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載冀往】叔侄大戰為皇位 靖難之役殃百姓

2021-01-10 澎湃新聞
【志載冀往】叔侄大戰為皇位 靖難之役殃百姓

2018-12-13 13: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河北自古多戰事,傳說時代的黃帝蚩尤涿鹿之戰、黃帝炎帝阪泉之戰就發生在今河北域內。河北地處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遊牧民族草原文化的結合部,文化的衝突往往轉化為戰爭。歷史上就有「冀之得失,關乎國之興亡」的名言,因而在河北大地發生了許多著名的戰爭,也留下了許多古戰場遺蹟。今天介紹的是燕王朱棣戰勝建文帝朱允炆,奪取帝位的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形勢圖

靖難之役是明建文元年至四年(1399—1402年),燕王朱棣戰勝建文帝朱允炆,奪取帝位的戰爭,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不久爆發的一場政變。它又被稱為靖難之變、奉天靖難。

明建文帝朱允炆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太祖朱元璋病卒,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他採納朝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為鞏固統治,先削除周、湘、齊、代、岷五王,危及燕王。建文元年七月,朱棣誘殺監視燕王府的北平都指揮使謝貴和左布政使張昺,派將控制北平(今北京),自署官屬,引《祖訓》以「清君側」為名舉兵,稱「靖難」之師,分兵四出,連下通州(今北京通州)、薊州(今天津薊縣)、遵化(今遵化)、居庸關(今北京西北)。繼攻懷來城,擒殺守將宋忠以下數千,收降2萬餘人,鞏固了北平基地。

燕王朱棣

建文帝在京師(今南京)聞訊,急命長興侯耿炳文為徵虜大將軍,駙馬都尉李堅、都督寧忠為左、右副將軍,統兵30萬北徵,大營設在真定(今正定)。八月,耿炳文命都指揮徐凱率部10萬進駐河間,前鋒抵鄚州、雄縣。燕師乘中秋節夜襲雄縣城,殲官軍9000人,繼伏擊鄚州往援官軍,乘勝取城,收降官軍萬餘人。時官軍集結僅13萬,紮營滹沱河兩岸,朱棣遂誘南岸之兵移至北岸真定附近,耿炳文亦出兵迎戰。朱棣命部將張玉、譚淵、朱能率眾正面突擊,自率驍騎數千繞至背後夾攻,俘殺李堅、寧忠等9萬餘人,官軍溺死無數,耿炳文率殘部奔回真定固守。朱棣下令攻城,數日未克,遂撤回北平休整。

曹國公李景隆

八月底,建文帝命曹國公李景隆代耿炳文為徵虜大將軍,領兵50萬再次北徵。九月,朱棣得知遼東將領吳高率兵圍攻永平(今盧龍),決定乘李景隆剛受命、官軍主力離北平尚遠之際,留少數兵力守城,自率主力援永平。吳高聞燕師至,不戰而走山海關。燕師北向,奇襲大寧(今內蒙古寧城西),兼併寧王朱權所屬三衛兵馬。十月,李景隆聞燕師襲大寧,率部攻北平,將主力扎於白河以西的鄭村壩(今北京東)一帶,欲待燕師返回時殲滅之。當北平垂破時,李景隆密令緩攻,坐失良機。十一月初,回救北平的燕師偵知李景隆主力所在,立即搶過白河,進抵鄭村壩,乘李景隆部列陣不齊,急令中軍衝陣,連破七營,接著全線出擊,戰三日,大敗官軍,俘殺數萬。李景隆率殘部逃向德州(今山東德州)。二年四月,李景隆集兵號稱60萬,與燕師10萬展開白溝河之戰。初戰,官軍使用新式火器「一窩蜂」,史稱「人馬遇之輒爛」,傷燕師甚眾;再戰,燕師乘大風縱火猛攻,官軍被殺傷及溺死者十餘萬。五月,李景隆棄德州奔濟南,燕師尾追至濟南郊外,擊敗李景隆部,進圍該城。山東參政鐵鉉和都督盛庸等全力抵禦,並書朱元璋牌位懸掛城上,燕師乃停止攻城,八月十六撤圍北歸。

歷城侯盛庸

九月初十,建文帝命盛庸取代李景隆為平燕將軍,都督陳暉、平安為副將軍,第三次北徵。盛庸領兵20萬進駐德州,安陸侯吳傑與平安駐定州(今定州),都督徐凱屯滄州,互為犄角。十月,朱棣為造成官軍錯覺,率主力佯攻遼東,至通州折師南下,晝夜兼程,襲取滄州,俘降徐凱以下數萬人。燕師乘勝南下山東運河地區,連敗官軍,因屢勝輕敵,在十二月東昌(今山東聊城)之戰中,遭盛庸部火器勁弩突襲,死傷數萬,主將張玉戰死。再戰又敗,被迫還師北平。

三年二月,朱棣率部向真定與德州一帶防務薄弱處進擊,誘盛庸部出德州城野戰。三月,兩軍在夾河(在今河北境)相遇,初戰,未決勝負。再戰,燕師乘東北風大作,全線出擊,俘斬官軍十餘萬人,盛庸單騎逃德州。吳傑、平安聞盛庸兵敗,固守真定。朱棣令將士四出取糧,聲稱軍中無備,誘吳傑、平安出城過滹沱河。閏三月,兩軍相遇藁城。朱棣以一部兵力牽制官軍三面,集中主力猛攻一面,乘吳傑、平安部陣勢騷動,全線出擊,殲6萬餘人。然後攻順德(今邢臺)、大名,諸州縣望風降燕師。建文帝見局勢危急,於四月詔赦朱棣罪,誘其懈怠;同時發兵斷燕師糧道,令遼東諸將入山海關,攻永平、真定,欲迫朱棣由大名北歸,乘機殲滅。朱棣識破其計,於六月遣部將李遠率6000精騎南下濟寧(今山東濟寧)、沛縣(今江蘇沛縣),盡焚官軍糧船,京師大震。另派部將劉江回救北平,自率主力轉戰定州、真定等地,十月還師北平。

十二月,朱棣偵知京師空虛,率師南下欲取京師。四年三至六月,擊敗明在今安徽、江蘇等地軍,六月十三攻入明都。十七日,朱棣即帝位,以次年為永樂元年。

責任編輯:共水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志載冀往】靖難之役的關鍵戰役——白溝河之戰
    【志載冀往】靖難之役的關鍵戰役——白溝河之戰 2018-12-13 13: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靖難之役:叔侄間的皇位爭奪,近百年來飽受非議
    可就是這麼一個被史書大為稱讚的人,卻因皇位來路不正,而長期遭受世人的非議。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僅用三年便奪去了他侄兒的皇位,為了證明自己這個皇帝是正義以及合法的,他通過官方機構系統的篡改和銷毀了許多史實記錄。
  • 「靖難之役」的真相是什麼?其實很簡單,就2個字而已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在侄子朱允炆削藩政策的步步緊逼之下,憤然起兵抗爭,自此,叔侄2人之間展開了一場歷時4年的生死大戰,最終以建文帝朱允炆徹底戰敗、離奇失蹤,叔叔朱棣徹底勝利、如願登上皇位而告終,史稱「
  • 靖難之役發生的原因?靖難之役的實質
    朱棣靖難之役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同時也是建文帝的四皇叔,本來被封為燕王的他在自己的藩地也過著很好的生活,可是朱棣偏偏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對於自己的小輩繼承了皇位這一事情他早就心存不滿,然後等到削藩這事情一出的時候,朱棣馬上和各地的藩王一起聯合成一直有力的隊伍,然後果斷的發起了靖難之役
  • 「靖難之役」和永樂盛世
    雖然他們在法律上對境內平民百姓不享有直接的行政權力,但他們每人都節制三支輔助部隊,其人數在3000到15000之間。明太祖的《祖訓錄》規定了限制諸王的諸條款;同時又告誡諸王,對任何違犯祖訓者,甚至皇帝本人,他們可以群起而攻之。這就為後來藩王起兵提供了藉口。
  • 靖難之役為何朱允炆下落不明,真相是否如此?
    朱允炆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本來太子之位是大兒子朱標的,將來朱標也得繼承大統,但後來隨著太子朱標、秦愍王朱樉、晉恭王朱棡先後早逝,朱棣就成了朱元璋的嫡長子,正常來說,太子之位自然也就成朱棣的了但朱元璋的性子朱棣也很清楚,雖然對朱允炆封皇太孫、登基稱帝心裡十分不滿,但有氣也只能往肚子裡咽,
  • 靖難之役真相是什麼?朱棣:清君側,靖國難,我說:為了權利而已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在侄子朱允炆削藩政策的步步緊逼之下,憤然起兵抗爭,自此,叔侄2人之間展開了一場歷時4年的生死大戰,最終以建文帝朱允炆徹底戰敗、離奇失蹤,叔叔朱棣徹底勝利、如願登上皇位而告終,史稱「靖難之役」。那麼,這場叔侄之間的生死大戰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 【志載冀往】劉秀攻邯鄲之戰
    【志載冀往】劉秀攻邯鄲之戰 2018-12-06 09: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靖難之役,朱棣和朱允炆叔侄倆因為大義名分的原因打的十分不盡興
    不過古代人講究仁義禮智信,講究天地君親師,凡事都講一個大義名分,因此即便是兩人恨不得將對方碎屍萬段,表面上依然要滿口的仁義道德,靖難之役就是在這種氛圍中展開的,使得雙方都束手束腳打的毫不盡興,下面我們就看看雙方都是被什麼束縛住手腳的:
  • 靖難六國公都是誰,他們在靖難之役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本文作者為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李晨。 談及靖難六國公,就繞不開明朝歷史上早期歷史上發生的重要事件「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又有人稱之為靖難之變,在性質上並非王超的更迭而是皇親內部的鬥爭,這次殘酷的皇位之爭,直接影響著大明王朝的歷史走向,對於後世影響深遠。通過四年殘酷的骨肉相殘之爭,朱棣順利的登上了皇位,成為一代君王明成祖。而其侄朱允炆的下落也最終成為難解的歷史之謎。
  • 【志載冀往】五行八作(之三)——泥瓦匠
    【志載冀往】五行八作(之三)——泥瓦匠 2018-11-25 1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志載冀往】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井陘之戰
    【志載冀往】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井陘之戰 2018-12-05 0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志載冀往】曹操北定中原的鄴城之戰
    【志載冀往】曹操北定中原的鄴城之戰 2018-12-07 09: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靖難之役」的罪魁禍首!朱允炆非嫡長孫,朱元璋真的立錯了!
    關於建文帝朱允炆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靖難之役」,被自己的親叔叔朱棣奪了皇位,自己卻落得一個下落不明的結局,時至至今依然是個未解之謎。說起「靖難之役」爆發的根本原因就是建文帝削藩操之過急,燕王朱棣被逼無奈之下舉兵造反。而朱元璋留下的「歷史遺留問題」以及建文帝朱允炆自身的諸多低級錯誤,造成了歷史上難得一見被篡位成功的案例。
  • 靖難之役:為了皇位,您還有個當叔叔的樣嗎?
    (圖為靖難之役起兵。靖難之役起事之前,朱棣突然請當時北平的地方官吃西瓜,這幾個地方官實際上都是朝廷派來監視他的耳目,但是燕王請客,不去就是不給面子,這幾位就來到了王府。因為朱棣以「靖難」自居。這場大明王朝的內戰也被稱為——靖難之役。(圖為靖難之役。
  • 【志載冀往】名人輩出的範陽在哪?
    【志載冀往】名人輩出的範陽在哪?從唐大曆四年(769年)起,所謂「範陽」則僅限於涿州範陽縣,為涿州治所,在今涿州市。廣義上的範陽有時和幽州通用。 範陽位置圖範陽的歷史沿革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初設範正陽縣,因在範水之北而得名,轄區在今定興縣境內,治所在故城(今定興縣固城鎮)。
  • 【志載冀往】契丹滅後晉之戰
    【志載冀往】契丹滅後晉之戰 2018-12-11 1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明朝那些事:靖難之役,叔侄之戰,誘因卻從朱元璋埋了下來
    明朝那些事:靖難之役,叔侄之戰,誘因卻從朱元璋埋了下來明朝是朱元璋和朱棣兩個人的王朝。明朝另外十四位帝王並沒有給歷史增添什麼光彩。靖難之役,是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打著「靖難」旗號,從北平打到南京去,從朱元璋孫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取皇位的一場戰爭。這到底是怎樣的原因呢?小編今天就來說說,喜歡的話可以關注小編。
  • 明朝「靖難之役」為何朱允炆佔據了絕對優勢,卻依然輸了?
    後來的朱棣即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 [8] 。故而靖難之役中朱棣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這其中,「靖難」的意思:「靖」指平息,掃平,清除。「靖難」代表平定禍亂,平息戰亂,掃平奸臣的意思。不過太祖的成法裡面還有一條就是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剷除奸臣後要五日之內離京。所以這不過是朱棣想要奪取皇位的一個藉口而已。
  • 發起靖難之役的朱棣
    發動靖難之役的朱棣當時明明是有著很大的能力,比自己的侄子強出很多,但是因為嫡長子繼承制而失去了皇位,並且當時還不斷被打壓。所以見微知著,當時的皇四子朱棣之所以發動政變也是因為當時自己的侄子向削弱自己的權利,並且當時的朱棣應該也是不滿足比自己弱的侄子當上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