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助長與社會抑制
社會助長,也叫社會促進,是指他人在場,可以促進個人活動效率的提高。與社會助長相反,如果別人在場或與別人一起活動,造成了活動效率或行為效率的下降,就稱為社會干擾或社會抑制。
(二)社會惰化
社會惰化是指許多人在一起工作,會降低個人活動積極性的現象。即群體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時,個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單獨完成時偏少的現象。
與社會干擾(社會抑制)不同的是,社會墮化作用往往發生在那些為一個共同目標而合作,但個人的成績不能單獨計算的情況下;而社會干擾則關注他人在場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即使和別人一起工作,也並非做同一件事兒,而是個人完成自己的工作。
(三)社會標準化傾向
社會標準化傾向最早由謝裡夫發現。
社會標準化傾向:多數人在一個群體中進行共同學習或工作往往在完成速度和質量上有漸趨一致的傾向,這個傾向稱之為社會標準化傾向。
(四)從眾與服從
1.從眾:是指群體成員在真實的或想像的群體壓力下其行為或信念上的改變,及其伴隨的行為方式。例如:迫於群體壓力下,個人行為與群體的行為保持一致;吃東西的時候去人最多的地方,排隊客觀上造成壓力。
2.服從:是個人按照社會要求、群體規範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應行為的社會現象。
服從與從眾有著本質不同。從眾情況下個體是自願的,服從情況下個體是不自願的,是應別人要求去行動的。
(五)利他行為和侵犯行為
利他行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報、出於自覺自愿的助人行為,是一種把幫助別人當作唯一目的的行為。與利他行為關係密切的兩個概念:助人行為和親社會行為。助人行為是指以個人為對象的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是指任何對他人、對社會有利的行為,如幫助他人、自覺保護環境等。
利他行為四個特點:第一,自願性;第二,利他性;第三,無償性;第四,(自我)損失性。
侵犯行為:又稱攻擊行為,是一種有意傷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為。
侵犯行為的三個特點:第一,外顯性;第二,傷害性;第三,有意性。
試題演練
單項選擇題
【2015年試題】學生在解複雜應用題和寫作文時,在群體情境中往往不如單獨完成的效果好,這種現象是( B )。
A.社會助長作用 B.社會抑制作用 C.從眾心理 D.責任擴散
【答案】B。如果別人在場或與別人一起活動,造成了活動效率或行為效率的下降,就稱為社會干擾或社會抑制。題幹中,學生在群體情境中解複雜應用題和寫作文,往往不如單獨完成的效果好,這是社會抑制現象。
以上是《群體影響考點分析及習題》,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