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要文人對於佛教的看法

2020-12-16 BJ花拉子模

現象分析

我們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過輝煌,也有過衰落,經過這麼多年的歲月輪換,滄海桑田,依然在世界各地綻放光彩,形成一道獨特的歷史文化,這足以說明它經住了歷史的考驗,經住了實踐的檢驗。

世界上信佛的名人很多,如阿育王,朱元璋,李嘉誠,曹德旺,劉德華,李連杰,白居易,王維,王安石,範仲淹,曹雪芹,金庸,尼採等,還能列出長長的一串,這些內容網上都有,就不一一列出了。是信佛了,悟出了佛的智慧,讓他們取得了成就,還是他們有了成就後,為了尋找心靈的解脫而信佛,這個就不好說了,或者這個也不重要,總之,他們說出了自己信佛。

有些人是人生不是很如意,或看破紅塵,或其它什麼原因,出家歸依佛門,如陳曉旭,演87版央視《紅樓夢》中的林黛玉,2007年剃度出家, 法號「妙真」;黃元申,香港巨星,《霍元甲》的扮演者,「亞視」前節目主持人,後削髮步入空門;袁振洋 《水滸》武打設計的導演袁和平的弟弟,曾做過演員和武術指導,拍過電影,後出家做了和尚。

還有些名人給佛教作了很多積極的評價(是否屬實未作考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長城象徵凝聚力,外來的東西,進來後也變成內生的東西,中華民族是融合的,一定要把外來的本土化。佛教也是外來的,變成我們本土的了。所以承認文化的多元性,一定要承認政治的多元性

愛因斯坦: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 那必定是佛教。

黃念祖: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學而超哲學,是科學而超科學。

大哲學家尼採: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據實證的宗教。

英國哲學家、文學家羅素:我總覺得基督在智慧或德行上比其他一些有名望的人要高,我想,我會把佛陀的位置擺在基督的前面。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我所贊成的是佛教。

恩格斯: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

梁啓超: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他在《梁啓超談佛》這本書裡說道:

「一般人多以佛教為談玄家,在後此各派佛學誠有此傾向,原始佛教卻不然。釋迦是一位最注重實踐的人。然則釋迦絕對的排斥理論嗎?不不!當時正是《奧義書》研究極盛的時候,諸家學說,都以哲學的思辨為後盾。釋迦若僅如基督之宣傳直覺的福音,或僅如孔子之提示極簡要的實踐倫理,決不足以光大其學。總況迦之為教,與一般所謂宗教不同。一般宗教,大率建設於迷信的基礎之上。佛教不然。要『解信『,『要悟信『」

「釋迦惟一目的在替眾生治病。但決不是靠神符聖水來治,決不是靠湯頭歌訣來治。他是以實際的醫學為基礎,生理解剖,病理??等等。一切都經過科學的嚴密考察、分析、批評、然後確定治病方針。」

)。

瞿秋白:無常的社會觀,菩薩行的人生觀,引導我走上了革命道路。

魯迅:釋迦摩尼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回答的問題,他居然早已明白地啟示了。

譚嗣同:佛教大亦,孔次大,耶為小。

康有為:佛學之博大精深,雖有聖哲無所措手。

陳獨秀:佛法之廣大精深,餘所素信不疑者也。

金庸:相信佛學哲理中的「自力」,即憑自己的覺悟去解開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等人生各種苦痛。不用多說了。看過他的書的人都明白。

也有一些批評的聲音。

網上有個人,他說,「信佛十年,我終於不再信佛教了」。

主要原因是:第一,佛教的教義經不起推敲和質問;第二,此生只求良心平安,沒必要去拜這拜那。他說:

「佛學就是一個悲觀的心理學派,說不上有多高明,但這只是一個哲學派別,每個人都有思考的權利。可佛學一旦演變成佛教,就加入了許多愚昧、醜惡的成分,比如要信徒給佛造像,說「有功德」,其實是浪費民財;比如要信徒燃臂毀身供佛。除了這些愚昧的教義,佛教還提出了一系列不健康的道德觀,比如要信徒行善,說行善就有福報,有些佛經還宣傳某日行善可以獲得「一萬倍」的利益,簡直可笑。中國儒家認為行善就是行天理,根本不要考慮回報,這樣才是真善。」

「佛學是歷代智者的結晶,有些觀點雖然偏頗,但也有很多精華。」

「比如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哲學家,用悲觀厭世的觀點看待世界,也沒有什麼大神通,據季羨林先生考證,釋迦牟尼是吃野豬肉得了病後去世的。」

「佛教只是一種思想,未必是真理。一個成熟的人是追求真理,而不是迷信教理、崇拜偶像。我不信佛教不是善根不足,而是說明我的思辨能力逐漸走向成熟。」

總體來說,這位網友對佛學既承認其精華,也認為有其不足,持一定的懷疑態度。這估計也代表了不少網友的看法,比如還有人說:

「和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強烈擴張性比起來,佛教可以說是厭世主義。」

「我認為任何宗教,對人有益,就是好的,反之、就是邪的!我不看他說的多好,我只看實際結果,我看到:佛教國家沒有一個不是災難恒生貧窮落後的,這個根本就是個事實!如果是一個人兩個人身上表現,那不足以說明什麼;但是,如果全部佛教國家都是這樣的,而其他宗教國家都是富裕發達的,這就不是用什麼狡辯可以說辯解得了。」

季羨林先生對佛學批評也不少,如他說:

「……它們反對婆羅門,反對種姓制度,都得到商人階級的大力支持。佛教最初的教義比較簡單,無非是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用另外一種說法是三法印或三共相(s m nya-laksana):苦,無常,無我。佛教講因緣,講因果,符合商人資本產生利潤的心理。修習方式是個人努力,求得解脫,又投合個體勞動者的心理狀態,容易接受。大商人也支持,譬如給孤獨長者,他們自己並不想成佛,社會不斷進化,人創造的宗教也必須跟著變化。」

「……什麼叫佛性問題呢?就是人能不能夠成佛的問題。在我們看來,這個問題同西歐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家討論一個針尖上能夠站多少天使同樣地荒誕不經,滑稽可笑。然而,在佛教徒看來,這卻是一個天大的問題。

為了麻痺善男信女,擴大自己的地盤,鞏固自己手中的經濟,必須提出這個問題,而且必須給以回答。」

另外季羨林先生認為悉達多不允許女子入教,不允許奴隸入教。這個在一行禪師寫的《佛陀傳》裡有這樣的解釋:「……佛陀解釋他並不是因為歧視女生而不許他們受戒為尼,他只是未能確定,在讓他們加入僧團時,是否可以避免產生僧團內部和外間的負面衝突。」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各種觀點混雜的現象呢?是人們對佛學的認識不同而導致差異,還是佛學本身就存在不足,作用有限,只滿足了部分人的需要?我想應該是後者。因為即使是認識有差異,經過這麼多年了,再深奧的東西也會逐漸從認識上趨於統一,而且那些批評的內容也並不是全無道理,有些還是出於名家之口,現實中一些人因為迷信佛教而導致悲哀也屢見網上新聞(儘管主要是迷信者自己導致,但佛教多少也會有些責任),比如信佛的人沉淪,信佛的國家落後,等等。

所以說,現有的佛學很顯然有其積極的一面(主要是破除我執,消除無明,慈悲為懷),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不能適合某些情況,某些人。對於適合的人,他們相得益彰;對於不適合的人,或者適合但沒有正確認識佛學(迷信佛教),可能就是一種悲哀。

相關焦點

  • 佛教歷史及中國佛教的主要派別
    佛教歷史及中國佛教的主要派別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  佛陀去世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原始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的理解不同,發生分裂,進入部派佛教時期,主要分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南傳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諸派,盛行於斯裡蘭卡,並傳遍東南亞地區,後傳入中國雲南。  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大體在公元前後兩漢之際。
  • 星雲大師: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
    文/星雲大師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1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肉食普遍被認為是富裕生活的食物,因此,生活貧困的地區,往往逢年過節時才能吃到肉。順應素食風的興起,大師於十月八日,特別以「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作為主題探討。座談會一開始,大師開宗明義說:「『素食』在中國是葷食的對稱;在日本,稱為『精進料理』;在西方國家,叫做『健康食物』,從不同國家對『素食』名稱的詮釋,即可看得出素食對現代人來說,是有利身心的飲食觀念。」圖/取自網路一般人經常會將佛教與素食畫上等號。
  • 佛教文化與中國古代語言研究
    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古代學者雖然注意到了雙聲、疊韻等語言現象,能夠運用押韻來進行文學創作,甚至使用了譬況、讀若、直音等方法給漢字標音,但由於受漢字這種單音節表意文字的幹擾,對於語音還缺乏科學的認識和有效的研究手段。然而,來自古印度的佛教文化,改變了這一局面。具體來說,佛教文化對於漢語音韻研究的重要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試論中國佛教思想的主要特點及其人文精神——洪修平
    外來的佛教經過數百年的演變發展,最終完全融人了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成為其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國佛教既繼承了佛陀創教的基本精神,同時又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吸收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容和方法,為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而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在漫長的中國化的過程中,中國佛教形成了它鮮明的不同於印度佛教的思想特點與文化精神。中國佛教思想究竟有哪些特點?
  • 中國佛教歷史及其主要派別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    佛陀去世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原始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的理解不同,發生分裂,進入部派佛教時期,主要分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南傳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諸派,盛行於斯裡蘭卡,並傳遍東南亞地區,後傳入中國雲南。
  • 佛教對傳統節日的看法,佛教自己的節日及禮儀
    一、佛教對於民間節慶的看法如何?中國民間節慶有新年春節、元宵、清明掃墓、端午、中元、中秋;美國有萬聖節、感恩節;泰國有潑水節,乃至全世界各國民族都有各種不同的節日。節慶的形成或是由於人民終年累月工作,需要有共同節日,作為休息、鼓舞士氣以及互相聯誼之用;或是為了效法先賢的忠孝仁義事跡,而訂定節日以茲紀念。
  • 身份的焦慮——中國古代對於「文人」的認同與期待
    其實,他這裡所說的文章,主要並不是指辭賦,所以下文舉例: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明顯是指儒家的經籍。李顒說得最為直白:「『然則文不可學乎?』曰:亦看是何等之文。夫開來繼往,非文不傳;黼黻皇猷,非文不著;弘道統,立人極,非文不振。若斯之文,何可以不學?」在中國古代,文人身份也難以得到自我認同。古人喜歡作文卻不願被稱為「文人」。
  • 認識的真諦 佛教對人生的看法
    一、佛教對於人生的看法(一)五蘊身的組成人生的看法首先從報體「五蘊身」開始,在佛法來講就是:色、受、想、行、識。  「色」就是肉體,屬物質方面的,包括根、身和五臟六腑,以地水火風四大為主組成這個色。
  • 《禪的對話》:佛教對於死刑的態度
    本書圖文並茂,全方位、直觀地展示了日本現代名僧有馬賴底廣弘人間佛教的精神世界,以及現代日本禪佛教和禪文化的全貌。全書構思新穎,資料詳實珍貴,為一部詳細了解日本禪及日本禪文化的佳作
  • 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最主要的區別是什麼?你一定要搞清楚!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三大佛教系統齊備的國家: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交相輝映。不過,南傳佛教只局限於雲南一地,影響力有限。對中國歷史和文化影響較大的,主要還是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一般的學界看法,佛教在印度本土不斷發展同時向四周傳播。當發展到中期大乘時期的時候,正好是大規模延絲綢之路向中原地區擴散,所以漢傳佛教比較接近印度佛教的中期面貌。藏傳佛教則是印度佛教發展到晚期,開始傳入吐蕃地區,所以藏傳佛教接近印度佛教晚期的面貌。
  • 亂世道教盛世佛教,抗戰時期他們在做什麼?專家:改變對道士看法
    專家:改變對道士看法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為了抗爭外來侵略做出的反抗戰爭,在這一場長達十四年的抗戰中,中國無數的將士把生命奉獻給了國家,甚至有很多各行各業的人都在抗戰中放棄自己原來的職業,加入了抗日的浪潮中去,不得不說,這是一段全民族抗戰的悲慘歷史,但是在這個時期,有兩類人的存在是如今大家很好奇的,很多人都在想他們在抗日時期做了什麼。
  • 中國學者論佛教和道教中國化 指主要任務是現代化
    中國學者論佛教和道教中國化 指主要任務是現代化 2019-04-   中新社北京4月9日電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執行所長張風雷9日在《中國民族報》撰文指出,宗教中國化,不僅是地域性的本土化,更是時代性的現代化,是宗教與當代中國的政治、文化、社會相認同、相融合、相適應。
  • 書接上文,對中國三大宗教看法是啥
    中國傳承久遠的三大宗教:儒釋道。我們認為了解到的儒家思想是:愚忠統治者,愚忠家庭、領導、企業。這種影響是源於封建社會文人做官後歪曲本意後傳播後代,甚至傳播給身邊親朋好友經過幾百上千年時間造成對於我們其的曲解。
  • 佛教文化之佛教是如何傳入中國的
    佛教的第一個階段是原始佛教時期,時間跨度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前四世紀中葉,大概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末到戰國時期。我們知道佛教最初創立的宗旨是追求解脫人生痛苦,並通過滅盡一切執著的方法來完成。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四聖諦」,這個時期也就是佛祖對其核心思想的傳播。佛陀的說教最初是口傳的,隨機施設,不拘一格。
  • 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 3
    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 3如何體證宇宙的奧妙呢?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外相陸奧宗光代表日方到中國訂立《馬關條約》。當他要出發時,不幸女兒染病在身,他囑咐家人,沒有重大的事故,不必通信。正當和約籤訂到緊要關頭時,家書來了,說女兒病況嚴重,希望見父親最後一面。首相伊藤博文安慰他說:「你放心回去好了,這裡的一切由我來負責處理。」
  • 對於魯迅說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有奴性思維的簡單看法!
    先生的拍案怒罵,主要還是因為1881年出生他,在經歷了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維新變法、庚子國變、清末新政、預備立憲、辛亥革命等每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後,依舊看不到國家和民族實現獨立、富強。但他的這一句奴性罵得痛快,卻把中國幾千年的知識分子都帶上了,我認為這是不公。
  • 中國佛教歷史及其主要派別宗教概況_ 國情 _中國政府網
    原始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的理解不同,發生分裂,進入部派佛教時期,主要分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南傳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諸派,盛行於斯裡蘭卡,並傳遍東南亞地區,後傳入中國雲南。    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大體在公元前後兩漢之際。主要有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三大派別。    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
  • 論佛教文化對中國文學的影響——蔣守豐
    自佛教傳入中國,佛教就以它博大精深的人文資源滲透到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想意識、家庭倫理、律法制度、風俗習慣以及建築、美術、書法、音樂、飲食、茶藝、醫學等等無不受到它的影響。近些年來,關於佛教對飲食、建築、醫學等方面的研究縷見報刊,然而,佛教文化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確少有人觸及,下面結合中國文學發展的脈絡作初步探討。
  • 是誰在中國引入了佛教文化?開啟了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
    引言在從6世紀末葉到9世紀中葉的隋唐時代,中國曾是佛教這種世界性宗教之最為光輝燦爛的一大中心,尤其是對於大部分亞洲居民來說更為如此。中國的威望和影響,既是由於此種原因,又是由於它從高麗到伊朗之間屢次發動徵戰並取得了勝利而獲得的。
  • 「真常唯心論」與中國化佛教
    筆者近年來一直從事中國佛教心性思想的研究,而佛教心性思想之源頭自然就是如來藏思想,而所謂佛教的中國化或曰「本土化」其義理層面主要就是在如來藏本覺思想這一層面上展開的。太虛大師、印順法師、歐陽竟無先生、呂瀓先生以及日本、歐美學者對於如來藏思想的研究與評判之間的差別,確實不是以道裡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