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縣溝南鄉劉家莊村坐落於慮虒河邊,距離五臺城七公裡,清清的河水、高速公路、植松的青山像三條美麗的綏帶環繞著秀麗的村莊。發達的交通為古廟會農產品交易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慮虒河,亦名城河,發源於揚嶺南的嶺底村,全長三十公裡。河床寬五十至一百米,水寬三米,深零點三米,流速每秒零點三米,總徑流量二千一百萬立方米。到臺城南,有城西溝、大道溝、王家溝等節令河匯入,流經東雷、小王、臺城、劉家莊,於環堵坪匯入清水河。
劉家莊村對面的「焦叉堖」山梁,專心探察銅礦。在大山主體翻越蹀變,最後到的歷史傳言採銅懸崖之頂,人稱雄關險道的「龍頭壩」,下望懸崖峭壁,令人心驚骨麻,半山腰有個平臺,古代採礦餘下的亂石滾滾在地,交錯縱橫,石色黑紫。經年曆代,很少有人光臨。解放初,山南的裴家溝村張某到此探險,無意中拾得金元年代採礦大錘一把。筆者在註腳的懸崖之頂,以钁在山露天掘得墨綠帶黃、顯均勻黑斑如豆之銅礦一塊,再掘皆為一色,收回一塊以待化驗。
再俯首環望古銅礦場,已是茫茫偌大深溝,可想像當年採礦規模之大,數量之多。當地人給了此地一則美妙的傳說;北宋末,金兀朮帥軍南侵建立金政權,有金政權在此放水成溝一說,又有破壞風水一說,不管放水成溝也好,破壞風水也罷,反正是晝夜開山不止,斬斷了龍頭,挖出一條萬年石魚,最後挖出水桶粗的白蘆牙根,又斬此根,鮮紅的血水流了三日三夜,後人把此地叫石魚溝。傳說歸傳說,傳說不是歷史,但傳說輻射出一則信息,「金代開山不止」。這句話與金代採銅礦切有吻合和聯繫。
劉家莊礦山寺,漢代古陶遺址,冶鐵遺址等歷史遺陳,都是在五臺縣溝南鄉劉家莊村發現的。
劉家莊冶鐵遺址,屬漢代冶鐵爐址,位於劉家莊村西北約100米的王侯崗坡底。面積約1000平方米。火爐已毀,僅撿到幾塊漢代陶片和一片爐堰。1987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劉家莊漢代古陶遺址,位於劉家莊村西半公裡處山坡腹部的下陰寺,兩孔陶窯殘址並排矗立,相隔1.5米。窯內壁和外形已露天,呈豎式,通高3.50米,外壁厚0.75米,由砂石與黏土壘砌,已風化成顆粒狀土質。外層呈白色,中層為褐色,第三層為紅色,內層為青灰色熔壁,周圍有繩紋、方格紋等灰紅陶片,為漢代陶窯遺址。
礦山寺位於劉家莊村,始建於元朝至元六年(1269年),繼修於明弘治十年(1497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寺內有三教殿、龍王殿、三官廟。三官廟中有石泉兩眼,不溢不涸泉供山僧煮茗,另泉深沉碧綠,五色隱見。據傳說,天晴時觀看泉水,可見到距該寺30公裡的原濟勝橋的一個洞眼俗稱「神泉」。農曆五月二十八日為該寺廟會。「文化大革命」期間,殿宇遭到破壞,現僅存石碑3通,繩紋陶片。
關於礦山寺的歷史傳說與雲雨見怪物的傳說
——五臺山臺外寺廟雙泉寺的傳說故事
五臺城東劉家莊村東北八裡許有座古寺叫礦山寺,始建元代至元六年的龍王廟修建竣工,就成為當地老幼祈福的場所,本村老百姓又請五臺城廣濟寺有德行僧人俗名馬雲愛,法號吉祥看守住坐。吉祥為人沉靜、賦行明敏、行正端方、慈寬仁厚,博覽經文,孜孜不倦。
寒來署往,吉祥在礦山寺不知度過多少寒暑。又一個盛夏酷暑的午時過後,他照例在靜修室苦讀經文,不覺天上烏雲密布、雷鳴電閃。他急忙將寺院裡晾曬的柴火搬回室中,霎時間,風卷著雷雨傾盆而至。雷越打越緊、風越刮越猛、雨越下越狂。
天昏地暗不掌燈已無法讀書,面對此情此景,他心裡一片茫然,仿佛要天翻地覆。就在這天地驟變,不知所措的關頭,風絞著雨,雨拌著雷,天地不分中又一聲巨雷閃電,飛入靜修室「升子」一樣大的火團,吉祥和尚在恍惚中看到似火球而非火球,似龍而非龍,似獸而非獸,在室內不停地飛旋,旋轉中又暴發出震耳欲聾的雷聲,旋轉的火團「怪物」猛撲向兩甕之間剛置放的柴木根上又連連打起雷來,吉祥和尚目睹「怪物」驚恐不已,該怎樣應對呢?
他本是賦行明敏之僧,忽然靈機一動:在光茫閃躍中面向柴木根雙膝跪下立刻許願:莫不是五龍王爺顯靈嗎?如是聖神,弟子願請高明工匠將此柴料精雕細刻,塑你尊像,供奉在咱寺龍王堂中,為黎民坐堂施雨。許詞表畢,眼前火團「怪物」消逝,雷聲停止。再聽窗外,風雨漸減,雷聲隱約。吉祥和尚的心也漸漸靜下來。但方才一幕如同夢中,令他先驚後喜,終身難以忘懷。片刻後,雷止、雨住、風停,室外遍地是水,室內亮了起來,他情不自禁地燃過香紙又連連叩頭,而後雙手抱起柴木根,擁在懷中百感交集,思前想後——
這柴木根啊!高不足二尺,粗約大碗口一樣,它原是礦山寺大山中的產物,礦山寺坐落在萬山之坳,松濤之下,古人對礦山的描述曾留下這樣的文字:「礦山氣凝崢嶸,嵯峨數仞,」「萬松蓊蔚,百草霏霏」。礦山寺對面的大山青松柴木遍布,每當夏秋山花爛漫,蜂蝶飛舞、一片蔥蘢;秋末冬初時節,野菊傲霜,遍山紅葉似火,層林盡染,霜葉如醉。組成了高低錯落的山中美景。吉祥和尚多年的生活來源不是靠施主施齋,而是靠自身的辛勤勞動,一要山下種田,二要隔日上山如痴如醉地賞山景和一斧一鐮地打柴,背柴做飯和取暖,過著自食其力的清苦日子,渡著快樂的守住時光。這柴木根就是他親手在山上挖回來的柴火。大雨來臨之前為避溼才抱回室內。
來日,晴空萬裡。吉祥和尚一片誠心請最好的工匠以柴木根雕制五龍王爺聖像。不數日,一尊黑臉黑身、惟妙惟肖的五龍王聖像雕製成功。身高不足二尺,腰圍一般碗口,但只因原材料的限制,致使獨具匠心的雕制者無法將兩腿雕刻的一樣長,所以,將左腿做得短了些許。擇日奉供龍王殿開光慶賀。從那時起人們就把礦山寺的五龍王爺稱作「柴拐爺」至今。
自元代柴拐爺顯靈以來,多少年、多少代每遇天大旱,遠遠近近的老百姓來禱雨,有求者必施甘霖。到了清代,礦山寺方圓十裡來礦山禱雨的儀式更為隆重,禱雨者要敲鑼打鼓,吹上嗩喃來礦山寺雙泉廟盈瓶取水,設轎請上黑臉黑身的柴拐爺到旱區施雨,下轎時要給柴拐爺披紅掛彩、鳴炮奏樂。五臺縣的西關村、定襄縣的陳家營村來礦山苦求祈雨更是別具風採;禱雨隊伍皆頭頂柳圈、赤腳往返,有肩扛大枷的,有腳帶大鏈的,有臂上掛金的……,扮出各種各樣刑難的苦祈雨形象。到了二十世紀初的戰亂年代,柴拐爺被請走施雨失蹤,至今下落不明。當地有心人模仿原作雕刻了一尊新聖像。
在追述元代俗名馬雲愛、法號吉祥和尚,老來得道坐化,圓寂於礦山寺,後人在礦山寺龍王殿給他塑了頭戴蓮花盔的坐像。筆者在兒時的1956年春曾瞻仰而記憶猶新:那是乾隆年間的塑像。礦山寺大多聖像剝落無採,唯獨吉祥老和尚的坐化塑像栩栩如生、別具神採。
古代五臺山用銅銅源初探
《五臺縣誌》第159頁載:「元代五臺山僧人冶煉頗多,叫冶煉司人,僅營坊太平街即有六、七十家,鑄造銅佛爺,銅頂香爐、蠟臺、銅鐘等。」既然五臺山金元年代就有六、七十家搞銅佛爺和銅法器的鑄造,需要一定數量的銅原料,那麼銅源在何處?這是漫漫歷史留給今朝今人之謎。
在五臺縣城東十三華裡的慮泗河畔,今溝南鄉劉家莊村村西,與村相鄰的地名為「王后崗坡底」考察發現,此地即是金元年代五臺山煉銅基地——五臺山鑄造銅佛像、銅法器之重要銅源。特有以下幾點探索說明:
在劉家莊村「王后崗坡底」,近年來無意中發現了古代煉銅銅窯,原在最易招風的丘崗,說明古代煉銅選址要考慮利用自然風力助冶。銅窯址之下坡冶爐渣遍地可見。筆者在2005年秋末,古銅窯舊扯撿到了若干塊半成品銅塊,最大的一塊僅小於拳頭,外部為一層銅渣,中心部為半成品銅,重約300克,小塊地均與核桃體積等同,以手掂之感覺重甸。現在,還可到古銅窯址撿到半成品的銅塊。
帶著古代煉銅基地的大量冶煉,銅礦從何而來的迷茫,作了認真地尋訪探索。小時候曾聽當地老人們講:五臺縣城明代洪武年間建造了城隍廟。傳言在明代後期或清代前期曾在城隍廟主梁頂部發現:在金代劉家莊某山開採銅礦的記載。筆者帶著歷史留下來的可信又不可信的信息。於2008年陰曆2月18日上午,刻意攀上劉家莊村對面的「焦叉堖」山梁,專心探察銅礦。在大山主體翻越蹀變,最後到的歷史傳言採銅懸崖之頂,人稱雄關險道的「龍頭壩」,下望懸崖峭壁,令人心驚骨麻,半山腰有個平臺,古代採礦餘下的亂石滾滾在地,交錯縱橫,石色黑紫。經年曆代,很少有人光臨。
解放初,山南的裴家溝村張某到此探險,無意中拾得金元年代採礦大錘一把。筆者在註腳的懸崖之頂,以钁在山露天掘得墨綠帶黃、顯均勻黑斑如豆之銅礦一塊,再掘皆為一色,收回一塊以待化驗。再俯首環望古銅礦場,已是茫茫偌大深溝,可想像當年採礦規模之大,數量之多。
當地人給了此地一則美妙的傳說;北宋末,金兀朮帥軍南侵建立金政權,有金政權在此放水成溝一說,又有破壞風水一說,不管放水成溝也好,破壞風水也罷,反正是晝夜開山不止,斬斷了龍頭,挖出一條萬年石魚,最後挖出水桶粗的白蘆牙根,又斬此根,鮮紅的血水流了三日三夜,後人把此地叫石魚溝。傳說歸傳說,傳說不是歷史,但傳說輻射出一則信息,「金代開山不止」。這句話與金代採銅礦切有吻合和聯繫。
2008年5月11日下午,筆者又刻意再去「王后崗坡底」古冶銅窯址尋找末入冶煉爐之銅礦,意在證明在此所煉銅礦從對面「焦叉堖」山中而採。果然事實如願。當筆者從地面表層小钁掘得末入爐的銅礦看時,墨綠帶黃之色澤,豆大黑色斑點均勻,它與那對峙的懸崖之頂所採的銅礦一摸一樣。筆者難盡當時的興奮,將銅礦也抱回家稱過:礦石體重4.5市斤。
礦石的運輸。採礦址距冶煉址,南北兩地隔河相望,約半裡之遙。這麼近距離在無車運輸的年代,以人背驢騾馱運的方式也能夠適應。在這裡冶煉鑄成銅錠,再以驢騾馱運,沿古朝臺路歷一百餘裡,經南陽,蘇子坡、豆村、柳院,金閣嶺,兩日到臺懷太平街交貨,再歷兩日反回。給五臺山鑄造銅佛像銅法器提供銅原料可行可信。
這裡的冶煉銅址距慮泗河水 百步之遙,附合冶煉供水條件。這裡曾在歷史上經歷了相單年代的熱鬧繁忙的採、運、冶三大流程。對於準確的斷代筆者這樣分析:
當地先相在明代嘉靖十七年,經國家移民從保德遷此,察的廟鍾,廟碑、墓碑,墓志銘,家譜等歷史資料遠及元代至正年間,均無察得此地採銅礦和冶煉銅的記載。《五臺縣誌》清代光緒版載,五臺自唐以來,即有煉銅記載。此地劉家莊「王后崗坡底」古冶煉銅址到底屬唐代?還是五代北宋?還是金元年代?因末找到確鑿的證據,難下準確的斷代定論。筆者反覆推想,此地煉銅最遲在金元年代。( 該段文字根據2009年王隆和編輯配圖而成)
作者簡介:胡立成,筆名虹雨,山西五臺人,醫教世家之後。文化傳媒人,品牌創意人,抗戰紅色文化傳承人,百家號鄉村文化創辦人。北京市寫作學會會員、國際攝影協會會員、文字友情新媒體總編、中國網特約編輯、《旅遊作家》專欄作家、山西新聞網慢遊山西專欄作者、國際攝影雜誌記者等。曾榮獲2019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獎全球100位優秀詩人獎,「旅約全球杯」佳作獎等。多次在全國刊物上發表並獲獎。
文化主張: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