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莊村坐落於慮虒河邊,距離五臺城七公裡,清清的河水、高速公路、植松的青山像三條美麗的綏帶環繞著秀麗的村莊。發達的交通為古廟會農產品交易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慮虒河,亦名城河,發源於揚嶺南的嶺底村,全長三十公裡。河床寬五十至一百米,水寬三米,深零點三米,流速每秒零點三米,總徑流量二千一百萬立方米。到臺城南,有城西溝、大道溝、王家溝等節令河匯入,流經東雷、小王、臺城、劉家莊,於環堵坪匯入清水河。
劉家莊村對面的「焦叉堖」山梁,專心探察銅礦。在大山主體翻越蹀變,最後到的歷史傳言採銅懸崖之頂,人稱雄關險道的「龍頭壩」,下望懸崖峭壁,令人心驚骨麻,半山腰有個平臺,古代採礦餘下的亂石滾滾在地,交錯縱橫,石色黑紫。經年曆代,很少有人光臨。
解放初,山南的裴家溝村張某到此探險,無意中拾得金元年代採礦大錘一把。又有後人在註腳的懸崖之頂,以钁在山露天掘得墨綠帶黃、顯均勻黑斑如豆之銅礦一塊,再掘皆為一色,收回一塊以待化驗。再俯首環望古銅礦場,已是茫茫偌大深溝,可想像當年採礦規模之大,數量之多。
當地人給了此地一則美妙的傳說;北宋末,金兀朮帥軍南侵建立金政權,有金政權在此放水成溝一說,又有破壞風水一說,不管放水成溝也好,破壞風水也罷,反正是晝夜開山不止,斬斷了龍頭,挖出一條萬年石魚,最後挖出水桶粗的白蘆牙根,又斬此根,鮮紅的血水流了三日三夜,後人把此地叫石魚溝。傳說歸傳說,傳說不是歷史,但傳說輻射出一則信息,「金代開山不止」。這句話與金代採銅礦切有吻合和聯繫。
劉家莊現在仍然還遺留著礦山寺,漢代古陶遺址,冶鐵遺址等歷史遺蹟。由此看來,該村陶業、礦業、冶煉等發展的雛形可見一斑。
劉家莊漢代古陶遺址 位於劉家莊村西半公裡處山坡腹部的下陰寺,兩孔陶窯殘址並排矗立,相隔1.5米。窯內壁和外形已露天,呈豎式,通高3.50米,外壁厚0.75米,由砂石與黏土壘砌,已風化成顆粒狀土質。外層呈白色,中層為褐色,第三層為紅色,內層為青灰色熔壁,周圍有繩紋、方格紋等灰紅陶片,為漢代陶窯遺址。
礦山寺 位於劉家莊村,始建於元朝至元六年(1269年),繼修於明弘治十年(1497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寺內有三教殿、龍王殿、三官廟。三官廟中有石泉兩眼,不溢不涸泉供山僧煮茗,另泉深沉碧綠,五色隱見。據傳說,天睛時觀看泉水,可見到距該寺30公裡的原濟勝橋的一個洞眼俗稱「神泉」。農曆五月二十八日為該寺廟會。「文化大革命」期間,殿宇遭到破壞,現僅存石碑3通。
劉家莊冶鐵遺址屬漢代冶鐵爐址,位於劉家莊村西北約1000米的王侯崗坡底。面積約1000平方米。火爐已毀,僅撿到幾塊漢代陶片和一片爐堰。時代為漢代。1987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劉效光,女,1924年11月生,原名劉桂英,五臺縣劉家莊村人,初中文化。1942年1月參加工作,歷任村婦聯主任、五臺縣聯社紡織廠負責人、冀晉二地委黨校學員、五臺縣十區區委委員、五臺縣婦聯主任、五臺縣土改工作組組長、五臺縣政府文教科負責人、忻州市婦聯主任。1959年調太原市南城區工作。1988年離休。
劉貴奇,1927年12月生,五臺縣劉家莊村人,高小文化。194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6月在五臺縣六區、城關區任農會委員、秘書。1948年2月在西柏坡中央黨校學習,5月南下。1949年1月在湖北京山縣工作,歷任縣委組織幹事、區委書記、縣委委員、團縣委書記。1953年8月任最高人民檢察署中南分署檢察員,長江水上運輸檢察院檢察員、副處長。1957年4月入中央政法幹校學習。1958年9月任湖北省人民檢察院副處長、辦公室副主任。1973年8月在湖北省襄樊市任建工局副局長、黨委副書記、市建委副主任。1978年12月在湖北省人民檢察院工作,歷任法紀檢察處處長、檢察委員會委員、機關黨委書記。1985年5月離休。
劉仁芳,1929年3月生,原名劉福和,五臺縣劉家莊村人,初中文化。1946年任小學教員。1947年11月任本村糧秣主任兼會計。1948年2月任第六區公所幹部,4月南下,在陝南區黨委工作隊工作。1949年5月任西進紫陽縣工作隊幹部,11月任紫陽縣委組織幹事。1952年9月任紫陽縣毛壩區委書記。1953年3月任安康地委幹校組織科長。1956年6月任安康地委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1960年2月任安康專區紙廠籌建處副書記。1961年9月任漢陰縣委組織部部長。1970年4月任漢陰中學支部書記、革委會主任。1970年8月任漢陰縣文教局長。1977年6月任安康地區供銷社政工科長。1978年9月任副主任。1989年5月離休。
劉竹林,1938年4月生,男,漢族,五臺縣神西鄉劉家莊人,初中文化,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3月參加工作。1961年8月到1986年2月在五臺縣建安公社任武裝部長、革委會副主任、黨委書記。1986年2月到1997年1月任縣統戰部部長、政協副主席。1997年1月病逝,享年59歲。
劉瑞德,男,1939年生,五臺縣神西鄉劉家莊人,1992年調任忻州任地委秘書處秘書長,併兼任地委保密委員會主任。大學文化,1962年七月參加工作,197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起,歷任五臺縣委秘書辦、革委辦、縣委辦副主任。五臺縣常委、組織部長、縣委副書記等職。
王隆和,1959年生,五臺縣劉家莊人。從小酷愛寫作的他曾在省地縣報刊發表文章100多篇。他一生沒有離開過家鄉的黃土地,最大的夢想就是用自己手中的筆,寫出家鄉人民為善安身、讀書立命、為善修德、懲惡揚善的歷史故事。僅有小學文化,卻歷時12年研究撰寫本地佛教故事,終於在古稀之年完成24萬字的《五臺山民間傳奇》。
他是土生土長的五臺縣人。他一生沒有離開過家鄉的黃土地,最大的夢想就是用自己手中的筆,寫出家鄉人民為善安身、讀書立命、為善修德、懲惡揚善的歷史故事。從小酷愛寫作的他,曾在省地縣報刊發表文章100多篇。57歲那年,王隆和那雙滿是老繭的手,重新操起紙筆,撰寫家鄉歷史。
12年來他致力於搜集面臨失傳的五臺經典民間故事,甄別資料,採訪百姓,查閱文獻,考究碑文,可以說辛苦備至。「無數次為了利用找人等人的時間,我在五臺山和五臺城的大街角落裡或飯館角落小桌上展卷修改文稿,過往人投來怪異的目光,有的說我是個"怪人",有的人說是"書呆子",有的說是"孔乙己"。」
2006年正月,王隆和去東冶北大興村採訪,返回時因丟失了車費和電話本,無法與人聯繫,他一路步行35裡,就這樣寫成了不為人知的故事 《秘密深藏在苦寒》、《王轍怒打催糧官》。
2008年7月去上西村紫羅山體驗採訪,全程冒著小雨,儘管滿身泥巴溼透了衣服,但為了甄別資料,他還是冒雨訪問了八位老者,確認紫羅山小廟神像確是臺駘夫妻。
2009年7月29日去小北臺青山堖考究碑文,入山途中迷失方向,遇上斷巖,踏入深柴,進退兩難,反覆往返攀登才擺脫險境。
2009年正月,去五臺城西高家莊採訪,往返騎自行車60裡,寫成故事《藏明和尚在高家莊》。
同時,在他12年的採訪考察當中,也接觸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當他們看完王隆和先生所寫關於五臺山的故事後,不由都被中國佛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佛教精神所震撼。57歲那年,王隆和那雙滿是老繭的手,重新操起紙筆,撰寫家鄉歷史。 僅有小學文化,卻歷時12年研究撰寫本地佛教故事,終於在古稀之年完成24萬字的《五臺山民間傳奇》。
本書記錄了中國從漢代到抗日戰爭之前跨越近2000年的佛教歷史文化故事,全書九個單元,80個故事和傳說,剩下的是散文式遊記,共24萬字。這本書中編入發生、流傳在五臺山這片熱土的民間故事、民間傳說80多個,分為「懲惡揚善」、「佛法人生」、「聖境名人」、「因果報應」、「文殊智慧」、「聖境愛情」、「風物神話」、「雙泉傳奇」、「小五臺山」九個單元。故事所表達的主體內容和思想是五臺古老的佛教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精深廣大,表現五臺先人們的聰明才智、懲惡揚善,反映五臺人民勤勞勇敢、追求幸福快樂的淳樸情感。
劉家莊鄉(原老六區)教育發展史
1984年前後,劉家莊村建立了業餘學法小組,青年劉永亮、劉秀明等涵授了《光明日報》的法律課程,1983年除夕,五臺縣廣播站播發了劉家莊青年學法小組向全縣農村青年發出的春節遵紀守法,學法用法的《倡儀書》。在那劉家莊青少年大講學法守法用法的年代裡,劉家莊未發生任何性質的案件。促進了社會文明進步。
1995年——1996年國家投資十萬元興建了小學教學樓。1996年前,劉家莊小學依附鄉中學混合辦學。1996年6月後,與初中分開辦學,辦學經費依國家收費標準,向學生收費,解決經費。2004年9月後實行正式轉移支會。辦學經費來源國家。
1997年至2003年,五臺縣教育局依據全縣各鄉初中的教學設備資源、師資質量、教師規模等因素。對教學值的評估分為三大類。劉家莊中學屬第三類。經歷年歷次考核,劉家莊鄉初中保持在中上遊狀態。 在此其間,劉家莊鄉初中,劉俊才出任校長。辦學中顯示了師資缺乏的特點。適逢忻州師專頂崗實習,老師缺額得以緩解。每學期有四位師專生頂崗實習。
在此期間,劉家莊鄉初中學生參加了縣教育局組織的英語、化學的競賽,獲獎學生有:田娟娟 高秋軍、郭XX。
2001年,田文娟、高秋軍、郭XX在校初中成績優良,考入五臺中學高中課程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五臺中學光榮榜曾展出照片。
劉家莊學生田文娟,在1999年第一屆全國中學生素質教育英語知識能國競賽活動中,榮獲地區二等獎。
虎漢村學生王海波在某年某屆,全國中學生素質教育英語知識競賽活動中獲獎。
劉家莊學生劉倩倩在2003年參加忻州地區初中生作文競賽,在參賽的五千篇作文中獲優秀獎,成為60篇獎作文之一,並在《忻州日報》教育版刊登。
2005年前,劉家莊鄉合併於溝南鄉。集中城區辦學,私立中學崛起,2005年冬劉家莊鄉中學撤消。從1959年初建高級班,共歷48年,從1968年改建七年一貫制,共歷37年。本地區初中生外出上初中,有的家長陪同外遷。加重了學生完成學業的經濟負擔。
1997年,智愛平出任聯校長。1998年8月調離,同時,曲成年到任。
1998年,曲萬年出任聯校長。至劉家莊鄉中學撤消。小學學生外出讀書增加,入學率極度下降。本地區中學生到城區求學,入學率、鞏固率下降。
劉家莊地區一戶出三個以上大學生的家庭有:劉家莊王隆和 。劉家莊村自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共有40位學子得到了大專文憑,有研究生三人。(資料來源:五臺山在線)
劉家莊村雙泉寺古廟會二十八日側記
五臺縣溝南鄉劉家莊村雙泉寺五月二十八古廟會,在二十八日推向高潮。
二十八清晨,數以千計赴會的男男女女湧向群山環抱的雙泉寺。早八時許,雙泉寺內外已是人山人海,炮聲鼓聲齊鳴,彩旗彩球同舞,正殿前供品供果五光十色,豐富有序,大香爐香菸繚繞,且不說朝拜的群眾虔誠禮拜,最引人的鏡頭是人們禮拜畢三官神後,品嘗泉井清澈甘甜的泉水,有的用小瓶裝水帶回家與親人長輩同享。好多趕會者認為,這次朝拜雙泉寺有一種圓滿感。與此同時,寺廟戲臺有還願的鼓吹高奏助興。
二十八日九時許,百分之九十的趕會男女,在雙泉古廟大院舉行了集體禮拜四殿神靈——龍王殿、三教殿、三官殿、觀音殿。院心擺設供品供果,請了德高望重的常道士揮臂誦表祭詞,這是五月二十八廟會的亮點。之後,雙泉寺戲臺由太原市青年藝術晉劇院演出晉劇《忠保國》,為雙泉寺廟會增添了氣氛。
中午十二時許,一千多趕會者,有條不紊地同用齋飯。下午三時許,距寺七裡的劉家莊村「珠圓虒秀」大戲臺演出《算糧登殿》。晚上由晉劇名演謝濤主演晉劇《打金枝》。擁有一萬多人觀看,五臺山五爺廟住持常青法師觀看了演出。(文/王隆和)
五臺山地道初探
五臺縣地道有兩處,一處在五臺縣的舊城下,始挖於什麼年代,筆者還未查閱相關資料。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備戰期間,曾經從五臺城東南城牆入口進入地道進行過挖掘。八十年代,地道內發生過四川芳齡女被殺的慘案。現在地道諸口處於封閉狀態。
另一處地道在通往五臺山高速必經路段溝的南鄉劉家莊村,分村後和村東兩大體系,這兩處地道長度共有二裡多,當時出於持久戰的意識而開挖。選定在劉家莊挖掘地道的因素有二:一是這裡群眾工作基礎好,二是地處慮虒河一級土臺,土層厚,土質優良,無砂石。
實施地道工程的時間為土改結束,南神堖攻堅戰勝利後的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九年,由五臺縣委和六區區委組織挖掘,地道工程測量、掘進等技術性較強的工作從窯頭和天和抽調群眾承擔;運土方等重體力工作由六區群眾進行作業。地道挖掘過程中,由於工作面的特殊,作業人數受到限制,只能輪流分班進行。
判斷每晝夜投入的作業人數不到一百人,村外來的挖掘地道的群眾分散在民房住宿,筆者家中安置著父親的表兄,孫家崗村的鄭開堂。 村後的地道體系進口在村民張補山的住垚後掌,出口在地名為「小寺溝」口, 挖掘時若干排土口位於一百米高的土崖絕壁上,地道建成後改作瞭望口。地道總長為一裡有餘。若有敵情,可從入口進入地道,從出口出來進入村後縱橫交錯的溝壑和土梁,隱蔽撤退,也可利用有利地形與敵人周旋。
村東地道體系全長一裡有餘,入口在門樓坡咀,是武裝護村的有利地形,若敵情惡化,武裝護村人員可瞬間進入地道安全轉移,出口在四老圪洞,可進可退。掘進土方分段上開口,撐三角杆置定滑輪上吊排出,至今村裡村外常見日久殘破的磁材料定滑輪,當時稱滑車。掘進工作面以碗盛食用油放捻點燃作為照明使用。
竣工的地道普遍高四尺五寸,下寬二尺四寸,向上縮小為人字型頂,地道總體順原生地形攀高趨低,為降低和取消坡度,分段設方口蓋木蓋,上調土方後留下的上開口置通瓦通風。一九四九年春夏,劉家莊地道工程基本竣工,五臺縣在此召開了地道現場會。
解放以後,政治運動不斷,諸口封閉的地道因無人重視和管理,年長日久,水罐淤積,風吹縫裂,坍塌嚴重。筆者少時的一九五五年結夥撐燈遊過地道,就已經出現坍塌,但在遊地道時的捉襟向前,相互碰頭呼喚,也算作少兒的一大樂趣,時光推移到六十年代初,出於戰備的需要,劉家莊村組織民兵從小寺溝主幹出口進入地道進行整修,因有坍塌的險情隱患存在,整修工作無法進行,停工封口至今。在七十年代初期,村裡少兒門曾結夥遊過村後的支地道。
號稱革命老區的劉家莊村,開挖地道經歷時間長,動用人力、物力、財力之多,當地人們對地道印象很深,也留下不少童話般的故事。我五六歲時正在挖地道,在母親面前無理哭鬧時,母親就會用這樣的話來哄嚇:「地道裡面打出了妖魔,要吃哭鬧的孩子。」我問:「妖魔是什麼樣子?」母親板起面孔解釋:「女人穿白衣,面色蒼白,表情難看,紅口白牙,專吃哭鬧的小孩。」現在想起來,母親為哄嚇我所描述的妖魔,不像西遊記裡的女妖,倒像戲劇裡的白蛇白素貞。久而久之,在我的心靈留下了一種對女妖的懼怕,始終成為人生恐懼的回憶。
六十多年前,先人們開挖的地道,付出多大的辛苦勞作和汗水,但地道始終沒有利用,當然不希望戰爭的到來,如今若有人整理開發出來,或許吸引五臺山旅遊的人群暢遊地道取樂,或拍攝影視,值得用心思考。(文/王隆和)
作者簡介:胡立成,筆名虹雨,山西五臺人,醫教世家之後。文化傳媒人,品牌創意人,抗戰紅色文化傳承人,鄉土文化宣傳人。北京市寫作學會會員、國際攝影協會會員、文字友情新媒體總編、中國網特約編輯、《旅遊作家》專欄作家、山西新聞網慢遊山西專欄作者、國際攝影雜誌記者等。曾榮獲2019倉央嘉措國際詩歌獎全球100位優秀詩人獎,多次在全國刊物上發表並獲獎。文化主張: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