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實行的「推恩令」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2020-11-05 談一雙


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下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諸侯國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

漢景帝

西漢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文帝時,賈誼鑑於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曾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這一建議,但沒有完全解決問題。

漢景帝即位後,採納晁錯的建議削藩,結果吳楚七國以武裝叛亂相對抗(即西漢七國之亂)。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亂,並採取一系列相應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國仍然連城數十,地方千裡,驕奢淫逸 ,抗命 ,威脅著中央集權的鞏固 。

因此,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一建議既迎合了武帝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為武帝所採納。

漢武帝

同年春正月,武帝頒布推恩令。推恩令下達後,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為列侯,不少王國也先後分為若干侯國。按照漢制,侯國隸屬於郡,地位與縣相當。因此,王國析為侯國,就是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這樣,漢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其後,王國轄地僅有數縣,徹底解決王國問題。

相關焦點

  • 推恩令解決了西漢王朝面臨的什麼嚴重問題?
    推恩令解決了諸侯王過於強大,對漢王朝中央集權的威脅。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解決了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向郡縣制轉變的問題。推恩令的實施背景楚漢戰爭期間,漢王劉邦迫於形勢,分封異姓王以及部分同姓王。必稍自銷弱矣推恩令在諸侯王子們看來是一個普惠制,其實這種恩惠福利在以幾何倍數的消失。畢竟蛋糕是有限的,而前來分蛋糕的人卻越來越多。推恩令解決的問題如下:第一:解決了諸侯國對中央威脅的問題這是推恩令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
  • 西漢藩王割據土地問題嚴重,「推恩令」誕生,產生什麼影響?
    可是到了他的嫡子那輩可治理的土地卻少了,就這樣,藩王割據的大問題也能圓滿的解決了。這個建議立即被漢武帝採納。實行推恩,千古陽謀推恩令,顧名思義,就是推行恩德的命令。而推恩令,也被稱為是「千古第一陽謀」,實至名歸。
  • 推恩令對漢朝的影響和作用到底是什麼?
    我們知道一塊土地分給一個人那還是一塊完整的土地,即使幾代傳下去那還是一塊完整的,但是推恩令的分法,那就是分一次小一些,幾代之後那就只剩下零碎了。那麼如此實行的推恩令對於漢朝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呢?他的作用和影響又是什麼呢?
  • 漢武帝的推恩令,解決了背後被捅刀子的可能性,奠定了強漢之基!
    而漢武帝作為接力人,也對地方諸侯進行削弱,只不過這次他聽取的是主父偃的推恩令,也是完整版的推恩令。推恩令的內容很簡單,提高次子的地位,不只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自己父親的爵位和土地,他的兄弟們都能繼承,只不過繼承的範圍大與小的問題。
  • 推恩令,卻是導致西漢滅亡的原因之一
    打贏是打贏了,可是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諸侯王問題。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上還是老大。這時候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 推恩令的意思就是「擴大皇帝恩澤的意思」。這個政策是極為高明的,堪稱西漢第一策。可是「推恩令」一推行就不一樣了。諸侯王除嫡長子之外的王子都成了皇帝的支持者,尤其是孩他媽在吹吹耳邊風,還造啥反呀,反正是肉都是爛在自家鍋裡,無所謂。 慢慢的,諸侯王的封地越來越小,權利也沒多少,幾代推恩下來,諸侯王實際上也就是個富家翁。再說直白點,也就是一個鄉長。
  • 漢武帝實施的「推恩令」是削藩嗎?推恩令和削藩什麼區別?
    ,僅僅用了三個月便被平定;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也實行了削藩,因此爆發的「靖難之役」,此次削藩並不成功,最終導致朱棣奪得了皇位,朱允炆下落不明;最後一次是清朝康熙時期的削藩,也導致了「三藩之亂」,最後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個藩王全部被消滅也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削藩。
  • 漢武帝實施的」推恩令「是削藩嗎?推恩令和削藩什麼區別?
    ,那推恩令是怎麼回事?其實推恩令和削藩本質上是一樣的,目的都是為了遏制或消滅藩王勢力,相比之下削藩是來「武」的,推恩令是「文」的。,不是東方朔),推私恩分封諸侯子弟為列侯,這也「推恩令」名稱的由來。推恩令的過程是,分封諸侯子弟為列侯,什麼意思,就是諸侯國可以把自己的封地再次分封給自己的兒子,這樣藩國所分的數量越來越多,而每個藩國的勢力也不斷在縮減,到後期被分出去的土地一點兒一點兒地「回歸」朝廷
  • 漢武帝的推恩令
    推恩令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布的一項重要政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西漢自漢文帝、漢景帝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漢文帝時,賈誼鑑於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事件,曾在《治安策》中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
  • 推恩令——堪稱無解的陽謀
    就以「埋伏三百個刀斧手」為例,這麼多人怎樣才能遮人耳目、怎麼埋伏在目標的周圍、行動的暗號是什麼……足夠我們排練一個月了。既然陰謀不成,那乾脆就亮底牌算了,即所謂的陽謀。因此,歷史上很多計謀都是打明牌,特別是能解決國家政治問題的計謀,推恩令就是堪稱無解的陽謀。
  • 漢武帝的「推恩令」如此成功,後來的朝代為什麼沒有模仿?
    」是漢武帝此生最成功的政策之一,徹底解決了西漢初年的藩王問題。但奇怪的是,漢武帝之後的有些朝代(如西晉、明朝初年)同樣有藩王問題,卻沒有皇帝模仿「推恩令」。這是為什麼呢?    正因如此,漢武帝通過「推恩令」將西漢諸侯王的封地逐漸肢解並通過中央任命的國相架空諸侯王對封地的統治,困擾西漢長達六十多年的諸侯王問題也就得到了徹底的解決,中央還沒動用一兵一卒
  • 淺析漢武帝推行推恩令的背景
    前言 在漢武帝時期,頒布了一項重要的政令,這項政令就是推恩令。推恩令的推行可以說是非常巧妙的,它本質上是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分權而想出來的一個政策。它的要求是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
  • 推恩令是什麼,漢武帝用它來削弱諸侯王的權力,為何沒人敢反對
    西漢開國之後,實行的政治制度是郡國制,也就是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的局面,在漢朝中央控制區實行郡縣制,在諸侯王控制區實行分封制,這一政治制度是迫於當時的形勢造成的,劉邦為了聯合其他政治勢力統一天下迫不得已分封的異姓王,西漢的分封起初是異姓王,但在劉邦統一天下後,異姓王先後被消滅,取而代之的是劉邦大封同姓王,分封自己的兒子、親戚為諸侯王
  • 推恩令是什麼,又有什麼神奇的地方,能一舉瓦解藩國?
    推恩令是什麼,又有什麼神奇的地方,能一舉瓦解藩國?無可厚非,郡縣制的出現,是我國政治制度上的一個分界線,這種制度的先進性和對中國政治制度的影響不言而喻。但是第一個實行郡縣制的秦朝竟然38年就滅亡了,而秦朝之前的周,則利用分封制度延續了八百年,所以漢高祖就犯了難:是不是郡縣制有問題?想來想去,漢高祖還是決定實行郡國並行制度,這樣更加穩妥一點。於是他的兒子都被分封在外面,建立了很多的藩國。雖然漢高祖為了防止東周末年的情況,也做了一些監察措施,但是藩國的實力還是不可避免的強大起來,威脅到了中央。
  • 歷史探秘:漢武帝為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
    歷史上的大小削藩發生過無數次,大規模的削藩出現過幾次,比如西漢景帝劉啟接納晁   原標題:歷史探秘:漢武帝為什麼要實施推恩令 推恩令和削藩是一個意思嗎   我們對歷史上「削藩」比較熟悉,削藩顧名思義,就是削掉藩王或削減藩王勢力,熟悉是因為它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頻率很高   歷史上的大小削藩發生過無數次
  • 漢武帝發布推恩令以後,為何西漢以後沒有王朝實行過這個政策?
    漢朝的推恩令可以說是軟性削藩最成功的方法,沒有之一。至於為何漢朝之後的王朝不再實行這個政策了,並非真正的高枕無憂或者說沒有實力實行了,而是沒有實行的條件與土壤。而藩王的權力也越來越小,所以之後朝代並不需要推恩令這種對於藩王來說的大殺器。下面具體說說推恩令時的漢朝與漢朝之後的藩王一、先說說推恩令如何出臺的推恩令針對的是西漢時期名為分封實為諸侯的藩王。
  • 推恩令完美解決諸侯國做大做強
    漢武帝時期一個大臣主父偃提出「推恩令」建議。他建議在諸侯國中推行「推恩令」這一項法令,具體來說就是原來法律規定諸侯國的國王去世後由嫡長子繼承自己封地,現在法律改成由諸侯王的所有兒子來繼承這塊封地,只是改幾個字效果可不一樣啦,這樣持續幾代人諸侯國就越分越小啦,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推恩令」。
  • 「推恩令」橫掃七國之亂,讓諸侯們瞬間安靜,之後為何不再出現?
    為了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曾推出了一項重要政令,那就是「推恩令」。其實削藩和推恩令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區別,推恩令是比較委婉的一種方式表面上都是控制了藩王們手中的土地,但是推恩令明顯要比削藩明智而又有效的多。那麼後世不採用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 漢武頒布的推恩令,高明在哪?和郡國制、分封制又有什麼區別?
    推恩令,是漢武帝被稱為千古一帝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這個推恩令可以說是陽謀,既解決了自西漢開國以來就存在的諸侯王大不掉的問題,也解決了諸侯們可能存在的造反問題,可以說是一舉兩得。那麼,這個推恩令究竟高明在哪裡呢?
  • 漢武帝的「推恩令」,其實解決的是沿襲上千年的根本問題
    秦朝統一之後,便全部廢除,實行郡縣制。結果人心不穩,沒多少年就被推翻了。在秦末的農民起義中,原來齊楚燕趙魏韓的宗室後代,振臂一呼就能重新當王。 漢朝建立後,不敢徹底地推行郡縣制,於是整個天下,有一大半劃出來做諸侯國。另一方面,這也是漢高祖劉邦和自己盟友、功臣的交易。
  • 淺談漢武帝的推恩令的利弊
    推恩令是漢朝皇帝為了打擊藩王制定的法令,目的就是為了加強中央的總體權力。其利在於朝廷不用貶斥諸侯王,就使得偌大的王國自己分崩離析了。用推恩令替代了削蕃,在此之後,侯國轄地僅有數縣,徹底解決王國封地過大問題。其弊端在於:在中央集權制度尚不完善的情況下,當皇帝勢弱出現第三方大勢力時,無人可輔佐皇帝。這也是分封藩王的最初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