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延闓不娶宋美齡的真實原因:遵守死去妻子遺言

2020-12-16 湖南在線

譚延闓:(1880—1930),字組庵,號無畏、切齋,湖南株洲茶陵人。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與陳三立、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曾經任兩廣督軍,三次出任湖南督軍、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 。1930年9月22日,病逝於南京。去世後,民國政府為其舉行國葬。有「近代顏書大家」之稱 。著述有《組庵詩集》等。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譚延闓為介紹人。

譚延闓本可以與風華絕代的宋美齡結為連理,走人婚姻的殿堂,但為了妻子臨終的一句遺言,婚姻的紅地毯終為他人鋪設,卻也與宋美齡結下了「不解的情緣」。

不作夫妻作兄妹

譚延闓父親譚鍾麟做過兩廣總督、吏部尚書等要職,妻妾眾多,除元配陳夫人外,還有顏夫人、李夫人等四位側室。譚延間的母親李太夫人是譚鍾麟的小老婆,她雖然生有三個兒子,但在封建禮制下,她長期未取得與其夫同桌而食的權利,吃飯時只能站著用餐。母親常對他說:你們兄弟要努力讀書,好好做人,將來做番大事業,做個大人物,才算是爭光爭氣,那我在譚家雖然吃苦也感到安慰了。這對年幼的譚延闓刺激很大,吃飯時往往伴母而食,對母親李太夫人晨昏定省,十分孝敬,並發誓要勤奮學習,為母爭光。13歲時,他就考中了秀才,22歲,他考中舉人,24歲在全國統考中以第一名的成績,獲中會元,在殿試中,以二甲第35名獲得進士。譚延閻少年及第,光耀了譚家門媚,譚鍾麟才向全家宣布:「李氏夫人可以人正廳就座用膳。」顯然,這是「母以子貴」,譚鍾麟才放寬了宗法儀範的尺度。但在譚延闓的心裡卻留下了重大的陰影。譚延闓的結髮妻子方榕卿,是江西布政使方汝翼的女兒,兩家本為世交。1895年3月3日,譚延闓與方榕卿在南昌結婚,9月,譚延闓攜新婚妻子從長沙前往廣州與父母一起居住。方夫人溫柔賢德,孝敬公婆,體貼丈夫,使譚延闓得以奮力功名。28歲時,譚延闓就被推薦為湖南省諧議局議長,31歲時就當上了湖南省都督。人民國後,譚延闓囑咐妻子,侍奉母親李老夫人,頤養滬濱,教育孩子專心讀書。譚延闓與方夫人共生育子女6人,由於譚延闓躋身政壇,無暇照顧子女,撫育子女的重任就落在了方夫人身上。她與丈夫聚少離多,但是她全力支持丈夫的事業,不管是丈夫高居政壇,還是被逐下野,她都一如既往地站在丈夫一邊。他們相處得最多的時間是在譚延闓第一次督湘失敗以後,譚延闓在上海家中。1916年,譚母病重,譚延闓剛剛獲得第二次督湘的機會,方夫人沒有把這一消息告訴遠在長沙的譚延闓,自己衣不解帶地晝夜守在婆婆的病床前,極盡做兒媳的孝心,但是,婆婆還是因病重不治而亡,她只好把這一不幸的消息告訴自己的丈夫。1918年6月,譚延閣的妻子身染重病,此時,譚延闓正做著第三次督湘的準備,正在湘南集結力量,準備驅逐湖南督軍張繼堯,為了不分散丈夫的精力,方夫人要家人不要把她生病的消息告訴丈夫。不久,方夫人在上海病逝,家人直到這年冬天才把這個消息告訴他。方夫人臨終之前,曾託人轉告譚延闓,希望他不要再娶第二個夫人,好好地養育他們的子女。譚延闓在零陵軍中悲痛欲絕,發誓終生不再續娶。為了表示對方夫人的深切懷念,一向注重美食的譚延闓竟在軍中吃了100天的蔬菜。1920年,譚延闓因受趙恆惕的逼迫,第三次督湘失敗,離湘之前,他得知夫人靈樞正由人護送從上海經水路回湘安葬,請求趙恆惕允許他暫緩幾日離湘,以便料理完夫人的喪事,但未得到趙恆惕的同意。當譚延周乘坐的輪船在城陵磯附近與運送方氏靈樞的輪船相遇時,譚的秘書呂芬籌害怕譚延闓觸景傷情,只自己藉故前往祭奠了一番,沒有把這件事告訴譚延闓。譚延闓後來每想到這件事,都會悲從中來。因此,譚延闓在每年的3月3日,即他與方夫人的結婚紀念日,都要作一首詩來紀念她。

譚延闓被逐出湖南後,賦閒上海,他檢討自己三次督湘的經驗教訓,認識到只有投奔孫中山,才有前途。在孫中山危難之際,譚延闓率領湘軍,全力扶持,在石龍、石灘前線,與叛軍陳炯明展開血戰,使孫大為感激,孫中山對譚延闓信任有加,先後任命他為廣州陸海軍大元帥府內政部長、建設部長等要職。譚延闓妻子死時,他只有40歲,但他既不尋花問柳,也不續娶繼室。當時宋美齡已從美國留學歸國,孫中山有意將宋美齡介紹給譚延闓,宋家也很滿意,譚延闓進退兩難,既怕辜負了孫中山的好意,得罪了宋家,又想到自己曾發誓不再續弦。如果娶了宋美齡為妻,怎麼對得起自己死去的夫人?何況宋美齡貌美如花,英氣勃發,受過良好的西式教育。如果讓她嫁給自己這樣一個生性古板、文氣十足的中年人做繼室,豈不委屈了?譚延闓一想到自己的母親曾經受過的委屈,心裡就痛苦不已。譚延闓左思右想,突然心生一計,他備了一份厚禮來到宋家,一進門就給宋老太太叩了三個響頭,拜她作乾娘,接著又認宋美齡為乾妹妹。宋老太太有了這麼一個乾兒子不知有多高興呀!早就忘了婚姻之事,宋美齡深受感動,更加敬佩譚延闓,孫中山這時當然也就無話可說了。

為「乾妹妹」做媒

譚延闓雖然與宋美齡未能成為夫妻,但這位乾哥哥對宋美齡卻關懷備至。宋美齡深受西方文化的教育,自然缺乏那種中國傳統女性「大家閨秀」的風範,也沒有那種「男女授受不親」的陳腐觀念,她生性好動,特別愛好騎馬,經常向善於馬術的乾哥哥請教,譚延闓也悉心地指導這位淘氣好勝的乾妹妹。廣州國民政府時期,宋美齡曾在葉挺處見到一匹好馬,鬧著要騎,葉挺告訴她,馬剛購來,性子烈,還近不得人,宋三小姐很不服氣,硬要試試,果然一走過去,馬便狂暴踢人,不能靠近。宋美齡當時只得作罷,卻丟下一句話:我喚我阿哥來,非騎上這馬不可。這「阿哥」,不是指宋子文,而是指她的乾哥哥譚延闓,兩個人婚事不成後,認了幹兄妹,關係好得不得了。果然,第二天譚延闓就陪著乾妹妹來了,他走上去,那馬居然不踢他,老老實實,任他在耳邊輕言細語,譚延闓撫之拍之,慢慢說了一陣,說:行了。就招呼宋美齡過去,扶她上馬,要她只管跑,宋美齡策馬馳騁,馬居然十分聽話,再沒有一點脾氣,把葉挺看傻了眼。宋美齡對這位乾哥哥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孫中山沒能促成譚、宋婚事,這使擔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歡喜非常,於是,他乘著向孫中山匯報軍校情況的機會,提出請總統關心部下生活。孫中山是明眼人,聽完蔣介石所說的話,就知道蔣介石想娶的是宋美齡。在託宋慶齡不成後,孫中山自己給嶽母寫信,要她徵求宋美齡自己的意見。宋美齡推託自己的年紀尚小,婚事以後再說。蔣介石自從在上海福樂利醫院門前看了宋美齡一眼後,只要一有閒暇,他就去找宋美齡,又是送花,又是送求愛信,又是送美味佳餚,又是送衣服寶石。可是宋家諸人除了大姐宋靄齡贊成外,其他人都極力反對,宋美齡只好求助於譚延闓這位「畏三哥」,去做她家裡人的工作。譚延闓在乾妹妹的一再哀求下,首先去做宋老太太的思想工作。宋老太太對蔣介石沒有什麼好感。但是,她對譚延闓這個國民政府主席的乾兒子卻十分滿意。譚延闓見到宋老太太,大肆誇讚蔣介石年輕有為,是中國未來的希望,以前的不良習慣也改了許多,現在一心一意地只愛小妹一人,希望乾娘能夠成全他們。宋老太太開始並不鬆口,但經過譚延闓無數次的思想工作後,她終於做了一些讓步。但她要譚延闓向蔣介石傳達她的兩個成婚條件:一是蔣介石必須要斷絕與其他女人的婚姻關係,只能與她女兒一人結婚,保證愛她女兒一人;二是要受洗入教,因為宋家是一個基督教徒之家。譚延闓向蔣介石轉達了宋老太太的兩個條件,蔣介石滿心歡喜,當即表示答應她的要求。宋老太太有所鬆動後,當時宋家還有兩人極力反對這樁婚事。一個是宋慶齡,她是反對小妹與蔣介石結婚態度最堅決的人,不過這時候,她因為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憤而前往蘇聯,不在國內。二是宋子文,他也極力反對宋美齡與蔣介石結婚。為了做通他的思想工作,這次由大姐宋靄齡出面,請譚延闓再次出馬去當說客。宋子文因才識過人,鋒芒外露,早期初登廣東政壇時,不免為國民黨元老派所忌,不被時人重視,宋子文懷才不遇,頗感苦悶。獨譚延闓慧眼識俊才,力排眾議,從多方面加以提攜照拂,宋子文在廣東的境遇從此開始好轉。有此一段恩緣,宋子文視譚延闓為恩師,並相互引為知己。宋有所求,譚無不照準;譚有所言,宋無不聽從。因蔣宋婚姻擱淺,譚受靄齡、美齡姐妹所託,與宋子文單獨面談。經再三譬解,宋子文一改初衷,不但同意蔣宋聯姻,而且應允去日本,幫助美齡說服宋母。1927年12月1日,蔣介石和宋美齡在上海的大華飯店舉行了盛大的結婚儀式,譚延闓作為蔣、宋聯姻的介紹人出席了這次盛會。

為「乾哥哥」選婿

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譚延闓是主要功臣。1928年2月,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在南京召開,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後,重新上臺,不僅恢復了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職務,而且還兼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譚延闓任國民政府主席,兩人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有了更深的交往。全國「統一告成」後,國民政府重新改組,蔣介石任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改任行政院長。兩人在工作上和私下裡交往更加頻繁。譚延閻的三女兒譚祥,有時便隨譚去蔣家。譚祥又名曼怡,聰明伶俐,年輕貌美,是宋美齡在美國留學時的同學,當過南京陸軍子弟學校教員。譚輩分小嘴巴甜,甚得蔣介石夫婦喜愛,譚延闓「經常到蔣官邸漫談,每來必須攜曼怡同行」。

1930年9月,譚延闓突發腦溢血,在病中他囑咐淚眼朦朧的乾妹妹宋美齡在青年軍官中為他的三女兒譚祥擇夫。譚死時剛好50出頭,宋美齡為乾哥哥的英年早逝痛哭流涕,發誓要不負乾哥哥的臨終重託。她在英雄配美人的原則下,著手為譚祥物色夫婿。在當時年輕將領中,以陳誠和胡宗南最為出色,而陳誠比胡宗南小兩歲,此時的軍功、地位以及政治見解都比胡為優,宋美齡與蔣介石一商議,決定選擇陳誠做乾哥哥的女婿。蔣氏夫婦找來譚祥,徵詢她的意見。譚問:「現居何職?」宋美齡答道:「軍長。」譚祥又問:「是哪一軍?」蔣介石答道:「十八軍。」譚祥表示同意。

這時陳誠與原配吳舜蓮雖沒有完全破裂,但已沒有感情,而與上海勞動大學的陳德爵有了一定的感情,但是沒有結婚。1930年12月,陳誠從日本參觀秋操回國後,蔣介石和宋美齡便向陳誠正式提起了這樁婚事。為使婚事順利,並要陳誠解除和吳舜蓮的婚約,斷絕與其他女人的交往。

1931年春的一天,蔣介石與宋美齡特地安排陳誠與譚祥同乘一輛去上海的火車。蔣派隨從副官找來了陳誠,問他原配離婚手續是否辦妥。陳誠回答已辦好。蔣介石就介紹他與譚祥見面。指著陳誠說:「這是百戰百勝的陳誠將軍。」又指著譚祥說:「這是新從美國留學回國的譚小姐。」其實譚祥與陳誠在武原已經認識。自此以後,雙方情投意合,很快建立了戀愛關係,這時陳誠雖忙於在江西打內戰,雙方難得見面,但書信往還,使兩顆愛慕之心緊緊地拴在了一起。1931年9月初,他倆商定雙十節在南京結婚。

譚祥嫁給陳誠,條件是正娶,可陳誠是有婦之夫,雖然陳誠說和吳舜蓮已解除婚姻,但若沒個正式手續,譚祥總覺得不放心,依法也說不過去,為防日後出現不必要的麻煩,還是先把該辦好的事辦好再說。譚祥對陳誠說:「你和她總得有個手續吧!可否給我看看。沒有這個手續,我們的婚期只好推遲,再等一等吧。」幾句話,急得陳誠團團轉,他可不想自己美好的婚姻因此化為泡影。於是連忙給在江西十八軍軍部的吳舜蓮的哥哥吳子漪打電話,要他趕快到南京,為他辦好與其妹的離婚手續。

吳子漪是陳誠在浙江省立第十一師範時的同班同學,而且又一直得到陳誠的關照,隨陳誠的升遷而官越做越大,由團軍需主任、師軍需處長升到軍軍需處長,一直佔據著美差肥缺,陳誠可說是他的衣食父母,他又怎麼敢得罪他呢。他也知道陳誠與妹妹的婚姻早已名存實亡,而妹妹又不能生育,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統觀念下,隨著陳誠地位的不斷升高,他們的婚姻破裂已是不可避免,何不做個順水人情,讓陳誠感激自己呢,這樣日後還可從陳誠那裡撈到一些好處。因此,到南京後,他爽快地答應回青田老家,勸妹妹與陳誠離婚。陳誠又另託吳家的親戚,讓當地德高望重的杜志遠幫忙,終於使吳舜蓮同意了辦離婚手續,條件是「生不能同裳,死後必須同穴」。吳舜蓮不識字,便由吳子漪代寫了一張離婚協議書,又由吳子漪代為籤名蓋章。這些手續辦完後,譚祥又要見吳子漪,在吳當面保證以後不出問題後,譚才放心。

陳誠和譚祥正式確定婚期後,不料「九一八」事變突然發生,日軍侵入東北,陳誠身為軍人,乃決定推遲婚期。但「九一八」事變只是局部衝突,因而陳、譚於1932年元旦在上海結婚,宋美齡作為雙方介紹人,介紹了他們的戀愛情況,男方由杜志遠主婚,女方由譚延閻的弟弟譚澤閻主婚,證婚人為蔣介石。婚禮熱烈而隆重。

陳誠與譚祥結婚後,吳舜蓮仍舊住在陳誠在青田高市的家裡,照常侍奉陳的母親,陳的母親也仍將吳當兒媳看待,常說:「舜蓮孝順」。街坊鄰裡也仍把吳舜蓮當成陳家媳婦。譚祥很重視名正言順的名聲,對於吳舜蓮仍以陳家媳婦的名義和陳誠的母親住在一起不怎麼滿意,就慫恿丈夫陳誠帶她回青田老家,並將陳母接到南京,和她一起住。對於吳舜蓮,陳、譚二人商定在青田縣城給她蓋一座洋房,讓她離開高市陳家。

1935年4月,陳誠與譚祥以及他的弟弟陳敬修、弟媳莊秀慎一同回高市老家。到高市陳家後,譚祥雍容大方,和藹可親,鄰裡親友都誇陳誠娶了個好媳婦,陳誠母親也很滿意,吳舜蓮更自嘆不如。過後,陳誠將母親接到了南京,與他們住在一起,吳舜蓮也離開了高市陳家,住進了陳、譚給她在青田縣城所蓋的小洋樓。譚祥正式取得了在陳家女主人的地位。

後來陳誠扶搖直上,成為蔣介石的「三鼎甲」之一,並榮任臺灣國民政府副總統之職,除了陳誠個人的軍事才幹外,與蔣介石、宋美齡親自選定的這樁政治婚姻也不無關係。

相關焦點

  • 因亡妻一句遺言,此人拒娶宋美齡,改變了民國的歷史走向
    因亡妻一句遺言,此人拒娶宋美齡,改變了民國的歷史走向眾所周知,宋美齡的老公是蔣介石,雖然在政治上蔣介石是個不折不扣的反派人物,他悲痛欲絕,當即立誓恪守妻子的遺言,這輩子都不再續娶。他也真是個重情守義的男人,為了表示對妻子的懷念,竟然在軍中連續吃素一百天。雖然方榕卿死時,譚延闓才38歲,正是人一生中最為年富力強之時,但他一直把妻子臨終前的遺言牢牢記在心上,既不到花街柳巷或民間去尋花問柳,也不接受眾多親友同僚勸其再娶一位妻子的建議,潔身自好,不越「雷池」一步。
  • 拒絕宋美齡的男人:晚清進士譚延闓,妻子死後,40的他再沒另娶
    實則,不娶妾室不僅不會傷害家庭和諧,更是一個丈夫對於妻子所應盡到的忠誠,一生忠於一人何嘗不是一個最佳抉擇?六口之家是譚延闓心底的溫存,妻子更是他內心不可取代的重要存在。孫中山先生與妻子宋慶齡一致認為如若能促成譚延闓與宋美齡兩者的婚事,是一個有利而無害的舉措。另一方面,當時年輕的宋美齡美麗動人又不失知識涵養,確是一個內外兼修的佳人,追求者亦不在少數。
  • 為髮妻遺言,他與宋美齡不作夫妻作兄妹,終成蔣宋聯姻功臣
    譚延闓本可以與宋美齡結為連理,走入婚姻的殿堂,但為了妻子臨終的一句遺言,婚姻的紅地毯終為他人鋪設,卻也與宋美齡結下了「不解的情緣」。譚延闓父親譚鍾麟做過兩廣總督、吏部尚書等要職,妻妾眾多,除元配陳夫人外,還有顏夫人、李夫人等四位側室。譚延闓的母親李太夫人是譚鍾麟的小老婆,她雖然生有三個兒子,但在封建禮制下,她長期未取得與其夫同桌而食的權利,吃飯時只能站著用餐。
  • 蔣介石跪謝他讓出黃埔和宋美齡 女婿國民黨副總統 兒媳曾國潘後代
    蔣介石跪謝他讓出黃埔和宋美齡 女婿國民黨副總統 兒媳曾國潘後代。20世紀的中國,有兩位叱吒風雲的人物:一個是才俊英傑,一個是風華絕代,這便是譚延闓和宋美齡。他們原本可以結為連理,只因妻子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譚延闓宋美齡老公的位子讓給了蔣介石,與宋美齡成為「兄妹」。
  • 宋美齡結婚前,最想嫁給誰?按照順序來說,蔣介石應該排第三位
    這段感情在雙重打擊之下,無奈作罷,劉紀文後來娶了許淑珍,老蔣和譚延闓還是證婚人。不過這段傳聞是否為真,並未證實,要知道他確實是個翩翩佳公子。可當年宋美齡許下的願是非英雄不嫁,相較起來,劉紀文不算這一類。
  • 為了自己的誓言,拒絕娶宋美齡為妻,他才是真正的君子
    但是有一個男人在妻子死後,孫中山想把宋美齡介紹給他,而且宋美齡的父母都同意了,卻被他婉轉的拒絕了,這個人就是譚延闓。一,譚延闓的家世譚延闓的父親譚鍾麟做過清朝兩廣總督、吏部尚書等要職,妻妾眾多,除了元配陳夫人外,還有四位側室。
  • 拒絕宋美齡的男人:晚清狀元譚延闓,妻子死後,40的他再沒另娶
    實則,不娶妾室不僅不會傷害家庭和諧,更是一個丈夫對於妻子所應盡到的忠誠,一生忠於一人何嘗不是一個最佳抉擇?六口之家是譚延闓心底的溫存,妻子更是他內心不可取代的重要存在。孫中山先生與妻子宋慶齡一致認為如若能促成譚延闓與宋美齡兩者的婚事,是一個有利而無害的舉措。另一方面,當時年輕的宋美齡美麗動人又不失知識涵養,確是一個內外兼修的佳人,追求者亦不在少數。
  • 清末奇葩:拒娶宋美齡,美人江山全讓給蔣介石,最後死在一口吃上
    他拒娶宋美齡、替蔣介石做媒、被毛澤東「打劫」,孫中山贊他「一時人望」,他卻說:我只是一枚吃貨。在欣賞他的人眼裡,他是「黨國柱石」「藥中甘草」,是當之無愧的「民國第一完人」;在不喜他的人眼裡,他又是八面玲瓏的「水晶球」「伴食畫諾的活馮道」。「休休有容,庸庸有度」,他是當之無愧的「政壇不倒翁」。
  • 拒娶宋美齡,不當黃埔軍校校長,把一切都給蔣介石的傻男人是誰?
    譚延闓是爭氣的,不久,譚延闓就在自己28歲的時候,授予了翰林院編修,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父親,自己的母親值得受到更好的待遇。母親的一生,活的畏畏縮縮,戰戰兢兢,卑微的討好著每個人。譚延闓他發誓絕不會娶小妾,一生只愛一人。而這念頭不只是想一想,譚延闓最後真的做到了。
  • 推辭黃埔軍校校長,拒娶宋美齡,此人把江山與美人都讓給了蔣介石
    宋美齡為我國抗日事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絕對算得上是我國近代史中最為傑出的女性之一。而且宋美齡的家庭也十分的富裕,也正是因為如此宋家三姐妹以及宋美齡的哥哥們都是十分的優秀。
  • 譚延闓,不愛美人愛江山。成蔣宋婚姻功臣
    他父親的朋友翁同龢看到了它並愛上了他譚延闓的父親譚鍾麟李太太。他很有才華,非常孝順。他知道,如果他想提高母親的地位,就必須努力工作。當他參加會元考試時,他的父親宣布李太太可以坐下來一起吃飯。當時是不可能的,只能吃站著的東西。譚延闓的母親李太太去世時,他只是躺在棺材上,讓母親的棺材穿過前門而不是側門,並說他死後將通過前門被帶走。後來,譚彥凱為母親而戰。
  • 民國大佬為妻守節:寧願拒絕孫中山,也堅決不娶宋美齡
    那些只有一位髮妻的,也多會在妻子死後選擇續娶,如果還能在後面緬懷一下,就算是邁入「好男人」的標準了。而這種對男性低要求的另一種展現,就是對女性的高要求。譚延闓因此在清末民初這樣一個處在歷史拐角之間的時代,一個男人,且是有身份有地位的男人,選擇在妻子死後終身不再娶,甚至拒絕了極為優越的女性婚配對象,那就相當令人感到驚異了。
  • 他不當黃埔校長,拒絕娶宋美齡,江山美人統統給了蔣介石此人是誰
    他不當黃埔校長,還拒絕娶宋美齡,江山和美人統統給了蔣介石,此人是誰?民國,一個大師輩出的黃金時代,從不缺少傳奇故事。他拒娶宋美齡、替蔣介石做媒、被毛澤東「打劫」,孫中山贊他「一時人望」,他卻說:我只是一枚吃貨。在欣賞他的人眼裡,他是「黨國柱石」「藥中甘草」,是當之無愧的「民國第一完人」;在不喜他的人眼裡,他又是八面玲瓏的「水晶球」「伴食畫諾的活馮道」。「休休有容,庸庸有度」,他是當之無愧的「政壇不倒翁」。
  • 宋慶齡宋子文為何反對宋美齡嫁給蔣介石?
    一個是宋慶齡,她是反對小妹與蔣介石結婚態度最堅決的人,二是宋子文,他也極力反對宋美齡與蔣介石結婚。  譚延闓與宋美齡都是20世紀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譚延闓本可以與宋美齡結為連理,走入婚姻的殿堂,但為了妻子臨終的一句遺言,婚姻的紅地毯終為他人鋪設,卻也與宋美齡結下了「不解的情緣」。
  • 他差點成末代狀元,兩次擔任民國主席,因亡妻遺言,拒娶宋美齡
    而值得一提的是,譚延闓除了對湘菜的貢獻,也是一位博學多才之人,還是一位民國政界叱吒風雲的大人物,曾任兩屆民國主席,還差點成了宋美齡的丈夫。譚老爺得知兒子考取會元後,欣喜萬分,除了舉家歡慶外,還當場宣布以後譚延闓的生母李氏,可以進入正廳就座用餐,能夠為母親在譚家爭口氣,這或許是譚延闓最願意看到的。
  • 拒娶宋美齡,江山拱手讓給蔣介石,民國專情男人的戎馬一生
    就在這時他的妻子方榕卿身染重病,為了不分散他的精力,方榕卿要家人不要把她生病的事告訴丈夫,沒過多久方榕卿病逝。直到這年冬天,譚延闓才知道妻子不在的噩耗。他悲痛欲絕,許下誓言:一生只愛她一人,永不再娶。嗜吃如命的他,為了懷念妻子,在軍中連續吃了100天的素。他餘生每年的三月初三,譚延闓都要都要作一首詩來紀念妻子。
  • 此人本是狀元之才,卻被慈禧降低名次,後又拒娶宋美齡
    要說他在民國政府中的地位有多高,從一張1924年拍攝的國民黨一屆一中全會的合影中就能看出,孫大總統坐正中,左邊就是譚延闓,那時候的蔣委員長在黨內還排不上號。公元1928年2月,譚延闓正式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
  • 民國第一吃貨譚延闓
    亂兵自知權威不夠,衝入譚延闓家,將他扔進轎子,抬至總督府,據說譚哭了一路。到總督府後,才知是擁戴他主政湖南。     1912年7月,譚延闓被袁世凱正式任命為湖南都督。第二年,宋教仁被刺,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譚卻不表態,直到7月25日,見周邊各省都出兵討袁,才宣布獨立。因討袁軍慘敗,8月13日,譚延闓又宣布取消獨立。
  • 在一夫多妻的時代,他堅持一生只忠於一個人,曾巧妙婉拒宋美齡
    實則,不娶妾室不僅不會傷害家庭和諧,更是一個丈夫對於妻子所應盡到的忠誠,一生忠於一人何嘗不是一個最佳抉擇?六口之家是譚延心底的溫存,妻子更是他內心不可取代的重要存在。另一方面,當時僅有二十出頭的宋美齡美麗動人又不失知識涵養,確是一個內外兼修的佳人,追求者亦不在少數。對於與譚延聯姻,她的父母對此皆無反對之聲,目光長遠的宋美齡亦並不在意自己是續弦入嫁,她欣賞的是譚延闓的出眾能力。
  • 他拒娶宋美齡,不當黃埔軍校校長,拱手把美人與江山讓給了蔣介石
    但是因為兩人不在一處,後來緣分盡了,感情淡了,交往也就戛然而止。曾經宋美齡還在19歲的年齡認識了荷蘭的一個建築師,兩人一見鍾情,墜入愛河。可是在宋家人看來,這樣的感情最不靠譜,所以竭力反對。最後宋美齡賭氣和建築師說再見,但是威脅家人說,既然自己喜歡的得不到,那麼永遠不嫁也罷,要嫁的話只能是嫁給政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