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言小說知識庫功能略論

2020-12-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古代文言小說知識庫功能略論

2016年04月03日 09:41 來源:《中國文學研究》 作者:劉天振

字號

內容摘要:一、古代目錄書「子部·小說家」對博物體、專業書的著錄歷代目錄書「子部·小說家」所著錄的兩類著作與現代小說觀念最為乖悖:一是博物體著作,如《博物志》、《酉陽雜俎》等。以下是歷代書目著錄博物體、專業著作情況一覽表:中國傳統博物學①「是儒家『博物』觀念的產物,常用來形容人們所見所聞的各種知識的總匯」。」[3](P594)張華《博物志》作為早期博物體著作,其題材來源除個別故事如「八月浮槎」不見他書記載,絕大部分是採集舊著而來,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六十七「子部小說家類」說:「《博物志》十卷(漢魏叢書本),……是本蓋後人未見原書,惟採掇諸書所引,而附益以他小說。二、中晚明學界對「小說家類」博物功能認識的自覺中國古人對於「知識」的興趣與掌握常用「博物」來表達,而博物的書又常被置於「小說」名義之下。

關鍵詞:博物;小說家;著錄;著作;學術;雜家;知識庫;類書;書目;研究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論及文言小說之功能,學界所論主要集中於資治體、輔名教的實用功能,證經補史的學術功能,以及助談笑、資閒暇的娛樂功能等幾個方面,而對其匯聚知識、博物多識的知識庫功能鮮有關注。而這種認識又導致對文言小說文獻資源的開發主要囿於文學、史學等人文科學領域。其實,文言小說的「知識庫」功能在古代學術史上是名至實歸的:在中國目錄學史上,自《隋書·經籍志》至《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小說家」著錄博物體著作及專業圖書是一個通例;古代學界對「小說家類」作品「博識」功能認識的完全自覺與極力張揚發生於中晚明時期,體現於當時學者的論述、小說類書及小說叢書的編纂等多個方面。有鑑於此,我們對古代文言小說文獻資源的開發就不能僅囿於人文、社科領域,還應拓展到自然科學研究領域。

  關 鍵 詞:文言小說/知識庫功能/古代小說文獻資源開發

 

  論及文言小說或曰舊小說、子部小說之功能,古今學界所論主要集中於資治體、輔名教的實用功能,證經補史的學術功能,以及助談笑、資閒暇的娛樂功能等幾個方面,而對其匯聚知識、博物多識的知識庫功能關注甚少。而這種認識又導致對古代小說文獻資源的開發主要囿於文學、史學等人文科學領域。其實,文言小說的「知識庫」功能在古代學術史上是名至實歸的,因此其文獻價值不僅體現於人文、社科研究領域,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有很大的開發利用潛力。以下我們將從古代目錄書的著錄、古代學者的論述及小說類書、小說叢書的編纂三個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古代目錄書「子部·小說家」對博物體、專業書的著錄

  歷代目錄書「子部·小說家」所著錄的兩類著作與現代小說觀念最為乖悖:一是博物體著作,如《博物志》、《酉陽雜俎》等。二是眾多專業性書籍,如各種專業圖譜、志錄等。可以說,自《隋書·經籍志》至《四庫全書總目》,「小說家」門戶容納博物體著作、專業著作是一個通例。以下是歷代書目著錄博物體、專業著作情況一覽表:

  中國傳統博物學①「是儒家『博物』觀念的產物,常用來形容人們所見所聞的各種知識的總匯」。[1]同時傳統博物學「有誌異的特徵,神秘主義的傾向」。[2]就是說,它將「怪力亂神」的內容也納入其知識體系之中。綜而言之,中國傳統博物學具有綜合性、經驗性、誌異性等特徵,《博物志》、《酉陽雜俎》等書中都有鮮明的體現。

  以《博物志》、《酉陽雜俎》等為代表的博物體著作,在中國目錄學史上一直遊移於「子部」的「雜家」與「小說家」之間。以張華《博物志》為例:《隋書·經籍志》入「雜家類」,《舊唐書·經籍志》與《新唐書·藝文志》改入「小說家類」,《崇文總目》入「小說類」,《通志·藝文略》《中興館閣書目》《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併入「雜家類」。明焦竑《國史經籍志》將張華《博物志》、李石《續博物志》及訓詁辨訂類的《古今注》《事物紀原》等併入「雜家類」。在清代,《明史·藝文志》將博物體著作歸入「子部·雜家類」,著錄明人所著:趙弼《事物紀原刪定》、解延年《物類集說》、戴璟《博物策會》、穆希文《動植紀原》、王三聘《事物考》、閔文震《異物類苑》、朱謀《玄覽》、董斯張《廣博物志》等書。清代《四庫全書總目》則將《博物志》歸入「子部·小說家類」。對於《博物志》續書的歸類。明清書目也是兩柄於「雜家」與「小說家」之間。《博物志補》於《千頃堂書目》入「子部·雜家類」,於《四庫總目》隸「子部·小說家類」。《廣博物志》於《千頃堂書目》、《四庫全書總目》均入「子部·類書類」,但《明史·藝文志》卻改隸「子部·雜家類」。而現代纂修《續修四庫全書》,又將清代徐壽基《續廣博物志》歸入「子部·小說家類」。

  除了前述「雜家」、「小說家」的歸類,有意味的是,明代有些書目及叢書將《博物志》歸入「格物家」名下。嘉靖間高儒《百川書志》「子志三·格物家」之下著錄了張華《博物志》十卷、李石《續博物志》十卷。[2]萬曆間杭州出版商胡文煥編輯《格致叢書》,其「經翼」類也收錄《博物志》、《續博物志》。其實,「格物家」之歸類是對前代「雜家」歸類的繼承與延伸,反映了中晚明學界對《博物志》「自然研究」特點的新認識。

  著眼於《博物志》崇尚博物的知識性以及綴輯舊文的成書方式,將這一系列著作歸入「雜家」更為恰當。所謂「雜家」,班固《漢志》說:「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蕩者為之,則漫羨無所歸心。」[3](P594)張華《博物志》作為早期博物體著作,其題材來源除個別故事如「八月浮槎」不見他書記載,絕大部分是採集舊著而來,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六十七「子部小說家類」說:「《博物志》十卷(漢魏叢書本),……是本蓋後人未見原書,惟採掇諸書所引,而附益以他小說,分類成編,故證以諸書所引,或有或無,或合或不合也。」[4](P172)魯迅先生也說其「乃類記異境奇物及古代瑣聞雜事,皆刺取故書,殊乏新異」,並懷疑:「(《博物志》)不能副其名,或由後人綴輯復成,非其原本歟?」[5](P31)文獻學家吳楓更稱《博物志》「僅就搜集選擇的材料。分門別類剪裁、排比和編纂」[6](P118)。所以清黃丕烈《刻連江葉氏本〈博物志〉序》說:「茂先此書大略撮取載籍所為,故自來目錄皆入之雜家。」

  現代的古代小說研究界一般將《博物志》、《酉陽雜俎》等書視為「博物體志怪小說」②,幾無異議。這一文體概念的提出,繼承了古人對其「雜家」與「小說家」兩屬性質的認識,並落腳於文學研究這一情境,實際只是立足於此類著作的誌異性特徵,而忽略了其佔主導地位的博物性或知識性。如果按照現代小說的標準,在文言小說諸種類型中,博物體志怪的小說特性是比較薄弱的。實際上,《博物志》並不能算作合格的小說著作,它是地理博物雜說異聞的總匯,地理博物的內容最為突出,此外,「一是記載了許多全無故事性的雜考雜說雜物,二是記載了許多故事性很強的非地理博物性的傳說。本來地理博物體志怪的小說特徵就不及雜記體來得鮮明,再加上這一點,結果是博則博矣,但卻大大削弱了它的小說性,叢脞蕪雜,雞零狗碎,幾乎成了一盤大雜燴。」[7](P265)《博物志》與現代小說標準還相去甚遠。

  由上表還可以看出,清代以前,公私書目「子部·小說家」著錄專業著作的體例呈現總體的穩定性。但進入清代,情況發生顯著變化。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張廷玉等《明史·藝文志》、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已將專業圖書基本上逐出「小說家」門。《千頃堂書目》「小說家」著錄了《考槃餘事》、《山林經濟籍》等書,其內容呈現一定的專業性,但總起來看,題材龐雜,包羅甚廣,如《山林經濟籍》內容涉及棲逸、達生、治農、訓俗、奉養、寄興、漫遊、玩物等主題,以至今人編《中國叢書廣錄》等書將其歸入「彙編·雜纂類」叢書。《四庫全書總目》「小說家」將動物、植物、器物、食物、雜伎、藝術等專業譜錄,統統移出家門,分別歸入「子部」的「譜錄類」、「農家類」、「藝術類」、「雜家類·雜品之屬」等。將上述專業著作清理出「小說家」門,使《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小說家類」著錄作品的敘事性、文學性更為突出。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一篇《史家對小說之著錄及論述》曾肯定《四庫總目》「小說家」分類的進步性:「校以胡應麟之所分,實止兩類,前一即『雜錄』,後二即『志怪』,第析敘事有條貫者為『異聞』,鈔錄細碎者為『瑣語』而已。傳奇不著錄;『叢談』『辯訂』『箴規』三類則多改隸於雜家,小說範圍,至是乃稍整潔矣。」[5](P6)這其中也包括專業書籍的移出。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韓卓吾)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對文言小說藝術功能的——拓展(下)
    讓我們接上之前的文章,繼續來了解一下《聊齋志異》:對文言小說藝術功能的——拓展,《聊齋志異》現實批判的另一鋒芒所指,就是科舉制度的弊端。蒲松齡雖然沒有從根本上否定科舉制度,但他是小說史上第一個向科舉制度猛烈開火的作家,開了吳敬梓、曹雪芹進一步批判這一制度的先河。除此之外,《聊齋志異》還批判了土豪劣紳勾結官府凌虐人民的罪行,批判了江河日下的澆薄世風等等。
  • 讀中國古代文言小說,不可不讀《聊齋》
    讀中國古代文言小說,不可不讀《聊齋》。不讀《聊齋》,不知天下竟有如此奇聞異事。《聊齋志異》為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與《紅樓夢》《金瓶梅》是最著名的三部描寫中國社會歷史的小說,堪稱我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
  • 宋元明清:文言小說的——發展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宋元明清:文言小說的——發展,入宋以後,文言小說的創作漸趨衰微。兩宋時期.雖時有志怪小說問世,但「諸書大都偏重事狀,少所鋪敘」(《中國小說史略》),只有南宋初年洪邁《夷堅志》以著者之名聲和卷峽之浩繁而影響廣泛。
  • 中國古代小說發展史
    形成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古代小說的童年期。此時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合稱筆記小說。這一時期,小說初具規模,代表作有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志人)、幹寶的《搜神記》(志怪)等。
  • 苗懷明整理:2019年新出中國古代小說論著要覽
    深入探索這期間文言小說的嬗變規律,對於深入認識小說發展規律、重構小說史意義深刻。目前學界多關注史傳、詩歌、辭賦等與漢唐小說之關係,公牘文、書牘文、祝文等文體則較少關注。該書在對融入漢唐小說「眾體」統計、分類的基礎上,考察其融入漢唐小說的具體方式;以敘事學和文體學交融的視閾,剖析各「文體」在小說敘事中的功能,揭示其融入漢唐小說的原因、規律;最後比較「眾體」在漢唐小說中的組合方式,探討漢唐小說文體建構的特點,及漢魏六朝小說過渡到唐傳奇的深層原因。
  • 《訓詁學與古漢語論集》:文言閱讀的津梁
    曾任古代漢語教研室主任。 出版著作有《訓詁學概要》《訓詁學與古漢語論集》《格言聯璧註譯》《白話史記》(合撰)、《山海經譯註》(合撰)、《農政全書校注》(合撰)等。 正如上舉《左傳·鄭伯克段於鄢》中的字、詞、句中的難點都文言閱讀中的障礙,只有克服了障礙,才能順暢理解文言的原意。
  • 智能語義理解搜尋引擎中漢語虛詞的形態特徵略析
    本研究擬圍繞大數據分析與處理的統計學基礎理論與分析方法的核心問題和難點問題,略析語言大數據處理虛詞形態新方法, 為大數據技術發展和未來智能搜尋引擎等應用提供新基礎理論和方法支撐。  現代漢語虛詞約800左右,而古代虛詞約1100左右,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言,也是現代漢語的源頭,追本溯源,從繁至簡,正確理解現代漢語虛詞的演變規律和形態變遷,唯有從文言虛詞的形態關係(穩定知識源)分析著手,力求尋找漢語虛詞的自然演變規律 [5] 。
  • 程小純:中國古代的文言是一種天然的詩歌語言
    如今漢語被眾多的國家學習,國際地位也在逐日提高,漢語言專業的程小純近日表示,漢語中有一些古今通用的修辭策略和手法,它們並沒有因為從文言到白話的變革被阻斷,而當代作家更多地使用這些手法,對繼承古典文學語言的魅力也會有明顯的助益。
  • 明清白話小說功能略談
    《紅樓夢》《聊齋志異》和《閱微草堂筆記》是清代最流行的三部小說,恰好代表了中國古代三種主要小說類型。《閱微草堂筆記》代表著筆記小說這種體式最古的小說類型,《聊齋志異》可視為唐代產生的傳奇小說的流變,而《紅樓夢》則是宋元以降興起的白話小說的代表。
  • 寧稼雨 | 中國古代小說研究重要典籍推介
    《晚清小說史》,阿英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本書是中國最早一部專論晚清小說的著作,為著名學者阿英(錢杏邨)所作。全書共分14章,對晚清小說與社會變革的關係、晚清小說在文體方面的繼承與革新、晚清小說的文學成就,以及晚清小說的題材類型等,都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是有關晚清小說的經典著作。該書1937年5月由商務印書館初版,後有多種版本傳世,並有多種海外譯本。
  • 國學知識:何謂「文言文」,最短的文言小說
    由於社會歷史原因,以先秦(秦朝之前)口語為基礎加工而成的一些古代文獻 中國歷史上長期以文言文為漢語正宗的書面語言,它在書面語中佔據著統治地位,而白話文則被認為是「俗」的,不登大雅之堂的語言,只有在小說、戲曲中才可以通篇採用白話文。直到20世紀20年代前夕,在中國人的語言生活中,嘴上說的是方言(即白話文),筆下寫的是文言文,兩不相干。
  • 王平、王軍明、史欣:《中國古代小說序跋研究》
    內容簡介該書將古代小說序跋的本體研究與個案研究作為重點,全面系統地挖掘古代小說序跋(包括敘、述、題詞、弁語、凡例、評、引、傳、自記等,同時參考讀法、寓意等)所涉及的內容,按照小說觀念、創作主體、文本敘事、文本詮釋、傳播接收的順序主要包括八個方面的內容,即古代小說序跋與小說觀念演變、古代小說序跋與小說創作理論、古代小說序跋與小說敘事理論、古代小說序跋與中國小說詮釋理論、古代小說序跋與古代小說審美理論
  •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用文言:自我矛盾或深刻用意?
    [摘要]就在魯迅稱文言已經「死掉」、已經「氣絕」,因而堅決反對復古逆流的同時,他自己精心結撰的學術著作《中國小說史略》(以下簡稱《史略》),卻偏偏使用了奄奄一息、氣數殆盡的文言。即使真將有文言白話之爭,「我以為也該是爭的終結,而非爭的開頭」(《答KS君》)。令人頗有些不可思議的是,就在魯迅稱文言已經「死掉」、已經「氣絕」,因而堅決反對復古逆流的同時,他自己精心結撰的學術著作《中國小說史略》(以下簡稱《史略》),卻偏偏使用了奄奄一息、氣數殆盡的文言。於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悄然生成———是怎樣的社會條件和心理因素促成魯迅做出這樣看似矛盾的選擇?
  • 禪宗語錄「雜偈」略論
    禪宗語錄「雜偈」略論 2019年05月30日 15:14 來源:《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作者:李小榮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禪宗語錄
  • 積跬步,至千裡|論辨、傳狀、雜記、序跋、贈序類文言體裁詳解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文言體裁:論辨、傳狀、雜記、序跋、贈序類。01論辨類體裁1.包括論說的文章和論辨的文章。2.行狀就是「品行狀貌」的意思,作為文言體裁,多記述死者籍貫、生卒年月、生平事跡等,一般由死者家屬、門生或故舊所作。目的是為向朝廷申請諡號或樹碑立傳而準備的參考資料,多溢美之詞。
  • 喬光輝、彭智:評《〈稗家粹編〉與中國古代小說研究》
    從文言小說集、話本小說、詩文小說集、文言小說選集、通俗類書、小說書目等不同類型切入,設立十章七個專題:一是探討《稗家粹編》與選載來源《玄怪錄》《剪燈新話》《鴛渚志餘雪窗談異》等文言小說集之間的關聯;二是探討《稗家粹編》與《湖海奇聞》《古今清談萬選》《幽怪詩譚》等詩文小說之間的關聯;
  • 晚清與「五四」:從改良文言到改良白話
    1902年創辦《新小說》,梁啓超以《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為發刊詞。受當時習慣的影響,梁啓超使用「小說」概念時,也常常包含戲曲。他倡導的小說戲曲界革命,將文學救國的神話演繹到極致。《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以為「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欲新道德、新宗教、新政治、新風俗、新學藝、新人心、新人格「必新小說」,並推「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18)這極大提升了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白話文學的文化文體地位。小說戲曲界革命帶起了一個小說期刊和著譯新小說繁榮的時代,小說戲劇自此成為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巨大家族。
  • 王立:侯忠義先生的古代小說整理與研究
    作為我國著名古代小說研究專家,他尤其在古代小說資料整理方面貢獻卓著。20世紀八十年代初值萬象更新,古代小說研究資料不足、亟待建設,侯先生率先在北京大學中文系開設了「文言小說研究」專題課,曾聽過他這門課的北大陳連山教授回憶,侯老師的講法與多數老師不同,不鑑賞,關注重點在小說版本、文獻來龍去脈,開始大家不大適應,但漸感眼界日寬,終身受益。
  • ​元偉丨​明代文言小說《西京雜記》《續巳編》為偽書考
    研究方向為元明清文學、古代小說。 內容摘要:《西京雜記》《續巳編》為明代隆慶年間刊行的文言小說,題楊穆、郎瑛著。目前可知此二書最早見於《類編古今名賢匯語》叢書,後又被節錄、收入《說郛續》。明後期特別是入清以來,《說郛續》本被諸家書志沿錄、注引不輟,然此二書之性質實大有問題。
  • 以「半日閻羅」為背景的《三國演義》,古代小說與「因果報應」論
    「因果報應」一直是中國古代小說最為頻繁使用的論調。《水滸傳》中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與最後一回「宋公明神聚蓼兒窪,徽宗帝夢遊梁山泊」的遙相呼應。《紅樓夢》以一僧一道開始,又以一僧一道結尾。《三國演義》,由一開始的桃園三結義到三分歸一,看似是按照歷史發展的演繹故事,但其中卻深藏了宿命論與民間「因果報應」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