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號」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記憶,帶來《絲路江心鏡》與《上海...

2020-12-12 中國發展網

上海市年鑑學會與新加坡知名企業互贈綜合性年鑑,張露將個人作品《絲路江心鏡》贈與上海通志館收藏。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鮑筱蘭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海域打撈的「黑石號」沉船,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沉船之一。9月13日上午,以「『黑石號』:穿越與展望」為主題的「2020上海年鑑論壇」在上海舉行,圍繞「黑石號」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記憶,與會嘉賓結合各自研究領域,暢談亞洲文明。

「黑石號」這艘滿載六萬餘件中國唐代文物的商船在印度尼西亞爪哇海域打撈出水,在有力證實海上絲綢之路存在的同時,也讓這段神秘歷史更加真實鮮活,啟迪著當代人的思路。如今這艘唐代沉船的文物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永久展出,並將於2020年9月15日首次在上海博物館巡展,這是今年中國與新加坡建交30周年的重大文化交流項目。

同濟大學夏立平教授以「中新友誼的過去與展望」為主題,深入淺出的回顧了中新友好交往歷史,歷數中新關係亮點,展望中新友好合作事業前景。新加坡寶路集團董事長、新加坡籍作家張露分享了文學新作《絲路江心鏡》,如果說敦煌的讓人想到是九色鹿和飛天,那張露在沉船的諸多文物中選取了「江心境」作為線索,展示海上絲綢之路燦爛輝煌歷史,凸顯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中西貿易通道,更是人流與物流沿著這條大道東奔西走、豐富多彩的文化流、友誼之河。

據了解,《絲路江心鏡》這部作品,張露經八年的準備,三年的創作,終於完成了這部20餘萬字的長篇傳奇小說。從萌芽到孕育創作,我探尋了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精心調研。她一直在思考歷史與現實的交融聯通,萌生出通過探尋這條海路的前世今生,以文學的形式來展現那燦爛輝煌的歷史。書中展現的是一場海上絲綢之路的異國文化體驗,沿途各國風土人情。也是一場奇幻的史詩冒險,宮廷權謀的殘酷鬥爭,異國之戀的愛恨糾葛,徐徐展開了一幅壯麗的海上絲綢之路畫面。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從「黑石號」遺物說到《上海年鑑1852》。他表示,中國的年鑑其實是大航海時代的舶來品。上海是開埠後中國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上海年鑑》作為北華捷報的出版物,以當時上海僑民為主要讀者。報紙與年鑑上的航運消息,正是上海作為港口城市的寫照。

《上海年鑑(1852)》(英文版)據記載,《上海年鑑》有1852年到1863年十種,但今天已不能得其全。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雖保存有1854年、1860-1862年的《上海年鑑》,然而檢索世界大公共圖書館網絡資料,發現1852年版、1853年版《上海年鑑》俱未見收藏,僅見於2015年某次海外拍賣信息。

2016年,《上海年鑑(1852)》終於在北京的一次拍賣活動上「露面」,上海圖書館拍下收藏,並與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合作研究,由方志辦組織專家翻譯。目前學界認為,它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本地方年鑑,也是已知中國內地第一本年鑑。

「傳世文獻與考古文物是記錄歷史的主要載體。在中外交流史上,不同的文獻和文物蘊藏著珍貴的歷史信息。尋覓這些遺物,正如我們檢索歷史的年輪,認識過去,把握今天。」在黃顯功看來,「黑石號」遺物與《上海年鑑1852》在上海相逢,是一個歷史的機緣,是跨越千年的對話,讓我們思考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之間的交往,需要有面向大海的襟懷,仰望星空的眼界,譜寫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

黃顯功說:「新加坡與上海在連接東西方文化的歷史中,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沉船中的一件件文物和年鑑中的一頁頁記錄,讓我們更加堅信文明互鑑,有利於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

同濟大學教授夏立平則以「中新友誼的過去與展望」為主題,回顧了中新友好交往歷史,歷數中新關係亮點,展望中新友好合作事業前景;新加坡寶路集團董事長、新加坡籍作家張露分享了文學新作《絲路江心鏡》,展示了海上絲綢之路燦爛輝煌歷史;上海市年鑑學會秘書長王繼傑深入分析了中外年鑑的歷史和現狀,認為以年度性為基本特徵的年鑑文化,具有使用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未來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新加坡商會上海會長吳文貴也對上海市年鑑學會促進雙邊文化交流作出的努力給予充分肯定,同時期盼能通過本次論壇加深兩國文化、教育界的相互學習與借鑑,並建立有效的學術磋商機制,為未來中新企業在長三角開發過程中的深度共贏發展構築文化平臺。

吳文貴說,「今年是中新建交30周年的重要時間。在這個被全球疫情和經濟發展不確定性籠罩的時刻,中國和新加坡正在保持兩國之間的友誼和經貿往來以共同對抗這些不利因素。中國和新加坡之間正在通過長三角區域的開發計劃探索下一步共同發展的機遇。長三角區域的發展是中新兩國發展經貿合作和兩國友誼的優質橋梁。」

在論壇期間,上海市年鑑學會與新加坡知名企業互贈綜合性年鑑,新加坡寶路集團董事長、新加坡籍作家張露將個人作品《絲路江心鏡》贈與上海通志館收藏。與會者期盼中新兩國學界代表、企業家代表通過本次年鑑論壇,為未來的合作搭建平臺、提供智力支撐,讓中新兩國友誼之樹茁壯成長。

相關焦點

  • 再現海上絲路輝煌 為「黑石號」沉船中「江心鏡」創作傳奇故事,
    因為水環境隔絕了氧氣,「黑石號」仿佛一顆凝固的時間膠囊,時隔千年,當它重見天日時,許多文物依然能夠保存完好。  今年9月「黑石號」文物來上海博物館巡展,時隔4個月,一本與「黑石號」頗有淵源的文學作品《絲路江心鏡》也在上海首發。  「黑石號」的文物中,有不少唐朝爆款商品,6萬多件器物中長沙窯碗就有5萬餘件。
  •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輝煌,《絲路江心鏡》重述歷史
    「絲路江心鏡」大IP系列正在孵化鬥轉星移,歲月如梭。海上絲綢之路經過千年洗禮組成跳動的音符、激昂的旋律、唯美的樂章,歷經滄海桑田的變化,神秘莫測又令人遐想。「黑石號」這艘滿載六萬餘件中國唐代寶物的商船從印尼爪哇海域被打撈起來,有力證實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歷史更加真實鮮活。唐代沉船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永久展出,並於2020年9月15日在上海博物館巡展四個月,這是中新建交30周年的重大文化交流項目。這些閃耀著盛世光輝的文物是亞洲文化交流盛宴的一顆明珠,舉世矚目、意義非凡。
  • ...新加坡作家張露新書《絲路江心鏡》,帶你「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不僅是因為江心鏡這一文物而創作,從「黑石號」沉船開始打撈、清洗,到後來落戶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我一直十分關注。因為這搜沉船和船上的文物「牽繫」著一條輝煌、開放的海上絲綢之路……近日,新加坡華人女作家張露帶來其最新玄幻冒險小說《絲路江心鏡》,並在上海舉辦了新書發布會。發布會上,張露介紹,其創作靈感正是來源於「黑石號」沉船。
  • 為「黑石號」沉船中「江心鏡」創作傳奇故事 這本書再現海上絲路...
    今年9月「黑石號」文物來上海博物館巡展,時隔4個月,一本與「黑石號」頗有淵源的文學作品《絲路江心鏡》也在上海首發。    據悉《絲路江心鏡》歷經八年創作,玄幻冒險題材,以文學形式展現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前世今生和燦爛歷史。
  • 《絲路江心鏡》上海首發
    今年9月「黑石號」文物來上海博物館巡展,時隔4個月,一本與「黑石號」頗有淵源的文學作品《絲路江心鏡》也在上海首發。        「黑石號」的文物中,有不少唐朝爆款商品,6萬多件器物中長沙窯碗就有5萬餘件。
  • 新加坡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重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近1200年前,一艘載有陶瓷、金銀等珍貴貨物的阿拉伯船從廣州港啟航,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印度及北非的六萬七千件貨物,在蘇門答臘島附近不幸沉沒;直至1998年,被稱為「黑石號」的沉船從印尼爪哇海域被打撈,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因此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依據。
  • 新加坡華人女作家上海首發《絲路江心鏡》
    崔瑜 攝新加坡華人女作家上海首發《絲路江心鏡》 展開海上絲綢之路壯美畫卷中新網上海12月19日電 (記者 陳靜)1200年前,從中國南海出發的「黑石號」,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印度及北非的貨物,沉沒於印尼海域。當下,「黑石號」寶藏從新加坡來到上海,正在巡展。19日,由新加坡知名華文女作家張露博士創作的玄幻冒險題材文學作品——《絲路江心鏡》上海首發;有聲書同步全球首發。
  • 這見證了鮮活的海上絲路,齊東方陳克倫等共話「黑石號」
    這見證了鮮活的海上絲路,齊東方陳克倫等共話「黑石號」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21-01-09 08:56 來源:澎湃新聞
  • 張露博士攜最新力作《絲路江心鏡》與上海年鑑學會相聚星露閣
    本次論壇由新加坡寶路集團攜手上海年鑑學會聯合舉辦,新加坡商會上海會長以及新加坡在滬企業家代表、上海市年鑑學會會員、特邀嘉賓等40餘人齊聚一堂,圍繞唐代沉船「黑石號」出水文物的珍貴記憶,回顧中新交往歷史,以小說《絲路江心鏡》
  • 「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開幕,去上博看看當年海上絲路的盛況!
    「黑石號」沉船是一艘往來於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商船,船上滿載著中國唐朝製造的各地風物,它是9世紀上半葉中國與東南亞、中東地區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實證,展現了我們祖先揚帆遠航、劈波斬浪,擁抱海洋文明的輝煌歷史。
  • 從印尼海域「黑石號」沉船出水的唐代揚州「江心鏡」說起
    「黑石號」沉船中出水了大量珍貴的九世紀早中期器物,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使人們對東南亞海上貿易的認識大大改變。黑石號中有一枚看上去並不精美的銅鏡,卻是考古學家苦苦尋找而從未發現的寶物——「江心鏡」,儘管鏽損,銘文「揚子江心百鍊造成唐乾元元年戊戍十一月廿九日於揚州」仍清晰可見。
  • 「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亮相上海博物館
    今年是中新建交30周年,9月14日上午,上海博物館攜手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拉開序幕。展覽還將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兩件一級文物金銀器與1970年代初次在揚州發現的最早唐青花瓷盤等國內文博機構藏的文物,與「黑石號」出水的同類文物在展廳比對展出,以豐富觀眾對9世紀唐代社會生活與海上貿易的全面認識。
  • 多彩海絲、文明互鑑——新加坡華文女作家張露博士新書《絲路江心...
    央廣網上海12月19日消息(記者楊靜)新加坡著名華文女作家張露博士最新文學作品《絲路江心鏡》今天(19日)在上海首發。張露博士歷經八年,創作出傳奇歷史故事,作為史詩級玄幻冒險題材,講述人類堅守、探索、奮鬥、追逐夢想的傳奇故事。
  • 現場|「黑石號」號唐代出水文物「浮現」上博展廳
    今年是中新建交30周年,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9月14日上午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邱德拔展廳精選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來自上海博物館館藏與國內9家借展單位的陶瓷、金銀器、銅鏡等各類文物80件。
  • 「黑石號」遺珍與長沙窯:跨越千年萬裡見證海上絲路繁榮
    中新網長沙5月16日電 題:「黑石號」遺珍與長沙窯:跨越千年萬裡見證海上絲路繁榮  作者 付敬懿  裝載5.6萬餘件長沙窯瓷器的「黑石號」阿拉伯沉船,時隔千年後在東南亞印度尼西亞海域被發現,詮釋出一條神秘的海上絲綢之路。
  • 「鎏金銅蠶·黑石號——漢唐絲路文物特展」開幕,在長沙就能看到...
    華聲在線9月28日訊(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虢燦 通訊員 凌玉霞 圖/通訊員 高亮)絲綢之路,自漢至唐,歷時千載,從今天起,在長沙就能看到見證當年的文物。今天上午「鎏金銅蠶·黑石號——漢唐絲路文物特展」在長沙銅官窯博物館開幕,展期三個月。這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鎏金銅蠶」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黑石號」文物的首次聯袂展出。
  • 永恆的「黑石號」:一艘起航於唐代的沉船
    最近幾年,水下考古取得了不少重大發現,比如沉沒海底八百多年的宋代沉船「南海I號」等。但我們今天要講的,是上世紀90年代於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附近,打撈出水的一艘唐代沉船。它沉沒的時間,距今天已經足足一千兩百多年了。沒錯,就是目前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黑石號」沉船。
  • 「黑石號」沉船文物 珍品「浮出」上博展廳
    9月14日,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在上海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開幕。以紀念中國和新加坡建交30周年。據悉,此次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精選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來自上海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揚州博物館等館藏的80件陶瓷、金銀器、銅鏡等文物。這是「黑石號」沉船文物在中國的首次亮相,也是目前海外發現最大體量、最精美唐代文物第一次重歸故裡。本次展覽是這批館藏在中國首次公開亮相。
  • 國內首次公開亮相,「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博「浮出水面」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何晶圖/上海博物館提供今年是中新建交30周年,9月14日,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正式開幕。展覽海報展覽共展出文物248件/組,包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邱德拔展廳精選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來自上海博物館館藏與國內9家借展單位的陶瓷、金銀器、銅鏡等各類文物80件。
  • 樊家盂子的絲路漂流——記「黑石號」中的長沙窯瓷碗
    「黑石號」出水大量長沙窯彩繪瓷碗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提到見證古絲綢之路歷史的「鎏金銅蠶」和「黑石號」沉船。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鎏金銅蠶」見證了漢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則展示了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