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城商廈走到五燈坡,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香味飄溢的食街,找到一家熟悉的粉店,點上一碗牛腩粉,配上牛巴,肉蛋,久違的香味,熟悉的味道,熱氣騰騰的湯水,飄著蔥花的點綴,一下子掀起我味蕾的興奮,狼吞虎咽的幹起來,美美的吃上一頓。是啊!無論是經過多少春夏秋冬,都無法忘懷牛腩粉的味道,哪怕是離得久了,走的遠了,吃遍了東南西北,也都始終惦記著玉林的牛腩粉。
玉林特色粉很多,數得上名字的有幾十種:涼拌粉,卷粉,溼粉、箥箕粉、石磨粉、腸粉,鍘鍘粉、螺絲粉、生料粉......在每一個玉林人的心目中,每一種粉都是最難忘的美食,是家鄉的味道,而牛腩粉的煮法也與一般煮法不同。要選用上好白粘米製作的細米粉;待鍋中水沸才投入,邊煮邊攪動,待煮到粉條輕拉即斷時,撈起,經清水浸洗,撈起晾乾待用;用時只需在沸水中燙熱,撈置碗中,加上牛腩及原汁即可食用。玉林牛腩粉是著名的傳統風味食品。因以調製好的熟牛腩做佐料而得名,隨著玉林的名氣越來越響亮,玉林牛腩粉也名揚天下....
俗話說千州萬州不如鬱林州,這食在玉州,的確不是虛言,牛腩的做法非常考究,將牛腩洗淨血汙,放入鍋中煮三十分鐘,撈起切成小塊,放入調料醃製。將蔥頭、姜塊、蒜頭放入油鍋中炒香,下牛腩塊並將香袋(裝有蒜頭、沙姜、魚尾、桂皮、川椒、小茴、八角、甘草、草果、陳皮、蟲蛻、胡椒粉、丁香等配料的紗布袋)置於其中,放入牛骨湯。燜三至四小時,再將原湯倒入煮沸,並加入味精等。製作雖然簡單,卻凝聚了很高的廚藝水平,入口時沒有一絲異味,滿口都是牛料的濃香,每塊牛腩中牛肉的部分軟硬程度剛好,而腩的部分則入口即化,美味至極,絕對食過返尋味,外地人一嘗,也會畢生難忘此味。我有一廣東朋友,每次出差到了玉林都不說一句話,下了車臉色鐵青鐵青的,好像發生了什麼事情,只有一頭鑽進粉店,兩大碗牛腩粉,嘟嚕嘟嚕的下肚,才開始說話了:「正嘢、正嘢、味道真系正」,整個人又活血滿滿滴,呵呵,好像沒有這碗牛腩粉都不能轉活過來。
以前振林賓館對面這家牛腩粉的老闆是一個善良的曾叔,由於味道好,所以生意也特別好。我經常去吃也成為了熟客,有時也趁閒嘮嗑幾句,知道他己經幾代人做牛腩粉生意了,都是手工活,起早貪黑、非常的累人,但祖傳的秘方不能丟,就一直的堅持著,因為鋪面正街頭,每個月的租金稅收都不少,只能拼命幹,都是半夜起來忙活,再忙到下一個半夜才換人休息,在玉林做飲食的大抵如此辛勞,從這一方面也能見證玉林人的勤勞敬業,真是不知蒼桑苦,誰知其中味......
曾叔的善良也值得稱道,記得有一天傍晚我也在吃著粉,一對貌似討飯的母女站在攤位邊,眼睛直勾勾看著食客吃粉,嘴巴顫吞口水,腿卻邁不動,曾叔好像看出了什麼端倪……走過來叫她們坐下,卻不敢,曾叔濃濃的玉林話口音,告訴她們這是送的,不收錢的,放心吃.....看著她們小心奕奕地坐下,無限感激夾粉的鏡頭,內心剎時翻起波瀾:為曾叔的真心幫助,為玉城人特有的善良,為他們感恩的淚光,這麼多年過去了,那母女早己遠去,那鏡頭仿佛定格,但那溫暖依然清晰,定格著街頭的牛腩粉,定格著那個不能忘卻的黃昏,遠去他鄉的母女一定不會忘記這牛腩粉的味道,不會忘卻曾叔熱心衷腸的善意,不會忘卻小城中的動人故事.....
好東西一定是有記憶的,值得追尋的,一碗曖暖的牛腩粉吃下,讓人沒有了飢餓,忘卻了愁緒,讓我在芸芸世界找回舌尖的記憶,那記憶溫暖著我。而今這家老店經過了改造,環境也有了傳統中式風格,乾淨明亮的窗口,也吸引著行人一把又一把走進牛腩粉店,玉林的牛腩粉得到了傳承,政府也鼓勵地方特色飲食發揚光大,一代代的傳承下去,把善良也傳遞下去,讓美食與美德傳承下去,這才是中華文化的根。聊以為記,一碗粉引出一番感慨,諸君莫笑,酸楚自為樂,甘甜由筆生。願喜歡者多吃幾碗牛腩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