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家長的焦慮:淺談教育的本質與通識基礎教育

2020-12-18 阿郎小理科

作為萬千即將面臨小升初的家長之一,深切感受到種種的焦慮。正如蘇格拉底的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我將到哪裡去?在育兒的道路上彷徨、掙扎、突圍,一直嘗試從不同層面來反思自己日常中的家庭教育行為。

我國著名的教育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任何功課, 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受教育的意義和目的是做人。」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Education is a tree shaking a tree, a cloud to promote a cloud, a soul awaken another soul.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幹什麼的呢?為了避免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所以通過通識教育讓學生對不同的科學都有所認識。學生不只是要學習自己專業,而且還要跨學科學習,而這些課程內容從人文、藝術、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無所不包,能培養融會貫通、獨立思考的能力。通識教育的最大好處,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跨界知識高手,能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在未來事業和個人生活中。

「丹尼爾先生」的一篇相關文章也提到:什麼是好的教育?不是教導學生外在的知識,而是挖掘他們內在的潛能。不是教他們這是什麼,或那是什麼,而是教會他們如何思考,讓他們自己去認知世界。只有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才算得上真正的教育。

知易行難, 作為普通的家長, 也不可依據這些面面俱到。各種思潮、方法論唯有借鑑,兼顧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和學習方法有效結合,點滴落到實處, 方可。與各位共勉!

相關焦點

  • 精銳教育指導家長應對2014小升初新政
    都說「凡事起點很重要」,小升初與中考、高考並稱為中小學生的三大考試,也是莘莘學子求學之路的首次重大考驗。每年的小升初,從招生政策,到考查形式,總能使得無數學生、家長極度的關心和揪心。政策動向,全程掌握一般來講,就小升初招生政策的變化而言,對於公辦中學幾乎不會有明顯變化,民辦中學則相對「易動」。
  • 認清西方所謂通識教育的欺騙、毒害本質
    最近網上看到一些文章,宣揚西方所謂的通識教育。針對這個問題,特撰文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你單從字面上看,西方所謂的通識教育貌似非常美好;如果你能透過字面看到本質,真正想要你接受、想對你灌輸的是:通識教育,即自由教育,是對心靈的自由滋養,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自由地發揮個人潛質,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向。其他看似好的觀念、理念: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不為功利所累,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這些只是本質外面包上的糖衣。
  • 博雅雲課堂創始人兼CEO梅也:通識教育或將成基礎教育剛需產品
    北京商報訊(記者 蔣夢惟)11月27日,由北京商報社和北京品牌協會主辦、西街傳媒協辦的「尋找創新教育之美」:2020教育產業高峰論壇暨年度十大影響力品牌評選活動在京成功舉行多位來自創新教育領域內的創業CEO、專注於教育領域的投資人和教育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精英齊聚現場,共同探尋創新教育的發展新路徑,討論未來教育發展的全新可能性。在圓桌論壇環節,博雅雲課堂創始人兼CEO梅也提出,當前K12教育和大學教育還是存在脫節的現象,未來通識教育應該會成為中小學基礎教育的剛需。
  • 通識教育與大學的本質:與甘陽的一次對話
    [3]沒有這個學分的話,通識教育是無法做起來的。實際上,現在所有大學在推動通識教育時,主要應的還是教育部的這個要求。我覺得中國教育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很多事情是民間推動的。官方並沒有推動,但會默許,讓各個學校自己去摸索。官方長期沒有表態,甚至開會時從來用的也都是「文化素質教育」,而非「通識教育」,這大概持續了10年左右。
  • 販賣家長焦慮 「提前教學」禁令下培訓機構暑期班暗藏玄機
    家長二:想讓孩子小升初時進名校還有一名想讓孩子在小升初時進名校的家長說:「孩子成績在班裡不錯,五年來考試基本沒下過前三。從三年級起,我們一直給他報著課外提高班,老師授課內容會有幾何等方面的內容,但孩子學得並不吃力,我也覺得挺好。近幾年,小升初的政策連續變化,家長不管怎麼焦慮,該報的一個班都不敢停。」
  • 幼兒園階段即開始瘋狂培訓 誰製造了家長的教育焦慮
    王娟對記者說,「如果家長不想在孩子上小學一年級時出現焦慮心理,在孩子3歲左右就要開始努力。」楊樹波說,由於取消統一考試,而優質的教育資源又集中在少數學校,這些學校為了招收優質生源,開始嘗試獨立組織考試,或者設置各種招生條件。奧數的興盛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好學校」為了選拔生源,以奧數等證書作為招生條件。  「當前中國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在於,它在本質上排斥青少年的參與,是一種缺乏自由選擇權利的教育。
  • 甘陽教授|中學素質教育、大學招生、大學通識:如何關聯?
    甘陽,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教授中學素質教育、大學招生、大學通識:如何關聯?甘陽教授開幕致辭節選【編者按】:在開幕致辭中,甘陽教授指出,作為大學通識教育的身體力行者,他和許多大學老師對中學的素質教育有所保留。
  • 本周隨筆|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01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20w*12私立學校基礎教育+40w*4常青藤本科+60w*2商學院MBA) 不得不說,這篇文章所涉及的10個真相許多都是大學教育的基礎常識,但是作者把這些常識滲透到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 小升初,七年級了,家長更焦慮了,科目增多,政史地生提前背吧
    小升初,七年級了,家長你焦慮嗎? 科目增多,政史地生提前背吧!小升初考完了,很多家長跟不不知道接下來孩子該做什麼,有的加覺得報了銜接班就行了,有的家長覺得以後再說,初一其實和小學最大的區別不是難度二是內容,從語數外三門,到語數外政史地生七門功課的學習,內容上翻了一倍,但是時間卻沒有那麼充裕了。
  • ——「燒錢式」教育危害到底有多大?
    還有全國知名的「學而思」,在面臨小升初的家長看來,這家培訓機構每年4月舉行春季統測,其重要程度不亞於畢業考。南京市一些重點中學教師表示,並不是反對所有社會培訓班,但社會培訓教育要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各司其職,用於彌補個性化教育的短板,而非提前上完學校課程。寒門難出貴子,沒錢就別摻和?
  • 復旦重視通識教育 學生修滿3門通識課方能畢業
    復旦通識教育從一年向四年延伸    新學年,復旦大學通識教育體系建設又有新進展。記者昨天從該校獲悉,繼去年在大一年級推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之後,今年,復旦通識教育從大一向大學四年延伸。學校規定每個學生選修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學分,也從原來的2個學分上升到6個學分。
  • 教育專家議消除家長教育焦慮 讓孩子免於童年恐慌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作報告。 餘佔江 攝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不提作業母慈子孝,一提作業雞飛狗跳」「不給孩子報班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式家長的焦慮已經無處不在。
  • 教育專家議消除家長教育焦慮,讓孩子免於童年恐慌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作報告。 餘佔江 攝「不提作業母慈子孝,一提作業雞飛狗跳」「不給孩子報班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式家長的焦慮已經無處不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11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在13日舉行的家庭教育分論壇上,消除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成為與會者共識。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說,童年恐慌讓生命難以生長,甚至扭曲、毀滅。而兒童童年恐慌的背後是父母的恐慌,人們對教育的期望在增高,要給孩子最優質的教育,但對優質教育的理解有很多偏差。
  • 商業中心變身「超級學校」,誰在靠你的教育焦慮「吃飯」
    南京的一位家長任女士無奈地說:「別人換房子是改善,陪讀的家庭卻在改差。但是為了孩子的未來,蝸居一段時間是值得的。」不辭辛苦培訓、不惜人力陪讀、不惜成本擇校……專家認為,當下的教育焦慮固然來自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稀缺,但家長嚴重焦慮和畸形攀比的「心魔」背後確有利益推手。教育焦慮究竟為何愈演愈烈?誰在靠「吹大」你的焦慮「泡泡」牟利?新華社記者進行了調查。
  • 復旦通識教育向四年延伸 修滿3門通識課方能畢業
    新學年,復旦大學通識教育體系建設又有新進展。記者昨天從該校獲悉,繼去年在大一年級推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之後,今年,復旦通識教育從大一向大學四年延伸。學校規定每個學生選修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學分,也從原來的2個學分上升到6個學分。
  • 通識教育:清華學霸媽媽最提倡的教育理念,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模型2所展示的,就是通識教育的模型。(這些句子,幾乎囊括了整本書最核心的理念)所以,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是把人培養成一個完整的、人格成熟的人,學習成績,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完善人格的附屬品。而我們現在的教育,顯然是本末倒置了。曾經看過一個教育的紀錄片,裡面提到為什麼文藝復興時期出了那麼多集大成的「大家」?
  • 素質教育與自由教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的關係
    自由人被培養成為思索與追求美好人生的人,他們的教育既是非專門化的(unspecialized),也是非職業化的(unvocational),其目的是培養出一個對於自身、對於自身在社會和宇宙中的位置都有著全面的理解的完整的人」。也正因為這一概念的「歷史因素」,「現代民主社會」 中的一些美國人對自由教育頗有異見,更多的人則主張將本質的因素與非本質的因素相區分,將合理的精神應用於對所有人的教育。
  • 小升初的羅生門:一件之前從來沒有人說清楚的事情
    但是和其他領域不一樣的是,教育這個領域,很多人,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屁股是坐在哪的,甚至對「教育」這個凳子本身的形態是沒有想清楚的。比如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說法,叫做「小升初考試」。某著名高知論壇,在孩子教育板塊,有人義憤填膺的發帖「教育部門如果真的想減負,小升初就不允許考數學」,時間是2018年11月,離現在時點是比較近的。
  • 北青報:「教育焦慮」蔓延 亟須良藥根治
    「教育焦慮」其實早就存在,那些「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不僅充分利用校外時間給孩子補課,而且利用寒暑假給孩子補課,這些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焦慮顯而易見。如今,這種焦慮已經從城市蔓延到農村。   暑假本來是孩子放鬆、休養的時間,但這個暑假,無論是大城市還是縣城鄉鎮,都出現了「補課熱」。補課孩子的家長,既有農村農民也有北大清華畢業的「高知」。
  • 邦國教育|邦你學給小升初同學及家長總結的幾大關鍵點
    現在的教育,好像人人都是行家、專家,誰都可以指手畫腳!以至於老師反而好像成了外行!?如果您真正想讓您的孩子成才,那就好好支持配合老師的教育教學吧!一是在學習上小學的學習和初中的學習是不一樣的。小學的學習基本上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老師說幹啥就幹啥。初中不一樣了。初中你要慢慢學會自主學習,善於思考。不這樣,你就會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