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洪志:讓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跟上信息化時代步伐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於洪志:讓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跟上信息化時代步伐

  中新社蘭州8月4日電 題:專訪於洪志:讓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跟上信息化時代步伐

  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每一個民族都希望自己的語言文字能實現在計算機上的應用。如果計算機上沒有少數民族文字,那麼『少數民族進入信息化社會』就是一句空話。」中國民族信息技術研究院院長於洪志4日表示。

  曾帶領課題組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藏文視窗平臺、第一個藏文字處理軟體,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藏文網站,於洪志被媒體稱為「藏文計算機研究的開拓者」。

  事實上,除了最初在藏文信息化領域取得的成就,今年66歲的於洪志教授,至今在推動少數民族信息化發展中,保持著極大的工作熱情。

  她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介紹,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其團隊就做到了電腦文字識別功能,如一篇少數民族文字,只要在掃描儀上一掃,就變成可編輯文本。近幾年,她正在率團研發少數民族語言的機器翻譯,如一篇藏文,通過一個按鍵命令就變成漢字或英文。「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種應用非常方便。」

  正在研發的還有少數民族語音合成,如一篇藏族文字輸入電腦中,電腦可以就此朗誦出來,而且朗誦沒有「機器味兒」,有著人類自然的表達效果;少數民族語音識別,如只要錄入所說的話,計算機將其自動生成為文字。

  「我們確實是跟著漢字後面做,但同時還要努力在高科技領域發展一條民族新路。」於洪志認為,不能因為所做工作相關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就速度慢一點。現在全球計算機技術發展迅猛,只要一落後,目前已開發的所有軟體都會被淘汰。「我們要跟上最先進的技術,如雲計算和大數據處理等。這就是我們目前的工作」。

  義務教育、成人教育、科普教育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遠程教育課件,已通過於洪志團隊研製的雲平臺對外發布。其中「藏語遠程教育網」,自2012年9月運行以來,點擊率超過30萬,超過80%的用戶來自北京及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藏族地區。

  藏文、蒙文、朝鮮文的數字圖書館也相繼成立。此外的研發成果還有藏文、蒙古文、維吾爾文、朝鮮文古籍保護系統等。

  談到上述成就,於洪志說,這些年國家投資給民族地區鋪上了很好的光纜,硬體上民族地區和其它地區沒差別,但「有路沒有車」,上述成果就是他們為這條路上準備的車。「我們希望能實實在在地為民族地區做一些服務,為少數民族民眾提供進入信息化時代的現代化手段。」

  2012年,中國民族信息技術研究院獲批民族信息技術國家級教學示範中心。經過30多年曆練,該研究院成長為一個多民族、多學科交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團隊。學院16位教職員工,除了漢族,還有藏族、蒙族、維族、回族、哈薩克族、土族,專業領域更涉及數學、自動化等,加上來自祖國各地的各民族學生,該學院可謂一個和諧團結的大家庭。

  「國家重視少數民族先進技術發展,身為民族院校的老師,我們要做的就是為少數民族科技文化發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們會一如既往地努力。」這位在少數民族信息化領域鑽研30餘年、雙鬢斑白的老教授表示。(完)

相關焦點

  • 藏文得到傳承發展 走在少數民族文字信息化前列
    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藏文向著信息化方向發展,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藏文已經走在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字信息化的前列。與此同時,藏文在信息化時代也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藏文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用藏文書寫的文獻卷帙浩繁,為記錄和傳承燦爛的藏族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現在藏文仍是藏民族最基本的交際工具。
  • 蒙古語言文字傳承:借信息化破「邊緣化」危機
    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教授那順烏日圖表示,由於語言信息化的不平衡所帶來的各民族間的「數字鴻溝」日益擴大,少數民族被「信息邊緣化」的危機日益嚴峻。在這種嚴峻形勢面前,加速保護少數民族語言資源的步伐,有效遏制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資源的流失,是少數民族語言資源發揮其正常的功能顯得尤為迫切。
  • 2017年中國語言文字發展:普通話普及邁出堅實步伐
    中新網5月29日電 教育部官方網站今日公布2017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狀況:2017年,普通話普及攻堅邁出堅實步伐。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全面啟動,縣域普通話普及狀況調查和達標驗收深入推進,27個省(區、市)的2193個縣域完成田野調查。  2017年,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測試人數繼續增長。
  • 改革開放30年語言文字規範化和信息化有關情況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規範化、信息化工作,和著時代的脈搏前進,取得了巨大成績。一、語言文字應用科學研究  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建設需要以紮實充分的科學研究作支撐。
  •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符號的定義,及語言文字的作用
    各種符號系統中,語言是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複雜的符號系統。民族語言在文化傳承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55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表現得非常複雜。我國60多種民族語言,按語言譜系法分類,分屬5個語系即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亞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和印歐語系。
  • 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工作推進會在呼和浩特舉行
    本次推進會由內蒙古自治區蒙古語言文字研究應用中心組織召開,來自內蒙古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學會理事代表、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建設項目承建單位代表、蒙古語新媒體聯盟代表、自治區民委相關處室和委屬單位負責同志參加了會議。自治區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薩楚日勒圖出席會議並講話。
  • 語言文字事業與時代共進
    順應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要求,與時俱進健全完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政策法規制度,不斷優化完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大力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加強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應用的語言文字監測管理,推動語言文字依法治理和社會共建共治,創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宣傳的形式和載體,促進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及其健康發展,為語言技術的互聯互通和人工智慧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基礎和技術基礎
  •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十一五」規劃
    ,完成《規範漢字表》草案的研製,探索語言文字規範標準新的審定和發布模式;積極推動中國文字國際標準化工作及與港澳臺地區中文數位化方面的合作;109個科研課題立項並取得階段性成果;對「中文應用能力水平測試研究」、「智能語音技術在普通話輔助學習中的應用」等社會急需課題補充立項;制定《民族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建設與信息化課題指南》,面向全國招標立項,為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規範化、信息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解讀全國語言文字會議精神:語言文字事業與時代共進
    順應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要求,與時俱進健全完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政策法規制度,不斷優化完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大力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加強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應用的語言文字監測管理,推動語言文字依法治理和社會共建共治,創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宣傳的形式和載體,促進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及其健康發展,為語言技術的互聯互通和人工智慧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基礎和技術基礎
  • 國家民委在延邊建立中國朝鮮語言文字信息化基地
    國家民委在延邊建立中國朝鮮語言文字信息化基地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28 15:31 來源: 國家民委網站     近日,國家民委中國朝鮮語言文字信息化基地揭牌儀式在延邊大學舉行。
  • 自治區民委蒙古語言文字研究應用中心、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處黨...
    近日,自治區民委蒙古語言文字研究應用中心黨支部、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處黨支部聯合內蒙古電影集團民族語電影譯製中心黨支部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民族團結力量」主題黨日活動。活動結束後,大家一致表示要立足本職、愛崗敬業、精誠奉獻,進一步增進業務交流,利用信息化手段紮實做好民族工作,推進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加強黨的民族政策的宣傳教育,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貢獻。
  • 語言文字工作簡報第264期
    民族語言是個資源,做好民族語言工作有利於民族團結,有利於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教育,有利於智力開發,有利於少數民族發展,如何認識做好民族語言工作,我想「十一五」科研工作應該作為一個理論問題來研究。在信息化時代,數位化的文字信息可以利用計算機處理、查詢、統計、管理,整個現代文明都將基於這樣能夠被數位化的信息,其中,文字信息最為重要,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集中進行文字識別研究的重要原因。我們做文字識別的研究目的,是想利用文字識別使我國語言文字和文化乘上高速列車去發展,如果沒有文字識別技術,很多文字信息的數位化需要依賴手工,這樣不僅耗費大量人力,而且是少慢差費。
  • 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發展脈絡
    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發展脈絡中國文字說(三)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中,也就是說,除了漢族以外,其他都屬於少數民族。目前,有29個民族有與自己的語言相一致的文字,是中國文字史的重要部分由於,有的民族使用一種以上的文字,如傣語使用4種文字,景頗族使用2種文字,所以29個民族共使用54種文字。
  • 有語言沒文字 印尼一少數民族採用韓文書寫
    中新網8月6日電 據韓聯社報導,印度尼西亞一個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將韓文採用為正式文字,並開始實施教育,韓文世界化計劃終於開花結果。報導援引韓國訓民正音學會和相關學界等的表態6日稱,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省布頓島(Buton) 巴務巴務(Bau Bau)市最近將韓文確定為標記該地區土著語——吉阿吉阿(音)語的正式文字。
  • 跟上數字社會的步伐
    與此同時,很多老年人因各種原因跟不上科技步伐,不僅無法充分享受便捷服務,還加重了自身和時代的脫節感。如何讓老年人群體更好地融入信息社會,到了亟需積極探索的階段。  不易跨越的「數字鴻溝」   最近,65歲的李大媽因不太會使用科技智能產品,又怕總問女兒打擾她,就把和女兒的聊天記錄截圖列印出來,貼在家裡的各種電器上,這一舉動引發網友熱議。
  • 2017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狀況
    語言文字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語言服務能力全面加強,重大工程取得新突破,語言文字國際化步伐明顯加快,高站位、全覆蓋、廣動員、深合作的「大語言文字工作」格局初步確立,開創了「十三五」事業發展新局面。  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  一是普通話普及攻堅邁出堅實步伐。
  • 把握新時代新要求 推動語言文字事業創新發展
    同時,以《漢語拼音方案》為基礎和依據,國家幫助12個少數民族創製和改進了16種拉丁字母形式的民族文字,為民族文化傳承發揮了重要作用。設計和編制了《漢語手指字母方案》《國家通用盲文方案》,為殘障人士的學習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 二是為中華語言文化在信息化時代的傳承發展提供支撐。
  • 張浩明:在2012年全國語言文字標準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中華人民...
    啟動了新時期普通話審音工作,將全面總結國語運動一百年、特別是新中國60多年來語音規範化的成果,建立健全普通話語音規範標準體系,更大程度地滿足現代語言生活需要。  5.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在各地民族語文工作機構、各專業機構和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蒙、藏、維、哈、朝、彝、傣等傳統通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規範標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
  • 遼寧紮實推進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
    近年來,遼寧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的民族語文政策和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精神,出臺《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全省民族工作的意見》《關於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實施意見》,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提出明確要求。編制《遼寧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十三五」規劃》,推動全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取得實效。 一、推動高校為核心培養滿語文實用人才。
  • 使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朋友們,今年你會看到……
    為加快推進自治區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建設,近日,自治區民委在對所徵集的項目進行梳理匯總分類的基礎上,研究選定了應用開發、共享資源建設、技術服務3大類7個實施方向的項目作為2020年自治區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建設項目儲備庫入庫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