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見證了鮮活的海上絲路,齊東方陳克倫等共話「黑石號」

2021-01-10 澎湃新聞

這見證了鮮活的海上絲路,齊東方陳克倫等共話「黑石號」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21-01-09 08:56 來源:澎湃新聞

當「黑石號」這艘滿載六萬餘件中國唐代文物的商船從印度尼西亞爪哇海域被打撈而出,它成為了目前證明中國和阿拉伯地區進行直接貿易的最早考古證據,也讓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更加鮮活。

在上海博物館「寶曆風物——黑石號出水珍品展」進入尾聲之際,上博近日推出了「唐代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音頻節目,特邀四位知名考古文博學者與兩位連線特邀嘉賓,從黑石號的發現到整理現場等多方位對「黑石號」進行了探討。

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

「唐代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音頻節目

,共六集,分為「黑石號展覽:從新加坡到上海」、「不可錯過的黑石號珍品:從陶瓷器到金銀器」、「身臨其境:走入黑石號文物的整理現場」、「年代·船貨·航運:黑石號的幾個問題」、「黑石號:時間的膠囊」和「探討:沉船及水下遺產保護」。

「唐代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音頻節目

這既是學術圓桌,也是線上課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齊東方,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原上博副館長陳克倫,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魏峻,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陸明華,四位考古文博學者齊聚一堂,聊黑石號的發現與展覽,論文物背後的唐代研究新啟示,辯水下考古的倫理與未來。另外,兩位特別連線的特邀嘉賓,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陳玉秀和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研究員簡舒怡,則將帶領聽眾走入20年前的黑石號發現整理現場,邀聽眾共覽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唐代沉船展廳。

「唐代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音頻節目錄製現場

第一集 黑石號展覽:從新加坡到上海

1998年發現的「黑石號」沉船具有怎樣重大的意義?「黑石號」文物如何入藏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為何要將國內文物和黑石號出水文物進行並置?在第一集中,陸明華研究員、齊東方教授將帶領聽眾一同探討這些問題,期間主持人褚馨還特別連線了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研究員。

第二集 不可錯過的黑石號珍品:從陶瓷器到金銀器

數量驚人的長沙窯瓷器,前所未見的完整唐青花盤,與正倉院互為對照的白釉綠彩瓷器,與何家村窖藏比肩的金銀器……黑石號出水的珍品令世人大開眼界。在第二集中,陸明華研究員、齊東方教授將為大家詳細解讀不可錯過的黑石號珍品,尤其就白釉綠彩吸杯的功用,「江心鏡」與文獻的關係,八稜金杯的產地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而有趣的探討。

唐·伎樂紋八稜金杯

下文節選自「唐代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學術圓桌:

齊東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這件江心鏡的發現非常重要,甚至說最開始讓我對這批東西感興趣的就是它。因為剛剛發現以後,照片曾經就拿到中國來,我當時一眼看到「江心鏡」,有一種「眾裡尋他千百度」的感覺。從文獻裡的記載,唐人叫出鏡名字的沒幾篇。現在我們說的銅鏡名都是現代人給起的名字。

褚馨(圓桌主持,上海博物館展覽部副主任,黑石號展覽項目負責人): 比如說真子飛霜鏡對吧?

齊東方: 對。「真子飛霜」是根據它的銘文,但實際上文獻裡也沒有這個名字。但是有盤龍鏡,有江心鏡,這個是明確的而且不光是一條文獻。好幾個地方都提到「江心鏡」或者叫「百鍊鏡」。奇怪的是,中國各個博物館的收藏途徑都是最多的,數量上都能拿出很多銅鏡。居然這麼多博物館和考古發現裡都沒有(江心鏡),正式發表的或者是考古發現出土的都沒有。而且這個名字還恰恰是文獻裡記載最多的,這就很奇怪的一件事情。結果那次我一看,果然是它上面有提字「揚子江中」,有鏡銘。所以這個鏡子發現就特別的重要。

唐 揚州江心鏡,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褚馨: 所以您當時是看準了這一圈的銘文?

齊東方: 對,當時器物不難辨認,字很大。它不光是發現了一個古代文獻裡的記載的銅鏡種類,填補了過去銅鏡的一個空白。另外如果是我們觀眾看那個展覽,或者是有機會到新加坡看整個沉船裡面出水的那些銅鏡,你會發現它的品相和其他銅鏡都不一樣。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它很可能在船裡頭放的部位不一樣。另外這種鏡子它上面還有八卦紋。八卦紋是銅鏡裡的一個比較特殊的種類,通常來說這種東西不光是照人的,甚至主要不是照人的,而是祭祀用的。

褚馨: 或者是不是道士用?

齊東方: 對,道士手中永遠要有兩個東西,一個是劍,一個是鏡,是照妖的。所以這鏡子和其他的品相不一樣,這就是發現器物組合的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另外在文獻記載中,當時出海遠航的時候之前都要做一些祭祀活動。所以它更可能是船上特殊的用具。

褚馨: 但是我這邊還有一個小小的疑問,關於江心鏡的史料記載很多都是說到「五月初五午時揚子江心百鍊造成」(原文出自《太平廣記·李守泰》:「以五月五日午時,乃於揚子江鑄之」),但是我們讀銅鏡的銘文的時候,卻是寫了「十一月廿九日」。我想請教:文獻跟出水的實物之間沒有完全對上。這是一枚真的江心鏡呢?還是它是江心鏡的一個品種?

齊東方: 所以我說這個鏡子更重要了。如果是發現一個東西僅僅是和文獻相吻合了,那也無非是給文獻做了一個註腳。所有文獻確實都寫著「五月初五午時揚子江心百鍊造成」,5月5號在揚子江心怎麼造鏡?我想就是古人的一種說法,而且它不一定說是這種鏡子都是5月5號製造。我理解文獻是這樣,顯然它帶有特殊的要強調鏡子的特點,還特別提出「百鍊造成」。按照正常的這種邏輯思維,揚子江心怎麼能夠製造鏡子呢?……

第三集 身臨其境:走入黑石號文物的整理現場

陳玉秀談黑石號文物出水與文物整理現場(第三集片段)

從黑石號文物出水不久後就受命工作,用6年的時間親手整理近6萬件文物,這一集的嘉賓,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臺北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陳玉秀可能是知道黑石號及其出水文物幕後花絮最多的人了。沉沒水底的千年文物是怎樣堆疊的?剛出水的文物是否和今天我們看到一樣光亮如新?對於斷代至關重要的這件「寶曆二年」碗是如何被發現的?更多整理現場的故事,她將在音頻中娓娓道來。

唐·長沙窯青釉褐綠彩「寶曆二年」銘花草紋碗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第四集 年代·船貨·航運:黑石號的幾個問題

陸明華與齊東方談「黑石號」陶瓷的年代考證(第四集片段)

沉船文物出水後,有哪些歷史真相也會隨之浮出水面?考古學家又會通過怎樣的手段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地通過有限的信息為我們還原儘可能多的歷史真相?這集的兩位著名文博專家齊東方教授和陸明華研究員,將施展各種本領,用不同手段判定出黑石號的年代、還原出唐代中晚期的主要出口商品、推斷貨物的裝運方法、甚至猜測出這艘船的航線與啟航地。

唐 鞏義窯青花花卉紋盤,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第五集 黑石號:時間的膠囊

有人說,「黑石號」是一顆凝固了時間膠囊。確實,透過近6萬件歷經千年而仍保存完好的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錢幣、玻璃器、各類香料以及生活用具……那一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熙攘往來的盛況已仿佛躍然眼前。1200年前的大唐有著怎樣的開放氣象?中國與東南亞、中東地區是如何進行貿易、文化交流的?不同地區的人們對於進出口的貨物有怎樣的偏好與選擇?亞洲先民又是如何藉助著何種技術揚帆遠航、劈波斬浪,創造出了海洋文明的輝煌歷史?這一集裡,陳克倫館長和魏峻教授將帶領觀眾剝開這顆「膠囊」的層層外衣,深入解讀黑石號蘊藏的時光奧秘。

下文節選自「唐代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學術圓桌:

魏峻(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那個時候的海洋貿易的物品其實蠻有意思的。就拿黑石號來講,它商品的表現方式是不一樣的。有一部分是專門適應外銷的需要來生產的,像長沙窯帶彩的這一部分。長沙窯在國內也進行了發掘,相關的考古資料積累也比較多,但發現的主體的東西不是這些。包括它繪畫的圖案、相關的風格,可以看出它明顯是為了開拓市場,專門去生產的。但是(比如)邢窯的白瓷、越窯的青瓷,就是我們自己的特色,跟國內發掘一樣的。這個時期的商品,不同的窯口的發展策略是不一樣的,那些名氣很大的,會堅持自己的風格,因為這是賣方市場,我說了算。還有一部分要開拓市場的,就會適應買方的需要,它的策略是不一樣的。

褚馨: 對,而且黑石號貨物的裝載量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根據數據來看,基本上90%以上全部都是長沙窯的東西,中國喜歡的越窯、邢窯其實佔比很小,只有兩三百件。所以我們可不可以說,這艘船其實是當時的專門出口長沙窯瓷器的遠程的海貿船?

唐 長沙窯青釉褐綠彩胡人頭像紋碗,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陳克倫(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原上博副館長): 主要是出口長沙窯的。因為那個時代正是長沙窯最發達的時代,長沙窯當時的興起就是為了外銷。長沙窯在國內有發現,但是和國外發現相比較,國外的發現比國內的發現要多得多,而且點要更廣,量要更大。

魏峻: 不同窯口的銷售策略跟發展模式也是不一樣的。長沙窯的東西在這個時期以及稍晚的時期,對外銷售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把時間再拉長一點,長沙窯、越窯瓷器的數量其實有個比例變化關係。唐五代印尼一帶發現的船,有井裡汶、印坦、黑石號。隨著時間越來越離我們近,長沙窯的比例不斷地下降,越窯的比例不斷地上升。像黑石號,它中間的越窯的比例非常小,只有幾百件。到了印坦這條船的時候,基本上可以增加到20~30%是越窯的。到井裡汶就絕大部分都是越窯的(產品)。……

第六集 探討:沉船及水下遺產保護

黑石號的發現足以震驚世人,但其商業性打撈的非科學性操作卻歷來受到詬病——許多珍貴的歷史信息由於沒有受到嚴格保護和仔細記錄,永遠湮滅在了茫茫海底。商業打撈的行為雖然符合黑石號沉沒地印度尼西亞的法律,卻違背了保護水下文化遺產的國際共識。那麼,沉船應該如何打撈?在這一集中,陳克倫館長和魏峻教授將直面這個考古倫理問題,並為我們解析南海I號的發掘過程,經由中國的水下考古經驗為我們提供一個正確的範本。

展廳現場

「唐代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音頻節目連結:http://shangbo-audio.yit.com/shm/courses/theme/hsh

(本文綜合自上海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博物館音頻節目)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新聞報料:4009-20-4009

Content [contId='10711884', name='這見證了鮮活的海上絲路,齊東方陳克倫等共話「黑石號」', status='0', createTime='Fri Jan 08 21:09:00 CST 2021', updateTime='Sat Jan 09 12:26:23 CST 2021', publishTime='Sat Jan 09 08:56:44 CST 2021', ]

相關焦點

  • 「黑石號」遺珍與長沙窯:跨越千年萬裡見證海上絲路繁榮
    中新網長沙5月16日電 題:「黑石號」遺珍與長沙窯:跨越千年萬裡見證海上絲路繁榮  作者 付敬懿  裝載5.6萬餘件長沙窯瓷器的「黑石號」阿拉伯沉船,時隔千年後在東南亞印度尼西亞海域被發現,詮釋出一條神秘的海上絲綢之路。
  • 「黑石號」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記憶,帶來《絲路江心鏡》與《上海...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鮑筱蘭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海域打撈的「黑石號」沉船,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沉船之一。9月13日上午,以「『黑石號』:穿越與展望」為主題的「2020上海年鑑論壇」在上海舉行,圍繞「黑石號」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記憶,與會嘉賓結合各自研究領域,暢談亞洲文明。
  • 為「黑石號」沉船中「江心鏡」創作傳奇故事 這本書再現海上絲路...
    1200年前「唐代沉船黑石號」從中國南海出發,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印度及北非的六萬七千件貨物,沉落於印尼海域。因為水環境隔絕了氧氣,「黑石號」仿佛一顆凝固的時間膠囊,時隔千年,當它重見天日時,許多文物依然能夠保存完好。
  • 「鎏金銅蠶」遇上「黑石號」 絲路文物展見證漢唐陸海交流繁榮
    新華社長沙9月28日電(記者柳王敏)28日上午,「鎏金銅蠶·黑石號——漢唐絲路文物特展」在湖南省長沙市銅官窯博物館開幕。陸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鎏金銅蠶」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黑石號」文物在長沙相遇,讓觀眾能深切感受到漢唐陸海經貿文化交流的繁榮。
  • 再現海上絲路輝煌 為「黑石號」沉船中「江心鏡」創作傳奇故事,
    因為水環境隔絕了氧氣,「黑石號」仿佛一顆凝固的時間膠囊,時隔千年,當它重見天日時,許多文物依然能夠保存完好。  今年9月「黑石號」文物來上海博物館巡展,時隔4個月,一本與「黑石號」頗有淵源的文學作品《絲路江心鏡》也在上海首發。  「黑石號」的文物中,有不少唐朝爆款商品,6萬多件器物中長沙窯碗就有5萬餘件。
  • 「鎏金銅蠶·黑石號——漢唐絲路文物特展」開幕,在長沙就能看到...
    華聲在線9月28日訊(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虢燦 通訊員 凌玉霞 圖/通訊員 高亮)絲綢之路,自漢至唐,歷時千載,從今天起,在長沙就能看到見證當年的文物。今天上午「鎏金銅蠶·黑石號——漢唐絲路文物特展」在長沙銅官窯博物館開幕,展期三個月。這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鎏金銅蠶」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黑石號」文物的首次聯袂展出。
  •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輝煌,《絲路江心鏡》重述歷史
    「黑石號」這艘滿載六萬餘件中國唐代寶物的商船從印尼爪哇海域被打撈起來,有力證實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歷史更加真實鮮活。唐代沉船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永久展出,並於2020年9月15日在上海博物館巡展四個月,這是中新建交30周年的重大文化交流項目。這些閃耀著盛世光輝的文物是亞洲文化交流盛宴的一顆明珠,舉世矚目、意義非凡。
  • 樊家盂子的絲路漂流——記「黑石號」中的長沙窯瓷碗
    「黑石號」出水大量長沙窯彩繪瓷碗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提到見證古絲綢之路歷史的「鎏金銅蠶」和「黑石號」沉船。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鎏金銅蠶」見證了漢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則展示了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盛況。
  • ...新加坡作家張露新書《絲路江心鏡》,帶你「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不僅是因為江心鏡這一文物而創作,從「黑石號」沉船開始打撈、清洗,到後來落戶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我一直十分關注。因為這搜沉船和船上的文物「牽繫」著一條輝煌、開放的海上絲綢之路……近日,新加坡華人女作家張露帶來其最新玄幻冒險小說《絲路江心鏡》,並在上海舉辦了新書發布會。發布會上,張露介紹,其創作靈感正是來源於「黑石號」沉船。
  • 「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開幕,去上博看看當年海上絲路的盛況!
    「黑石號」沉船是一艘往來於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商船,船上滿載著中國唐朝製造的各地風物,它是9世紀上半葉中國與東南亞、中東地區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實證,展現了我們祖先揚帆遠航、劈波斬浪,擁抱海洋文明的輝煌歷史。
  • 新加坡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重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近1200年前,一艘載有陶瓷、金銀等珍貴貨物的阿拉伯船從廣州港啟航,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印度及北非的六萬七千件貨物,在蘇門答臘島附近不幸沉沒;直至1998年,被稱為「黑石號」的沉船從印尼爪哇海域被打撈,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因此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依據。
  • 千年沉船「黑石號」上的瓷器來自這裡……
    這首愛情詩很多人都熟知,卻未必知道它源自長沙望城銅官窯瓷器。從靖港古鎮出發,跨過湘江,不到半個小時車程,粵港澳媒體高層商界代表採訪團來到享譽盛名的湘江古鎮——銅官窯古鎮。正如其名,銅官窯是一個和瓷器分不開的小鎮。
  • 《絲路江心鏡》上海首發
    1200年前「唐代沉船黑石號」從中國南海出發,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印度及北非的六萬七千件貨物,沉落於印尼海域。因為水環境隔絕了氧氣,「黑石號」仿佛一顆凝固的時間膠囊,時隔千年,當它重見天日時,許多文物依然能夠保存完好。
  • 國際博物館日,長沙窯瓷器及「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在嶽陽市博物館...
    嶽陽廣電全媒體5月18日訊 (記者 彭楊 嚴欽海 實習生李麗璇)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市博物館聯合長沙銅官窯遺址管理處推出「『煙濁洞庭』長沙窯瓷器絲路之旅」展。展覽不僅有長沙銅官窯歷年考古出土瓷器,還特別展出了部分「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
  • 190件(套)亞洲古老文物見證絲路文明之花
    河北日報訊(記者龔正龍、史曉多)亞洲大陸的茶馬印記,海上絲路的碧波帆影……本年度河北博物院講述「世界故事」系列打造的重頭展覽《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12月4日開展。12月2日,記者走進河北博物院北區13號、14號展廳布展現場,近距離欣賞這些凝結著亞洲古老文明精華的精彩文物藏品。
  • 「黑石號」沉船文物 珍品「浮出」上博展廳
    9月14日,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在上海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開幕。以紀念中國和新加坡建交30周年。據悉,此次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精選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來自上海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揚州博物館等館藏的80件陶瓷、金銀器、銅鏡等文物。這是「黑石號」沉船文物在中國的首次亮相,也是目前海外發現最大體量、最精美唐代文物第一次重歸故裡。本次展覽是這批館藏在中國首次公開亮相。
  • 「黑石號」珍品展開展 揚州22件(套)文物赴滬「驗親」
    遺憾的是「黑石號」重要文物目前落戶新加坡,國內幾乎無法見到其真容。記者昨獲悉,9月15日,一場名為「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將在上海博物館開展,這是唐代「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第一次到中國展出,也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最高等級的展出陣容,國內文博愛好者將能一睹「黑石號」出水文物風採。
  • 新加坡華人女作家上海首發《絲路江心鏡》
    崔瑜 攝新加坡華人女作家上海首發《絲路江心鏡》 展開海上絲綢之路壯美畫卷中新網上海12月19日電 (記者 陳靜)1200年前,從中國南海出發的「黑石號」,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印度及北非的貨物,沉沒於印尼海域。當下,「黑石號」寶藏從新加坡來到上海,正在巡展。19日,由新加坡知名華文女作家張露博士創作的玄幻冒險題材文學作品——《絲路江心鏡》上海首發;有聲書同步全球首發。
  • 成都漆器與良渚玉琮 見證成都與海上絲路不解之緣
    (原標題:成都漆器與良渚玉琮 見證成都與海上絲路不解之緣) 成都平原從新石器晚期開始即與長江中下遊地區有著廣泛的文化聯繫
  • 習近平說的「黑石號」到底是艘什麼樣的船
    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講到,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見證了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黑石號」到底是一艘什麼樣的船呢?1998年,德國打撈公司在印尼勿裡洞島海域一塊黑色大礁巖附近發現了一艘唐代沉船,名為「黑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