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歷史及其主要派別

2020-11-23 中國政府網

    佛教是我國現有五大宗教中歷史比較悠久,影響也比較大的一個宗教。在我國有2000餘年的歷史。佛教雖然來自印度,但其成熟和發展是在中國完成的,它既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又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當代的中國佛教是傳統的中國佛教的繼承和延續,並隨著社會歷史、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 。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

    佛陀去世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原始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的理解不同,發生分裂,進入部派佛教時期,主要分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南傳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諸派,盛行於斯裡蘭卡,並傳遍東南亞地區,後傳入中國雲南。

    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大體在公元前後兩漢之際。主要有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三大派別。

    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南北朝時佛教已遍布全國,出家、在家佛教徒數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長安僧尼過萬,南方的建業(今南京)有佛寺數百座。

    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鼎盛之時。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對佛教等其它諸多宗教都採取寬容、保護政策。中國佛學逐步發展成熟。

    封建社會後期,漢地佛教衰落,戒律廢馳,叢林破敗,僧人無知,迷信盛行。近代以來,在楊文會等一批佛教界有識之士的帶動下,佛教在各個方面得到一定的發展。抗日戰爭時期大批愛國僧人如著名佛教社會活動家太虛大師積極支持抗戰,為爭取道義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廣為宣傳,佛教界還在戰地組織了僧侶救護隊,為爭取祖國自由獨立做出了應有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漢傳佛教界首先與全國人民一道參加了土地改革運動,廢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種剝削制度,佛教事業日益發展。1953年6月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成立,圓瑛法師當選會長。2010年2月,中國佛教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傳印長老當選為新一屆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佛教在我國分為三大語系:

    漢語系佛教:佛教起源於印度,佛教創立後的數百年間,內部發生分裂,形成上座部和大眾部等派別。隨著印度教的興盛和伊斯蘭教的擴張,佛教在印度衰落,從印度次大陸擴展向外傳播。佛教最早傳入中國大約是西漢時期,歷史上有「伊存授經」、「永平求法」等說法。「伊存授經」是西域來的外交官應邀向西漢末年的上層社會傳授佛經。「永平求法」是東漢初年,漢明帝派員西行求法。從東漢經過南北朝時期,佛教發展迅速,寺院林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足見當時佛教的盛況。隋唐時期,佛學成熟,信徒日眾,宗派林立,中外交流頻繁,佛教步入鼎盛。宋元時期,佛教與中國文化已從衝突走向融合,儒、釋、道合一漸成潮流。縱觀歷史,佛教從印度向外傳播,最後分為兩路:南傳東南亞,北傳中國及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經兩漢、兩晉隋唐,佛教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融合,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點的一種宗教,佛教中心逐漸轉移到中國。當然,這中間也經歷了相當複雜的矛盾和磨合的過程,唐代以前基本上是佛教傳播和發展階段,宋代以後,特別是明清兩朝,佛教總的趨勢是衰微和融合進民間信仰以及與儒、道相調合。經過2000年的發展,佛教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漢語系佛教有寺院萬餘座,僧尼50000餘人,還有眾多在家居士。

    藏語系佛教:藏傳佛教主要流行於西藏、雲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省、自治區,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門巴族、珞巴族、土族群眾普遍信仰。

    佛教傳入我國西藏地區是在公元7世紀左右,在幾乎同一時期內,分別由我國內地和印度兩路傳入,既有我國內地佛教也有印度佛教施加的影響,後在青藏高原的特定歷史條件下,經過長時期與本土苯教的鬥爭和互相影響,逐漸形成為適應當地社會歷史條件的、民族性的、地域性的宗教(即藏傳佛教),形成了寧瑪派(俗稱紅教)、薩迦派(俗稱花教)、噶舉派(俗稱白教)等教派。繼而擴展到蒙古和其他民族地區,到公元18世紀達到極盛時期。傳播的地區包括今西藏全境,四川、雲南和甘肅的部分地區,青海大部分地區,內蒙古地區,新疆的蒙古族地區,還有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國、俄羅斯的布裡亞特共和國和圖瓦自治共和國以及尼泊爾、不丹、錫金等國家和地區。在我國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有藏、蒙古、土、裕固、門巴、珞巴、羌、錫伯、怒、納西等少數民族。目前藏傳佛教有寺廟3000餘座,僧尼14萬人,活佛近2000名。

    南傳上座部佛教:中國南傳佛教即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思茅地區、臨滄地區、保山地區,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數群眾信仰南傳佛教。

    上座部佛教又稱「巴利語系佛教」(俗稱小乘佛教)於公元6世紀初傳入我國雲南西雙版納,經長期與地方傳統宗教的協調,於16世紀興盛起來。現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保山地區。普遍信奉此教的民族有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及部分布朗族、佤族。歷史上,上座部佛教分別從緬甸和泰國傳入,分為緬、泰兩大派。現兩派之間的界限已不明顯。解放前各教派間矛盾較深,幾乎不往來。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各教派間的關係逐漸改善。目前信教群眾130多萬。共有寺廟1700多座,比丘2000多人,沙彌近6000人。

相關焦點

  • 佛教歷史及中國佛教的主要派別
    佛教歷史及中國佛教的主要派別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  佛陀去世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原始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的理解不同,發生分裂,進入部派佛教時期,主要分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南傳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諸派,盛行於斯裡蘭卡,並傳遍東南亞地區,後傳入中國雲南。  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異說頗多,大體在公元前後兩漢之際。
  • 中國佛教歷史及其主要派別宗教概況_ 國情 _中國政府網
    佛教是我國現有五大宗教中歷史比較悠久,影響也比較大的一個宗教。在我國有2000餘年的歷史。佛教雖然來自印度,但其成熟和發展是在中國完成的,它既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又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
  • 中國道教歷史及其主要派別
    道教是產生於中國的宗教,形成於公元2世紀,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道教內容包羅萬象,它是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的基礎上,以黃老思想為理論依據,承襲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之說而逐漸形成的。道教奉老子為教祖,把《道德經》作為主要經典,以「道」為最根本的信仰,一切教理教義都是由此而衍化產生。道教認為「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是一切的開始。
  • 中國道教歷史及其主要派別宗教概況_ 國情 _中國政府網
    道教是產生於中國的宗教,形成於公元2世紀,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道教內容包羅萬象,它是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的基礎上,以黃老思想為理論依據,承襲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之說而逐漸形成的。
  • 試論中國佛教思想的主要特點及其人文精神——洪修平
    外來的佛教經過數百年的演變發展,最終完全融人了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成為其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國佛教既繼承了佛陀創教的基本精神,同時又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吸收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容和方法,為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而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在漫長的中國化的過程中,中國佛教形成了它鮮明的不同於印度佛教的思想特點與文化精神。中國佛教思想究竟有哪些特點?
  • 佛教歷史之佛教密宗的由來及其特點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印度佛教大致經過了四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即原始佛教時期、部派佛教時期、大乘佛教時期和密宗佛教時期。  原始佛教,也就是早期佛教,這一時期大約從釋迦牟尼創立佛教至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後一百年左右,是佛教的最初傳播階段。
  • 浩浩宗風傳法脈·巍巍祖庭蘊哲思 《中國漢傳佛教八大宗派及其祖庭...
    ,但既全面系統又通俗易懂地闡釋中國漢傳佛教八大宗派及其祖庭的叢書這還是第一部。六是具有相對明確的派別意識,主要表現為對不與他同的教義和修持的熱愛與宗奉,對創宗和傳承祖師的認定與崇拜,對道統的認可與維繫等。這種派別意識與判教思想相互聯繫,判教重在處理與其他宗派的關係,而派別意識則重在自我愛護與自我維繫。
  • 中國五大宗教派別,如果是你,會選擇信什麼教?
    不管怎樣,先來了解了解這些教派的不同吧~佛教佛教在中國是影響最廣的教,據說,公曆紀元前後,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經過長久的傳播發展,最終形成有中國特色的佛教,這期間,有過不少故事,像唐僧西天取經等。如果你以為佛教就是簡單那就錯了,中國地廣物博,因為地域關係,中國境內又分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
  • 東南亞歷史: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圈的形成及其主要原因
    正在中南半島日益擴大其影響的上座部佛教乘虛進入,逐漸為吳哥王朝上層所接受,更由於提倡簡樸的宗教生活方式而日益受到社會各層的普遍歡迎。1296年中國元朝人周達觀到柬埔寨時,已目睹上座部佛教在社會上流行的景象。
  • 苯教在吐蕃的初傳及其與佛教的關係
    苯教從象雄傳到吐蕃以及後來與佛教產生的關係是學術界較少涉及的一個問題,本文就此進行一些探討。  一、苯教的產生及其初傳吐蕃  與所有宗教的產生一樣,苯教的產生也與古代象雄社會的歷史環境及其社會需求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上古社會,在青藏高原曾經有過各種不同的原始信仰,其大多數從教義、儀軌、歷史及其社會功能都沒有多少內在的和橫向的聯繫,互不統屬,各自為政。
  • 麗江藏傳佛教壁畫及其歷史研究
    [關鍵詞]麗江;藏傳佛教;壁畫研究[摘要]文章結合實地考察和文獻資料,研究了明代麗江壁畫中有關藏傳佛教的內容及其歷史,分析了麗江藏傳佛教壁畫形成的背景、史學價值和歷史地位。
  • 中國主要文人對於佛教的看法
    現象分析我們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過輝煌,也有過衰落,經過這麼多年的歲月輪換,滄海桑田,依然在世界各地綻放光彩,形成一道獨特的歷史文化,這足以說明它經住了歷史的考驗,經住了實踐的檢驗。所以承認文化的多元性,一定要承認政治的多元性愛因斯坦: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 那必定是佛教。黃念祖: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學而超哲學,是科學而超科學。大哲學家尼採: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據實證的宗教。
  • 圖解中國佛教石窟和佛教歷史時間軸
    公元1世紀中葉到7世紀,改革派——大乘佛教盛行。7世紀到12世紀,部分大乘佛教派別和婆羅門結合,形成了密教這種特殊的宗教形態。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因為伊斯蘭教的傳入,佛教基本被逐出了印度。也就是說,在佛教被逐出印度之前,基本上分成三個派系: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密乘佛教。那也就是說,同樣是佛教,中國的佛教和泰國的佛教看起來如此不同,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學的佛教派系不一樣?
  •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提倡眾生平等,主要有兩大教派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提倡眾生平等,主要有兩大教派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傳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悉達多·喬答摩創立。釋迦牟尼去世之後,佛教在古印度迅速發展,並形成多種教派,其中主要有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這兩大教派。「乘」有承載、道路之意。前期佛教稱小乘佛教,公元1世紀左右興起的後期佛教稱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強調一切眾生皆可成佛,自稱該教派能運載無量眾生從生死大河之此岸達到菩提涅槃之彼岸,成就佛果。公元前3世紀,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定佛教為國教,並派人向海外傳播佛教。
  •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在中外的史籍中所說的印度,並非指今天的印度,而是泛指南亞次大陸。它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和斯裡蘭卡諸國。古印度文明,首先發生在今天之巴基斯坦。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這裡就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 是誰在中國引入了佛教文化?開啟了中國佛教的鼎盛時期
    對於東倭日本和高麗來說,唐代的中國就如同是佛教的第二故鄉一般。這首先是由於中國離這兩個國家比印度更近一些,但同樣也是由於其遺蹟和傳說、阿蘭若、著名的朝聖進香地及其著名法師們的權威。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化現在五臺山(山西東北部)。騎著大象的普(Samantabhadra)菩薩經常出沒在四川峨眉山的雲霧之中。
  • 原來越南佛教來自廣西蒼梧
    這是關於佛教由中國傳入越南最早的史料記載,這一路徑傳播的是大乘佛教;另外一條則是以古印度為起點,經斯裡蘭卡再傳到緬甸、泰國、柬埔寨後傳入越南,這一條路徑傳入的主要是小乘佛教。然而越南人信奉佛教跟越南需要獲取商業財富以及維護其統治有著密切的關係。
  • 伊斯蘭教的起源與派別
    伊斯蘭教是與佛教、基督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紀初產生於阿拉伯半島。中國舊稱回教、清真教或天方教。伊斯蘭一詞原意為「順從」,指順從安拉(中國穆斯林亦稱真主)的意志。為穆罕默德所創。主要傳播於亞洲、非洲、東南歐;以西亞、北非、南亞、東南亞一帶最為盛行。現約有信徒7~8億。
  • 佛教啟示:全世界一共有多少佛教宗派?
    所以,沒有印度佛教,根本不會有後來的其他佛學宗派。按照歷史的先後順序,印度佛教其實主要劃分為四個大類的宗派: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大乘顯教、大乘密教。佛陀在世的時候,到處傳播佛教學說,此時主要是佛陀在講,佛門僧尼在聽,是謂原始佛教;在釋迦牟尼涅槃以後,印度本地佛教僧人,因為對於佛教學說的理解和經典教義的看法有差別,因此慢慢地開始分裂成為不同的宗派,在印度主要叫做「座派」。
  • 王晴佳、張旭鵬:《當代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人物、派別、焦點》丨...
    張旭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研究員,哥廷根大學客座教授,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思想文化史、當代西方史學理論,出版著作《西方文明簡史》(2011)、《文化理論研究》(與何平合著,2014),在History and Theory、Rethinking History、《歷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