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3 13: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靖難之役形勢圖
靖難之役是明建文元年至四年(1399—1402年),燕王朱棣戰勝建文帝朱允炆,奪取帝位的戰爭,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不久爆發的一場政變。它又被稱為靖難之變、奉天靖難。
明建文帝朱允炆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太祖朱元璋病卒,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他採納朝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為鞏固統治,先削除周、湘、齊、代、岷五王,危及燕王。建文元年七月,朱棣誘殺監視燕王府的北平都指揮使謝貴和左布政使張昺,派將控制北平(今北京),自署官屬,引《祖訓》以「清君側」為名舉兵,稱「靖難」之師,分兵四出,連下通州(今北京通州)、薊州(今天津薊縣)、遵化(今遵化)、居庸關(今北京西北)。繼攻懷來城,擒殺守將宋忠以下數千,收降2萬餘人,鞏固了北平基地。
燕王朱棣
建文帝在京師(今南京)聞訊,急命長興侯耿炳文為徵虜大將軍,駙馬都尉李堅、都督寧忠為左、右副將軍,統兵30萬北徵,大營設在真定(今正定)。八月,耿炳文命都指揮徐凱率部10萬進駐河間,前鋒抵鄚州、雄縣。燕師乘中秋節夜襲雄縣城,殲官軍9000人,繼伏擊鄚州往援官軍,乘勝取城,收降官軍萬餘人。時官軍集結僅13萬,紮營滹沱河兩岸,朱棣遂誘南岸之兵移至北岸真定附近,耿炳文亦出兵迎戰。朱棣命部將張玉、譚淵、朱能率眾正面突擊,自率驍騎數千繞至背後夾攻,俘殺李堅、寧忠等9萬餘人,官軍溺死無數,耿炳文率殘部奔回真定固守。朱棣下令攻城,數日未克,遂撤回北平休整。
曹國公李景隆
八月底,建文帝命曹國公李景隆代耿炳文為徵虜大將軍,領兵50萬再次北徵。九月,朱棣得知遼東將領吳高率兵圍攻永平(今盧龍),決定乘李景隆剛受命、官軍主力離北平尚遠之際,留少數兵力守城,自率主力援永平。吳高聞燕師至,不戰而走山海關。燕師北向,奇襲大寧(今內蒙古寧城西),兼併寧王朱權所屬三衛兵馬。十月,李景隆聞燕師襲大寧,率部攻北平,將主力扎於白河以西的鄭村壩(今北京東)一帶,欲待燕師返回時殲滅之。當北平垂破時,李景隆密令緩攻,坐失良機。十一月初,回救北平的燕師偵知李景隆主力所在,立即搶過白河,進抵鄭村壩,乘李景隆部列陣不齊,急令中軍衝陣,連破七營,接著全線出擊,戰三日,大敗官軍,俘殺數萬。李景隆率殘部逃向德州(今山東德州)。二年四月,李景隆集兵號稱60萬,與燕師10萬展開白溝河之戰。初戰,官軍使用新式火器「一窩蜂」,史稱「人馬遇之輒爛」,傷燕師甚眾;再戰,燕師乘大風縱火猛攻,官軍被殺傷及溺死者十餘萬。五月,李景隆棄德州奔濟南,燕師尾追至濟南郊外,擊敗李景隆部,進圍該城。山東參政鐵鉉和都督盛庸等全力抵禦,並書朱元璋牌位懸掛城上,燕師乃停止攻城,八月十六撤圍北歸。
歷城侯盛庸
九月初十,建文帝命盛庸取代李景隆為平燕將軍,都督陳暉、平安為副將軍,第三次北徵。盛庸領兵20萬進駐德州,安陸侯吳傑與平安駐定州(今定州),都督徐凱屯滄州,互為犄角。十月,朱棣為造成官軍錯覺,率主力佯攻遼東,至通州折師南下,晝夜兼程,襲取滄州,俘降徐凱以下數萬人。燕師乘勝南下山東運河地區,連敗官軍,因屢勝輕敵,在十二月東昌(今山東聊城)之戰中,遭盛庸部火器勁弩突襲,死傷數萬,主將張玉戰死。再戰又敗,被迫還師北平。
三年二月,朱棣率部向真定與德州一帶防務薄弱處進擊,誘盛庸部出德州城野戰。三月,兩軍在夾河(在今河北境)相遇,初戰,未決勝負。再戰,燕師乘東北風大作,全線出擊,俘斬官軍十餘萬人,盛庸單騎逃德州。吳傑、平安聞盛庸兵敗,固守真定。朱棣令將士四出取糧,聲稱軍中無備,誘吳傑、平安出城過滹沱河。閏三月,兩軍相遇藁城。朱棣以一部兵力牽制官軍三面,集中主力猛攻一面,乘吳傑、平安部陣勢騷動,全線出擊,殲6萬餘人。然後攻順德(今邢臺)、大名,諸州縣望風降燕師。建文帝見局勢危急,於四月詔赦朱棣罪,誘其懈怠;同時發兵斷燕師糧道,令遼東諸將入山海關,攻永平、真定,欲迫朱棣由大名北歸,乘機殲滅。朱棣識破其計,於六月遣部將李遠率6000精騎南下濟寧(今山東濟寧)、沛縣(今江蘇沛縣),盡焚官軍糧船,京師大震。另派部將劉江回救北平,自率主力轉戰定州、真定等地,十月還師北平。
十二月,朱棣偵知京師空虛,率師南下欲取京師。四年三至六月,擊敗明在今安徽、江蘇等地軍,六月十三攻入明都。十七日,朱棣即帝位,以次年為永樂元年。
責任編輯:共水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