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載冀往】叔侄大戰為皇位 靖難之役殃百姓
【志載冀往】叔侄大戰為皇位 靖難之役殃百姓 2018-12-13 13: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志載冀往】曹操北定中原的鄴城之戰
【志載冀往】曹操北定中原的鄴城之戰 2018-12-07 09: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明朝內戰時的白溝河戰役
白溝河就是今天的大清河,歷史上白溝河南側有一座著名的瓦橋關。瓦橋關始建於唐朝末年,為兵家必爭之地。宋、遼對峙之時,楊六郎把守三關口,瓦橋關首當其衝,遼景宗打到澶淵,瓦橋關巋然不動。宋景德元年冬十二月,宋與契丹在此議和,以白溝河為界,南北弭兵,和平相處達一百二十年之久。明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靖難之役中,朱棣率燕軍與政府軍大戰白溝河,政府軍一敗塗地,從此只有招架之功,再無還手之力。朱棣轉敗為勝,反守為攻,一路乘風破浪,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最後直搗南京,成功登上皇位。
-
細說戰爭史之白溝河之戰:朱棣的翻身之戰
今天說的戰爭史是:白溝河之戰。朱棣憑藉靖難之役的勝利,成功登上皇位,稱明成祖。在這一場戰爭中,朱棣和朱允炆各自率領的部隊在南北兩方拉鋸了很長一段時間。而讓這場拉鋸戰發展改變的正是白溝河戰役,除此之外,它也是以少勝多、朱棣的翻身之戰。那這場戰爭的經過是怎麼樣的呢?
-
靖難之役:鐵鉉三敗朱棣的濟南之戰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靖難之役歷時四年,年輕的建文帝缺乏謀略,再加上用將不對,致使主力不斷被殲。在這幾次大的戰役中,濟南之戰是南軍為數不多的一場勝利之戰,不僅收復了德州,還成功地將朱棣打回北平。
-
【志載冀往】劉秀攻邯鄲之戰
【志載冀往】劉秀攻邯鄲之戰 2018-12-06 09: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志載冀往】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井陘之戰
【志載冀往】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井陘之戰 2018-12-05 0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人物的大命運:靖難之役中舉足輕重的宦官
引言:靖難之役,是明朝初期皇室內部的權力爭奪戰。也是明朝歷史上唯一一次藩王起兵謀反獲勝的戰役。復遣官屬內官,以所就逮名往,乃至,衛士甚眾,及門,門者止之。貴、暠入…護衛軍皆怒前擒貴、暠。」之後由於失去將領,門外圍困王府的部隊群龍無首,也很快被朱棣的部隊給擊敗收編,全體將士被朱棣控制,由此在北平穩住局面的朱棣,拉開了「靖難之役」的序幕。這其中,真正關鍵且充滿風險的步驟是如何請謝、張二人入甕。而完成這一歷史偉大使命的,卻是一個王府內官,也就是說,將朱棣起事成敗繫於一身的是個宦官。
-
小人物大命運:靖難之役中舉足輕重的宦官
引言:靖難之役,是明朝初期皇室內部的權力爭奪戰。也是明朝歷史上唯一一次藩王起兵謀反獲勝的戰役。在明朝兩百餘年的時間裡,大規模藩王叛亂曾前後發生過四次,這其中包括朱棣的靖難,以及宣宗朱瞻基時期的漢王朱高煦、正德皇帝時期的寧王朱宸濠和安化王朱寘鐇,但是無一例成功,因此可見藩王舉事難度是相當之大。
-
朱棣靖難之役被幸運女神眷顧的三次戰役,其兩次關係朱棣生死存亡
因為在他靖難之役的戰爭路上,幸運女神就出手幫助了他三次,其中的兩次還關乎朱棣生死存亡的關鍵之戰。按照時間先後順序,聊下一朱棣被幸運女神眷顧的三次戰役白溝河之戰雙方實力對比:朱允炆方:李景隆(朱棣眼中的「白痴」將領,智商經常不在線),率領
-
白溝河大戰後,朱棣為何要把陣亡將士的頭蓋骨製成念珠、天靈碗
明代萬曆年間的鎧甲四月二十四日,燕軍從蘇家橋(今河北保定東北方向)沿著白溝河河道進軍,中了李景隆部將平安所部萬餘人的埋伏。平安及瞿能父子督師奮戰,諸將勇猛作戰,燕王朱棣所率兵將死傷極為慘重,倉皇敗退。可惜昏庸的建文帝下達了聖旨:「勿使朕有殺叔之名」。致使士兵畏首畏腳,不敢將其射殺,朱棣多次死裡逃脫。靖難之役形勢圖傍晚時候,瞿能率兵多次殺入燕軍陣中,俞通淵、滕聚等將領也領兵縱橫廝殺,燕軍驚懼,軍中陣腳大亂。
-
【志載冀往】契丹滅後晉之戰
【志載冀往】契丹滅後晉之戰 2018-12-11 1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白溝河大戰,以少勝多的屠殺,60萬大軍竟敗給了詭異的天象
公元1399年,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起了對駐守南京建文帝的戰役,這一戰一打就是四年,史稱「靖難之役」。雖然靖難之役是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然而在靖難之役初期,燕王朱棣卻是一直被建文帝壓著打,直到白溝河大戰之後,燕軍才一舉扭轉被動挨打防守的局面,然而白溝河大戰的勝利,卻是來得異常詭異,這場戰役的勝利,對朱棣和建文帝來說,都至關重要,只是戰場上的種種意外,仿佛註定了朱棣才是真命天子一樣!
-
白溝河之戰,明軍勝券在握 ,結果卻輸慘了,網友:怪那陣風詭異
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中,除了那些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讓後人津津樂道外,還有一些因莫名其妙的「意外」因素而改變了結果的「奇葩」戰役,讓人不斷探究。今天我們要說的「白溝河之戰」,就是這樣一場輸得頗為窩囊的「奇葩」戰役。
-
白溝河之戰,明軍勝券在握,結果卻輸慘了,網友:怪那陣風詭異
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中,除了那些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讓後人津津樂道外,還有一些因莫名其妙的「意外」因素而改變了結果的「奇葩」戰役,讓後人不斷探究根源。而今天我們要說的「白溝河之戰」就是這樣一場輸得頗為窩囊的「奇葩」戰役。
-
靖難之役中的名將平安/秦 德著
系明太祖朱元璋養子、濟寧衛指揮僉事平定之子。《明史》說他「驍勇善戰,力舉數百斤」。 早年隨燕王朱棣出塞作戰,洪武元年(1368年),其父濟寧衛指揮僉事平定在跟隨常遇春攻克元大都時戰死,平安繼承其父之職。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以列將的身份隨老將耿炳文北上平亂。建文二年至建文三年,在靖難之役中屢敗朱棣,斬殺其將數人。
-
靈璧之戰:明朝歷史的「靖難之役」轉折點
○「靖難之役」路線圖 說到京杭大運河,我們大多都知道。而明成祖贏得皇位的關鍵性戰役,就是在我省靈璧縣境內進行的。那一年的「靖難之役」話說明太祖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後,經過30多年的統治,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年逾七旬的明太祖駕崩了。這一年,年僅21歲的朱允炆隔代繼承了祖父的皇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史稱其為建文帝。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建文帝自幼生長深宮之中,接受傳統的儒學教育,秉性仁柔。
-
「靖難之役」是如何打的?為什麼弱小的朱棣最終會「逆鱗」成功?
「靖難之役」是發生在明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與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之間的一場戰爭。戰爭歷時四年之久,最後以朱棣的「逆鱗」成功而告終,明建文帝最終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為帝,是為明成祖。為何軍隊強大糧草充足的明軍最終會敗給實力弱小的燕王軍隊呢?
-
中國歷史上五大以少勝多的戰役,赤壁之戰官渡之戰都排不進去
而這些以少勝多的戰役中,參戰人數比例都是越來越懸殊。第五名:白溝河之戰白溝河之戰是明朝初期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大戰中的一場關鍵戰鬥。建文帝手下大將軍李景隆率領六十萬大軍,號稱百萬,謀划進攻燕軍大本營北平。朱棣知道後,率領20萬軍隊迎敵,行軍途中被李景隆先鋒部伏擊,損失慘重。
-
靖難之役四大功臣,幫助朱棣登上帝位,第一是著名的黑衣宰相
下面給大家盤點靖難之役四大功臣:姚廣孝一、姚廣孝(1335年-1418年),法名道衍,字斯道。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黑衣代指僧人)。姚廣孝年輕時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1382年(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挑選高僧跟隨諸子親王,誦經祈福。姚廣孝與燕王朱棣相談甚歡,便隨朱棣前往北平並成為朱棣的幕僚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