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以「當下翻譯研究的熱點問題與理論探索」為主題的第四屆《外國語》翻譯研究高層論壇線上舉行。此次會議在線聚集了國內翻譯界知名學者,與會專家圍繞對外話語能力提升、譯學理論建構、應用翻譯研究、翻譯教育發展等議題展開精彩研討,新說頻現、銳見迭出。
本屆會議由上海外國語大學《外國語》編輯部主辦、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同濟大學副校長呂培明、《外國語》主編束定芳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
相關負責人表示,疫情當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的深刻變革,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翻譯作為溝通世界、服務國家發展需要的重要路徑,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與責任。此次論壇即是翻譯學界對國內外時事變化的回應,旨在紮根現實需求,推動譯學理論建設,具有特殊且深遠的意義。
提升對外話語能力,拓展翻譯研究疆域
新時代語境下,翻譯成為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人民實現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橋梁,提升對外話語能力已成為應對當前形勢、勝任當前需求的急迫需求。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教授表示,疫情反映出中國對外話語能力仍存在明顯不足,我們中國外語與翻譯的能力與力量都需要加強。應創造有利於翻譯發展的環境,在繼續「翻譯世界」的同時,加大「翻譯中國」的力度。
上海交通大學王寧教授認為,翻譯研究在新文科背景下具有跨學科性、前沿性、理論性與國際性,主張在全球人文的視角下發出中國聲音,重視翻譯研究的人文性與圖像翻譯。計算機與多媒體技術在人們日常交際中得到廣泛應用,科技化、電子化已成為當今時代的關鍵詞。「讀圖時代」的來臨將訴諸文字的言語與訴諸畫面的圖像結合起來,指明了翻譯研究的新增長點與突破點。
同濟大學吳贇教授指出,多模態已經成為意義表達、闡釋與接受的基本特徵,翻譯研究有必要拓展以語言為中心的研究疆域,探索除語言信息之外的其他模態符號在翻譯過程中意義的構建、轉換與輸出。在當下提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國家命題之際,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與非語言符號系統,開拓文字、圖畫、視聽等多模態融合的翻譯敘事成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的題中應有之義。
構建當下翻譯研究現實與譯學理論
近些年,學術界都在積極開展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構建。翻譯學科也不例外,譯界同仁全心探索,力求尋找理論拓展、深化與創新的新方向、新路徑。在當前的現實語境下,譯學理論構建與翻譯實踐相互影響,共同推動我國翻譯研究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浙江大學許鈞教授表示,文學翻譯作品在語言方面的創造性能夠引導我們對生命與存在的問題展開深入思考。他深度解讀了文學翻譯中的語言問題,提出了文學翻譯中幾組不可迴避的矛盾,呼籲我們重視中國文學外譯實踐中的語言問題。
北京外國語大學王克非教授表示,當下翻譯研究的兩個基本取向便是中譯外研究與語料庫研究。中譯外研究主要涉及中國文化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一帶一路」倡議、中外人文交流以及大國外交話語等與中國當下現實密切相關的研究議題,能夠為理論構建提供真實的案例素材。基於語料庫的語言對比、翻譯特徵、譯者風格以及翻譯教學等成為國內研究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同時也代表著與國際接軌的中國特色翻譯學術研究。
深圳大學譚載喜教授聚焦翻譯史學研究,回顧了一般史學與翻譯史學的關係,介紹了翻譯史學研究的常用方法,認為中國特色研究是一個自然形成的過程,譯學研究與發展應「以史為鑑」,重新思考翻譯研究的發展以及研究方法等問題,這一論點為今後的翻譯史學研究帶來諸多有益啟示。
南京大學劉雲虹教授認為,翻譯理論的產生依賴於翻譯實踐,而翻譯批評作為連接翻譯理論與實踐的紐帶,具有促進兩者實現互動的作用。從事件的角度考察文學翻譯批評,並在此基礎上有意識地推動翻譯批評事件的構建,可有助於進一步彰顯翻譯批評的建設性,於翻譯理論研究而言意義深遠。
推動應用翻譯研究與翻譯教育發展
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我國應用翻譯研究更具體系化與系統化,應用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均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隨著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構建呼聲的高漲,中國特色應用翻譯研究逐漸獲得譯界學者的重視。上海大學傅敬民教授認為,中國特色主要體現在符號特色、資源特色、主體特色、問題特色與價值特色方面。開展中國特色應用翻譯研究在完善學科體系、促進自身發展、彰顯主體意識、展現理論自覺、服務國家戰略、對接翻譯行業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他在解析應用翻譯研究目前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深化挖掘我國傳統翻譯思想、系統引介國外先進研究成果、凝練應用翻譯研究概念表述、合力構建應用翻譯話語體系、加強對接學術與行業之需求、整理中國特色應用翻譯研究問題六點建議。
上海外國語大學胡開寶教授表示,得益於近些年的發展,語料庫翻譯學已經成為成熟的翻譯研究領域,然而,語料庫翻譯學研究很少以多語語料庫的應用為基礎,結果導致語料庫翻譯學關於翻譯共性與翻譯規範等領域研究的代表性尚有較大的上升空間。鑑於這一現狀,譯學界應加大力度剖析國內外語料庫翻譯學研究的特徵與不足,深化語料庫翻譯學研究,拓展語料庫翻譯學研究範圍。
北京外國語大學張威教授表示,口譯研究作為翻譯研究的一個較為「邊緣」的分支,在近年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國外的口譯研究關注點逐漸轉為譯者本身的研究,包括自我效能、譯者定位、操控、技術使用以及職業認證等;國內的研究主要側重口譯教學,聚焦會議口譯或口譯課堂等方面,他就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與重點、方法規範、多元闡釋等方面作了進一步的解析與建議。
翻譯研究的深化發展對翻譯人才培養影響深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翻譯教育事業已走過四十年餘年,為國家發展及對外交流培養了一大批卓越的外語與翻譯人才。在翻譯教育及研究發展進程中,我們也不得不正視一些與現實需求不相協調的問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穆雷教授表示,目前,國內翻譯教育整體呈現出一個金字塔型的教育結構,塔尖部分翻譯學博士、翻譯專業博士數量很少,翻譯學碩士與翻譯碩士數量比較大。基於此,他以教育體系本身的問題入手展開論述,揭示了翻譯教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從校企師資隊伍的深度融合,改革學位論文寫作模式與評價方式,提前植入企業崗前培訓落實實習實踐方面出發,為國家翻譯碩士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改革的方向。(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