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集市」「下單」文化服務 上海公共文化現「新氣象」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逛集市」「下單」文化服務 上海公共文化現「新氣象」

2018-02-06 20:33:3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於曉

    2月6日,上海市公共文化內容配送歲末「群英會」在上海市群藝館舉行。官方供圖

  中新網上海2月6日電 (王笈)當不少國人忙著購買春節年貨時,一場特別的上海公共文化內容配送年度「大集市」6日在上海市群藝館拉開帷幕。「集市」上,來自上海16個區各個街鎮的市民代表們率先「嘗鮮」體驗,通過手機掃二維碼的方式為喜愛的公共文化產品「點讚」,期待春節後能在家門口看到心儀的文化服務。

  「集市」「開張」不久,「摺紙手工藝術燈」的「攤位」旁已圍有不少市民躍躍欲試,「三葉草」「星光」等手工藝術燈個個精美別致,只需簡單的摺疊就能完成製作。「我們把傳統工藝簡單化,事先裁剪好了燈的花樣放進材料包裡,市民現場只要學習摺疊,不會太複雜,每個人都能帶著成品回去,更加貼近百姓。」大隱書局活動部的葉麗霞解釋。

「摺紙手工藝術燈」。 王笈 攝

  來自寶山區羅涇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朱玉平也為該產品「點了個贊」。她告訴記者,自己每年都會來「逛集市」,但「摺紙手工藝術燈」從未見過,覺得眼前一亮,希望能把這項活動帶到自己的街鎮,「以前都是配送一些歌舞類的演出項目,今年想換一種形式進行民間傳承。」

  黃道婆手工織布機體驗現場,一架架等比例縮小的「迷你」織布機很是可愛,放置於桌上,可以織出圍巾、手機套等織物。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些「迷你」織布機多用於親子、學生類的體驗課程,了解手工織布機的構成要件,自己動手完成織布作品,「雖然我們是一個非遺項目,但也要有創新和特色,來吸引孩子們參與,而不是『古板』地呈現。」

  記者了解到,當天發布的2018年上海市公共文化內容配送「菜單」中,共有174家單位、299項產品。其中,72家單位的96項產品參加了設攤展示,《戲曲與歌聲》綜藝演出、《SPIRAL-炫》社區版雜技演出、黃道婆手工織布機等均為首次參加「大集市」的新品,讓現場市民耳目一新。

  上海市群藝館配送中心副主任朱靜波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兩年,上海市民對於互動性較強的特色活動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市民能夠通過特色活動製作什麼或者體驗什麼,並且這些活動更容易覆蓋到不同人群。所以我們今年『菜單』中的特色活動較2017年有所增加。」

  公共文化內容配送「大集市」人聲鼎沸的同時,「2018雲上市民文化節」也於近日啟動,讓滬人能隨時隨地線上體驗文化服務,2018年上海市民文化節則向社會廣發「英雄帖」,徵集新一年的文化活動。滬上公共文化呈現一派「新氣象」。

  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協調小組副組長、上海市文廣影視局局長於秀芬表示,緊扣2019年上海在全國率先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目標,2018年上海全市的公共文化工作將推進「提升4500個標準化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中心)服務功能」,整合多方資源為公共文化服務注入新動力,使公共文化服務為上海打造「文化名片」增色添彩。(完)

相關焦點

  • 上海開創公共文化配送新模式:先見面「嘗菜」 再線上「下單」
    上海開創公共文化配送新模式:先見面「嘗菜」 再線上「下單」 發表時間:2017-02-20   >來源:光明日報   102家社會主體來「擺攤」,750位各級配送機構人員「逛集市」,116家社會主體和700餘位市民前來交流體驗,這是2月17日上海首屆公共文化配送產品設計大賽「百強」發布的現場。
  • 逛夜市、賞文創、品天府文化……成都天府文創大集市開街
    如今讀書、納涼、賞文創成了盛夏中的新消費。隨著成都天府文創大集市正式開市,網紅打卡地、文創體驗和潮流攤位讓人意猶未盡。  7月17日至26日,隨著天府文創大集市閃亮登場,成都的夏夜變得格外精彩,除青羊、武侯、成華三大主會場外,還有錦江區、簡陽市、龍泉驛區等多個分會場活動,為人們帶來多重創意體驗的休閒夏夜。
  • 親民零距離,昌邑柳疃鎮打造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
    2020年以來,為充分發揮基層文化陣地作用,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柳疃鎮進一步優化服務,強化品牌,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服務方式,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裡」,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貫徹《建議》精神,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切實把公共文化服務提高到一個新水平,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 廣東中山公共文化服務呈現「五新」局面
    中山市自啟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以來,全力打造「六大文化之城」,公共文化服務呈現「五新」良好局面:設施網絡建設取得新成效、豐富服務供給打開新局面、加強數位化建設再上新臺階、實施暖心工程開闢新路徑、創新體制機制有了新突破。
  • 開闢公共文化服務新陣地,打破平臺孤島現象聚攏資源
    「文旅中山」抖音號開播、中山文旅雲平臺上線、「文旅中山視頻號」上線……今年以來,中山在線上不斷開闢公共文化服務新陣地。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務形態和內容供給形式,不僅帶給人耳目一新的體驗,也在有效地聚攏公共文化資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效率。
  • 公共文化服務走向多元化
    無論城市還是鄉村,一個個「觸手可及的文化圈」漸漸成型,將百姓的文化生活裝扮得越來越多姿多彩。    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機制靈活、政策激勵」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模式,襄陽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探索出一條網絡化覆蓋、高效能運行、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 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的「中山答卷」
    原標題:高質量完成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任務 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的「中山答卷」 自2018年4月獲得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資格以來,廣東省中山市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推進創建工作,形成了具有濃厚特色、可示範、可複製、可推廣的「六創」工作經驗,為建設「灣區樞紐 精品中山
  • 瀋陽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瀋陽 幸福綻放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是「眾樂樂」的一種體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代表著一個城市文化的廣度。  近年來,在瀋陽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領導下,瀋陽市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為統領,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總要求,以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為根本,以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供給格局為路徑,以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便利化為抓手,努力打造沈城百姓的精神家園。
  • 石井再添文化新名片!石井街道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火熱上線
    (記者:張志斌 通訊員 蔡傳河 楊小娟)麒麟熱舞、鑼鼓聲響、沙畫展演、書聲琅琅......12月30日下午,深圳市坪山區石井街道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內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儘管室外寒風呼嘯,但絲毫擋不住群眾高漲的活動熱情。伴隨著冬日的暖陽,石井街道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正式啟用。
  • 上海民俗文化集市開市 體驗年俗活動
    1月20日,上海市金山區朱涇鎮迎春民俗文化集市正式開市。為了迎接鼠年,不少小朋友在爸爸媽媽的指導下,用紙剪出老鼠的形狀,而又好吃又好看的麵塑攤位則被小朋友團團圍住。現場,會書法的小朋友在寫春聯送祝福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濃濃的過年氣氛。
  • 偶然VS必然:公共文化服務研究的興起與發展
    文章以國家政策法規的建設歷程,梳理了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實踐的興起與發展;以項目資助、著作出版、文章發表的數量統計為基礎,描繪了公共文化服務研究的發展態勢;通過對佔比份額分析揭示圖書館學人的實際貢獻。圖書館學人以國家需要和現實問題為主戰場,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研究,取得了應有的地位。進入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有了新要求,研究也有了新方向。
  • 對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
    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我們還需要注意近年來出現一些新變化。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總體發展水平,東部地區最好,西部地區次之,中部地區最差。許多體現均等化發展的指標,墊底的往往是中部地區的幾個人口大省(見下表)。人均文化事業費上海是河南的7.5倍,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書上海是河南的12倍,人均公共圖書館購書費上海是河南的33倍,萬人文化館(站)面積浙江是河南的4.5倍。
  • 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
    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主體。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文化服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結合本省實際,制定並適時調整本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
  • 快來上海首個氣象科普集市逛逛
    圖說:孩子在聽氣象的聲音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新民晚報訊(通訊員 謝麗萍 記者 馬丹)氣象如同人生,24節氣是可以聞的,氣象音效是可以傾聽的,氣象味道是可以品嘗的。今天上午,上海首個氣象科普集市現身龍華中路綠地繽紛城的鐘書閣。
  • 浙江特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體系初步形成
    中新網杭州7月14日電(記者 施佳秀)記者14日從浙江省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具有浙江特色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浙江省文化廳廳長金興盛現場介紹稱,該省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當中有三大短板,其中一個就是區域之間的不平衡,有的地方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很低,「有的縣甚至沒有圖書館。」
  • 探路多樣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特別是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方面,成華區深刻把握「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特點與規律,利用政府、社會和市場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合力共治的多元供給體制,真正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多樣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四川乃至全國率先探索出了一條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路徑。
  • 永嘉縣首次發布公共氣象服務白皮書
    永嘉縣首次發布公共氣象服務白皮書 2011/07/05 18:30 來源:永嘉網 瀏覽:2808
  • 開啟"雲端"模式 公共文化服務如何匹配"宅生活"?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 題:公共文化服務如何匹配「宅生活」?  新華社記者周瑋、施雨岑  因為疫情,公共文化服務場館暫時閉館,線下文化體驗按下暫停鍵。
  •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四大特徵
    ,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絡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時代性、創新性和開放性要求。所謂公共文化服務,是指在政府主導下,以稅收和財政投入方式為主向社會提供文化產品及服務的過程。公共文化服務雖然與文化事業在內涵上相關聯,但它更多地體現了建立服務型政府、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與制度供給以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利的要求,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群眾文化權利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