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年,為普及文化,減少文盲,大陸地區實行簡體字,以後絕大部分人都使用簡體字,但作為書法時大部分還是需要寫繁體字的。但繁體和簡體之間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有的是幾個繁體字簡化為同一個簡體,有的是簡化時借用了現存更簡單的字,導致這個簡單的字多了不少意思。同時讀音也有一些變化,有的是同一個字,不同讀音不同意思,有的是都一個讀音,意思不同。所以在轉換時需要注意。今天給大家說說幾個常見的容易混淆的簡體字和繁體字。主要分兩種情況,其一是繁體字簡化時借用了另外本來就存在的更簡單的同音字;其二是多個繁體字簡化為一個共同的簡體字。先看第一種:

後
「後」指君主的老婆,或者古代的君主自己。不是簡化字,也就是母后、王后、皇后、天后、影后、商之先後、后母戊鼎,都不是簡化字,以前就是這麼寫的。另一個意思是指「後」的簡體字。「後」這個字在簡化後,借用了同音字「後」,以後就兩人共享了。「後」指未來的,較晚的,末尾的,後代的,在背面的。比如說畢姥爺給潘婷寫的書法就比較搞笑,「九球天后」寫成「玖球天後」,鬧了個大笑話。還有這個「影后」變成「影後」。

面
面和後類似,也是「麵」這個繁體字借用了讀音相同,本來就存在的「面」作為自己的簡體字。「面」本來就是指臉、事物的表面,也是量詞,如一面鏡子。這個時候寫繁體字時還是寫成「面」。而和我們吃的糧食「麵」有關時就必須寫成「麵」。如麵包店、胡椒麵,也就是和臉有關的是「面」,和麥子有關的是「麵」。
豐
「豐」本來就存在,是指美好的容貌和姿態,多用於形容人的外貌。如丰采、丰姿、豐腴。「豊」在簡化時借用了簡單的同音字「豐」,表示豊收,收成很好。都和美好有關,也就是形容人美貌、漂亮有關時就是用「豐」,和收成有關的用「豊」。豊功偉績、豊衣足食、
裡
裡,表示村子、家鄉,如和平裡、平安裡、聖人故裡,作姓氏和長度單位時也是「裡」,另一個意思是「裡」的簡化字,指衣服被褥等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層;和「外」相對,裡面,裡屋等。它還有一個異體字「裡」,兩個字都是衣字旁,但寫得不一樣。以前有個寫成「聖人故裡」的也是對聖人的侮辱。北京有個窪裡鄉居的,也寫成「窪裡」,也是瞎寫,不過前段時間去,撤掉了。

幹
這個字也是本來就存在的,古代指盾,「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就是這個東西,還有就是指天幹地支。在作為這幾個意思時都沒有對應的繁體字,它本來就這麼寫。作為「乾」的簡體字,「乾」在表示天地,八卦,男性,和乾隆時是不簡化的,讀音也讀作qián。「乾」讀作gān時,表示沒有水或水分少,乾乾靜靜、乾巴巴、乾草等。「幹(gàn)」的簡體字,幹活、幹勁、幹什麼等。「榦」的簡體字,表示事物的主題或重要部分。樹榦、骨榦,榦部。這個字比較複雜,是比較多個字共享一個原來就存在的字,而且讀音有多個。
第二類是多個繁體字公用一個簡體字。
發
有兩個讀音,讀fà時是指頭髮,其對應繁體字為「髪」。如髪蠟,抹在頭髮上的化妝品;髪網,指婦女罩頭髮的網子;髪指,指頭髮豎起來,形容非常憤怒。
讀(fā),只要不是和頭髮有關的都讀(fā),其對應繁體字為發。如發報、發財、發現、發達。
類似的情況還有一些,這幾個字是最常見的,簡單記一下就是,「幹裡面,後發豐(瘋)」。就記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