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期著名的政治家李鴻章曾經說過在他以後能夠改變中國命運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孫文(也就是後面的孫中山),一個是在北洋水師下面任職的袁世凱。要說李鴻章的眼光也真的是能夠看見自己身後幾十年的事情,從清朝覆滅以後的中國局面果然在像李鴻章預言的那樣發展,而領導中國局面發展的兩個重要人物,一個就是從海外歸來的孫中山,一個就是從底層崛起的袁世凱。
他們兩個是晚清過渡到民國階段的一對冤家,就像中國太極之中的陰陽,如果說孫中山鬧革命的起源是從改革和君主立憲開始的陰,那袁世凱就是在朝鮮戰場上面初露鋒芒的陽。如果說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民主共和的先驅者,那袁世凱就是封建帝制的衛道者,兩個人的明爭暗鬥構成了民國那段風雲傳奇,而這段風雲傳奇的生涯之中孫中山卻始終是袁世凱的手下敗將,在六個方面都是不如袁世凱,也就註定了他的敗局。
血統與出身的比較
中國是一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國家,在晚清至民國做官做事都是要講出身和血統的。
袁世凱的出身於大地主大官僚家庭,他的家庭早在的叔祖父時代就已經發跡,他的叔祖父名字叫做袁甲三,名字雖然不怎麼顯眼,但卻做到了清朝南方的漕運總督,清朝官場之中有一句名言叫做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影,清廉的官員尚且能夠在三年之中撈取到這麼多錢財,更何況袁甲三這個漕運總督可是比知府大多了,晚清那個官場註定了大家都要撈錢,這也讓袁家積累了大量的資本,為以後的政治仕途鋪了一條通達之路。
相比之下,孫中山的家庭就慘澹了很多,就是一個貧苦的農民之家,後面他哥哥在海外檀香山做生意發了財,才使得孫中山有了海外留學的機會,但這樣的暴發戶是不可能和袁世凱這種家裡幾代人做官相比的,所以在家庭出身和血統上面,孫中山輸給了袁世凱。
帶兵打仗能力的比較
古人說得好,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在軍事打仗方面,袁世凱是妥妥的將門世家。他的叔祖父袁甲三和自己名義上面的父親袁保慶都是清朝漢人將領之中的實權派,而早在1881年的時候,袁世凱就加入到了李鴻章的淮軍之後,在這裡面,他並沒有靠自己家族關係迅速升級,而是真刀真槍的幹出來的。
1882年的時候,當兵才一年的袁世凱就駐紮在了最偏遠的朝鮮之地,當時朝鮮爆發內亂,朝鮮王妃請求宗主國出兵幫助,而當時的與袁世凱就在吳長慶手下,他帶頭衝鋒,在朝鮮皇宮之中親自殺死了數十名叛賊,使得叛亂被迅速平定。到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完敗之後,袁世凱又肩負重任,奉命在天津訓練新軍,而這支軍隊之中的大多數人都成為了未來民國時代政府軍方高官的組成人員,也是清朝後期最有戰鬥力的一支軍隊,在維新變法之中被光緒皇帝視為決定變法成敗能否繼續下去的關鍵。
在軍事鬥爭方面,孫中山就相對遜色了很多。他本身就是傳統的秀才出身,也真的是應了那句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古言。他前前後後在廣州阻止了很多次起義,人數幾十到幾百不等,但無一例外的是都失敗了,後面的辛亥革命將要成功的時候也是黃興作為主要領導者,後面將他從海外請回來的,而孫中山一回來之後便使得革命的步伐陷入了停滯之中,因為他們打不破袁世凱新軍的封鎖,只能和袁世凱談判,後面的結局就是袁世凱靠著自己手下的士兵和槍炮同時嚇到了革命軍和清政府,自己當上了這個民國的大總統。
孫袁政治能力的比較
政治是中國人流傳了五千年的智慧,這裡面的門道從來都沒有人能夠完全摸透。絕世聰明如李鴻章這些人也不得不為清朝背鍋,奸詐狡猾如同袁世凱者,也沒能夠在稱帝王面前堅守誘惑,最後因為這件事情落得了一世罵名。
在政治能力方面,袁世凱也是完勝孫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孫中山一直是一個普通老百姓,最多也就是在海外讀書的時候成立了一些復興中華的的小社團,到辛亥革命快要成功的時候,孫中山一下子成為了全國的大總統,這種跨越實在是讓人不敢相信,因為中國古代政治仕途一直講究的是一個循序漸進和熬資歷。『
相比較之下,袁世凱就正常了很多,他從淮軍之中的一個小兵做起,後來在朝鮮戰場上面立功,開始升級,在朝鮮任職的十來年時間一直做到了朝鮮總督大臣,儼然一副朝鮮的土皇帝樣子,到後面回到中國境內之後在北洋一系之中的地位也僅僅是次於李鴻章,在天津小站練兵的時候也是手握大權,是清廷漢人之中權位最高的人,在1901年李鴻章去世之後,慈禧太后直接任命袁世凱接替李鴻章的職務做北洋大臣,軍機大臣,所以後面袁世凱做民國總統完全就是水到渠成,這樣的政治仕途可以說是一帆風順,也可以說是苦盡甘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