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溝河大戰後,朱棣為何要把陣亡將士的頭蓋骨製成念珠、天靈碗

2020-12-04 洗劍讀史

明朝建文二年(1400)四月,建文帝派大將軍李景隆率軍60萬,號稱百萬,進抵白溝河,欲意攻打燕王朱棣所在的大本營——北平(今北京)。

燕王朱棣聞訊,率騎兵、步兵共計10萬人迎戰。

明代萬曆年間的鎧甲

四月二十四日,燕軍從蘇家橋(今河北保定東北方向)沿著白溝河河道進軍,中了李景隆部將平安所部萬餘人的埋伏。

平安及瞿能父子督師奮戰,諸將勇猛作戰,燕王朱棣所率兵將死傷極為慘重,倉皇敗退。

明成祖朱棣

次日,朱棣氣憤不已,再次率軍渡河做戰,平安再次迎戰,又擊敗了燕軍後軍將領房寬的部隊。

朱棣眼見兵敗如山倒,為了壓住陣腳,親自率精銳數千人冒著箭雨殺入陣中,一時間李景隆軍中大亂,死傷甚重。

此時,李景隆突然揮師繞到燕軍的背後,進行前後夾擊,燕軍大亂,死傷無數。

畫作:明代軍隊

朱棣率軍攻打,雙方混戰,飛矢如雨,朱棣在軍中三易其馬,射光了三筒箭,寶劍也砍斷,數次差點被瞿能生擒。可惜昏庸的建文帝下達了聖旨:

「勿使朕有殺叔之名」。

致使士兵畏首畏腳,不敢將其射殺,朱棣多次死裡逃脫。

靖難之役形勢圖

傍晚時候,瞿能率兵多次殺入燕軍陣中,俞通淵、滕聚等將領也領兵縱橫廝殺,燕軍驚懼,軍中陣腳大亂。

正在作戰形勢向著有利於建文帝大將李景隆方面發展時候,詭異的一幕出現了。

此時,戰場上猛然颳起了一陣旋風,居然把李景隆中軍的將旗給刮斷了!

軍中士兵看到,人心惶惶,皆無心繼續作戰。

李景隆

朱棣敏銳的捕捉到戰機,火速派精騎繞到李景隆軍後面乘風縱火,揮師猛攻,形勢瞬間逆轉。

瞿能父子被斬殺於陣中,俞通淵、滕聚、平安諸將被朱棣的兒子朱能率軍擊敗。

李景隆軍隊旋即潰散敗退,大軍死傷約10萬餘人。

朱棣揮師窮追不捨,至月樣橋,再次大敗李景隆,李景隆手下士兵自相踐踏,掉入河中溺死者數萬人。

李景隆捨棄了軍中全部輜重,部將投降十萬餘人。

明代士兵

五月初七,李景隆逃往濟南。初九,燕軍進入德州,獲得大量糧食儲備。

五月十五,燕軍攻濟南,六十萬大軍在李景隆的指揮下,僅殘存十餘萬兵,也毫無戰鬥力,紛紛敗退,李景隆再次倉惶逃走。

白溝河之戰是靖難之役中決定性的戰役。

僅此一役,建文帝心驚膽戰,此後再也未能組織起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朱棣由此轉守為攻,取得戰事上的主動權。

天靈碗

此戰結束後,由於打的實在是驚心動魄,雙方士兵均傷亡慘重,即使是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朱棣,也在心中深深的留下了陰影。

朱棣登基後,想起當年為自己靖難之役中賣命的軍士,為了安撫亡靈,聽從了法師的建議,特地下旨,命人在戰場開挖陣亡將士的頭骨,將其磨成念珠,賜給了宮中的宦官,用以誦經念佛,以超度亡靈輪迴。

有一部分又深又大的頭骨,則被製成「天靈碗」,在其中盛上清水以供佛。

人骨念珠、天靈碗

直到成化年間,兵部有個叫陸容的官員,奉命前往寧夏勞師,到庫中領取軍士的冬衣,還曾見到有負責管理庫房的太監手持一串頭骨念珠,經過長期的盤玩,這串頭骨珠的顏色要比象牙的盤出來念珠還要成色好。

明代陸容《菽園雜記》卷一:「太宗皇帝白溝河大戰,陣亡軍士積骸遍野。上念之,命收其頭骨,規成數珠,分賜內官念佛,冀其輪迴。

天靈碗

相關焦點

  • 明朝內戰時的白溝河戰役
    宋景德元年冬十二月,宋與契丹在此議和,以白溝河為界,南北弭兵,和平相處達一百二十年之久。明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靖難之役中,朱棣率燕軍與政府軍大戰白溝河,政府軍一敗塗地,從此只有招架之功,再無還手之力。朱棣轉敗為勝,反守為攻,一路乘風破浪,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最後直搗南京,成功登上皇位。
  • 鮮明對比:兩次白溝河大戰中的南北軍隊較量
    1第一次白溝河大戰金國女真的崛起 讓遼國面臨滅頂之災他們要面對的則是作為宋軍主力的中路軍與東路軍,指揮官是打西夏刷出悍將之名的种師道。兩軍在白溝河兩岸對峙時,還有宋人再次到對岸招降耶律大石。結果只得到後者的一句回覆:別多廢話!不就是會死麼!
  • 白溝河大戰,以少勝多的屠殺,60萬大軍竟敗給了詭異的天象
    雖然靖難之役是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然而在靖難之役初期,燕王朱棣卻是一直被建文帝壓著打,直到白溝河大戰之後,燕軍才一舉扭轉被動挨打防守的局面,然而白溝河大戰的勝利,卻是來得異常詭異,這場戰役的勝利,對朱棣和建文帝來說,都至關重要,只是戰場上的種種意外,仿佛註定了朱棣才是真命天子一樣!
  • 【志載冀往】靖難之役的關鍵戰役——白溝河之戰
    【志載冀往】靖難之役的關鍵戰役——白溝河之戰 2018-12-13 13: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細說戰爭史之白溝河之戰:朱棣的翻身之戰
    朱棣憑藉靖難之役的勝利,成功登上皇位,稱明成祖。在這一場戰爭中,朱棣和朱允炆各自率領的部隊在南北兩方拉鋸了很長一段時間。而讓這場拉鋸戰發展改變的正是白溝河戰役,除此之外,它也是以少勝多、朱棣的翻身之戰。那這場戰爭的經過是怎麼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建文二年,朱允炆命令大將李景隆率軍60萬去討伐朱棣,至此拉開了白溝河之戰的序幕。
  • 白溝河之戰,明軍勝券在握 ,結果卻輸慘了,網友:怪那陣風詭異
    今天我們要說的「白溝河之戰」,就是這樣一場輸得頗為窩囊的「奇葩」戰役。1事情要從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說起,這一年是燕王朱棣發動所謂「靖難之役」的第二年。在四月二十四日,朱棣帶領著「燕軍」準備從蘇家橋一帶沿河而進,向明軍發動突襲。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次軍事行動卻險些讓他喪了命。因為他這套看似天衣無縫的突襲計劃,實際上早已被對方識破。明軍先鋒大將平安早已在「燕軍」進軍的路上設下埋伏,等待朱棣領兵進入埋伏圈後迅速發起進攻。朱棣一時之間被突如其來的猛烈攻勢給打懵了,猝不及防之下遭到對方嚴重打擊,損失慘重,只得急忙領兵後撤。
  • 白溝河之戰,明軍勝券在握,結果卻輸慘了,網友:怪那陣風詭異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白溝河之戰」就是這樣一場輸得頗為窩囊的「奇葩」戰役。1事情要從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說起,這一年是燕王朱棣發動所謂「靖難之役」的第二年。朱棣打著「遵祖訓、誅奸臣」的旗號起兵,可以說是把宣傳工作做得十分「高大上」。
  • 朱棣的江山來之不易,親自上戰場廝殺,這個皇位實至名歸
    建文帝見李景隆吃了敗仗,心中懼怕,便罷了齊泰、黃子澄的官,但還把他們偷偷留在南京,以為這樣就可以消除朱棣起兵的藉口,可以下詔讓他罷兵了。但朱棣沒有理睬他。李景隆打了敗仗,建文帝也沒有怪罪他,反而賜給他黃鉞弓矢,賦予殺戮不聽命令部下的大權。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經過休整後,李景隆再飲率領60萬官軍在白溝河兩岸與朱棣展開大戰。白溝河之戰爆發了。
  • 朱元璋的陰險癖好,差點讓兒子朱棣喪命,朱棣只淡淡的說了六個字
    但朱元璋想不到的是,在他死後其中的一個義子將會大放異彩,還差點讓他兒子朱棣喪命!當年一個叫平定的將領戰死,留下了一個兒子叫平保兒,朱元璋照例收養了這個孤兒,就是後來的名將平安。但直到朱元璋死後,平安也只是個普通將領而已,事情的轉機要從朱棣靖難開始。
  • 宋理宗的頭蓋骨為什麼被做成了酒杯?
    金滅亡後,宋理宗曾雄心勃勃的要收復失地,重整故國河山,怎奈蒙古鐵騎太過強悍,南宋又沒有做好應對突發事故的各種緊急預案,佔領開封後進軍洛陽,遭到元朝伏擊損失慘重,狼狽撤回,收復故土重整河山的夢想破滅。 「端平入洛」的失敗,使南宋朝廷損失慘重,數萬精兵死於戰火,國力受到嚴重削弱。
  • 朱棣登基後部下爭功,一個人默默不語,朱棣說:「你是第一功臣」
    而等到靖難之役後,永樂大帝登基,封賞的第一功臣是誰呢?不是張玉,不是姚廣孝,而是丘福。丘福才識比不上姚廣孝,軍事才能同張玉持平,為何他能擔任永樂朝第一功臣呢?還是因為他的性格持重,受到了永樂皇帝的器重。
  • 朱棣第二次靖難之役,為何要燒掉戰袍,其實他是在效仿一位古人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討伐建文帝朱允炆,也就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在此期間,朱棣幹了一件令人疑惑的事情,他在一次祭奠陣亡將士時,燒掉了自己的戰袍,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對此,很多歷史學家給出了答案,他在效仿一位古人……?
  • 一場突如其來的旋風,改變了一場大戰走向,使得大明王朝江山易主
    上臺後的他面臨著藩王手握重兵的局面。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年輕的皇帝決定削藩。自古削藩多風險,更何況建文帝上臺後削藩的力度十分的大。他沒有借鑑漢武帝溫水煮青蛙的模式。而是直接簡單粗暴地對待他的叔叔們。但凡藩王犯了點錯失被他抓住他就收回對方的權力,要治罪於對方。
  • 朱棣奪位的第一功臣,為何拒絕朱棣的賞賜?造反只為自己一身抱負
    作為元末明初,名氣僅次於朱元璋的另一位和尚,姚廣孝為朱棣奪位立下了赫赫功績,堪稱朱棣奪位第一功臣,但在朱棣成就霸業之後,卻多次拒絕朱棣的賞賜,這又是為何?京城偶遇,一見如故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農曆八月的一天,就藩北平的燕王朱棣收到了朝廷的消息,朱元璋的髮妻馬皇后因病去世,要求朱棣火速赴京奔喪,朱棣萬萬沒有想到,這一次的赴京奔喪卻讓他收穫了成就自己霸業的第一謀臣。
  • 朱棣封過五位國公,個個名至實歸,最關鍵一位生前卻與公爵無緣
    明成祖朱棣通過靖難之役,於建文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從侄子手中奪得皇位。朱棣當然要給手下效力的武將們以封賞,同年九月,他大賞奉天靖難的武將。其中,丘福被封為淇國公,食祿二千五百石,子孫世襲。淇國公丘福是鳳陽人,是燕王護衛軍的千戶,勇武有餘、謀略不足,為人正直,屬於朱棣絕對的心腹,是和硃能、張玉一樣的核心骨幹,參加過白溝河、夾河、滄州、靈璧等大戰,升任中軍都督同知。永樂七年率軍北徵,在臚朐河慘敗而死,時年六十七歲,朱棣下令奪去淇國公的爵位。
  • 「嘎巴拉靈骨念珠」仁波切施以身骨留給後世加持力的法器
    被正好由此路過的瑜伽上師納波傑巴大師知道後勸解嘎巴拉說:「三界中眾生的生死輪迴往復都在經歷如是打擊和痛苦,三界眾生都對生死感到畏懼。悲傷是無用的並不能挽回改變。不如努力修行以尋解脫之法。」並授以口訣和灌頂叫其依法如下修持「以孩子的骨作為六飾,妻子的頭骨當缽。頭骨為生起次第,頭蓋骨中的虛空就是大圓滿次第」如是加以持咒。可修成解脫之法。
  • 【民國遺蹟】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
    為了安葬歷次戰爭中陣亡的將士,「藉以彰革命之功勳而慰先烈之幽靈」,「乃擬搜集陣亡將士骸骨,建築公墓,安慰忠魂」。自公墓墓址選定後,籌委會由中央黨部遷到靈谷寺內。1931年4月,經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指定陳果夫、劉紀文、林煥廷、傅煥光、夏光宇為建築陣亡將士公墓籌委會常務委員,具體辦理建設公墓事宜。 公墓建築群由美國建築師墨菲和中國建築師董大酉共同設計,上海陶馥記營造廠承建,工程總造價92萬元。
  • 明朝的四大鐵帽子國公,明成祖朱棣的四大得力悍將
    故建文元年朱允炆即位後,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朱棣被迫發動靖難之役,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通過造反推翻朝廷登基為帝的藩王。這裡除了朱棣本人的雄才大略之外,還離不開他身邊南徵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四員大將。朱棣即位後論功封將,這四位都封為國公,在幾十位靖難猛將中位居前四,可以世襲罔替,是真正的鐵帽子國公。
  • 京雄高速白溝河特大橋主拱圈順利合龍
    河北日報訊(記者張偉亞)11月25日,京雄高速白溝河特大橋主拱圈順利合龍,大橋「十七連孔」景觀已呈現。 白溝河特大橋是京雄高速河北段主線上跨越白溝河的特大景觀橋梁,也是北京進入雄安新區的門戶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