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莫等閒

2020-12-04 文化要有牛

父母愛子女,人之常情,舔犢情深。那么子女應該怎麼樣對待父母呢?

是誰給了你生命,是誰讓你有了未來,很老的一首歌《酒幹倘賣無》,不管是蘇芮還是那英唱的都催人淚下。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你?沒有你哪有我?動物中也知道知恩圖報,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然而作為有著各種思想的人類,怎能有不孝不敬父母之心呢?人神共憤啊。

我爸以前說過一個道理,一雙父母可以養活十個小孩,十個小孩不一定養活一雙父母。話糙理不糙,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三國時的李密為了照顧年邁的祖母,朝廷多次徵兆封他大官都不去做,在祖母床前梳洗打扮,端茶倒水,噓寒問暖,煎湯熬藥,一刻不離。

現在人心不古,可以理解,一切向錢看。父母自然是不會提任何要求,他們不願成為任何人的負擔,他們不願成為阻礙你大好前程的絆腳石。然而到了耄耋之年的老人還有多少年的盼頭,走路顫顫巍巍的,腿腳不靈便了,眼睛不好使了,耳朵不好用了,牙齒都沒幾顆了。老來難,老來難。老來怕孤獨,想找個人說話也只能坐在門沿上望眼欲穿。老來怕生病,身子骨弱了,血氣不旺盛,年輕的時候辛苦操勞,落下了各種病根,老了都找上來欺負自己,腰疼腿抽筋,胃寒胸口痛。糊塗了,沒個人在身邊做飯都不曉得熟不熟,吃飯沒個饑飽,吃了上一頓,下一頓都不知什麼時候吃。一連串的問題,這些小事小情的還好,一旦有個說不準的急症,三災八難的,說過去就過去了,豈不留下遺憾。

有七八十老父母的子女哦,切莫把掙錢當作頭等大務,是財不散,你總有掙錢的時機,父母是陪一天少一天。你孝敬父母鬼神都敬你。古代也有舉孝廉選秀才,聞名鄉裡。當然人心在,良心在,圖的不是回報,是天道。什麼叫天道?天然的道理,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則。父母疼愛子女,子女孝敬父母是自然而然的道理。不是法律施加給你贍養父母是公民應盡的義務的壓力和責任。

如何孝敬?孝看下這個字,老了有子,有子可依,可依什麼,可以陪伴,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敬是什麼是尊敬,不是說在你家吃飯,你摔盆摔碗,踢貓罵孩子甩臉色給她看,讓她難堪。很多人聽過大鼓書,有一個有名的大鼓書《木盆》,講的是一對夫妻,用木盆盛飯給母親,自己兒子說以後也要用木盆盛飯給他們吃,你不孝敬父母,你反過來想想你子女不孝敬你,不是一個道理嗎?

古人說孝順對一般人要求高些,孝順那就是你得順著父母,他說的無論對錯不能頂嘴還牙照辦就是,三綱五常,父為子綱,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

相關焦點

  • 當孝敬父母,使我們在地上的日子能夠蒙福
    其中可見,上帝對人孝敬父母這件事尤為看重,然而現實中卻越來越多不孝敬父母的人,究其原因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不會孝敬父母,另一種是自私以至於不去孝敬父母。當談到孝敬父母時,很多人都會產生一個想法就是要給父母買東西,用金錢養育父母。不錯,金錢是孝敬父母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確是心靈的陪伴和體恤。
  • 如此孝敬父母不可取
    老人的三個兒子和其他的親人披麻戴孝有序跪在遺像前,特別是三個兒子在那號啕大哭:爹爹,你咋就走了啊,我還沒有孝敬夠你老人家的呀……聽著他們的哭聲,我不禁有些動容,他們還是挺孝順的。對著遺像三鞠躬後,我走出小院回家看父母了。在陪父母聊天中,母親告訴我,去世的老人今年78歲,前幾年老伴病故後,就是老人一個生活。老人身體不大好,有時連飯都做不動。
  • 教育的根本是孝文化,孝敬父母「天經地義」
    年輕夫婦在最底下,要孝敬四個老人,還要去孝敬「小祖宗」,苦不苦啊?其實不怪別人,是我們把位置顛倒了,「孝」字弄反了。教育的本質是孝文化。中國文化為什麼把孝道作為治國之本?我們來看一下祖先的智慧就明白了。教育的「教」,左「孝」,右「文」,表明教育的根本是孝文化,而非表面的知識。《弟子規》雲:「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 中秋節的來歷 孝敬父母的日子
    中秋節的來歷 孝敬父母的日子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 孝敬父母就是修行
    就是從對父母的孝心來培養起,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都不敬,不想去救度,還談得上去救度眾生嗎?當然,我們剛才講了,這個孝的方式有很多,要養父母之身,更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佛教也講:「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如果我們出門遠學,是為了更好地救度父母、幫助父母,讓父母出離苦海,這個也仍然是值得讚嘆的。所以佛法論心不論事,不能光從一個人的行跡上來判斷這個人是否孝敬。
  • 初中作文素材: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
  • 孝敬父母,勝過供佛(火遍朋友圈)
    眾所周知,「百善孝為先」,生而為人,如果一個人不知道孝敬父母,那很難說這是一個完整的人。但是不管怎麼樣,父母永遠是我們人生道路中的第一福祉。 對此,古代聖賢早有描述,遵循孝道就是在積累功德。據佛經記載,很久之前有一個地方遭遇了不常見的災害,土地顆粒無收,百姓苦不堪言,甚至有很多人飢餓致死。有一個信奉佛靈的出家人認為,即使遇到災年,也不能讓佛祖遭受飢餓,於是他變賣了所有的衣缽,用換來的飯食供養佛祖。
  • 重陽節——孝敬父母,感恩父母,記得常回家看看!
    父母,不僅給了我們寶貴的生命,教會了我們說第一句話,讓我們學會了走第一步路,他們以自身的言行舉止教會了我們要本分做人,認真做事,言行一致。也許,我們有太多的的理由忽視了對他們的孝敬。有人會想,自己住的房子窄小,等有錢買到大房子接父母到身邊一起生活。
  • 佛教:孝敬父母,分為三個等級,你都了解嗎?
    傳統文化當中,孝敬父母雙親,歷來被視為做人的根本,古時不孝敬父母,是與謀反同屬「十惡不赦」的大罪。譬如《詩經》中有言:「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恩,昊天罔極。」父母操勞一生,將我養育成人,欲報答他們的恩情,直達天庭都難以企及。
  • 「新聞評議」丈夫該如何孝敬父母
    丈夫該不該孝敬父母?回答是肯定的。「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所追求的美德。古人曾教導我們「孝道是一切善行的第一」孝道是一切善行中最重要的,「父母好,力強;父母惡,願去」的意思是父母喜歡的東西,而他們的孩子應該盡力為他們做好準備。父母不喜歡的東西應該為他們小心地去掉。
  • 神應許你了:孝敬父母,就得福長壽!
    其實哄哄父母也是一種愛的表達方式,就像朋友那般,經常陪伴安慰父母,老人就會很知足。   無獨有偶。   正常情況下,每個人都是父母養大的,但是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父母脾氣暴躁,有的父母偏心眼,有的父母愚笨貧窮,有的父母甚至還有精神上的疾病,這些都成了一些人不願孝敬父母的理由。   父母是我們修心的最初對象,我們要從父母這裡開始學習包容和愛。
  • 「孝敬父母 關愛子女」 廣元20名模範人物獲表彰
    「孝敬父母 關愛子女」 廣元20名模範人物獲表彰 2020-09-14 20:3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好習慣72德16:「孝敬父母」名人名言
    生長教育「立德樹人」實踐進階課程1.大孝終身慕父母。(戰國孟軻)2.堯舜之道,孝悌而已。(宋李綱)3.詩書立業,孝悌做人。《孟子》6.孝敬父母,關鍵在於行動。7.百善孝為先,以孝行天下。8.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9.十月懷胎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10.勿以不孝身,枉著人子皮。
  • 「感恩養行」孝敬父母不止心動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從古至今,孝敬長輩是我們的傳統美德。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孝,這個字似乎包含了太多太多,它可以重於泰山,也可以輕於鴻毛。它常常掛在我們的嘴邊,但很少有人付諸行動。我是城區二中 七年級(7)班 梅俊熙,孝敬父母不止心動要諸於行動,要從我們的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孝心是一句溫馨的話語,揉搓父母疲憊的心;孝心是一把親切的嘮叨,分擔父母的痛楚;孝心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釋父母的情懷。
  • 孝敬而非「孝順」 聖經中八節關於愛父母的經文
    關於如何對待父母,中國人非常強調「孝順」,以為走到「順」才算孝,但聖經並非如此認為,聖經沒有「孝順」一詞,反而多處經文寫到的都是「孝敬」,尊敬和尊榮自己的父母,比如簡單的順從和愚孝才是真有智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10處聖經中談到如何對待自己父母的經文,與大家共享。
  • 「千裡燒香,不如在家敬爹娘」:孝敬父母,才是你最大的福報
    但是所謂的「千裡燒香,不如在家敬爹娘」,有時候耗費一些多餘的精力去找福氣,倒不如從自己的生活中做一些實事,其實只要一個人能夠做到孝敬自己的父母,那麼你的生活大概率就能夠有想要的一些「福報」。中國人對於父母的孝敬是看的很重要,可是大多數時候,這種「孝敬」不過就是做樣子給別人看的,真正的孝敬要能夠發自內心,並不僅僅是要讓父母在生活中有口飯吃就行了。因此不論是什麼樣的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要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孝敬。
  • 孝敬父母,各行其孝!
    孝敬父母,各行其孝!作者:徐俊霞女兒管穿,兒子管吃!給爸媽網購了一盒獼猴桃,下午兩點,快遞員送到家!五點,我看到物流信息更新,給爸媽打電話!
  • 孝敬父母是現代公民的「品德和義務」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都是在父母的悉心關懷、百般愛護和辛苦撫養下慢慢長大的。「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父母的養育之情,我們終生都應該懂得知恩、感恩、報恩、盡孝。而下面兩個案例中的年輕人卻違背社會倫理道德,置法律於不顧,不僅不懂得報恩,反而變本加厲打罵、虐待自己的父母。
  • 《孝經》:孝道是孝敬父母 更是成就自己
    導讀:《孝經》中間的孝道,不單單是對父母的孝敬,還包括在社會上有優秀的品德、成功的人生。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天經地義,不孝的人失了做人的根本
    作為近百歲的老人,有如此孝敬的兒子,是老人家的福氣。百善孝為先,在很多的文藝作品中,都有對孝的讚頌。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中,令狐衝就是至孝之人,他自小被嶽不群夫婦收養。儘管嶽不群走上歧途,但自始至終令狐衝都對師傅十分孝敬,對師娘更是敬愛。之所以要孝敬父母,答案顯而易見,是父母養育了我們。沒有了父母,一切都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