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後,3個白手起家的華裔小夥坐擁百億身家,在30歲出頭的平均年齡,徹底實現了財務自由。
外賣平臺可不止在中國「火」。
隨著疫情下人們對「宅在家點餐」需求的增加,全美最大的外賣服務平臺DoorDash迅速崛起。在11月13日提交IPO申請不到一個月後,12月9日,DoorDash即正式登陸紐交所,速度之快可見一斑。
巨頭企業掛牌上市,免不了一場資本狂歡。開盤首日,股價仿佛「坐上火箭」的DoorDash暴漲近86%,收於每股189美元(1美元約合6.8元人民幣),公司估值高達602億美元,一躍成為全美身家最高的外賣送餐公司。此前,DoorDash募資34億美元,已經穩坐美股今年募資最高IPO的位置。
作為年底資本市場的一匹「黑馬」,DoorDash這場IPO「造富運動」,無疑又成為無數資本大佬在財富梯隊攀爬中的一次神助攻。
「押對寶」的軟銀孫正義是笑到最後的人之一。他在DoorDash上投入的6.8億美元短短3年變成了115億美元,漲幅1500%。在WeWork等初創公司投資上接連失利後,孫正義扳回一局,重拾投資者對他的信心。
投資人之外,更多人把目光投到了DoorDash背後由3位年輕華人組成的創業團隊身上。
2013年,29歲的徐迅(Tony)、21歲的方安迪(Andy)和20歲的斯坦利·唐(Stanley)在史丹福大學的教室,花了幾個小時,製作了第一版DoorDash網頁,「不得不承認,它真是醜又破」。
7年後,這3個白手起家的華裔小夥坐擁百億身家,在30歲出頭的平均年齡,徹底實現了財務自由。
·從左至右依次為方安迪、徐迅和斯坦利·唐
號稱「華爾街狂人」的CNBC著名財經評論員吉姆克萊默也不得不收起他的毒舌,對DoorDash不吝讚美: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故事」。
「創業三劍客」集結
稍微回顧一下3位創始人的履歷,你肯定會發出「難怪他們能成功」的感慨。
創始人團隊裡年紀最大的徐迅,今年36歲,是第二代華裔移民。當年父親選擇赴美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攻讀航空工程專業博士學位,5歲的徐迅由此隨家人移居美國。
和大部分亞裔移民家庭一樣,徐迅爸媽一直把教育放在首位,希望通過高等教育改變命運。
學霸二代徐迅也沒有辜負眾望,考取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畢業後,他先是在麥肯錫和eBay等巨頭企業工作了幾年,接著又去史丹福大學商學院繼續深造,一路走來,履歷上都是美國實打實的top級名校名企。
·徐迅
聯合創始人方安迪今年28歲。他高中就讀於美國灣區一所私立中學,任學生會主席,2010年進入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系。2011年,這哥們兒還在讀大二時,就加入了臉書實習。如果沒有選擇創業,如今的他大概率會是一名優秀的矽谷工程師。
·方安迪
今年27歲、出生於中國香港的斯坦利·唐是「創業三劍客」中年紀最小卻最為傳奇的一位。
2008年,由斯坦利出版的一本名為《eMillion: 14位成功網際網路百萬富翁的幕後故事》的書,直接登上了當年「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榜首」。15歲的斯坦利即成了世界上最年輕的暢銷書作家。
·斯坦利·唐和他的暢銷書作品。
生命不息,折騰不止。2010年,斯坦利在史丹福大學計算機專業攻讀期間,構思過一款名叫BuzzBlaze的新聞聚合網站——有點像今天的「今日頭條」。他還和朋友開發過一款名叫QuadMob的移動端社交產品,可以讓朋友之間實時查看對方的地理位置。
當然,這兩款產品都慘澹收尾,但也為日後DoorDash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就是這樣3個年輕人,在7年前的一堂實踐課中碰出了火花。
2013年的一篇博客裡,斯坦利回憶了DoorDash的誕生:
2012年秋天,在矽谷帕洛阿託市中心的一家小型馬卡龍店裡,經理克洛伊拿出一本厚厚的小冊子,那是一頁又一頁的送貨單。她告訴我們:「這讓我抓狂。我沒有司機來滿足這些外賣需求,而我就是那個親自送外賣的人。」
這就是靈光一現的時刻。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3個年輕人採訪了舊金山灣區的200多名小企業主,不斷聽到同樣的抱怨:送貨很痛苦。於是,「三劍客」決定做點什麼。
·如今的DoorDash網頁。
說幹就幹,在斯坦福的一間教室裡,他們開始碼代碼,幾個小時後就完成了DoorDash最初的原型。網頁被順手掛了出來,40分鐘後,斯坦福的一位教授下了單。
斯坦利後來回憶起這第一位顧客也覺得不可思議,「不知道他是怎麼知道DoorDash的」。總之,「好運」就這麼來了。幾個小夥伴開始在斯坦福校園裡做起了外賣生意,白天是學生,晚上搖身一變成了外賣司機,送餐規模越做越大。
7年後,DoorDash成功掛牌,斯坦利的一段演講在YouTube上火了。視頻裡,他掏出一疊超速罰單和稅單,致敬和小夥伴一起打「雞血」送外賣的時光。
徐迅則在招股書裡提到了一直支持自己的媽媽。當初移居美國後,徐迅媽媽的中國醫生執照並不被承認,她毅然挑起了家庭重任,在12年裡每天打3份零工,其中之一就是在中餐廳當服務員。錢攢夠後,她又重返校園讀書,後來還創辦了自己的診所。
「今天,DoorDash的存在使那些像我媽媽一樣的人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們啟動DoorDash來幫助像她這樣的人。」
「美版餓了麼」的中國基因
從2014年起,美國外賣平臺發展趨勢迅猛。借著這股東風,DoorDash在完成第一筆訂單後不到半年,就加入了矽谷著名創業孵化器YC。
此後7年,DoorDash獲得了YC孵化器、紅杉資本、軟銀等超過25億美元的累積融資。但同時,和競爭對手的「戰鬥」歷程,也是DoorDash的一部血淚成長史。
比如去年7月,DoorDash接到投訴,顧客支付給送餐員的小費,作為「補貼」出現在了員工的工資單上,抵消了本應由企業支付給員工的部分工資。死對頭UberEats送餐公司的投資人比爾·格利立馬抓住了這一「小辮子」,在媒體面前跟DoorDash嗆聲——拿好你的小費吧,Tony(徐迅),看來我們是時候算帳了!
這本質上是一起公關事件。徐迅第一反應就是在推特上發文解釋,並承認DoorDash在工資算法上「沒有達到正確的平衡」。第二天,他就帶著高層緊急修改績效標準,希望找到在不影響工資總額情況下進行「小費補貼」的方式。
不過,即便競爭者的叫板聲音再大,市場佔有率還是被DoorDash牢牢抓在了手心裡。
按照2020年10月的總銷售額計算,DoorDash的市場佔有率超過了成立於2011年的美國「外賣鼻祖」Grubhub以及行業內其他頭部選手,比如UberEats、Postmates等,累計佔據50%的市場份額。拿市值來比較,如今的Grubhub市值也只有DoorDash的一半,投資者更願意揮舞著鈔票「下注」DoorDash。
·Grubhub網頁
憑一己之力,DoorDash撐起了美國外賣的半壁江山。
早在DoorDash上市之前,就有人開始比較它與國內餓了麼的商業模式。成立時間比餓了麼晚了近5年的DoorDash,早期的配送機制卻幾乎與前者一模一樣:
顧客線上下單,商戶製作餐品,之後通過算法由就近的騎手接單配送,並且藉助配置Storefront(網絡店鋪)服務,幫助餐廳建立資料庫,由此形成一個穩定的生態圈。
此外,DoorDash去年8月以4.1億美元的價格完成了對競爭對手Caviar的收購,而3年前,餓了麼剛好也收購了百度外賣,為的是擴大自身的市場份額。
顯而易見,這種「外賣模式」效果不錯。DoorDash僅用了7年,就把自己做成了一上市就蹭蹭猛漲的外賣巨頭。
比較而言,競爭對手UberEats最初走的是一條「曲線送餐」之路。作為美國打車軟體巨頭Uber的獨立應用之一,背靠著Uber這棵大樹,UberEats的送餐小哥中,最初有不少都是順道兒送餐的網約車司機。
但就在今年初,Uber突然砍掉了旗下的自動駕駛部門,將戰略重點轉移到了外賣上。顯然它是看上了外賣這塊誘人蛋糕,卯足勁兒準備發力。
打這之後,UberEats的經營思路看起來也和餓了麼越來越像了。
·UberEats網頁
不得不承認,日趨成熟的中國外賣模式,正越來越多地被海外公司借鑑。無論初創公司,還是「半路出家」的網際網路巨頭,都渴望在這個新興市場上分得一杯羹。
跟中國APP「抄」作業?
除了外賣行業,在電子支付和短視頻等中國領先的新興行業領域內,向中國「抄作業」的外國企業都不乏少數。
微信在實現社交功能屬性之後,逐步增加的支付等功能,似乎也讓美國社交軟體巨頭臉書有了新的思路。
扎克伯格去年在對未來規劃的暢想中談到,臉書不僅關注社交領域,還要將觸角伸向支付、生活服務等方方面面,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這一番話被很多人解讀為,「不就是另一個微信嗎?」也有媒體認為,這正是扎克伯格要把臉書打造成類似微信的多功能綁定APP的野心所在。果然,臉書旗下的Whatsapp就於今年在印度推出了支付功能。
·扎克伯格
在國內風生水起的短視頻平臺模式,近兩年也開始受到來自海外企業的青睞。2018年,美國短視頻應用Lasso就曾大張旗鼓地照搬Tiktok(抖音海外版)。不過,或許是因為本地化適配工作沒跟上,土生土長的Lasso反而被外來的TikTok碾壓吊打——今年7月,Lasso在持續業績不佳的困擾下選擇關停。
·TikTok(抖音海外版)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看廣告能賺錢,打廣告不花錢」的秒賺、國內第一大遊戲語音通訊平臺YY語音等APP上線後不久,海外也曾出現與其對標的本土產品。
多年來,作為網際網路發源地的美國,一直在高新科技領域處於「輸出」狀態。曾經中國網際網路公司要創業,都得把美國公司的模式拿來研究一番。而如今,中國網際網路巨大又快速的發展,也讓美國感到好奇。
DoorDash的3個華人小夥伴帶著中國的外賣模式,席捲美國的外賣市場,也從一定程度上證明,中國網際網路的一些創新模式確實有其可取之處。
但無論是何種流向的商業互鑑,如何做到入鄉隨俗、因地制宜,對於創始人來說,都是需要不斷尋求突破的一項工作。對於Doordash這次成功的IPO,市場上也並非全部都是叫好聲。
分析機構New Contructs作為「唱空者」之一,認為在疫情原因催生的外賣行業爆發期過了之後,Doordash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培養起美國食客的點餐習慣,未來可能面臨缺乏客戶忠誠度的危機。福布斯的分析報導給出了類似觀點,認為這家公司的收入增長大多來自於短期的疫情刺激,一旦疫情結束,收入可能會大幅度縮減。
任何通過借鑑而來的商業模式,都是在本土的一次「重生」。能否守住本土顧客「刁鑽」的口味需求,就要求創始人們在保住產品基本運行模式的基礎上,注入新鮮的、可持續的血液支撐。這一點上,沒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