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為何鬥不過袁世凱?在這4個方面仍有著巨大差距

2020-12-10 東方文史

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推翻清王朝,中華民國正式建立,這是屬於孫中山的功勞,他開拓了一個民主的國家。然而這民主的果實卻被袁世凱所竊取,坐在總統之位的袁世凱一心想要復闢帝制,最終在人們的聲討之中,當了83天的總統便離開人世。

可以說,孫中山所建立的民國,在袁世凱的手上換了味道,一心為民主奔赴的孫中山與想要恢復帝制的袁世凱勢不兩立。然而人們心中都有一個極為好奇的問題,那麼,為什麼孫中山在建立民國後不久就要辭職換袁世凱來擔任臨時大總統呢?即使他掀起了二次革命,與袁世凱兵戎相見,但還是未取得成功。這其中存在著很多原因,今天這個小故事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一下。

1、二人的身份地位

從兩人的身份地位上相比袁世凱屬於土生土長土長的富家子弟,他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有著太多來自祖輩所積累下的人脈,因此他的家境富裕,人脈龐大,眼界寬廣,這就為他之後竊取革命的果實打下了基礎,亂世出英雄,土生土長的官僚袁世凱不費一兵一卒就成功的擔任了臨時政府大總統的身份;

與袁世凱相比,孫中山則算得上是來自一個普通家庭了。他的家人在檀香山香了財,因此他才能外出留學,但是他的家族根基始終是跟不上袁世凱的。1905年創辦了同盟會,這時候也沒有任何的經驗,是憑著滿腔熱血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這時候的孫中山有著滿腹的理論知識,但對於中國的實際國情而言,還是偏於理想化自然,這與它的生長環境有著極大的關係。

2、軍事領導能力

其實從軍事領導能力上來說,袁世凱也是略佔一籌的,當時的中國幾方割據,軍閥勢力混亂,而袁世凱則是土生土長大官僚,大地主,他的手下自然可以養上無數的兵馬,這他的祖父曾是清王朝的督軍,從小關於軍事領導方面就耳燻目染有著一定的基礎;袁世凱他自己也是從一個基層的小兵爬上去的。從1895年開始的1907年,這時候的袁世凱已經有了12年的從軍經驗。

而孫中山呢,他則更多的是偏向於理論基礎,沒有完整和強大的軍事力量,在這種混亂的時期,其實誰掌握了軍事權,誰才有絕對的說話能力,而他所創立的同盟會,以及後來所建立的中華民國,大多軍事權都是不在於他自己手上的,關於這方面,孫中山也是一個經驗頗少之人;除此之外,他長期居住在國外,即使國內的起義,也是由國內人士所主導的,他只提供了理論上,大局上的方向,這對與這與袁世凱豐富的軍事經驗相比,自然是被碾壓的。

3、政治治理能力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口號,是關於怎樣恢復中華,孫中山卻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方向,甚至可以說在建立一個中華民國之後,他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此時他的經驗都是來源於國外的民主政治的學習,而對於中國的實際國情,沒有正確和深刻的認識;

在建立起中華民國之前,他是從醫轉文的,有任何的執政方式和經驗,從只是從一介平民走到了中華民國臨時總統的地位;而袁世凱與他恰恰相反,袁世凱擔任過山東巡撫,北洋大臣等多種身份,對於政治上的執行是頗為熟悉的。他對於國家的治理和地方的治理是有一定經驗的,而且作為由清末走向民國的人士,作為土生土長的官二代他比任何人都更了解當時中國的具體國情,因此在執政經驗上,孫中山是無法與袁世凱相比的。其實作為袁世凱而言,他確實是一位能手,可是他的錯誤就在於他復闢帝制,妄圖改變民國的果實,最終在人民的不歡迎聲中去世。

4、理想與現實的對比

其實學過歷史的我們都知道,孫中山在革命的道路上經歷過挫折,但是他的理想始終是美好的,他願意建立一個民主的國家。而在建設這個過程之中,他甘心將臨時大總統的身份給袁世凱。雖然袁世凱是靠卑鄙手段所竊取的。

可是正是因為國父孫中山太過於的大公無私,這才造成了一些有心之人的趁機入侵;除此之外,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是帶有一定的理想色彩的,把西方民主政治的那套運用到中國的國情上來,但是並沒有考慮到中國當時的現實發展狀況,這就註定他的方式是行不通的。過於正直無私的他以為每個人都與他有著對於民國美好的建設的願望,然後事實卻恰恰相反,很多人在民國之後都想恢復帝制,如袁世凱,如張勳,他們都只不過是只看到了自己的利益,渴望著自己能夠稱帝,再次建立起一個封建的國家,孫中山與他們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他有一些對於人民更為無私和政治的想法,他願意看到人民直起腰來大步昂首的面對軍閥和封建,為此孫中山奮鬥了一生,在三民主義之後,他看到了自己的破綻,於是又提出了新三民主義思想。

只是可惜當時的中國社會動蕩,各方勢力盤踞,軍閥勢力錯綜交纏,就註定了他的執政理想不能在這片土地上形成,但總而言之,他給人們帶去了民主思想,讓中國人民從跪走向站。

總結

這篇文章雖然在講述孫中山與袁世凱等多方力量的對比,雖然孫中山在一些力量上是不如軍閥勢力袁世凱的,但是這篇文章並沒有對於先輩不尊重的意味。

從人格上而言,從理想抱負上而言,孫中山永遠是高於袁世凱的。袁世凱雖然有才能,有力量,但他始終更多考慮的是屬於它自身的利益,孫中山呢?則是從大局出發,作為有志之士的青年,他願意挽救岌岌可危的中國,他願意放下個人的利益去挽救廣大百姓的利益,就這一點,無論領導能力,政治能力有多好的袁世凱,始終是比不過的。一個在人們的歡呼聲中登上總統之位,一個在人們的謾罵聲之中懼怕的死去,這就是二者的差距。

相關焦點

  • 孫中山初期為何鬥不過袁世凱?在這4個方面有著巨大差距
    袁世凱回到宮中強制讓溥儀退位,袁世凱搖身一變成為了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的倒行逆施引起了革命黨人的反對,孫中山發起了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潰敗後便流落海外。後來袁世凱因為盲目稱帝被民眾拋棄,才給了孫中山等人有機可趁,呼聲最高的孫中山為何總是敗給袁世凱呢,兩人的差距到底在哪裡呢?
  • 為何孫中山鬥不過袁世凱?在6個方面,袁世凱與他有著巨大差距
    1911年,孫中山領導革命人士反抗清政府,掀起了影響深遠的辛亥革命。期間,他當上臨時大總統,走上人生巔峰。結果沒多久便被迫下臺,將總統的位置,讓給了善於權謀之術的袁世凱。那麼,孫中山為何鬥不過袁世凱,因為他在出身和能力等六個方面,都跟袁世凱有巨大差距。
  • 孫中山為何鬥不過袁世凱?在六個方面他與袁世凱有巨大差距
    一年以後,國民黨領袖宋教仁遇刺(疑似與袁世凱有關),孫中山掀起「二次革命」,與袁世凱再次兵戎相見。但這次,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以慘敗告終,孫中山等人被迫流亡海外。後來由於袁世凱作死稱帝,被全國人民拋棄,身敗名裂,孫中山才扳回一城(不過這次主要是蔡鍔等人的功勞,跟孫中山沒多大關係)。
  • 孫中山為何鬥不過袁世凱?在這幾個方面他與袁世凱有巨大差距
    如果說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民主共和的先驅者,那袁世凱就是封建帝制的衛道者,兩個人的明爭暗鬥構成了民國那段風雲傳奇,而這段風雲傳奇的生涯之中孫中山卻始終是袁世凱的手下敗將,在六個方面都是不如袁世凱,也就註定了他的敗局。血統與出身的比較中國是一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國家,在晚清至民國做官做事都是要講出身和血統的。
  • 革命先烈孫中山,孫中山為何鬥不過袁世凱?以下有些差距
    過了一年以後,孫中山發起了「第二次革命」,和袁世凱兵刃相對,這次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革命軍卻以失敗而告終,孫中山等人也被迫流落到海外去了。後來袁世凱稱帝,被人民拋棄,孫中山才勉強扳回一局。在孫中山與袁世凱的鬥爭中,孫中山大多數都處於下風,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述說。
  • 孫中山和袁世凱誰更厲害?從5個方面來比較,差距一目了然!
    孫中山和袁世凱誰更厲害?從5個方面來比較,差距一目了然!在清末民初的那段歲月中,曾出現過無數偉人。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清末中興四臣,孫中山和袁世凱了。而在這6個人中,孫中山和袁世凱又是爭議最大的兩位。關於這兩位人物,許多人都喜歡拿來作比較,看看誰更厲害?
  • 堂堂國父孫中山,為何辛亥革命後,卻鬥不過袁世凱?
    而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作為清朝的將領,革命者的敵對者,卻輕易地奪取了革命的勝利果實,最終引發之後的二次革命的出現。表面上看,這是革命者的一次大的勝利,但實際上,如果不是袁世凱有稱帝意願的話,孫中山等革命者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消滅袁世凱的勢力。孫中山作為民國的臨時大總統,卻在不到半年之內就將總統之位讓給了袁世凱,表面上是袁世凱奪取孫中山的位置。
  • 與宿敵袁世凱的鬥爭,孫中山為什麼屢戰屢敗?
    不過,孫中山在自己的奮鬥歷程中,總是遭遇挫折和失敗,因為遇到了他一生的敵人——袁世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不過,孫中山臨時大總統位置沒坐多久。僅僅一個多月,孫中山被迫讓位給袁世凱。宋教仁遇刺之後,孫中山開始「二次革命」,卻被血腥鎮壓,孫中山流亡海外。袁世凱是個不甘寂寞和平庸的人,想要輝煌一把,於是違背歷史潮流加冕稱帝。卻遭到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最終袁世凱在絕望中死去。
  • ​與宿敵袁世凱的鬥爭,孫中山為什麼屢戰屢敗?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不過,孫中山臨時大總統位置沒坐多久。僅僅一個多月,孫中山被迫讓位給袁世凱。宋教仁遇刺之後,孫中山開始「二次革命」,卻被血腥鎮壓,孫中山流亡海外。袁世凱是個不甘寂寞和平庸的人,想要輝煌一把,於是違背歷史潮流加冕稱帝。卻遭到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最終袁世凱在絕望中死去。
  • 孫中山和劉備的六個相似之處
    孫中山和劉備這兩個相差1700年的人就是如此。他們有哪些相似之處呢?筆者下面為大家列舉一下。1、兩人都是貧困家庭出身,白手起家,成為國家的領袖劉備雖然是漢朝皇室後裔,但先祖中山靖王距離他已有300年時間,他的父親早死,家境已經衰落。他以織席販履為業,家裡很貧窮。
  • 孫中山為何「被迫」讓位袁世凱?並不是怕了,這三點原因才是關鍵
    之後便讓位給袁世凱,這裡可能會有很多不解,其實讓位袁世凱也是孫中山為實現人人平等「天下為公」所做的努力,如果不讓位袁世凱很可能國民革命軍做的努力都白費了。,革命軍建立了新的政權,但是如果武力統一中國也存在一定的困難,當時的袁世凱手握晚清實力最強的新軍,同時這支軍隊被袁世凱經營多年,儼然成為袁世凱的心腹軍隊。
  • 袁世凱為什麼能從孫中山手裡拿到總統?我們分析孫中山的性格
    袁世凱身為北洋軍閥首領,其實力自然不用多說;但孫中山先生在人心這方面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那麼為何,袁世凱能從孫中山先生手中奪取大總統一職呢?我們來具體分析分析(當然要客觀)。
  • 老照片|孫中山為何要把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讓給袁世凱?
    袁世凱雖遭解職,但仍在北洋軍中擁有巨大影響力。當時北洋軍是清朝最強大的武裝。左圖:「中華民國元年孫大總統向臨時參議院辭職攝影」,前排左六為孫中山;右圖:法國畫報《Le PetitJournal》報導袁世凱在當選臨時大總統後次日(1912年2月16日)剪掉髮辮,以示支持共和。1911年1月22日,孫中山發表聲明,只要袁世凱贊成清帝退位,自己即行辭職,讓袁世凱當臨時大總統。
  • 孫中山和袁世凱,如果穿越回民國,你會選擇誰當大總統?
    前一位叫孫中山,後一位叫袁世凱。歷史的評價是孫中山優於袁世凱,但是回到當時的歷史場景,這兩位總統,你會選擇誰還真不好說。搶杆子出政權1912年2月13日,近代中國發生了一次重要的權力更替。南方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將總統之位讓給北方的袁世凱。
  • 思想先進的孫中山,為什麼鬥不過袁世凱,二人差距在這裡
    清朝的統治結束之後,就出現了這兩位人物:袁世凱和孫中山。這兩個人是一對著名的冤家,而這兩人的糾葛發生在民國時期。後來,袁世凱想要恢復帝位,被眾人拉下臺,這才結束了他的專制統治。出身那麼,為什麼同為領袖的兩人最後卻都沒有成功?思想先進的孫中山為何鬥不過封建的袁世凱?
  • 孫中山擔任大總統,已經大權在握,為何還讓位給袁世凱?
    武昌起義後,孫中山想的是驅除韃虜推翻帝制建立民國,袁世凱想的是推翻滿清取而代之建立帝國,在推翻滿清皇帝這一點上兩派取得了共識,接下來就要比拼實力,孫拼不過袁,當然得天下為公,禮讓袁公。這路慢慢走,不代表所有援軍慢慢走。湖北民軍瞬間膨脹成八個協,部分還是來自於清軍起義,這種情況下清軍只能退。準確來說清軍經歷了退卻,相持,反攻,追擊,停戰這幾個狀態。退卻和相持加一起也就是十天多,袁世凱到達後就變成了追著打了。袁世凱重新上臺後,革命黨根本打不過北洋軍,打是為了逼迫革命黨讓步,不打是為了逼迫清廷退位,反正都是老袁說了算。
  • 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凱的原因探析
    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最終以孫中山讓位給袁世凱而落下了帷幕。當歷史的幕帳徐徐落下的時候,絕大多數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和立憲派都在為他們的這一選擇而歡欣鼓舞,只有當袁世凱稱帝的野心逐步昭然的時候,他們才發現自己的選擇是如此的愚昧。從那時起,人們就開始進行反思:為什麼當時會把民國的政權拱手讓給袁世凱呢?
  • 孫中山已經掌控了半壁江山,為啥還要讓位袁世凱?
    但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革命家,孫中山對當時的形勢有著比其他人更為理智和冷靜的分析。第一,清朝的氣數雖然已盡,但仍有一定的實力,並不像一般革命黨人所想像的那樣是一捅就破的紙老虎。第二,作為高瞻遠矚的政治家,推翻清帝雖然是孫中山革命的首要目標,但不是最終目標,其最終目標是建立個強大富強民主的國家,使中華民族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也就是說,破壞是為了建設,破壞是手段,但不是目的。
  • 孫中山不願意做總統?為什麼只有區區三個月,就讓位給了袁世凱?
    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紛紛響應,一時間風起雲湧,大清面臨著巨大的危機。當時孫中山並不在國內,而在美國。當他聽到消息後,便心急火燎的回國了。然而在這場革命中毫無功勞的孫中山,竟然還是能夠獲取大部分支持,進而成為了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可見,孫中山當時在革命黨的心裡,地位還是非常崇高的。
  • 民初共和博弈:孫中山、袁世凱的殊死較量
    [導讀]這是一個「你所不知道的辛亥革命」。將一百年前辛亥革命爆發前後(1895-1913年)的真實歷史連綴在50個鮮為人知的小故事裡,全新解密辛亥革命。不過,總統就是總統,不必再加臨時二字。」此言一出,舉座皆驚。這天是12月27日。孫中山接見起義各省代表,有代表提出在漢口開代表會時,集體商議若袁世凱反正,則推舉他為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不僅表示同意,而且,進一步明確提出,袁氏可以直接就任正式大總統。所以,與會代表非常震驚。孫中山的這個表態,迅速被人密電袁世凱。袁世凱接電,滿心歡喜,誤以為革命黨將為他保留總統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