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見證了鮮活的海上絲路,齊東方陳克倫等共話「黑石號」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21-01-09 08:56 來源: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
「唐代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音頻節目,共六集,分為「黑石號展覽:從新加坡到上海」、「不可錯過的黑石號珍品:從陶瓷器到金銀器」、「身臨其境:走入黑石號文物的整理現場」、「年代·船貨·航運:黑石號的幾個問題」、「黑石號:時間的膠囊」和「探討:沉船及水下遺產保護」。
「唐代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音頻節目
這既是學術圓桌,也是線上課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齊東方,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原上博副館長陳克倫,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魏峻,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陸明華,四位考古文博學者齊聚一堂,聊黑石號的發現與展覽,論文物背後的唐代研究新啟示,辯水下考古的倫理與未來。另外,兩位特別連線的特邀嘉賓,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陳玉秀和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研究員簡舒怡,則將帶領聽眾走入20年前的黑石號發現整理現場,邀聽眾共覽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唐代沉船展廳。
「唐代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音頻節目錄製現場
第一集 黑石號展覽:從新加坡到上海1998年發現的「黑石號」沉船具有怎樣重大的意義?「黑石號」文物如何入藏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為何要將國內文物和黑石號出水文物進行並置?在第一集中,陸明華研究員、齊東方教授將帶領聽眾一同探討這些問題,期間主持人褚馨還特別連線了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研究員。
第二集 不可錯過的黑石號珍品:從陶瓷器到金銀器數量驚人的長沙窯瓷器,前所未見的完整唐青花盤,與正倉院互為對照的白釉綠彩瓷器,與何家村窖藏比肩的金銀器……黑石號出水的珍品令世人大開眼界。在第二集中,陸明華研究員、齊東方教授將為大家詳細解讀不可錯過的黑石號珍品,尤其就白釉綠彩吸杯的功用,「江心鏡」與文獻的關係,八稜金杯的產地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而有趣的探討。
唐·伎樂紋八稜金杯
下文節選自「唐代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學術圓桌:
齊東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這件江心鏡的發現非常重要,甚至說最開始讓我對這批東西感興趣的就是它。因為剛剛發現以後,照片曾經就拿到中國來,我當時一眼看到「江心鏡」,有一種「眾裡尋他千百度」的感覺。從文獻裡的記載,唐人叫出鏡名字的沒幾篇。現在我們說的銅鏡名都是現代人給起的名字。唐 揚州江心鏡,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褚馨: 所以您當時是看準了這一圈的銘文?陳玉秀談黑石號文物出水與文物整理現場(第三集片段)
從黑石號文物出水不久後就受命工作,用6年的時間親手整理近6萬件文物,這一集的嘉賓,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臺北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陳玉秀可能是知道黑石號及其出水文物幕後花絮最多的人了。沉沒水底的千年文物是怎樣堆疊的?剛出水的文物是否和今天我們看到一樣光亮如新?對於斷代至關重要的這件「寶曆二年」碗是如何被發現的?更多整理現場的故事,她將在音頻中娓娓道來。
唐·長沙窯青釉褐綠彩「寶曆二年」銘花草紋碗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第四集 年代·船貨·航運:黑石號的幾個問題陸明華與齊東方談「黑石號」陶瓷的年代考證(第四集片段)
沉船文物出水後,有哪些歷史真相也會隨之浮出水面?考古學家又會通過怎樣的手段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地通過有限的信息為我們還原儘可能多的歷史真相?這集的兩位著名文博專家齊東方教授和陸明華研究員,將施展各種本領,用不同手段判定出黑石號的年代、還原出唐代中晚期的主要出口商品、推斷貨物的裝運方法、甚至猜測出這艘船的航線與啟航地。
唐 鞏義窯青花花卉紋盤,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第五集 黑石號:時間的膠囊有人說,「黑石號」是一顆凝固了時間膠囊。確實,透過近6萬件歷經千年而仍保存完好的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錢幣、玻璃器、各類香料以及生活用具……那一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熙攘往來的盛況已仿佛躍然眼前。1200年前的大唐有著怎樣的開放氣象?中國與東南亞、中東地區是如何進行貿易、文化交流的?不同地區的人們對於進出口的貨物有怎樣的偏好與選擇?亞洲先民又是如何藉助著何種技術揚帆遠航、劈波斬浪,創造出了海洋文明的輝煌歷史?這一集裡,陳克倫館長和魏峻教授將帶領觀眾剝開這顆「膠囊」的層層外衣,深入解讀黑石號蘊藏的時光奧秘。
下文節選自「唐代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學術圓桌:
魏峻(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那個時候的海洋貿易的物品其實蠻有意思的。就拿黑石號來講,它商品的表現方式是不一樣的。有一部分是專門適應外銷的需要來生產的,像長沙窯帶彩的這一部分。長沙窯在國內也進行了發掘,相關的考古資料積累也比較多,但發現的主體的東西不是這些。包括它繪畫的圖案、相關的風格,可以看出它明顯是為了開拓市場,專門去生產的。但是(比如)邢窯的白瓷、越窯的青瓷,就是我們自己的特色,跟國內發掘一樣的。這個時期的商品,不同的窯口的發展策略是不一樣的,那些名氣很大的,會堅持自己的風格,因為這是賣方市場,我說了算。還有一部分要開拓市場的,就會適應買方的需要,它的策略是不一樣的。唐 長沙窯青釉褐綠彩胡人頭像紋碗,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
陳克倫(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原上博副館長): 主要是出口長沙窯的。因為那個時代正是長沙窯最發達的時代,長沙窯當時的興起就是為了外銷。長沙窯在國內有發現,但是和國外發現相比較,國外的發現比國內的發現要多得多,而且點要更廣,量要更大。黑石號的發現足以震驚世人,但其商業性打撈的非科學性操作卻歷來受到詬病——許多珍貴的歷史信息由於沒有受到嚴格保護和仔細記錄,永遠湮滅在了茫茫海底。商業打撈的行為雖然符合黑石號沉沒地印度尼西亞的法律,卻違背了保護水下文化遺產的國際共識。那麼,沉船應該如何打撈?在這一集中,陳克倫館長和魏峻教授將直面這個考古倫理問題,並為我們解析南海I號的發掘過程,經由中國的水下考古經驗為我們提供一個正確的範本。
展廳現場
「唐代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音頻節目連結:http://shangbo-audio.yit.com/shm/courses/theme/hsh(本文綜合自上海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博物館音頻節目)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新聞報料:4009-20-4009
Content [contId='10711884', name='這見證了鮮活的海上絲路,齊東方陳克倫等共話「黑石號」', status='0', createTime='Fri Jan 08 21:09:00 CST 2021', updateTime='Sat Jan 09 12:26:23 CST 2021', publishTime='Sat Jan 09 08:56:44 CST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