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就是修行

2020-12-19 餘莉開講群書治要

給大家講一個楊黼尋佛的故事。有一個人叫楊黼,聽說無際大師非常地有道德、有學問。於是就萬裡迢迢到四川去尋訪無際大師,結果路上遇到了一個僧人,就問他:「你要去幹什麼?」他說:「我聽說無際大師很有道德學問,我要向他去求學,向他學佛。」這個僧人說:「你要向無際大師學佛,還不如直接向佛學。」楊黼就問:「那佛在哪裡?」這個僧人告訴他:「你現在就往回走,這一路上,如果你遇到一個披著被子、倒趿拉著鞋的人,那個人就是佛。」於是楊黼就往回走,他走過了很多的旅店,但是也沒有遇到一個披著被子、倒趿拉鞋的人。結果他就很失望地回到了家裡,已經是很晚了,他就開始敲門。他的母親一聽,兒子回來了,喜出望外,結果她顧不上穿鞋,也顧不上穿好衣服,匆匆忙忙地就來給兒子開門。結果一開門,楊黼一看,這個母親就是披著被子,倒趿拉著鞋,他突然恍然大悟,原來母親就是佛。從此,他一直侍奉他的母親過世,自己也活了八十多歲誦偈而逝。

這個故事中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一個人學佛,主要是培養一個人的慈悲之心,這慈悲之心從哪裡培養起?就是從對父母的孝心來培養起,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都不敬,不想去救度,還談得上去救度眾生嗎?當然,我們剛才講了,這個孝的方式有很多,要養父母之身,更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佛教也講:「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如果我們出門遠學,是為了更好地救度父母、幫助父母,讓父母出離苦海,這個也仍然是值得讚嘆的。所以佛法論心不論事,不能光從一個人的行跡上來判斷這個人是否孝敬。所以我們要全面地理解孝,才不會有偏頗。

——摘自《群書治要360》講記第四十八集

相關焦點

  • 孝敬父母,莫等閒
    父母愛子女,人之常情,舔犢情深。那么子女應該怎麼樣對待父母呢?是誰給了你生命,是誰讓你有了未來,很老的一首歌《酒幹倘賣無》,不管是蘇芮還是那英唱的都催人淚下。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你?沒有你哪有我?
  • 當孝敬父母,使我們在地上的日子能夠蒙福
    其中可見,上帝對人孝敬父母這件事尤為看重,然而現實中卻越來越多不孝敬父母的人,究其原因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不會孝敬父母,另一種是自私以至於不去孝敬父母。當談到孝敬父母時,很多人都會產生一個想法就是要給父母買東西,用金錢養育父母。不錯,金錢是孝敬父母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確是心靈的陪伴和體恤。
  • 教育的根本是孝文化,孝敬父母「天經地義」
    年輕夫婦在最底下,要孝敬四個老人,還要去孝敬「小祖宗」,苦不苦啊?其實不怪別人,是我們把位置顛倒了,「孝」字弄反了。教育的本質是孝文化。中國文化為什麼把孝道作為治國之本?我們來看一下祖先的智慧就明白了。教育的「教」,左「孝」,右「文」,表明教育的根本是孝文化,而非表面的知識。《弟子規》雲:「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 如此孝敬父母不可取
    老人的三個兒子和其他的親人披麻戴孝有序跪在遺像前,特別是三個兒子在那號啕大哭:爹爹,你咋就走了啊,我還沒有孝敬夠你老人家的呀……聽著他們的哭聲,我不禁有些動容,他們還是挺孝順的。對著遺像三鞠躬後,我走出小院回家看父母了。在陪父母聊天中,母親告訴我,去世的老人今年78歲,前幾年老伴病故後,就是老人一個生活。老人身體不大好,有時連飯都做不動。
  • 母親給護士女兒寫家書:「堅守好崗位,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敬」
    她說:「孩子們堅守好崗位,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敬。」宋文雲是辰谿縣後塘瑤族鄉蓮花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同時也是辰谿縣首屆「五好家庭」榮譽獲得者。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4個兒女事業有成。往年每到春節,宋文雲都會帶著子輩孫輩給村裡的五保老人、敬老院老人拜年。平日裡,她還會參加「鄉賢文化講堂」,宣講好家風、好家訓。今年雖然因為疫情,一家人不能團聚。
  • 孝敬父母,勝過供佛(火遍朋友圈)
    眾所周知,「百善孝為先」,生而為人,如果一個人不知道孝敬父母,那很難說這是一個完整的人。但是不管怎麼樣,父母永遠是我們人生道路中的第一福祉。 對此,古代聖賢早有描述,遵循孝道就是在積累功德。據佛經記載,很久之前有一個地方遭遇了不常見的災害,土地顆粒無收,百姓苦不堪言,甚至有很多人飢餓致死。有一個信奉佛靈的出家人認為,即使遇到災年,也不能讓佛祖遭受飢餓,於是他變賣了所有的衣缽,用換來的飯食供養佛祖。
  • 中秋節的來歷 孝敬父母的日子
    中秋節的來歷 孝敬父母的日子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 初中作文素材: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
  • 「新聞評議」丈夫該如何孝敬父母
    丈夫該不該孝敬父母?回答是肯定的。「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所追求的美德。古人曾教導我們「孝道是一切善行的第一」孝道是一切善行中最重要的,「父母好,力強;父母惡,願去」的意思是父母喜歡的東西,而他們的孩子應該盡力為他們做好準備。父母不喜歡的東西應該為他們小心地去掉。
  • 神應許你了:孝敬父母,就得福長壽!
    老人年齡大了就是老小孩,你得哄著點。」朋友說。   正常情況下,每個人都是父母養大的,但是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父母脾氣暴躁,有的父母偏心眼,有的父母愚笨貧窮,有的父母甚至還有精神上的疾病,這些都成了一些人不願孝敬父母的理由。   父母是我們修心的最初對象,我們要從父母這裡開始學習包容和愛。
  • 重陽節——孝敬父母,感恩父母,記得常回家看看!
    父母,不僅給了我們寶貴的生命,教會了我們說第一句話,讓我們學會了走第一步路,他們以自身的言行舉止教會了我們要本分做人,認真做事,言行一致。也許,我們有太多的的理由忽視了對他們的孝敬。有人會想,自己住的房子窄小,等有錢買到大房子接父母到身邊一起生活。
  • 「千裡燒香,不如在家敬爹娘」:孝敬父母,才是你最大的福報
    中國人對於父母的孝敬是看的很重要,可是大多數時候,這種「孝敬」不過就是做樣子給別人看的,真正的孝敬要能夠發自內心,並不僅僅是要讓父母在生活中有口飯吃就行了。因此不論是什麼樣的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要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孝敬。
  • 「感恩養行」孝敬父母不止心動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從古至今,孝敬長輩是我們的傳統美德。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孝,這個字似乎包含了太多太多,它可以重於泰山,也可以輕於鴻毛。它常常掛在我們的嘴邊,但很少有人付諸行動。我是城區二中 七年級(7)班 梅俊熙,孝敬父母不止心動要諸於行動,要從我們的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孝心是一句溫馨的話語,揉搓父母疲憊的心;孝心是一把親切的嘮叨,分擔父母的痛楚;孝心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釋父母的情懷。
  • 孝敬而非「孝順」 聖經中八節關於愛父母的經文
    關於如何對待父母,中國人非常強調「孝順」,以為走到「順」才算孝,但聖經並非如此認為,聖經沒有「孝順」一詞,反而多處經文寫到的都是「孝敬」,尊敬和尊榮自己的父母,比如簡單的順從和愚孝才是真有智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10處聖經中談到如何對待自己父母的經文,與大家共享。
  • 孝敬父母,各行其孝!
    孝敬父母,各行其孝!作者:徐俊霞女兒管穿,兒子管吃!給爸媽網購了一盒獼猴桃,下午兩點,快遞員送到家!五點,我看到物流信息更新,給爸媽打電話!我教給老媽:找個蘋果和獼猴桃放在一起,熟得快,每天檢查一次,軟的就是熟的,硬的就是生的!獼猴桃熟了,撕掉皮就可以吃了!在我們家,約定俗成的,我負責爸媽一年四季,從頭到腳,從內到外的著裝!爸媽渾身上下從鞋子到帽子,從內衣,襪子到秋衣,秋褲,毛衫,外套,都是我一手打理!
  • 《論語·為政篇》淺析:「孝」就是孝敬父母,「友」就是友愛兄弟
    孔子回答道:「古書中有兩句話:『孝就是孝敬父母,友就是友愛兄弟。』再將其推廣到政事上去,這就是參與政事了。不然,如何才算參與政事呢?」本章講的是從政之舉。「或謂孔子曰」:「或」,某人的意思,因為這個人並沒有被詳細記錄下名字、生平,所以只能以「或」來代指。
  • 佛教:孝敬父母,分為三個等級,你都了解嗎?
    傳統文化當中,孝敬父母雙親,歷來被視為做人的根本,古時不孝敬父母,是與謀反同屬「十惡不赦」的大罪。譬如《詩經》中有言:「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恩,昊天罔極。」父母操勞一生,將我養育成人,欲報答他們的恩情,直達天庭都難以企及。
  • 《孝經》:孝道是孝敬父母 更是成就自己
    導讀:《孝經》中間的孝道,不單單是對父母的孝敬,還包括在社會上有優秀的品德、成功的人生。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天經地義,不孝的人失了做人的根本
    作為近百歲的老人,有如此孝敬的兒子,是老人家的福氣。百善孝為先,在很多的文藝作品中,都有對孝的讚頌。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中,令狐衝就是至孝之人,他自小被嶽不群夫婦收養。儘管嶽不群走上歧途,但自始至終令狐衝都對師傅十分孝敬,對師娘更是敬愛。之所以要孝敬父母,答案顯而易見,是父母養育了我們。沒有了父母,一切都無從談起。
  • 「孝順」的意思是「孝則順」,並不是對父母長輩要又孝敬、又順從
    說到和父母相處,大家首先想到的,多是「孝順」二字。一般人認為「孝」是指孝敬、恭敬,而「順」,指的是順從、服從;合起來就是,既要孝敬、又要服從。所以,各位看官,很多年青人心裡都有了這樣的問題:父母的一些想法、看法、做法真的是錯的,我無論如何不能認同、沒有辦法去順從!這該怎麼辦呢?難道我就是不孝嗎?!你要是這麼想,那就錯了。孝順,並不等於對父母百依百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