試點。

9.支持在穗銀行根據廣東省銀行展業自律機制推選的優質企業名單,針對名單內企業,憑其提交的支付指令,直接為其辦理跨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以及外商直接投資資本金、跨境融資及境外上市募集資金調回等資本項目收入資金境內支付使用。(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

10.用好國家外匯管理局擴展外債便利化試點支持高新技術企業跨境融資政策,支持處於成長初期淨資產規模較小的中小微創新型企業在國家外匯管理局核定規模內借入境外低成本資金,拓寬企業融資渠道。(責任單位: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

(四)完善貿易新業態外匯管理。

11.支持更多銀行落地個人貿易便利化結算措施,促進個人開展市場採購貿易和跨境電子商務。推動銀行業務模式創新,在單證審核和業務流程上為個人提供更便捷的服務。(責任單位: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廣東銀保監局,市商務局)

(五)推進資本項目便利化改革。

12.允許符合條件企業的資本項目外匯收入及其結匯所得人民幣用於境內支付使用時,可憑支付命令函直接在符合條件的銀行辦理,無需事前逐筆提交真實性證明材料。(責任單位: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

13.允許廣州符合條件的非銀行債務人直接在銀行辦理外債註銷登記,取消在穗企業辦理外債註銷登記時間限制。(責任單位: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

(六)探索建立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相適應的帳戶管理體系。

14.積極總結南沙自由貿易(FT)帳戶試點經驗,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繼續向人民銀行總行爭取擴大試點銀行範圍。(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廣東銀保監局)

15.穩步推進本外幣合一銀行帳戶體系建設試點研究,按人民銀行總行部署做好相關制度建設、方案制定等工作,促進跨境貿易、投融資結算便利化。穩步推進港澳地區代理見證開立個人Ⅱ、Ⅲ類銀行結算帳戶業務,做好業務試點運行監測和評估,在人民銀行總行指導下逐步擴大試點銀行範圍。(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廣東銀保監局)

(七)探索建立跨境理財通機制。

16.配合人民銀行總行做好「跨境理財通」試點方案等各項準備工作,積極爭取政策支持,推動「跨境理財通」試點落地。(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八)開展本外幣合一的跨境資金池業務試點。

17.在廣州開展本外幣合一的跨境資金池業務試點,進一步便利跨國企業集團在境內外成員之間進行本外幣資金餘缺調劑和歸集,在資金池內實現本外幣按需兌換,對跨境資金池業務實行宏觀審慎管理。(責任單位: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廣東銀保監局)

(九)支持銀行開展跨境貸款業務。

18.支持在穗銀行在宏觀審慎框架下,向港澳地區的機構或項目發放跨境貸款。支持港澳銀行在穗分支機構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貸款服務。(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廣東銀保監局)

19.支持廣州開展不動產跨境抵押登記,允許港澳居民將其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購買的自住住宅抵押給港澳銀行,便利港澳居民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購房。(責任單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

(十)穩步擴大跨境資產轉讓業務試點。

20.探索擴大跨境轉讓的資產品種,並納入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金融機構按照商業可持續原則,在滿足風險管理要求的基礎上,規範開展貿易融資資產跨境轉讓等業務。(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廣東銀保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十一)支持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

21.支持穗港澳三地機構合作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納入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統計,募集內地、港澳地區及海外機構和個人的人民幣資金,為我國企業「走出去」開展投資、併購提供投融資服務,助力「一帶一路」建設。(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監管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

(十二)支持內地非銀行金融機構與港澳地區開展跨境業務。

22.支持在穗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等機構按規定在開展跨境融資、跨境擔保、跨境資產轉讓等業務時使用人民幣進行計價結算。(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廣東銀保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23.支持廣州符合條件的財務公司、證券經營機構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有序開展結售匯業務,為客戶辦理即期結售匯業務和人民幣與外匯衍生品業務。(責任單位: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十三)開展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跨境投資試點。

24.繼續推進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業務,吸引更多外商投資股權投資類企業在穗集聚發展。允許港澳機構投資者通過QFLP參與投資在穗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企業(基金)。(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廣東證監局,南沙區政府)

25.支持廣州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境外投資。支持研究開展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合格境內投資企業(QDIE)試點工作,爭取在廣東自貿試驗區南沙片區開展QDLP/QDIE試點。(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廣東證監局,南沙區政府)

26.對上述QFLP、QDLP/QDIE試點實施宏觀審慎管理,根據收支形勢適時逆周期調節,防範跨境資金流動風險。(責任單位: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

(十四)完善保險業務跨境收支管理和服務。

27.對符合銀行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規定和現行外匯管理政策的保險業務,包括境內居民因到港澳旅行、留學和商務活動等購買的港澳地區個人人身意外險、疾病保險等可兌換的經常項目交易,進一步明確政策指引,指導在穗銀行提供便利的理賠、續保、退保等跨境資金匯兌服務。(責任單位: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廣東銀保監局)

28.在依法前提下,鼓勵港澳地區人民幣保險資金回流,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中長期資金。支持港澳保險公司依法取得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融資支持。(責任單位: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

三、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

(十五)擴大銀行業開放。

29.支持各類符合條件的港澳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新設內地法人總部、分支和專營機構等方式在廣州拓展業務,按照內外一致原則促進其發展並加強監管。(責任單位:廣東銀保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30.支持境外銀行在廣州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支持商業銀行與外資機構合資在廣州發起設立不設外資持股比例上限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支持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在廣州設立理財子公司、金融資產公司及其專業投資子公司;鼓勵外資在廣州投資入股信託公司等金融機構。(責任單位:廣東銀保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十六)擴大證券業開放。

31.支持在廣州依法有序設立外資控股的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依法擴大合資券商業務範圍,提升廣州證券基金期貨業對外開放程度。(責任單位:廣東證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32.探索研究在廣州試點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跨境業務。(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廣東證監局)

33.支持港澳私募基金參與廣州創新型企業融資,鼓勵符合條件的廣州創新型企業赴港澳融資、上市。依託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南方總部,在現行法律法規框架下,研究設立投資項目權益轉讓平臺。(責任單位:廣東證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34.支持在穗證券金融機構開展併購重組和海外業務,積極開發多樣化差異化的金融產品、金融工具,創新跨境投融資產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投資銀行。(責任單位:廣東證監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

35.針對大灣區居民和企業需求開展跨境資產管理、財富管理業務和產品創新,鼓勵在穗金融機構依託港澳金融市場積極開展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REITs)等試點及基金互認工作。(責任單位:廣東證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十七)擴大保險業開放。

36.支持在廣州設立外資控股的人身險公司。支持在廣州設立外資保險集團、再保險機構、保險代理和保險公估公司。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保險機構在廣州設立經營機構。鼓勵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在廣州設立專業資產管理子公司。試點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參股境外資產管理機構等在廣州設立的理財公司。(責任單位:廣東銀保監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37.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在廣州設立保險法人機構,支持保險公司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資產管理、營運、研發、後援服務、數據信息等總部。(責任單位:廣東銀保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38.支持在穗保險機構與港澳保險機構合作開發跨境醫療保險等更多創新產品,為客戶提供便利化承保、查勘、理賠服務。(責任單位:廣東銀保監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

39.鼓勵保險機構基於粵港澳大灣區重疾發生率表以及區域健康醫療經驗數據,探索開發粵港澳大灣區專屬重疾險產品。支持搭建醫療保險便民服務平臺,為大灣區醫療保險患者提供醫保直賠、健康管理、疾病預防等服務,改善居民就醫結算體驗,提升醫療綜合服務水平。(責任單位:廣東銀保監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40.支持廣州與香港、澳門保險機構開展跨境人民幣再保險業務,推進再保險市場建設。(責任單位:廣東銀保監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

41.支持上海保險交易所在廣州設立區域總部或平臺,搭建服務大灣區發展的國際再保險、大宗保險項目招投標等業務平臺。支持航運保險要素交易平臺發展壯大,研發大灣區創新型航運保險業務。(責任單位:廣東銀保監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南沙區政府,越秀區政府)

四、推進穗港澳資金融通渠道多元化,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十八)支持規範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相關基金。

42.在依法前提下,支持粵港澳三地機構共同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相關基金,鼓勵保險資金、銀行理財資金按規定參與相關基金,引導港澳地區及海外各類社會資金,穩妥有序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基礎設施建設、現代產業發展和重大項目建設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監管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大灣區辦)

(十九)支持非投資性企業開展股權投資試點。

43.允許廣州企業依法以資本項目收入或結匯所得人民幣資金進行境內股權投資。試點企業在真實、合規前提下,可以按照實際投資規模將資金直接劃入被投資企業。(責任單位: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

(二十)有序推進粵港澳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44.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在廣州發行金融債券、公司債券和債務融資工具,逐步拓寬發行主體範圍、境內發行工具類型和幣種等。(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廣東證監局)

45.推動跨境徵信合作,支持穗港澳三地徵信機構開展跨境合作,探索推進徵信產品互認,進一步完善跨區域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加大信息歸集共享和開發利用力度,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徵信服務。(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二十一)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

46.逐步擴大粵港澳大灣區內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和範圍,推動人民幣在粵港澳大灣區跨境便利流通和兌換。(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

五、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創新水平

(二十二)加強科技創新金融服務。

47.支持保險資金、符合條件的資產管理產品投資面向科技企業的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等,拓寬科技企業融資渠道。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銀行業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強與外部創投機構合作,積極探索多元化的金融支持科技發展業務模式。鼓勵廣州風投機構聯合港澳投資機構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依託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助力科技成果落地產業化。發揮上海證券交易所南方中心、深圳證券交易所廣州服務基地、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廣州基地作用,支持灣區內科創企業融資發展。(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科技局,天河區政府)

48.深入推進智慧財產權金融產品創新,推動智慧財產權證券化市場化、持續化發行,積極運用廣州市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等政策工具,大力推進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推進廣州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建設,推動廣州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與香港智慧財產權交易所等境外機構合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廣大創新主體提供以智慧財產權金融創新、智慧財產權跨境交易為特色的智慧財產權運營服務。(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市場監管局)

49.支持創投基金的跨境資本流動,便利科技創新行業收入的跨境匯兌。在符合三地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研究推進金融對接科技產業的服務模式創新。(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廣東銀保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二十三)大力發展金融科技。

50.進一步擴大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試點範圍,探索跨境電商貿易融資的金融科技創新,豐富應用場景,逐步形成跨境融資信用服務體系,促進市場主體貿易投資便利化,提升外匯服務水平。(責任單位: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51.探索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機構間的協同應用,鼓勵金融機構共同參與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系統,深入開展行業內業務數據共享機制研究,在滿足用戶數據隱私保護的條件下,將有關數據逐步納入共享範圍並依法使用。(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52.加快推動廣州市數字金融協會、廣州金融發展服務中心建設發展,探索設立粵港澳金融科技聯合實驗中心,積極打造金融科技服務實體經濟的生態圈,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鼓勵在穗金融機構將金融科技納入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和應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整合內部數據資源、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改造信用評價模型、提高營銷獲客能力、提升貸款投放效率,改進對大灣區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降低金融服務成本。(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監管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

53.持續推動行動支付在智慧交通、智慧生活、智慧醫療、智慧養老等大灣區城鄉重點領域深度應用,穩妥推進大灣區公共運輸等領域跨境支付的便利化措施,不斷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更專業、更優質、更安全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支持在廣州推進境外人員境內行動支付試點。(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

54.支持內地非銀行支付機構在港澳擴展業務。(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

六、切實防範跨境金融風險

(二十四)加強穗港澳金融監管合作。

55.推動建立大灣區金融監管溝通協調機制,加強跨境金融機構監管和資金流動監測分析合作,防範監管套利。建立金融機構跨境經營風險、突發性重大風險事件的金融監管信息互換和應急處理等機制,依託廣州金融風險監測防控中心,強化地方金融風險監測平臺功能和作用,探索建立跨境監管風險監測和預警機制。(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56.推動完善創新領域金融監管規則,研究建立跨境金融創新的監管「沙盒」。(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57.強化屬地金融風險管理責任,按照「一企一策」原則做好重點領域、重點企業風險防範和處置。各區要參照市層面設立區級金融風險專項應對處置工作機制,堅決打擊各類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加強地方金融監管薄弱環節制度建設,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監管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各區政府)

58.加強穗港澳三地人才交流合作。大力實施廣州高層次金融人才支持項目,鼓勵在穗金融機構從業的港澳金融人才申報廣州高層次金融人才。支持在穗金融機構加強為穗港澳三地人才提供服務、開發創新產品。鼓勵金融機構和金融相關企業積極引進港澳金融高管及專業人才,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健全人才雙向流動機制。(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港澳辦,市人才辦)

(二十五)建立和完善金融風險預警、防範和化解體系。

59.完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風險監測體系建設,強化金融監管部門聯動。加強重點領域金融風險監測,做到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處置,提升風險防範的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60.利用金融科技加強金融風險防控。不斷加強廣州金融風險監測防控中心建設,利用區塊鏈、人工智慧、大數據、網際網路等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開展金融監管和維護金融穩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及時發現、化解金融風險隱患,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運行安全區。(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廣州金融風險監測防控中心)

61.完善廣州與港澳地區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機制,完善粵港澳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監管合作等機制,開展跨境創新型金融項目產品洗錢風險評估工作。(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二十六)加強穗港澳金融消費權益保護。

62.加強穗港澳三地金融管理、金融消費者或投資者保護組織的信息交流、業務溝通、職能合作,建立金融消費者或投資者保護監管協商合作機制。(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63.推動建立健全穗港、穗澳金融糾紛調解合作機制,落實《粵澳地區金融糾紛調解合作框架協議》,積極構建以調解為主體、與國際接軌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糾紛跨境多元化解機制。(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64.加強穗港澳三地金融部門和行業組織的溝通聯繫,推動三地金融消費者或投資者教育和居民財經素養教育協同、創新、發展。進一步明確轄內金融機構消費者保護、投資者保護體制機制建設要求,完善投訴處理和考核評價機制,壓嚴壓實機構主體責任。(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65.推動穗港澳三地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等行業組織加強聯繫協作,開展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合作,推動行業糾紛調解組織的結果互認,建立消費者宣傳教育資源的共享機制。(責任單位: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

66.支持廣州加快推進金融法治建設,加快建成與港澳和國際接軌的金融規則體系。研究推動廣州網際網路法院、廣州仲裁委員會(廣州國際仲裁院)順應金融市場發展趨勢,參照國際高標準實踐,加強能力建設,提高案件專業化審理水平,增強案件審判的國際公信力和影響力,為推動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責任單位:市司法局,廣州網際網路法院,廣州仲裁委員會,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營業管理部,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作者:辛繼召 編輯:曾芳)

相關焦點

  • ...金融便利措施有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使用行動支付、開立內地銀行...
    中國發展網據國家發改委官網消息, 8月5日國務院舉辦政策例行吹風會,央行已推出了五大粵港灣大灣區的金融便利措施。央行推出五大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便利措施,有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使用行動支付、開立內地銀行的結算帳戶等。
  • 港澳居民內地銀行開戶小痛點:不同銀行網點要求不同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港澳居民內地銀行開戶小「痛點」編者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有序推進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加強灣區金融往來。但目前三地金融往來中的小「痛點」不少。作為香港永久居民,她發現,港澳居民在內地開立銀行帳戶,「實際操作起來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需要提供許多資料,而且各家銀行說法不太一樣。」隨著越來越多的港澳人士在灣區置業、工作,甚至玩手機遊戲、在電商平臺購物,隨之而來的金融服務需求也日漸增多。
  • 港澳代理見證開立內地個人銀行帳戶累計達8.67萬戶
    新華社廣州1月19日電(記者劉宏宇)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19日發布最新數據顯示,自香港、澳門代理見證開立內地個人銀行帳戶試點政策啟動以來,香港、澳門居民共開立Ⅱ類、Ⅲ類個人銀行結算帳戶8.67萬戶,累計交易168.24萬筆、金額10.20億元,入金5.94億元,出金4.26億元。
  • 港澳居民內地銀行開戶小痛點:不同銀行網點要求不同 想辦信用卡更難
    編者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有序推進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加強灣區金融往來。但目前三地金融往來中的小「痛點」不少。本周開始,《大灣區觀察版》推出「灣區金融觀察」系列報導,爭取「小切口、大話題」,每期選取大灣區金融生活中與民生相關的痛點予以報導,我們相信,直面問題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 深圳前海出臺12條惠港澳居民政策
    本網訊 見習記者 朱立軒報導 近日,深圳前海發布《前海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關於惠及港澳居民的政策措施」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擬出臺三方面共計12項舉措,為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工作、就業、創業、生活提供便利。
  • 大灣區居民「跨境理財通」來了
    繼央行等四部門發布金融26條支持大灣區建設之後,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便利化又有新進展。6月29日下午,央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澳門金融管理局發布關於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的聯合公告。
  • 金融26條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香港買保險有望內地續保理賠!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監證會、外匯局發布《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從五個方面提出共26條舉措,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穩步推進態勢下,保險業是其中的一支積極力量。對符合銀行保險監管機構規定和現行外匯管理政策的保險業務,進一步便利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銀行為已購買港澳地區保險產品的內地居民提供理賠、續保、退保等跨境資金匯兌服務。3. 擴大保險業開放,支持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設立外資控股的人身險公司、外資保險集團、再保險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保險機構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設立經營機構。
  •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鄧江年:強化港澳與內地的聯繫 提升港澳...
    歷史證明,「一國兩制」是解決歷史遺留港澳問題的最佳方案,是港澳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歷史也將繼續證明,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遇之大變局中,「一國兩制」的生命力和優越性將更加凸顯,將行穩致遠。港澳從來沒有隔離於內地而孤立發展。自古以來,港澳都與內地唇齒相依、息息相關。
  • 香港居民在港可開內地銀行帳戶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梁海祥) 昨日,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組織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與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銀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推出中銀香港代理見證開立內地中行個人帳戶業務。今後,香港居民在港就能開立內地銀行帳戶。  港人可足不出港開立內地帳戶  此前,香港居民開立內地銀行帳戶必須前往內地辦理。
  • 香港居民在港即可開立內地銀行帳戶
    20日,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迎來新突破。「整個開戶流程太方便了,不用到內地銀行網點就完成了相關手續。」嘗到此次創新業務「頭啖湯」的香港市民陳先生稱讚道。陳先生所說的,是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的指導下,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組織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與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銀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先行先試,創新推出的香港代理見證開立內地II、III類個人銀行帳戶業務。這一業務滿足大灣區居民便捷行動支付服務需求,促進大灣區支付與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助力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建設。
  • 深圳經濟特區金融學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將完成兩個轉型,金融融合...
    3月6日上午,深圳經濟特區金融學會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研究》課題報告。同時,課題報告從頂層設計,全局視角、激勵機制、服務實體經濟導向、金融市場、金融科技、風險防範等方面,系統地提出了未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方向和七大政策建議,包括建議設立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委員會,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基金」,積極探索跨境資產管理聯動合作機制,建立大灣區內部保險跨境服務機制,允許港澳居民購買大灣區內地人民幣理財產品,建立灣區高端金融人才市場
  • 約400名港澳老年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養老
    來源:中新社中新社廣州11月30日電 (蔡敏婕 莫冠婷)廣東省民政廳30日稱,目前,廣東省有7家港澳服務提供者開設或運營養老服務機構,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共收住港澳地區老年人約400人。廣東深化粵港澳養老服務合作,支持港澳業界在粵辦養老機構,並完善港澳臺居民在廣東省參加養老保險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強粵港澳在養老服務人才、資金、項目、標準化等方面的合作,支持港澳服務提供者在廣東按規定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等方式興辦養老機構,同等享受境內民辦養老機構待遇等。
  • 制度創新推動灣區規則銜接 南沙打造內地與港澳融合樣本
    南沙攜手港澳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本次活動由廣州南沙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管委會、暨南大學主辦,南沙開發區創新工作局、暨南大學自貿試驗區研究院、南沙開發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南沙開發區口岸工作辦公室、南沙開發區金融工作局承辦。
  • 港澳青年:跳出「舒適圈」 勇闖大灣區
    港澳青年:跳出「舒適圈」 勇闖大灣區——記二 一九年港澳青年學生南沙「百企千人」實習計劃  7月15日,港澳青年學生南沙「百企千人」實習計劃2019年首期結業分享會暨第二期迎新啟動儀式在南沙舉辦,226名來自暨南大學、廈門大學等內地高校,以及香港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和順德聯誼總會梁銶琚中學、荃灣官立中學、拔萃男書院等港澳各大院校的港澳大學生和
  • 港澳辦談港澳居民居住證與港澳居民往來內地通行證區別
    會上有記者提問,這次港澳臺居民居住證和以往港澳居民往返內地通行證(即回鄉證),以及臺灣居民往返大陸的通行證有什麼樣的不同?  港澳居民居住證和港澳居民往來內地通行證到底有什麼區別?對此,黃柳權表示,這兩個證件都是我們內地的公安機關依法為港澳居民制發的證件,這兩種證件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個不同是制發的依據不同。
  • 香港居民獲大灣區購房資格 享當地居民同等待遇
    在介紹有關便利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購買房屋時,她表示,支持香港居民在內地便捷使用移動電子支付、在大灣區試點香港居民異地見證開立內地個人銀行結算帳戶、探索建立跨境理財通機制等內容。   在「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購買房屋」相關政策上,香港居民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購房,獲豁免所需的在本地居住、學習或工作年限證明,以及繳納個人所得稅及社保條件,使香港居民享有與當地居民同等的待遇。這項措施可便利香港居民在內地學習、就業,以及退休後在內地生活。
  • 國史講堂:「一國兩制」在港澳的成功實踐
    事例一,成功抵禦亞洲金融風暴。1997年,香港回歸不久,亞洲金融風暴便迎機而來。在美國金融投機商索羅斯等一幫國際炒家的持續猛攻之下,自泰國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匯市和股市一路狂瀉,一蹶不振。在東南亞得手後,索羅斯劍指香港。1997年10月,首次衝擊香港市場。1998年8月初,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在請示中央政府後,特區政府果斷決策,入市幹預。
  • 26條金融措施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廣州期貨交易所要來了
    26條金融措施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廣州期貨交易所要來了,期貨公司將試點跨境業務…… 摘要 【26條金融措施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 廣州南沙打造內地與港澳融合發展「樣本」 助創國際一流灣區
    中新社廣州12月2日電 (王堅)由廣州南沙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管委會聯合暨南大學主辦的2020年度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交流會2日在廣州舉辦。12月2日,廣東廣州,由廣州南沙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管委會聯合暨南大學主辦的2020年度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交流會舉行。交流會現場,廣州南沙粵港澳科技創新團體標準服務平臺正式啟動。
  • 香港人在內地9城購房放開:限購條件通通豁免,對深圳廣州...
    16項措施簡述如下:  一、便利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購買房屋  二、支持香港居民在內地便捷使用移動電子支付  三、在粵港澳大灣區試點推出香港居民異地見證開立內地個人銀行結算帳戶  四、保障在粵工作的港澳居民子女與內地居民子女同等享受教育  五、探索建立跨境理財通機制  六、為非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往來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