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日常生活我們大部分是從影視劇裡了解到的,但一些細小但又不可或缺的東西影視劇裡一般都省略了,就比如廁所。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過自己一天上幾回,假如一個成年人每天上6次廁所,那麼一年365天就是2190次,古代沒有馬桶,也沒有衛生紙,那麼古人又是如何解決三急的呢?
在上古時代,廁所一般都是挖一個露天的大坑,蹲在坑上解決,後來人們漸漸為了遮擋遮羞,就在坑上搭建一個小棚子,又能擋人,又能防風吹日曬。
這種廁所呢在現代社會的農村比較常見,而且這種廁所一定要站穩,因為它在坑的左右兩邊還放了可以拆卸的木板,人踩在木板上如廁,要是不小心沒站穩掉下去,可能……你懂的。
到了漢代,人們一般將廁所搭建比較高處的地方,還連著豬圈,人的排洩物直接可以當豬的輔食飼料(這是真的,我也曾在顯示生活裡見到過),這也算是廢物利用了。人們管這種廁所叫「圂廁」。
後來人們又想,白天可以去茅房,那晚上呢?古代又沒有暖氣,半夜又黑又冷的,怎麼辦呢?於是聰明的勞動人民有發明了可以放在房中的茅房—「虎子」。
「虎子」也分男女,女子用的「虎子」一般背部有一個類似於盤子的東西,口徑較大。電影版《步步驚心》裡就出現過。
後來因避諱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爺爺李虎的名諱,就將「虎子」改為「馬子」。後來隨著朝代更迭,古人不僅想用它裝尿,還想用來裝糞便,於是就改成了桶形,古代的「馬桶」就隨之產生了。
說要廁所,那你知道古人的廁紙長什麼樣嗎?
古代紙沒發明之前,人們用的東西也是五花八門,造紙術發明之後,紙一度成為奢侈品,被人們視為文房四寶之一,怎麼可能會捨得用來擦屁股呢?直到蒙古人入侵中原,人們才普遍用紙擦屁股。那在元朝之前,人們是用什麼來擦屁股的呢?
元代之前,人們用來擦屁股的東西叫「廁籌」,俗稱「攪屎棍」,就是一根木條或者木棍,具體操作方法自己腦補哈。
在四五十年代的農村,人們一般用土塊,石頭塊,秸稈,樹葉等東西解決,比較富裕一點的家庭可能會有書紙等東西,或者比那些好一點的東西。
和古代人相比,有沒有覺得我們現在有馬桶有衛生紙是件很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