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送|于成龍一身清廉正氣

2021-01-17 東營周刊

向上滑動閱覽

于成龍,字北溟,山西永寧人,為官二十多年,始終恪守清廉,至死不變,以其卓著業績、清廉品行名聞天下。

順治18年,于成龍被授為廣西羅城知縣。羅城偏處山隅,傳說北方人若去,「生還者十不一二」,親朋勸他莫往。他變賣了部分家產說:「吾此行決不以溫飽為志,誓不昧『天理良心』四字。」當時,羅城縣只有居民六家,草屋數間。縣衙院中長滿荒草,中堂皆為茅屋。于成龍從老家帶去的幾名壯僕,先後病死4人,剩下的大都棄他而去。但他「義不辭難」之志決不動搖,他堆土石為几案,在柱下支鍋做飯,與百姓有鹽同鹹,無鹽同淡。百姓常到衙門「環集問安」,婚喪之事也都與他商量。百姓見他清苦,便湊錢給他,他謝絕說:「我一個人在這裡生活,所需不多,還是把這些錢拿回去孝敬你們的父母吧。」于成龍從窮鄉僻壤調到商賈雲集、「遍地是錢」之地後,依然清廉自持。出任四川合州知州時,對地方上以土特產「孝敬上司」的陋習,一概革除。一次,上面依舊例要合州送魚,他說:「民膏脂竭矣。」上書據理力爭,使攤派得以免除。康熙17年(1678年),于成龍調任福建按察使,外國商船靠岸後,按慣例送他禮物,他一概擯斥。滿漢大臣們到了他的住處,僅有一隻竹箱、兩口鍋,文卷書冊數十束,此外卻無一物。在墨吏眾多的清代,于成龍的品格操守皎如星月。  康熙19年,他調任直隸(今河北)巡撫,立即上書皇帝說,將「以驅除貪吏,拯救生民為務」。當時,直隸「滿漢雜處,豪強兼併,白日殺人」。于成龍深知,身為官吏,光潔身自好還不夠,必須敢於剷除邪惡。他先後逮捕旗丁沈順、太監張進升及強盜惡賊數名,皆繩之以法,康熙褒獎他為「清官第一」。

康熙22年,68歲的于成龍病死在江南、江西總督任上.臨終前,私人財物只有一襲綈袍,幾罐粗米鹽豉。百姓聞其死訊罷市祭奠,家家繪像供奉。康熙帝贊其賢能,親賜諡號「清端」。

「清風勁起黃河口」

東營市紀委監委

網站

相關焦點

  • 雲南日報評論員:一身正氣永葆清廉本色
    「敬」的是「老縣長」一身清風正氣,「畏」的是「老縣長」非常堅持原則。做人為官正直清廉,高德榮以共產黨員永不變質的精神追求和政治本色,在百姓心中樹立了極高威望,贏得了群眾的愛戴信任。 從獨龍江往外走一點,或許就離繁華和舒適更近一點。
  • 人民日報:讓清風正氣溢滿人間
    人們嚮往「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水」「清澈蔚藍的天空」,更期盼梅花清香滿神州,嚮往清廉的風尚、清爽的交往、清新的社會環境。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重拳反腐敗、糾「四風」,激濁揚清,使清廉、清爽、清新成為一種返璞歸真的新境界,一種觸手可及的新感覺,一種生機勃發的新氣象。
  • 四川綿竹:清廉進影院 清風在身邊
    清廉建設不停步,清風正氣滿綿竹;清廉綿竹,你我同行……在四川省綿竹市中影百譽影城,一張張醒目的清廉綿竹建設的圖片呈現在觀眾眼前,讓大家眼前為之一亮。為進一步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有效拓展清廉文化宣傳教育陣地,綿竹市紀委監委把清廉文化的推廣與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結合起來,依託電影文化資源,與市內電影院合作,在電影放映前大屏滾動播放清廉文化宣傳圖片,讓清廉文化輕輕走到群眾身邊,引導群眾共同參與清廉建設,積極營造濃厚的清廉文化氛圍。
  • 揚虞舜清風 建清廉上虞
    「揚虞舜清風  建清廉上虞」書畫展示活動由區紀委、區機關黨工委和區文聯主辦。上虞區紀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希望通過此次活動,以清風入懷的方式傳播廉潔文化,弘揚社會新風正氣,以文化人,推動形成「以清為美、以廉為榮」的社會風尚,營造崇清尚廉的社會氛圍。
  • 【清風堂】一身正氣無紫綬 兩袖清風添新丘
    【清風堂】一身正氣無紫綬 兩袖清風添新丘 2020-07-10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南啟動「清風正氣 從家出發」家庭助廉活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綠揚  5月7日,記者獲悉,省紀委監委、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委直屬機關工委、省婦聯日前聯合印發通知,決定在全省開展「清風正氣 從家出發」家庭助廉活動。
  • 河北正定蘇天爵:「元代包公」一身正氣,清風傳世
    「元代包公」蘇天爵:一身正氣 清風傳世秦腔《白玉鈿》形象地刻畫了這樣一位欽差大臣:他秉公執法,不徇私情,懲治各類貪官汙吏;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杜絕種種的請託賄賂。他就是一代廉吏蘇天爵。子承父志 清廉門風蘇天爵的為官操行深受其父蘇志道的影響。蘇志道捨己為國、孜孜不倦的為官品格為蘇天爵樹立了榜樣和模範,後人評價:「蘇氏兩代,清廉門風。子繼父德,一脈相承。」蘇志道一生為官清廉奉公,勤勤懇懇。元延祐三年 (1316年)冬,嶺北行省和林地區遭遇罕見的雪災,百姓生活困頓。
  • 【津玉良言】樹清風·尚清廉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和市紀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精神,大力弘揚廉潔文化,涵養清風正氣,引導廣大黨員幹部自覺增強廉潔從政從教意識,不斷提升校高校校園廉潔文化的建設水平。
  • 【鐵紀清風護航開封高質量發展(四)】清風勁吹正氣揚
    近年來,市紀委監委高度重視挖掘本地廉政文化資源,開展了富有特色的黨風廉政宣傳教育,寓廉於文、以文化人,特別是今年以來,市紀委監委持續擦亮廉政文化經典品牌、著力推進廉政文化陣地建設、不斷營造廉政文化濃厚氛圍,通過大力倡樹廉政文化,既教育黨員幹部,又凝聚社會共識,為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營造了清風浩蕩、正氣充盈的良好政治生態。
  • 清朝總督真實形象:李鴻章氣宇軒昂,林則徐一身正氣!
    清朝總督真實形象:李鴻章氣宇軒昂,林則徐一身正氣! 清朝總督真實形象:李鴻章氣宇軒昂,林則徐一身正氣!李鴻章曾任直隸總督20餘年,發展洋務強化淮系勢力。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
  • 半鴨知縣于成龍
    半鴨知縣古來殊,為政清廉舉世無。   倘使官員皆若是,黎民安泰樂斯乎。   這首詩說的是一代名臣于成龍的故事。于成龍,字北溟,號於山,山西呂梁人。康熙稱他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乾隆題御書「清風是式。」他清正為官二十多年,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對得起天地,對得起自己的良知,對得起百姓,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如同一股清流,卓然於世。
  • 大器晚成,天下第一清廉——于成龍
    這樣的話呢咱們就來說一下古代時候的于成龍,說到這裡的呢,想必有些讀者是比較熟悉這個人的吧,因為現在電視上面正在熱播的也是有《于成龍》這部電視的。于成龍是古代清朝時候的一位有名的官,于成龍還曾被康熙皇帝譽名為當時的天下第一清廉。
  • 千年古城揚「清風」塑生態:「詩」裡行間透清廉
    項菁 攝中新網紹興9月18日電(項菁)中國詩歌史上,蘊藏著不少廉潔、清風的韻律,有「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的自省,也有「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的篤定。「詩歌是中國文學瑰寶,清廉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兩者已纏綿數千年。」
  • 「兩袖清風」為何被用來形容為官清廉?
    為什麼要把清廉和人的袖子聯繫起來?「兩袖清風」,字面意思很好理解,《辭海》解釋為「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然而,如果追根溯源,無論是「做官廉潔」還是「窮得一無所有」,都不是其本義。「兩袖清風」本義為衣袖迎風擺動,姿態飄逸的樣子。
  • 原娟觀電視劇《于成龍》有感:襟懷坦蕩,天地自闊
    他出仕至終,一身清廉,死後「蕭然官舍,擔石無存」;他身正不懼影歪,清風傲骨,襟懷坦蕩,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讚譽。從廣西羅城知縣、四川合州知州,一路升遷直至直隸巡撫、兩江總督兼兵部尚書,期間三獲卓異,從七品縣令到二品巡撫、一品大員,于成龍可謂是平步青雲。而這一切所獲,都是于成龍置生死於不顧,嘔心瀝血,勤勉執政取得的佳績。
  • 做人有正氣,心中有底氣!做人,要養一身浩然正氣(深度好文)
    正能量:做人有正氣,心中有底氣!做人,要養一身浩然正氣什麼是做人的浩然正氣?做人,如果你能養一身浩然正氣,那麼邪氣就無法侵蝕你的身心,自然,你的心中也不會有什麼陰霾,正如蘇東坡詞中所說: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也如一位哲人所說:正氣長存,則清風浩蕩,乾坤朗朗。古之成大器者,即使面對世間重重的邪惡,即使周遭都是黑暗,心中也有大氣象,也能保持內心的浩然正氣,也因此而獲得了人生大成,成就一番令後人稱頌的大事業。
  • 建湖:以文化人涵養清風正氣
    建湖:以文化人涵養清風正氣 2021-01-04 15: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頌清廉 揚正氣」,來聽三位優秀黨員民警的深情朗誦
    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弘揚清風正氣,傳遞清廉聲音,營造機關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市委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舉辦「頌清廉 揚正氣」機關朗讀大賽。 我局優選送了三件作品參賽 由三位優秀黨員民警深情朗誦 讓我們來一聽為快吧!
  • 【廉政建設】清廉之風入村來 固安縣柳泉鎮打造廉政文化示範街
    【廉政建設】清廉之風入村來 固安縣柳泉鎮打造廉政文化示範街 2020-08-28 1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
    于成龍山西永州(今離石)人,先後在廣西、四川、湖北、福建、河北、江西、江蘇等地為官二十多年,從一個普通縣令到封疆大吏、兩江總督,地位越來越高,權力越來越大,條件越來越好,但為官清廉的操守始終不變。愛民。于成龍為官之初,就立下誓言,秉持「天理良心」,為百姓辦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