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自稱淮右布衣,淮右對南京有多重要?

2020-12-14 地圖帝

有個民間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一次微服私訪,看到街頭有個猜燈謎的。燈籠上畫著一個大腳婦女,站在馬屁股後面,懷裡抱一個西瓜。朱元璋大怒,回宮之後立刻嚴查此事,還殺了人。朱元璋為何發怒?因為他猜到了謎底:淮西(懷抱西瓜)馬大腳。

對於「淮西」這個地名,朱元璋刻骨銘心。這裡是他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品嘗最底層的生存絕望的地方,是他無錢安葬父母的地方。很多跟他一起打天下、後又被他處死的兄弟們,都來自這裡。

朱元璋有一個非常出名的自稱——淮右布衣。他曾在討伐元朝的檄文中自稱:「我本為準右布衣,為部下所推,不得不起兵平亂。」淮右,其實就是淮西。

淮西在哪裡?現在安徽省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約滁州以西。以及湖北省最東部的麻城,河南省東南角的光山、固始一帶,就是淮西(淮右)。

淮西很好理解,在淮河流域的西部,為何又稱為淮右?關於淮河,古代還有一個地理名詞,叫兩淮。所謂兩淮,就是淮西與淮東。淮東,就是江蘇省淮河以南、長江以北,滁州以東這片地區。坐北朝南看的話,東向在左,西向在右,所以淮西稱為淮右,淮東稱為淮左。淮河流域為何又稱兩淮呢?很簡單,宋朝在這裡設了兩個省級的「路」,既淮南東路(淮東、淮左)、淮南西路(淮西、淮右)。朱元璋的家鄉鳳陽,屬於淮西(淮右),因此朱元璋經常自稱淮右布衣。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後,非常重視淮西的軍防。之所以重視,帝鄉其實只佔一小部分因素,即使朱元璋不是鳳陽人,他也會重視這裡。淮西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誰在南京建都,都要把淮西當成南京的北大門。

定都南京,並不是朱元璋的優先選擇,因為南京的地勢,防守起來並不容易。雖然南京緊鄰長江,但敵軍從北過江攻佔南京的事並不少。南京的長江以北,是廣闊的淮河平原,地勢較低。雖然定遠、滁州一帶有丘陵,但這樣的高度是很難抵禦北方騎兵的。

怎麼辦?最好的辦法,就是擴大南京的防守縱深。有了這個基本原則,淮西之於南京的重要性就突顯起來。自古就有守(長)江必先守淮(河)的說法,只要明軍能牢牢守住淮河一線,距離淮河數百裡之遙的南京,就相對比較安全。出於這種考慮,朱元璋升鳳陽府為中都,並設中都留守司,下轄八個衛,屯集重兵於此。

而且鳳陽府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雖然治所在淮河南岸(今鳳陽縣),但鳳陽府的轄區卻主要在淮河北岸。鳳陽府包括現在的阜陽市、宿州市(不含碭山、蕭縣)、蚌埠市、淮南市,以及今江蘇省的泗洪、盱眙,還有天長,綜合來看,鳳陽府的轄區還是淮河北岸面積較大。

鳳陽府的任務,就是先守住淮河北岸,這樣鳳陽無憂。鳳陽無憂,淮河南岸就沒問題了,南京亦無憂矣。朱元璋懂歷史,凡是在江南建國者,無不死守淮河一線。三國時的東吳,就是因為沒能控制淮河,魏軍可以輕易地在長江北岸給東吳製造巨大麻煩。南北朝後期,陳朝北伐奪得淮南,保證了南京的安全。但陳軍敗給北周后,淮南盡失,周兵殺到長江北岸,對岸就是南京。之後,陳為取代北周的隋所滅。

五代十國後期,周世宗柴榮先取南唐控制的淮河流域。苦戰了三年,才拿下淮南,陳兵於長江北岸。北宋能滅南唐,首功是柴榮拿下淮南,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這裡所說的淮南(淮河以南、長江以北),主要是指淮西。那麼,淮東就不重要嗎?同樣非常重要。但區別在於,淮西轄區較為寬闊,而且距離中原適合大規模用兵的河南較近。淮東被淮西「擠」在洪澤湖以東、黃海沿岸以西的狹長地區。就用兵的適宜度而言,淮西要比淮東更具優勢。雖然淮東最重要的戰略重鎮是揚州,但淮西距離揚州太近,淮西丟了,揚州也守不住。這樣的情況下,南京還怎麼防守?

相關焦點

  • 自稱淮右布衣的朱元璋真是白手起家嗎?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總是喜歡稱自己是淮右布衣,至少是三輩貧民出身他和他的父輩,連個體面的名字都沒有,給人印象就是赤手空拳靠自己拼下的江山,好像比當年的劉邦鄉長更勵志!真是這樣嗎?朱元璋出身貧寒,沒有得到讀書的機會,他的文化基礎都是馬皇后輔導他的。當朱元璋作戰失利的時候,馬皇后拿出自己錢財來犒賞三軍,讓軍心穩定下來!朱元璋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 布衣天子朱元璋臨終高歌:朱重八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1.卑微的生命 「堯舜以來,得國至正者,唯漢與明」,這種史論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朝與漢朝類似,開國皇帝皆是沒有階級背景的漢人,可稱得上「布衣天子」。 高祖劉邦是泗水亭長,朱元璋則更慘,是地主家的放牛郎。
  • 安徽古城:淮右襟喉合肥
    (作者:驛梅)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於此匯合而得名,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之稱,為廬州府治,故別稱廬州。此後,合肥老城牆經過不斷修葺,城樓屢有加高,櫓垛多次加固,但基本格局一直維持到解放初期。
  • 從「淮左名都」說起(阿紅|淮河啊,我心中的河)
    淮河·淮海·淮左·淮右·淮東·淮西·淮南·淮北·淮安·淮陽·淮濱…………→「淮海」,最早見於《尚書·禹貢》,主要包括淮陰與海州地區(江蘇連雲港)在內的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區→「淮左」&「淮右」,古地名,源於唐宋轄區設置。唐設置「淮南路」,北宋初設「淮南道」、後置「淮南路」。
  • 它矗立江邊千餘年,卻為何稱為「鎮淮樓」?
    它矗立江邊千餘年,卻為何稱為「鎮淮樓」?「中原殺氣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我上鎮淮樓一望,滿天明月大江流。」據《直歷和州志》、《歷陽典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曾與諸將登鎮淮樓飲酒賦詩,讓鎮淮樓聲名遠播。鎮淮樓南近文昌塔,西近喜雨亭,北近夫子廟(文廟)、陋室,這些古蹟都在歷陽鎮。矗立江邊為何稱作「鎮淮」樓?
  • 笑談某些無良人士把「淮右之軍嗜食人」嫁禍給元朝官軍的心理動機
    《南村輟耕錄》裡想肉一節這樣寫到——「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軍嗜食人,以小兒為上,婦女次之,男子又次之。  這段「淮右之軍嗜食人」的歷史真相真有那麼撲朔迷離,難以查清嗎?元末常州武進詩人謝應芳的喪亂詩歌有力地為後人撥開了歷史迷霧,闡明了歷史事實。  先讓我們來看謝應芳的名作《狗寨謠》一詩——  往聞淮西軍食人,狗亦有寨屯如軍。  是時江南幸無事,尚謂傳者言非真。
  • 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解析
    千巖先生以為有「黍離」之悲也。詞: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2,千巖先生:就是姜夔此生中最重要的一個人,是他的忘年交、老師、媒人、親戚,詩人蕭德藻。與楊萬裡相熟,人稱南宋古詩四傑之一。
  • 朱元璋最精華的5句話,你肯定不會背,永久收藏,受益一生
    朱元璋最精華的5句話,你肯定不會背,永久收藏,受益一生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明太祖朱元璋可是一位神人啊朱元璋到底說過哪5句話居然能受益一生呢?1、我本淮右布衣 天下於我何加焉 <明太祖實錄>在明太祖實錄裡有這樣一句話,我本淮右布衣,這也變成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口談禪,為什麼不是朕為淮右布衣!
  • 朱元璋時代,為何他老家淮西地區突然出了那麼多傑出的謀臣、武將?
    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骨幹,大多是他的鳳陽老鄉或者是鳳陽周邊縣市的鄉野村夫,徐達、常遇春、朱文正、李文忠、周德興、廖永忠、耿炳文等等,都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是文盲。為什麼這些人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傑出將領?一方面,古代帶兵打仗,工作難度相對簡單。如果是做學問、搞科研,那必須要多讀書,要學習前人積累的大量知識,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但是,冷兵器時代打戰這種事,可以說相對簡單一點。
  • 手無實權的小明王,為什麼不主動禪讓給朱元璋,非要朱元璋動手搶
    >本人了,別人的皇位很多或多或少都是靠著政治手段奪來的,而朱元璋真的是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打出來的,他從小兵再到將軍最後成為皇帝用了整整十六年,而他登基時說的那句話證明了他當皇帝的確是天命所歸:「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 宋朝姜夔《揚州慢》裡的「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淮左」在哪兒?
    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 明太祖朱元璋是否真的認朱熹當祖先?
    明太祖朱元璋以淮右布衣之身,起兵驅逐胡虜,再造華夏,十餘載而得天下。從一個窮得無地葬父的農民,一躍成為開創三百年大明江山的帝王,真是令人聽起來熱血沸騰的屌絲逆襲記。縱觀五千年華夏歷史,漢家帝王大都出身於王侯貴族,或來自於達官名宦之家,只有明太祖是真正的平民出身。
  • 朱元璋稱帝後,給老家鳳陽特殊政策大力扶持,沒料到引發一場災難
    明太祖朱元璋起自布衣,是歷史上起點最低的開國皇帝,他也從不諱言這點,多次自稱「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淮右就是指的朱元璋老家了,也就是淮西,這名稱來自於宋朝的淮南西路,老朱家的家鄉鳳陽,古稱鍾離,正是淮西不起眼的一個小地方。
  • 饒州名史之淮王
    朱元璋特別重視加強對軍隊的控制,他採取全封藩王的制度,把他的24個兒子分別封在各重要城鎮去做親王,用以監視控制各地的軍事將領和監督地方官司吏。這些分封的藩王,按規定都配有護兵,少則三千人,多者一萬九千人。
  • 為何《西遊記》中妖怪吃人情節多,你看明朝的傳統,真可怕!
    為何《西遊記》中妖怪吃人情節多,你看明朝的傳統,真可怕!《西遊記》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小說,中國人識字的基本都看過,電視劇在各大衛視翻來覆去播放了幾十年,全國人都是它的觀眾。其中,妖怪吃人的場景不勝枚舉,妖怪畢竟是取經的反派,吃人理所應當。
  • 朱元璋想給自己認個體面一點的祖宗,手下一句話讓他打消了念頭
    短短一段話,就道出明太祖朱元璋祖上4代的名字,其實再往上一代的名字也一樣,叫朱仲八,還是數字。元的統治下,沒有上學的漢人是不能有名字的,朱元璋祖上最起碼5代都是文盲。可以想像一下,朱元璋當時在社會中的生活狀況是多麼的困苦,那是一個看不見邊的苦難歲月。朱元璋15歲那年鬧蝗災,他的父母以及大哥相繼餓死(反正死因都和飢餓有莫大關聯)。
  • 朱元璋:篳路藍縷的布衣天子
    朱元璋的故事,要從公元1328年說起,那年的一個晚上,安徽鳳陽貧農朱五四的妻子陳氏又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與現在這些在產房外第一次見到兒子爸爸們不同,朱爸爸的心情是苦澀而又痛苦的,多一個兒子意味著全家又多了一張吃飯的嘴巴而已。
  • 明朝小小淮西,竟承載天下大半能人,難道朱元璋天生就是皇帝命?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大明王朝。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能力不俗的同時,運氣也十分逆天,因為他小時候的那些同鄉夥伴,很多都是能人,比如徐達、湯和、李善長等都是淮西人士,而在明朝成立後,朝中大半都是淮西人士,時稱「淮西勳貴」。
  • 從「導淮」到「治淮」
    綜觀我國治理淮河的歷史過程,呈現出從「導淮」到「治淮」的演變趨勢,其中蘊含的歷史經驗與啟示對我們更好地治理淮河,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導淮」主張由江蘇淮安士紳丁顯於1866年(清同治五年)提出。
  • 名人地區爭議系列第三期:朱元璋到底是安徽人還是江蘇人
    而今天的安徽,其民系複雜可以說比江蘇更為複雜,江蘇有的安徽有,江蘇沒有的安徽也有。像「淮西」則是安徽有,江蘇沒有。淮西人,又稱淮右民系。徐州沛縣屬於徐海、集慶句容屬於江東、泗州盱眙屬於淮東,而濠州鍾離則是屬於淮西,濠州也是朱元璋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地方,朱元璋的父母在濠州給了他身子,而軍閥郭子興則在濠州給了他靈魂,郭子興曾是南派紅巾軍領袖彭瑩玉的信徒,後來成為濠州軍閥。朱元璋也是在郭子興軍中歷練起來,最終也是繼承了郭帥的軍隊,還娶了他的義女,接受了他的全部將領。不過這些將領大部分都是朱元璋兒時的夥伴,畢竟鍾離就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