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講一個楊黼尋佛的故事。有一個人叫楊黼,聽說無際大師非常地有道德、有學問。於是就萬裡迢迢到四川去尋訪無際大師,結果路上遇到了一個僧人,就問他:「你要去幹什麼?」他說:「我聽說無際大師很有道德學問,我要向他去求學,向他學佛。」這個僧人說:「你要向無際大師學佛,還不如直接向佛學。」楊黼就問:「那佛在哪裡?」這個僧人告訴他:「你現在就往回走,這一路上,如果你遇到一個披著被子、倒趿拉著鞋的人,那個人就是佛。」於是楊黼就往回走,他走過了很多的旅店,但是也沒有遇到一個披著被子、倒趿拉鞋的人。結果他就很失望地回到了家裡,已經是很晚了,他就開始敲門。他的母親一聽,兒子回來了,喜出望外,結果她顧不上穿鞋,也顧不上穿好衣服,匆匆忙忙地就來給兒子開門。結果一開門,楊黼一看,這個母親就是披著被子,倒趿拉著鞋,他突然恍然大悟,原來母親就是佛。從此,他一直侍奉他的母親過世,自己也活了八十多歲誦偈而逝。
這個故事中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一個人學佛,主要是培養一個人的慈悲之心,這慈悲之心從哪裡培養起?就是從對父母的孝心來培養起,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都不敬,不想去救度,還談得上去救度眾生嗎?當然,我們剛才講了,這個孝的方式有很多,要養父母之身,更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佛教也講:「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如果我們出門遠學,是為了更好地救度父母、幫助父母,讓父母出離苦海,這個也仍然是值得讚嘆的。所以佛法論心不論事,不能光從一個人的行跡上來判斷這個人是否孝敬。所以我們要全面地理解孝,才不會有偏頗。
——摘自《群書治要360》講記第四十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