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8月4日電 題:專訪於洪志:讓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跟上信息化時代步伐
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每一個民族都希望自己的語言文字能實現在計算機上的應用。如果計算機上沒有少數民族文字,那麼『少數民族進入信息化社會』就是一句空話。」中國民族信息技術研究院院長於洪志4日表示。
曾帶領課題組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藏文視窗平臺、第一個藏文字處理軟體,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藏文網站,於洪志被媒體稱為「藏文計算機研究的開拓者」。
事實上,除了最初在藏文信息化領域取得的成就,今年66歲的於洪志教授,至今在推動少數民族信息化發展中,保持著極大的工作熱情。
她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介紹,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其團隊就做到了電腦文字識別功能,如一篇少數民族文字,只要在掃描儀上一掃,就變成可編輯文本。近幾年,她正在率團研發少數民族語言的機器翻譯,如一篇藏文,通過一個按鍵命令就變成漢字或英文。「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種應用非常方便。」
正在研發的還有少數民族語音合成,如一篇藏族文字輸入電腦中,電腦可以就此朗誦出來,而且朗誦沒有「機器味兒」,有著人類自然的表達效果;少數民族語音識別,如只要錄入所說的話,計算機將其自動生成為文字。
「我們確實是跟著漢字後面做,但同時還要努力在高科技領域發展一條民族新路。」於洪志認為,不能因為所做工作相關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就速度慢一點。現在全球計算機技術發展迅猛,只要一落後,目前已開發的所有軟體都會被淘汰。「我們要跟上最先進的技術,如雲計算和大數據處理等。這就是我們目前的工作」。
義務教育、成人教育、科普教育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遠程教育課件,已通過於洪志團隊研製的雲平臺對外發布。其中「藏語遠程教育網」,自2012年9月運行以來,點擊率超過30萬,超過80%的用戶來自北京及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藏族地區。
藏文、蒙文、朝鮮文的數字圖書館也相繼成立。此外的研發成果還有藏文、蒙古文、維吾爾文、朝鮮文古籍保護系統等。
談到上述成就,於洪志說,這些年國家投資給民族地區鋪上了很好的光纜,硬體上民族地區和其它地區沒差別,但「有路沒有車」,上述成果就是他們為這條路上準備的車。「我們希望能實實在在地為民族地區做一些服務,為少數民族民眾提供進入信息化時代的現代化手段。」
2012年,中國民族信息技術研究院獲批民族信息技術國家級教學示範中心。經過30多年曆練,該研究院成長為一個多民族、多學科交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團隊。學院16位教職員工,除了漢族,還有藏族、蒙族、維族、回族、哈薩克族、土族,專業領域更涉及數學、自動化等,加上來自祖國各地的各民族學生,該學院可謂一個和諧團結的大家庭。
「國家重視少數民族先進技術發展,身為民族院校的老師,我們要做的就是為少數民族科技文化發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們會一如既往地努力。」這位在少數民族信息化領域鑽研30餘年、雙鬢斑白的老教授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