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今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倒逼」科學防災

2020-12-10 中國新聞網

  1998年特大洪水中驚心動魄的九江城防堤決口至今仍印在人們記憶中。如今,一場更為嚴重、更加罕見的暴雨洪災,又赫然出現在2010年的夏季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孫英蘭

  6月25日上午8時,湘江長沙段迎來今年第三次洪峰,將「98湘江抗洪紀念牌」淹沒。《瞭望》新聞周刊從中國氣象局獲悉,6月23日至26日長江沿江及其以南地區又將迎來新一輪的強降雨過程,湖南、江西、福建、廣西等地的汛情將進一步發展。

  今年以來,我國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尤其是從去年秋季開始的西南大旱,到5月以來的南方暴雨成災,極端氣候似乎已經「常態化」。從大旱到大澇,兩者之間是否有關聯?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張培群告訴《瞭望》新聞周刊,從氣候變化的角度講,這兩者之間是有關聯的,都是因為大氣環流異常造成的,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但它們之間不存在直接聯繫,不能說西南大旱導致南方大澇。

  「每一次極端天氣事件,都有具體的原因。」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分析說,「從專業角度上講,氣候異常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氣候永遠沒有在均態下的時候,但不會偏離得太多。如果偏離得太多,就叫做極端異常。」

  針對極端氣候下的防災減災,他強調,應前瞻布局,積極應對,「風險管理是一個涉及多個方面的長期任務,做好防災減災特別是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必須抓好這個方面的工作。」他所說的風險管理包括,「要對歷史上這個地方發生的完整的災難數據進行整理統計,分析判斷出哪些地方災害多發,做到心中有數,系統防災減災。」

  此輪強降雨的根源

  針對近期我國南方地區出現的多次強降雨災害天氣過程,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分析認為,產生強降雨應同時具備水汽充足和氣流複合上升運動兩個條件。就目前來看,我國南方地區水汽含量很高。由於西南暖溼氣流較強,將來自南海、中南半島、孟加拉灣的水汽自西向東輸送到江南、華南一帶,為南方地區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水汽。與此同時,來自北方的偏東北氣流與西南暖溼氣流衝撞,冷暖交匯勢力較強,引起氣流複合上升運動。兩個條件同時具備,導致降雨強度很大並且主要集中在廣西北部、江南一帶。

  據陳振林介紹,5月5日以來贛、閩、粵、湘部分地區降水明顯偏多。江南大部、華南北部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多2成以上,其中江西大部、福建西北部、廣東北部、湖南南部的部分地區偏多5成至1倍。江南、華南主要多雨區(雨量大於400毫米區域)平均降雨量達587.8毫米,降雨量之多為歷史同期第一位。

  陳振林告訴本刊記者,6月18日至21日這一輪強降雨過程具有暴雨區域集中、累計雨量大、降雨強度強、次生災害重等特點。他解釋說,此次強降雨過程主要集中在湖南北部和東南部、江西中北部、福建北部、廣西北部,強降雨中心主要位於江西中北部地區。

  特別是6月19日至20日,江西省有26個縣市出現大暴雨,資溪、餘江、南昌、崇仁等7個縣市出現特大暴雨,日雨量達大暴雨、特大暴雨的站數均創歷史極值,是江西有完整氣象資料以來最強的暴雨過程。另外,氣象衛星水情遙感監測顯示,鄱陽湖水體面積較去年同期面積偏大30%以上;洞庭湖水體面積較去年同期偏大近15%。

  從洪水規律看,目前淮河及其以南地區已經全面進入主汛期,北方地區也即將進入主汛期,全國防汛工作已進入關鍵時期和緊要關頭。前期我國南方大部多次發生暴雨和特大暴雨,江河底水高,後期一旦發生大範圍持續強降雨,大江大河不排除有發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根據預測分析,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防汛抗洪和減災救災形勢十分嚴峻。

  警醒撫河決堤教訓

  採訪中,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表示,6月23日~26日出現的強降雨過程在降雨極值上將不會超過此前,但從含水量來講,前期的降雨已經使得土壤飽和,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範圍繼續有降水過程,儘管降雨量可能有所減少,但造成的影響不可忽視。

  他預計,6月26日以後,隨著雨帶北抬至長江中下遊、江淮一帶,再出現維持在江南、華南地區的強降雨可能性並不是很大。據其稱,作出該判斷的主要依據是多年來雨帶移動的規律,「但也不排除再出現異常的情況。」

  「一般來說,汛情的大小和雨帶位置、降雨強度、一段時間內累計降水量等因素有關。不同的雨帶引起的災害程度並不相同。」何立富認為,1998年汛期,雨帶主要位於長江中下遊,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對長江以及一些大江大河流域的影響非常大。而今年的雨帶則在江南華南一帶,主要影響的是一些支流、幹流、水庫、大壩等。因此,不能就此推論今年會出現1998年那樣的洪澇災害。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水資源研究所嚴登華教授認為,今年南方地區的持續降雨與1998年的洪澇災害不同,1998年發生的是流域性的洪災,今年是局部地區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偏多,「但江西撫河幹流唱凱堤決堤值得有關部門深刻反思。」

  據介紹,撫河是鄱陽湖水系的主要河流之一,撫河唱凱堤是江西10萬畝重點圩堤之一,保護面積100.65平方公裡,保護耕地12.29萬畝,保護人口14.43萬人。

  嚴登華認為,撫河幹流決堤至少有4個問題值得反思:首先就是應急預案做得不好。6月21日傍晚破堤,22日才有6艘衝鋒舟救援,而受唱凱堤決口威脅的群眾有十萬之眾;其次是對防洪設施的動態檢測不過關,未能提前做好主要險工險段的除險加固;再者是氣象預報和洪水預警預報沒有協調好,未能較好預報洪水過程及洪水災害,更未能做好防洪調度,如提前騰空水庫,制定蓄滯洪區的調度方案等;第四是對支流、幹流防洪工程建設重視不夠。

  他認為,1998年大洪水過後,各地都加強了對大江大河的堤防除險加固,幹流的防洪體系已基本建立;但對支流缺失完整的防洪體系,現有防洪工程老化嚴重,防洪標準和防洪能力較低。

  防災減災形勢嚴峻

  汛情發生早、超警多也是今年水情的一大特點。6月13日以來的暴雨洪水涉及長江、閩江、西江三個流域,江西、福建等地110餘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9條河流發生超歷史紀錄洪水。閩江、湘江、資水等南方11條主要江河同時發生洪水,也是近年來少見。

  6月17日珠江流域的廣西西江幹流出現入汛以來全國大江大河首次超警洪水。21日,洪水淹沒了湖南湘江著名風景區橘子洲部分地段。同日傍晚,江西第二大河撫河唱凱堤發生決口,下遊鄉鎮上萬人被困,受災人口十餘萬眾。與暴雨洪災相伴的還有山洪、泥石流、滑坡、城市內澇等多種洪澇災害的頻發和全國多座水庫不同程度發生的險情……

  國家防總負責人分析認為,隨著主汛期的全面來臨,大江大河隨時都有發生大洪水的可能,全國防汛工作已進入緊要關頭。6月24日,國家防總發出緊急通知,要求江西、湖南、福建等11個省份強化江河堤防圩垸、水庫、水電站、大壩的巡查與險情搶護,充分發揮水庫攔洪、削峰和錯峰作用,及時轉移危險地區的群眾,做好抗洪搶險救災工作。

  「江河安瀾,事關大局,防汛責任重於泰山。」國家防總一位負責人強調說,「當前一些幹部防災意識不強,存有僥倖心理,對突發性的極端洪澇災害思想準備不足,有的甚至玩忽職守,這是防汛抗洪工作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大汛當前,必須嚴肅防汛紀律。」

  嚴登華特別指出,一些薄弱環節必須予以高度關注,特別是中小河流防洪標準偏低,一旦發生大洪水出現險情的可能極大。城市防洪排澇標準偏低、設施老化等突出問題也亟待解決,「我國至今尚未有較好的針對山洪的防範工程和技術支撐,局部地區因山洪、滑坡、泥石流所造成的損失嚴重。此外,蓄滯洪區的調度管理亟待加強,部分蓄滯洪區內布置了大量居民、農業和工礦企業,洪水災害風險巨大。各級政府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積極防範,科學應對。」

  豐富科學手段應對災害

  「在我國眾多的科研成果中,有一些當初就是針對工程安全和防災減災立的項目,如今成果出來了,獎也獲了,應該在實踐中得到檢驗。」一位工程院院士向《瞭望》新聞周刊直言:「一項新的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需要時間,更主要的是人們怕擔風險。還有一點,是有些人或單位(部門)對我們自己研製的科研成果缺乏信心,這無疑加大了成果推廣應用的難度。」

  對此,鄭州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院長王復明教授深有體驗。他認為,滲漏防治是堤防、水壩、尾礦壩、截汙壩、隧道及地下工程安全防護的共性問題和主要難點。而現行的堤壩防滲體系構建技術,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工期較長、對壩體破壞性較大或造價較高等缺陷,難以滿足我國眾多病險堤壩除險加固的迫切需求。因此,研究開發「快速、超薄、經濟、環保」堤壩防滲體系構建技術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勢在必行。

  自1993年回國,王復明一直從事高速公路、大壩、堤防等重大基礎設施安全防護理論與技術研究。其「路基路面材料特性反演與快速檢測維修整套技術」開創了高速公路病害處治高聚物注漿新途徑,獲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近年來,他又針對土質堤壩除險加固的特點,創新了許多施工工藝,並在河南實施了示範工程。

  「使用這些技術設備對堤壩進行檢測、維修,既節省了人力成本,施工快捷便利,更主要的是能做到『科學醫治、藥到病除』,除險加固效果能夠得到有力保證。但推廣起來實在太難了。」王復明無奈地說。

  有權威人士指出,防洪減災不僅需要統籌安排、合理調度,更需要一些科學手段,不僅是在災害發生前需要如此,在災後的減災救災過程中同樣需要。隨著我國汛期的全面來臨,發生各類災害的機率也在加大。未雨綢繆,提前做好各種防災減災的預案,以應對不期而遇的災害,才能把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也只有這樣大災害才不會演變成大災難。□

相關焦點

  • 瞭望專訪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極端天氣頻發,我們...
    「我國是遭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說,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強降雨、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趨勢愈加明顯。
  • 今年冬天會特別冷嗎?為何極端氣象災害頻發?氣象專家釋疑
    他表示,當前氣候變暖背景下,氣候變率增大,大氣和海洋環流及其相互作用等發生變化,原來被人熟知的氣候變化規律也可能會發生變化,由此導致氣候異常的不確定性增大,引起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多。但是在當前氣候變暖背景下,氣候變率增大,大氣和海洋環流及其相互作用等發生變化,原來被人熟知的氣候變化規律也可能會發生變化,由此導致氣候異常的不確定性增大,引起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多。
  • 餘勇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 面對極端天氣 我們怎麼辦
    「我國是遭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說,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強降雨、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趨勢愈加明顯。
  • 鄂竟平:今年極端天氣事件可能偏多 長江或發較大洪水
    請問部長,今年我國的防汛抗旱總體形勢怎麼樣?長江流域是否會面臨大的洪澇威脅?水旱災害防治劃到應急管理部之後,水利部將在防汛抗旱方面承擔哪些職責?如何避免多頭管理?水利部部長鄂竟平:大家都知道,去年在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防汛抗旱的職能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是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由水利部劃到應急管理部。我認為,這個改革改得很科學,改得好。
  • 澇在贛北 熱在贛南 江西夏季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
    人民網南昌9月7日電(時雨)7日,本網從江西省氣候中心獲悉,今年夏季(6-8月)全省氣溫顯著偏高,降水量分布不均,北多南少,日照時數略偏多。澇在贛北,熱在贛南。季內暴雨過程多,雨強大,致災重;高溫日數偏多,但極端最高氣溫不高;南部降水持續偏少,出現階段性中度以上氣象乾旱;入夏時間全省普遍偏早;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等。據介紹,今年夏季,江西全省平均氣溫28.5℃,較常年同期平均偏高0.9℃,排名1961年以來同期第3高位;其中, 6月全省平均氣溫創同期新高,7月南高北低,8月全省顯著偏高。
  • 中國南方暴雪北方乾冷 極端天氣趨多該如何有效應對?
    與此同時,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多地極端高溫超過40攝氏度,雪梨最高氣溫達到47.3攝氏度,為1939年以來的最高氣溫。南北半球「冰火兩重天」的景象,宛如電影裡的特效場景。  在我國,近期也出現了南方一些地方降下暴雪,北方反而乾冷「貧雪」的現象。天氣究竟怎麼了?說好的全球變暖,為什麼一些地方卻遭遇罕見低溫?如何有效應對極端天氣頻發的狀況?
  • 印尼雅加達極端天氣現象頻發
    抗災署還提醒民眾,近期,雅加達及周邊地區還將有雷雨大風天氣,部分地區仍存在再次發生洪澇的風險。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是印尼的雨季,也是洪澇災害的高發期。從去年底至今,雅加達日均降雨量多次突破150毫米,達到了印尼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所認定的極端降雨的標準。
  • 極端天氣時代
    中國當時也有多個地方高溫打破了歷史極端紀錄,因此中國有了史上最熱的夏季。 2011年年初,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卡西姆·阿斯拉爾接受記者採訪,在歸納極端氣候時說,不可能預測到2011年會有什麼極端氣候出現。
  • 韓國擬將炎熱列入自然災害 為何7月全球極端天氣頻發?
    據報導,日本近日迎來高溫酷暑天氣,近三周內有12000多人中暑就醫。東京周末派出的救護車多達3091輛,創下單日最高紀錄。新華社官方數據顯示,日本許多城市22日的溫度逼近攝氏40度。相關新聞7月全球極端天氣頻發?世界氣象組織:或與氣候變暖有關世界氣象組織(WMO)當地時間7月10日表示,日本與美國在7月分別經歷了災難性的暴雨及極端高溫天氣,這種極端天氣可能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
  • 海洋變暖加速 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
    本期嘉賓: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成裡京  本期觀點:海洋變暖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包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溶解氧下降、珊瑚白化等。這嚴重限制了人們對全球變暖的科學認知。「海洋面積異常廣闊,平均深度達4000米,人類目前的觀測手段僅僅集中在上層2000米。在2005年Argo浮標觀測網建成之前,在南半球以及全球700米以下深海的觀測都較為稀少。」成裡京說。
  • 北半球多國遭極端天氣 惡劣天氣頻發是否有關聯?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6日電(記者張尼) 近日,中國中東部地區出現入冬以來最強雨雪天氣過程,有地區日降水量甚至突破當地月極值。此輪「最強降雪」成因何在?與北半球多國遭遇的極端天氣有無關聯因素?就上述問題,中新網記者日前採訪了氣象部門專家。陝西延安黃河壺口瀑布一片銀裝素裹,瀑布兩岸被積雪覆蓋。
  • 中國初具南海區域關鍵天氣觀測能力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介紹,南海區域是北半球天氣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地區之一,該區域海洋災害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防禦颱風等氣象災害,保障漁業、交通安全責任重大。中國還承擔了世界氣象組織規定的為全球海上遇險安全系統XI-印度洋責任區(包括南海區域)提供海洋氣象情報的國際義務。
  • 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現,弱國承受最重災難
    氣候變化,導致災難頻發在已經過去的2019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引起災難無數。受限於當前的氣象學研究水平,目前我們還不能明確知道極端天氣事件與長期氣候變化間的具體關係,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溫室氣體的不斷累積導致的全球升溫,是極端天氣的重要起因。除了意料之中的高溫,極寒、乾旱、極端降雨、降雪、溫帶氣旋等也都和它有關。
  • 廣東發生極端天氣 概率仍較大---深圳特區報
    (鍾欣) 據新華社廣州5月17日電 廣東省氣候中心有關專家近日表示,儘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預計將於5月結束,但其影響仍將持續,該省未來發生極端天氣的概率仍較大。 廣東省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伍紅雨介紹,受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影響,今年以來廣東省氣候明顯異常,呈現出「降水顯著偏多、開汛異常偏早、強對流天氣頻發」三大特點。
  • 美國攝影師冒生命危險抓拍極端天氣
    原標題:美國攝影師冒生命危險抓拍極端天氣   霍林斯赫德冒著生命危險,在美國中西部等極端天氣頻發的地方追逐風暴,抓拍雙閃電等壯觀美圖。   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15日報導,當所有人都在極力躲避危險時,美國內布拉斯加州攝影師邁克·霍林斯赫德(Mike Hollingshead)卻冒著生命危險在追逐世界上最極端的天氣,他抓拍到了包括雙閃電、恐怖颶風、風暴以及超大冰雹在內的壯觀景象。   現年38歲的霍林斯赫德是一名風暴追逐者,在美國中西部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地區,追尋龍捲風、閃電、風暴以及其他自然現象。
  • 2020年異常天氣頻發,專家作出預測,人類該何去何從?
    隨著下半年的慢慢到來,本來以為情況能夠有所好轉,但最近極端天氣的頻發,更是讓我們對今年的運勢充滿了未知。我國南方強降雨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隨著夏季的不斷到來,在我國的5月曾經出現過40度高溫的情況,之前很少出現這種情況。最近各個地區降雨頻發,進入6月以來,我國已經出現了4次強降雨。
  • 日本:極端天氣讓「防災大國」經驗失靈
    導讀:受今年7號颱風「巴比倫」侵襲,空前的暴雨造成了日本平成年代最嚴重的水災,一些外媒刊出了「日本沉沒」等驚悚的標題。即便是以「防災大國」自居的日本,面對這樣的災情也措手不及。據NHK報導,原本計劃前往中國南海宣示「印太戰略」的「加賀」號直升機航母也投入救災,成了向災民開放的公共浴場。海上自衛隊還出動了氣墊登陸艇,接送離港口較遠的民眾。  相比於迅速行動的自衛隊,首相安倍晉三的反應屢遭詬病。
  • 極端高溫「烤」驗北半球(國際視點)
    新華社發   核心閱讀   今夏的熱浪使北半球不少人感到酷暑難耐。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北部非洲同時出現極端高溫天氣。全球多地高溫、乾旱等極端天氣頻發,給人類健康、農業、生態系統等帶來了巨大的不利影響。世界氣象組織認為,極端天氣頻發與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氣候變化有關。
  • 今年北京市降水頻次高、總量大 天氣極端性強
    來源標題:今年本市降水頻次高、總量大 天氣極端性強 中新社北京6月1日電 (陳杭)北京市氣象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梁豐6月1日在北京市防汛工作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以來,北京氣候特徵呈現降水頻次高、總量大和天氣的極端性強的特點。
  • 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可達八成 溫州爭創「氣象防災減災示範區」
    溫州網訊(記者 陳克力) 4月20日上午11時,中國氣象局華東區域氣象中心、浙江省氣象局、溫州市人民政府三方籤訂溫州創建氣象防災示範區合作備忘錄,未來5年將以「創建氣象防災減災示範區」為主題進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