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24日,主題為「深化金融互聯互通·共建共享陸海新通道」的2020中新金融峰會在重慶舉行。
儘管受新冠疫情衝擊影響,中國東協貿易量今年上半年同比仍增長5.6%,東協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伴隨著陸海新通道的建設,中國與東協的貿易投資關係將更加密切、更加頻繁,迫切需要一個「立足西部、面向東協」的內陸國際金融中心的支撐。就此,兩江觀察與西南大學智能金融與數字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沈冰進行了對話。
「
▲ 建設內陸國際金融中心,能帶動西部區域金融發展水平提升,扭轉區域金融發展不平衡現狀,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 建設內陸國際金融中心,需要從強化金融改革創新、做大做強金融產業、探索貿易金融服務創新、推動西部區域金融交易市場建設、制定金融人才戰略五個方面發力。
」
▲11月23日,2020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金融峰會舉行。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兩江觀察:重慶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全面融入陸海新通道建設,為何需要金融中心的支撐?
沈冰:金融中心有利於發揮資本集聚和輻射功能,帶動金融中心城市及周邊地區的共同發展,形成產業集聚,促進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內陸國際金融中心是區域經濟金融發展的驅動力,重慶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打造內陸國際金融中心,能夠帶動整個西部區域金融發展水平的提升,扭轉區域金融發展不平衡的現狀,並通過發揮金融機制在資源配置、效率提升、信息傳遞等方面的作用,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在西部地區,目前還缺乏一個能夠有效服務「一帶一路」的內陸國際金融中心,這顯然不利於東西部地區協調發展,不利於「一帶一路」向縱深推進,也不利於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開放格局。
因此,從國家宏觀戰略實施來看,重慶打造立足西部、面向東協的內陸國際金融中心,有助於發揮引領和推動西部金融中心建設的作用,能夠將覆蓋面和影響力擴展到西部地區和東協國家,體現了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建設陸海新通道的使命擔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獨特的重慶夜景。唐安冰 攝/視覺重慶
兩江觀察:目前,重慶建設內陸國際金融中心,有哪些難得的機遇?
沈冰:目前重慶建設內陸國際金融中心面臨的機遇主要有:
第一,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地聯通、促進。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等都表示大力支持重慶金融改革和發展,這為重慶建設內陸國際金融中心提供了重要保障。
商務部將支持重慶與東協加強抗疫金融合作,加大對陸海新通道建設的金融支持,建設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範區;
人民銀行將制定有利於重慶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規劃方案,支持重慶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機構體系、金融產品體系、金融市場體系、金融開放體系和金融生態體系,支持重慶對標國際高水平擴大金融業準入和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在中國金融業高水平開放中發揮更大作用;
銀保監會將鼓勵中外銀行保險機構依託中新金融合作提升跨境金融服務能力,立足重慶、輻射西部,大力推動金融科技合作,探索建設跨境貿易融資服務平臺;
證監會將支持中新金融合作,進一步便利境外投資者配置人民幣資產,放寬投資範圍,深化境內外市場互聯互通機制,深入推進證券期貨行業開放;
中國方面支持來自新加坡等地的金融機構來渝投資展業,研究推出中新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互通的可行性,為兩地投資者提供跨境新渠道;
國家外匯管理局將支持以中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助推資本項目穩步開放,以金融市場高水平雙向開放為重點積極支持重慶金融創新發展,探索開展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試點,探索開展兩地基金互認試點。
第二,「一帶一路」向縱深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籤署的契機,建設陸海新通道,為重慶打造內陸國際金融中心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第三,中新金融峰會推動重慶與新加坡「點對點」金融合作,帶動中國西部地區與東協國家「面對面」互聯互通,為重慶建設內陸國際金融中心提供了強支撐、注入了新動能。
第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的實施,在西部地區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實現新突破注入了強大動力,為重慶建設內陸國際金融中心提供了重大發展機遇。
第五,金融科技對金融中心的重要作用日益顯著,重慶是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城市,在發展金融科技方面已走在中西部前列,為重慶建設內陸國際金融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1月24日,2020中新金融峰會「中國—東協金融合作與人民幣國際化」主題分論壇現場。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兩江觀察:在金融領域,重慶和新加坡正通過發揮「雙樞紐」作用,著力提升金融功能,健全金融體系,將中新金融合作打造成中國與東協金融服務領域合作新典範。您認為,這對推動重慶打造內陸國際金融中心有何作用?
沈冰:今年初的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上,就提出要建設立足西部、面向東協內陸國際金融中心,而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正是非常重要的橋梁和助推器。
近年來,隨著諸多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的實施,來自中央及各級金融機構都對重慶建設內陸國際金融中心提供了鼎力支持,來自國內外的金融機構和資本也加速湧進重慶,推動了金融開放新格局的形成。
1.金融體系不斷完善。中銀金融租賃公司、建行跨境金融服務中心、交行離岸金融服務中心等一批全國性、功能性的金融機構在重慶落地,實現了保險、金融等20餘類機構牌照全覆蓋。此外,全國首家網際網路消費金融、全國首家專業信用保證保險、西部首家民營銀行等15個法人金融機構落戶重慶,機構門類在中西部最為齊全。目前,重慶金融機構總數近2千家,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體系已初步形成。
2.金融開放深度推進。重慶獲批開展國家金融標準創新建設和金融科技應用,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掛牌成立了重慶國家金融科技認證中心。目前,重慶外商外資銀行達到了16家,去年全市跨境人民幣結算額突破1000億元。金融綜合實力顯著提高,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保持在10%左右,金融服務實體能力不斷提升。
3.重慶實施了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企業外債登記便利化等20多項外匯政策創新試點。在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框架下,推出支持重慶企業在新加坡發債、允許跨境債權轉讓等6項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在新加坡成功上市中西部首單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REITS),成功落地首筆中新跨境債權轉讓。此外,重慶在陸海新通道建設上也有所突破,比如,首單鐵路提單運單的國際信用證結算等。
4.最近,中新金融峰會籤約項目達到46個,合同金額774億元。項目涵蓋了跨境金融、綠色金融、金融科技、多層次資本市場、機構互設、普惠金融等領域,涉及支持陸海新通道建設、赴新加坡發債、國際商業貸款、綠色債券、金融科技投資基金、中新數字證券創新服務平臺等項目。
▲江北嘴金融組團高樓林立。劉潺 攝/視覺重慶
兩江觀察:建設內陸國際金融中心,您認為重慶接下來還需要在哪些方面發力?
沈冰:其一,強化金融改革創新。緊扣重慶市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金融與有關領域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對接,推動金融服務模式升級、流程再造,實現金融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鼓勵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和市場主體推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不斷開發新的金融產品、金融業態、金融服務。探索綜合經營試點,開展本外幣離岸金融業務,開展境外證券發行承銷、投資顧問、金融產品銷售等業務,提升跨境金融服務能力。
其二,做大做強金融產業。積極培育各類金融機構和要素市場,推動特色金融機構集聚,打造非銀金融機構等新金融集聚區、總部經濟集聚區、銀行機構總部集聚區、外資金融機構風貌展示區、大宗商品交易所集聚區、基金小鎮創新金融集聚地和綠色金融先行示範區。同時,進一步深化國際金融合作,吸引國際金融機構,如亞投行在重慶設立分行等,使重慶成為立足西部、聯動東協的國際性金融中心核心區和承載區。
其三,探索貿易金融服務創新。隨著重慶內陸開放通道逐漸建立完善,貿易經濟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產生對國際金融服務的需求。重慶內陸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要積極探索貿易金融服務、物流金融服務、跨境支付結算服務、國際金融市場信息服務等金融服務創新,為西部企業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提供支持,以提升西部企業國際資本運作能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內陸國際金融中心。
其四,推動西部區域金融交易市場建設。內陸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要從制度上打破區域性行政壁壘,強化市場機製作用。依託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兩地金融機構可以互設金融機構分支和開展跨區域金融業務,促進兩地金融一體化發展,提升金融服務效率。成渝要形成合力與共識,共同推動建設西部區域金融交易市場,開發西部股權交易市場聯合網絡平臺,匯集成渝兩地經濟金融資源,為更多西部企業提供融資機會,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其五,制定金融人才戰略。建設內陸國際金融中心,人才是關鍵。實行國際化、高層次金融人才儲備戰略,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特別是要著力引進一批金融領軍人才,打造高水平金融人才智庫。加強吸引國際金融人才「軟環境」的建設。同時,還要重視重慶本地金融人才培養,提高金融從業人員整體素質。
來源:兩江觀察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