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互文性理論為翻譯研究提供的方法論啟迪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摘 要:互文性理論和翻譯研究作為兩個獨立的學科近年來發展迅猛,二者之間的聯繫也逐漸顯露。互文性理論與翻譯研究具有深刻的內在共通性,因此能夠為對方提供方法論上的重要啟迪。互文性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翻譯過程和翻譯本質的理解,凸顯了譯者的主體性地位。在處理偽譯這一翻譯研究中的難題時,熱奈特和哈蒂姆的互文性理論顯示出很強的闡釋力。與其花費功夫去對偽譯的「原作」進行「證偽」,不如將偽譯視為對真正的翻譯文本在文本、體裁和話語層面進行的互文指涉。偽譯通過將自己包裝為翻譯文學,切合讀者的預期,在較為寬容的環境下對本國文學產生影響,對促進一國文學的革新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互文性 翻譯 偽譯 熱奈特 哈蒂姆

  作者簡介:劉倩,四川成都人,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講師,碩士生導師。2003年至2010年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獲得學士、碩士學位。碩士期間師從劉洪濤教授,攻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方向為中西比較文學。2010年至2013年赴英國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翻譯學與中西比較文學。博士論文著重探討了民國初年翻譯文學與現代文學抒情傾向的密切聯繫。研究方向主要為翻譯理論、中西比較文學、中國近現代文學、當代英國文學。

 

  作為兩個相互獨立的學科,互文性理論和翻譯研究在近幾十年來都發展迅猛。互文性理論紮根於解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對文學創造力的本質提出了全新的闡釋,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文本與文本、文本與文化語境的關係的認識。翻譯研究則作為比較文學、世界文學和文化研究的新趨勢,成為跨文化研究重點關注的問題。[1]事實上,這兩個學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能夠互相促進、互相啟發。關於這一點,國內外已經有不少學者進行過精闢的論述,[2]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挖掘空間,尤其在互文性理論對翻譯研究的具體促進方面,尚缺乏詳實而系統的闡釋和論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就互文性理論對翻譯研究在方法論上的啟迪進行深入探討,特別探討了互文性理論能夠為翻譯研究中的一大難點——偽譯研究——提供的理論依據和全新視角。

  一、理論背景:互文性理論回溯

  互文性理論最重要的闡釋者莫過於法國文藝理論家茱莉亞·克裡斯蒂娃。她結合了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和前蘇聯文藝理論家巴赫金的研究成果,在《詞、對話和小說》(1966)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互文性」這個術語。在這篇文章中,克裡斯蒂娃指出:「任何文本都是由引用拼貼起來的;任何文本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與轉變。」[3]在克裡斯蒂娃之後,羅蘭·巴特進一步消解了「起源的神話」,[4]即「認為意義源自單個作者的意識,是單個作者的所有物,至少從形而上的角度上是這樣。當現代的寫作者寫作時,他或她總是已經處於閱讀和重寫的過程中。意義不是來源於作者,而是來源於從互文的角度看待的語言。」[5]巴特的理論讓文本從作者的統治下解放出來,讓人們認識到了文本生產的衍生本質。這並非要否認創造性的存在,而是要指出,創造性總是通過與其他文本進行互文性的互動而產生的。這種互動既包括一門語言以內的,也包括跨語際的。

  如果說克裡斯蒂娃和巴特更多地關注廣義的文化,而非具體的文本,那麼另外一些理論家則恰恰相反。[6]格蘭漢姆·阿倫將包括熱奈特和裡法特爾在內的理論家所採用的方法稱為「結構主義的方法」,指出「結構主義者們相信批評能夠定位、描述並固化文本的意義,哪怕該意義涉及到一個文本與其他文本之間的互文關係。」[7]這些理論家將互文性概念作為文本分析的工具,將其用來「科學而精密地研究各種各樣的文本之間的關係」。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反叛了克裡斯蒂娃等人的先鋒文學觀念,而與傳統「淵源」文學研究相接軌。[8]應該說,這並非簡單的回歸傳統,而是否定之否定,臻於一種具有更豐富面向和更強大闡釋力的研究方法。雖然結構主義的方法後來受到多方面的質疑,筆者卻認為其方法在具體的文學分析中非常有用。這是因為與克裡斯蒂娃和巴特有關符號學的抽象而艱深的理論相比,結構主義的理論為文學研究帶來了穩定性。而這種穩定性對於我們理解文學作品的意義而言,在某種程度上是必要的。

相關焦點

  • 翻譯史研究的方法論
    翻譯史研究方法論意識的增強涉及諸多方面,其中包括史識觀、翻譯理論、研究問題和史學方法等方面意識的增強。 1. 史識觀意識 「歷史」一詞有兩層基本含義:一、客觀歷史,即不以主觀為轉移的自在的歷史;二、主體化的歷史,即歷史學或歷史知識。
  • 李桂奎:《金瓶梅》研究的「互文性」轉移及其勝境原創
    但從「跨學科」「跨文本」大視野看,「笑學」研究至少為《金瓶梅》的「互文性」研究提供了諸多便利。尤其是「詩文印證法」以及「文本化用」所使用或依託的那些材料大多可以納入「互文性」框架來審視。期間論爭的各種論文所使用的「內證」為我們今天的「互文性」研究提供了另一批資料。
  • 互文性閱讀課程設計的思考與實施
    《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還更新了教學內容,更加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課程結構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綱,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語文課程標準》的修訂,為語文教學改革明確了方向,也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2016年3月,北京教育學院「義務教育階段名家名篇教學實踐研究」協同創新項目在我校正式啟動。
  • 以翻譯產品為例,談談產品工作展開的方法論
    由此一來,在工作中,面臨的不確定和不具體的問題逐漸增多,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就變得尤為重要。對一個產品經理來講,尤其是一個多年經驗的PM,所需要的能力不僅僅是對用戶需求的調研,對產品功能細節設計的把控和對項目執行推動能力,還需要對工作進行方法論的沉澱,從而更好的指導自己或者他人來開展工作。
  • 何穎: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評析
    新公共管理的個人主義的理性思維方法將政府的公務人員視為「理性的經濟人」,具有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需求,這為公共行政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為建立人事管理的激勵機制,為調動人的積極性,為人力資源的開發注入了新的理論活力。
  • ...互文背後的話語傾向——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美報導的互文性分析
    摘要:本文分別從《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選取了10篇關於2016年總統大選的報導,試圖研究兩份報紙互文性現象及互文模式。研究發現,兩份報紙都大量使用了引用,同時《紐約時報》採用了多樣的互文性手法,利用衝突型的互文性模式為精英階層背書;《中國日報》使用的互文性手法較少,報導立場較中立,少有感情傾向。
  • 海外中國研究學術翻譯工作坊:海外漢學翻譯的困境與啟迪
    、海外漢學翻譯中的文獻還原、絲綢之路古語言研究論文的翻譯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分享和探討。「譯者之道:海外中國研究學術翻譯工作坊」現場。學術翻譯向來是個小眾圈子,尤其是海外漢學這類對譯者專業知識和語言能力都有極高要求的領域,更是曲高和寡。由於內容的專業性,出版社極少主動出版漢學翻譯書籍,這也使很多譯者都面臨著這一尷尬窘境。
  • 黃忠廉:翻譯思想≠翻譯理論——以傅雷、嚴復為例
    對其翻譯文本的深入研究不多,原因有二:其一,國內法語學者不多, 法漢翻譯研究者更少, 鍾情於傅譯者屈指可數;其二,不懂法語如我者研究傅譯,只能是隔靴搔癢,以至於譯學界人人皆知「神似」說,人人引用,卻不能產出系統的研究成果。傅譯研究是理論行為,那麼傅雷本人對翻譯的思考是思想還是理論? 推而廣之, 翻譯家嚴復又如何呢? 翻譯思想與翻譯理論有無界限? 若有, 具體何在? 分清二者有何作用?
  • 依託國家發展需求 加強翻譯理論建設:第四屆《外國語》翻譯研究...
    翻譯作為溝通世界,服務國家發展需要的重要路徑,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與責任。2020年8月15日,第四屆《外國語》翻譯研究高層論壇以「當下翻譯研究的熱點問題與理論探索」為主題,即是翻譯學界對國內外時事變化的回應,旨在紮根現實需求,推動譯學理論建設,具有特殊且深遠的意義。
  • 中國社會理論研究評述(1949-2019)
    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四十年來,中國社會理論研究也大致經歷了從最初側重引介和翻譯國外主要社會學理論學說與流派及人物到注重更專業和深入的研究、從以西方社會理論為重點到日益重視闡發中國自身的歷史傳統思想、從基於文本的社會理論研究到開展基於中國經驗的理論化探討等變化。
  • 淺談軍事理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從戰役矛盾運動規律說起——淺談軍事理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高義村要點提示(二)研究探索唯物辯證法與系統論耦合的規律,對於軍事理論研究有什麼意義?意義就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可以描述的、可操作性強的考察事物、研究事物、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一般方法論認識論。它啟發我們,在研究重大問題時,要儘可能找到影響這個問題所在領域的全部外部因素或信息,爾後調整形成一個最佳的要素構成關係,也就是結構,以產生新的功能,解決新的矛盾。
  • 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方法論自覺
    、實現其理論創新,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正在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面對這個問題,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在於紮實地開展基礎理論研究,觀照當代中國現實問題,更在於方法論自覺,即在方法論自覺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的學術話語解析中國的發展道路、發展理念和制度特點。
  • 黃忠廉:翻譯思想≠翻譯理論
    更多的傅譯研究主要是宏觀的、外圍的和掠影式的。對其翻譯文本的深入研究不多,原因有二:其一,國內法語學者不多, 法漢翻譯研究者更少, 鍾情於傅譯者屈指可數;其二,不懂法語如我者研究傅譯,只能是隔靴搔癢,以至於譯學界人人皆知「神似」說,人人引用,卻不能產出系統的研究成果。傅譯研究是理論行為,那麼傅雷本人對翻譯的思考是思想還是理論? 推而廣之, 翻譯家嚴復又如何呢? 翻譯思想與翻譯理論有無界限?
  • 當代中國史研究的理論範疇與方法論
    我過去在當代中國史的理論研究中,比較多地講這一研究的屬性,以及當代中國史的分期、主線、主流和發展原因等等。這些概念,實際上都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範疇在當代中國史研究中的具體運用。  一、關於當代中國史研究的屬性  這個問題涉及當代中國史的概念和學科。
  • 翻譯界知名學者線上匯聚,共話「當下翻譯研究的熱點問題與理論探索」
    8月15日,以「當下翻譯研究的熱點問題與理論探索」為主題的第四屆《外國語》翻譯研究高層論壇線上舉行。此次會議在線聚集了國內翻譯界知名學者,與會專家圍繞對外話語能力提升、譯學理論建構、應用翻譯研究、翻譯教育發展等議題展開精彩研討,新說頻現、銳見迭出。
  • 廖七一教授:翻譯研究的哲學思考、研究範式與批評話語
    除文學、語言學和文化研究之外,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資訊理論、認知科學,甚至自然科學的某些最新成果,如配價理論、熵、模糊論、耗散結構、拓撲學等,也都為翻譯研究提供了理論框架或分析原則。在當今學科分類越來越細的同時,許多重大的理論突破往往產生在跨學科或不同學科的交匯處或結合部;不同學科的方法交叉和理論借鑑擴展了翻譯研究的領域,帶來了翻譯研究的繁榮。
  • 從中西翻譯史研究現狀看中國典籍英譯史的研究方向
    從理論價值上看,中國典籍英譯作為翻譯學的一個年輕分支,要建構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體系,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回到翻譯史中去,通過比較不同時期的翻譯思想和翻譯活動,有的放矢地深化研究,完善中國典籍英譯的理論體系。同時,對翻譯史的考察,還能為翻譯實踐指明方向,幫助譯者查漏補缺,總結經驗和教訓,探尋規律。
  • Gartner給了中臺一個英文翻譯,但更有自己的方法論
    Gartner高級研究總監沈哲怡(Sandy Shen)近日,Gartner高級研究總監沈哲怡(Sandy Shen)介紹了Gartner的MASA(在觸達客戶的時候,能為在不同的場景裡的不同的角色提供不一樣的使用體驗;即使是同一個用戶在不同的終端上,也需要不一樣的設計。總之,就是能以各種形式將資源拼接起來提供服務。而在後端,Gartner強調要用不同的粒度來組織後端服務。所謂不同粒度是指,企業存在的大型單體應用(比如ERP/CRM)的功能塊之間緊密相連,對外輸出能力的接口有限,往往屬於大顆粒度應用(Macroservices)。
  • 「翻譯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在京召開 中日韓專家探討日語翻譯課題
    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 人民網北京11月9日電(許永新)昨天,由中國翻譯協會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主辦的「翻譯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暨2015年全國日語MTI教學研討會」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舉行。 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校長邱鳴教授致開幕辭。
  • 法學方法論的外在困境———讀林立《法學方法論與德沃金》(圖)
    正如書名所示,作者擇取了法學方法論作為審視和闡析德沃金法律理論的視角。在他看來,「……德沃金所處理的問題,實為自古以來法學方法論的根本問題,而且是不分歐陸成文法系或英美判例法系都會碰到的共同問題。」這是一個基於對歐陸尤其是德國法學方法論及德沃金法律解釋理論深刻把握的視角,作者不僅必須從法學方法論的理論邏輯重新梳理和闡釋德沃金的學說,而且,期間不能迴避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對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