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年鑑學會與新加坡知名企業互贈綜合性年鑑,張露將個人作品《絲路江心鏡》贈與上海通志館收藏。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鮑筱蘭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海域打撈的「黑石號」沉船,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沉船之一。9月13日上午,以「『黑石號』:穿越與展望」為主題的「2020上海年鑑論壇」在上海舉行,圍繞「黑石號」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記憶,與會嘉賓結合各自研究領域,暢談亞洲文明。
「黑石號」這艘滿載六萬餘件中國唐代文物的商船在印度尼西亞爪哇海域打撈出水,在有力證實海上絲綢之路存在的同時,也讓這段神秘歷史更加真實鮮活,啟迪著當代人的思路。如今這艘唐代沉船的文物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永久展出,並將於2020年9月15日首次在上海博物館巡展,這是今年中國與新加坡建交30周年的重大文化交流項目。
同濟大學夏立平教授以「中新友誼的過去與展望」為主題,深入淺出的回顧了中新友好交往歷史,歷數中新關係亮點,展望中新友好合作事業前景。新加坡寶路集團董事長、新加坡籍作家張露分享了文學新作《絲路江心鏡》,如果說敦煌的讓人想到是九色鹿和飛天,那張露在沉船的諸多文物中選取了「江心境」作為線索,展示海上絲綢之路燦爛輝煌歷史,凸顯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中西貿易通道,更是人流與物流沿著這條大道東奔西走、豐富多彩的文化流、友誼之河。
據了解,《絲路江心鏡》這部作品,張露經八年的準備,三年的創作,終於完成了這部20餘萬字的長篇傳奇小說。從萌芽到孕育創作,我探尋了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精心調研。她一直在思考歷史與現實的交融聯通,萌生出通過探尋這條海路的前世今生,以文學的形式來展現那燦爛輝煌的歷史。書中展現的是一場海上絲綢之路的異國文化體驗,沿途各國風土人情。也是一場奇幻的史詩冒險,宮廷權謀的殘酷鬥爭,異國之戀的愛恨糾葛,徐徐展開了一幅壯麗的海上絲綢之路畫面。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從「黑石號」遺物說到《上海年鑑1852》。他表示,中國的年鑑其實是大航海時代的舶來品。上海是開埠後中國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上海年鑑》作為北華捷報的出版物,以當時上海僑民為主要讀者。報紙與年鑑上的航運消息,正是上海作為港口城市的寫照。
《上海年鑑(1852)》(英文版)據記載,《上海年鑑》有1852年到1863年十種,但今天已不能得其全。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雖保存有1854年、1860-1862年的《上海年鑑》,然而檢索世界大公共圖書館網絡資料,發現1852年版、1853年版《上海年鑑》俱未見收藏,僅見於2015年某次海外拍賣信息。
2016年,《上海年鑑(1852)》終於在北京的一次拍賣活動上「露面」,上海圖書館拍下收藏,並與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合作研究,由方志辦組織專家翻譯。目前學界認為,它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本地方年鑑,也是已知中國內地第一本年鑑。
「傳世文獻與考古文物是記錄歷史的主要載體。在中外交流史上,不同的文獻和文物蘊藏著珍貴的歷史信息。尋覓這些遺物,正如我們檢索歷史的年輪,認識過去,把握今天。」在黃顯功看來,「黑石號」遺物與《上海年鑑1852》在上海相逢,是一個歷史的機緣,是跨越千年的對話,讓我們思考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之間的交往,需要有面向大海的襟懷,仰望星空的眼界,譜寫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
黃顯功說:「新加坡與上海在連接東西方文化的歷史中,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沉船中的一件件文物和年鑑中的一頁頁記錄,讓我們更加堅信文明互鑑,有利於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
同濟大學教授夏立平則以「中新友誼的過去與展望」為主題,回顧了中新友好交往歷史,歷數中新關係亮點,展望中新友好合作事業前景;新加坡寶路集團董事長、新加坡籍作家張露分享了文學新作《絲路江心鏡》,展示了海上絲綢之路燦爛輝煌歷史;上海市年鑑學會秘書長王繼傑深入分析了中外年鑑的歷史和現狀,認為以年度性為基本特徵的年鑑文化,具有使用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未來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新加坡商會上海會長吳文貴也對上海市年鑑學會促進雙邊文化交流作出的努力給予充分肯定,同時期盼能通過本次論壇加深兩國文化、教育界的相互學習與借鑑,並建立有效的學術磋商機制,為未來中新企業在長三角開發過程中的深度共贏發展構築文化平臺。
吳文貴說,「今年是中新建交30周年的重要時間。在這個被全球疫情和經濟發展不確定性籠罩的時刻,中國和新加坡正在保持兩國之間的友誼和經貿往來以共同對抗這些不利因素。中國和新加坡之間正在通過長三角區域的開發計劃探索下一步共同發展的機遇。長三角區域的發展是中新兩國發展經貿合作和兩國友誼的優質橋梁。」
在論壇期間,上海市年鑑學會與新加坡知名企業互贈綜合性年鑑,新加坡寶路集團董事長、新加坡籍作家張露將個人作品《絲路江心鏡》贈與上海通志館收藏。與會者期盼中新兩國學界代表、企業家代表通過本次年鑑論壇,為未來的合作搭建平臺、提供智力支撐,讓中新兩國友誼之樹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