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載冀往】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井陘之戰

2020-11-26 澎湃新聞

【志載冀往】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井陘之戰

2018-12-05 0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河北自古多戰事,傳說時代的黃帝蚩尤涿鹿之戰、黃帝炎帝阪泉之戰就發生在今河北域內。河北地處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遊牧民族草原文化的結合部,文化的衝突往往轉化為戰爭。歷史上就有「冀之得失,關乎國之興亡」的名言,因而在河北大地發生了許多著名的戰爭,也留下了許多古戰場遺蹟。今天介紹的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井陘之戰。

楚漢戰爭中,漢將韓信指揮漢軍在井陘口(今鹿泉西土門)一帶對趙軍進行了一次出奇制勝的進攻作戰,被稱為井陘之戰,又稱韓信破趙之戰。

韓信雕像

彭城之戰後,趙王歇、代王陳餘與漢絕交。漢王二年(前205年)後九月,韓信以數萬兵力破代,三年十月移兵擊趙。趙歇、陳餘聞訊,聚兵號稱20萬於井陘口附近。謀士李左車鑑於井陘之道數百裡,崎嶇難行,建議以步兵3萬抄小路斷絕漢軍後隊糧草輜重,主力則深溝高壘不與交鋒,使漢軍進退不得而敗。陳餘不主張詐謀奇計,恐避而不戰被諸侯恥笑,且認為漢軍兵少而疲乏,有輕視意,遂不用左車之策,決定正面迎戰。

趙歇、陳餘控制區

韓信聞之,率部進至離井陘口30裡處紮營。夜半,選輕騎2000,令每人手持一面赤旗,從小路奔赴抱犢山(今鹿泉西北)隱蔽,囑其待趙軍大部離開壁壘,即迅速衝入,樹起漢軍旗幟。並向將士宣言:今日破趙後犒賞。韓信料趙軍先佔地利,未見漢軍主將指揮旗鼓,不會急於攻擊漢軍前鋒,以免驚退漢軍主力中途回師而達不到殲滅漢軍的目的。遂派兵萬人為前鋒,先行至井陘口。鑑於敵強己弱,所領士卒多未經訓練,乃一反常規,背井陘水(又稱鹿泉水,後湮沒)列陣。時已黎明,趙軍見漢軍自處絕地,盡笑韓信不懂兵法。其後,韓信建大將旗鼓,一路擂鼓經井陘道出井陘口。趙軍出壁壘迎擊。激戰多時,韓信佯敗,棄旗鼓奔向井陘水。趙軍傾巢追逐。漢軍背水搏戰,拚死抗擊。預先隱蔽於抱犢山的漢軍騎兵乘虛馳入趙軍壁壘,樹起2000面赤旗。趙軍進攻受挫而欲退兵,回望壁壘漢軍旗幟而驚惶。漢軍夾擊,殲滅趙軍,殺陳餘於泜水,追獲趙歇於襄國(今邢臺西南)。

背水一戰

戰後,韓信鎮撫趙地,招降燕人,與劉邦互相策應,對楚軍側翼形成極大威脅。

責任編輯:共水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