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朋友問我,越南文化與中國文化最相近,但為什麼越南街頭看不到饅頭,卻滿街都是麵包?我們今天就來聊聊越南麵包的奇蹟。
越南麵包又叫越式法包或越式三明治,是具有明顯東南亞特色的法式麵包,越南人叫它 Bánh Mì,直譯是麵包的意思。雖然在國際上常被當成越南特色菜,但此食品廣泛流行於前法屬印度支那等地區,在越南、柬埔寨、寮國均為日常食品。
製作該麵包時,除了用麵粉外,亦會加入米粉,質感相對較脆。越式三明治最大的特色在於,越南人有時會將米粉與麵粉加在一起,讓麵包口感更鬆軟,與口感偏硬的法式長棍麵包不同,也更能塞進豐富餡料。
越南麵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越南為法國殖民地的130年前。在此期間,法國人喜歡吃自己的食物。因此,他們帶來了諸如小麥之類的東西來製作麵包、奶酪、咖啡等產品。越南廚師學法國人製作麵包,改進做法,加上了越南特有的食物,使其更加符合越南食客的口味和經濟條件。到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越南夾肉麵包開始流行於平民。從西貢,夾肉麵包逐步進入越南全國,處處都有,而麵包的風味也因地而異。
想像一下,大口咬下外脆內軟的麵包,緊接而來的厚實肉片、爽脆黃瓜及各式蔬菜,伴隨鹹香醬汁的溼潤溫醇,原本熱得讓人汗流浹背的天氣,此時此刻似乎都與你無關。這,就是越式三明治。
美國飲食作家 Andrea Nguyen 曾盛讚:越南料理結合了東南亞及西方的元素,而越式三明治正是其中的完美代表。對切的麵包夾烤肉、自製肉糜、火腿、肉凍、醃蘿蔔、辣椒及香菜等,最後淋上美極鮮味露(Maggi Sauce)及美乃滋,鹹辣香甜等各種滋味在嘴裡流竄,多層次的清爽正是越南飲食的特色。
雖然 19 世紀中晚期越南就已是法國的殖民地,不過越式三明治卻是 1950 年代才漸漸發展起來。起初,這道菜只見於路邊攤,當時的有錢人怕染上疾病,並不喜歡到路邊攤吃飯,所以比起它的美味,更多人對它的印象是窮人的食物,便宜又能飽餐而已。1975 年越戰結束,不少越南人逃離祖國,越式料理跟著被帶往世界各地。
1980 年,逃往美國的越南難民 Lê Vn Bá 與他的兒子開始在一間電腦廠前,以餐車的形式販售越食,越式三明治便是菜單的其中一道。沒過多久,他們的料理就受到當地勞工及學生的注目。
1983 年,他們創立餐飲公司 Lee Bros. Foodservices, Inc.,至今在加州北部與超過500輛餐車配合,提供餐飲服務,更於去年進軍國際,臺灣是他們海外分店的第一站。
牛津字典於 2011 年納入Bánh Mì一詞。現在,從越南、美國、墨西哥、英國、日本到臺灣,都能見到越式三明治的身影,美國食品公司 Hodo Soy tofu 的執行董事長Minh Tsai認為,正因其物美價廉,才如此受到歡迎。在世界各地大放異彩的它,不再是貧窮的代表,反而成為食客眼中,親切又美味的美味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