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客,一個蒙上厚重歲月之塵的詞語,我卻一直難以忘懷!

2020-12-08 生活第一線

提起麥客,現在農村的90後、00後們根本不會知道,更別說城市青年了。麥客,通俗說就是專門以收割麥子為手段掙錢的臨時工。麥客一詞最早出現於我國明清的文獻資料,曾廣泛活躍於陝甘寧。鐮刀,草帽,乾糧袋,三五成群,麥客,曾是時代長河裡一道不很亮麗,但也不乏活躍的風景線,是一個時代的特殊標記。麥客,其實是最早打工的農民工群體。近代麥客的興盛期出現在生產隊全面解體,農業迎來自己的繁榮期之時。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農村土地開始包產到戶,農民從集體經濟的束縛中徹底解脫了出來,不再吃清湯寡水的「大鍋飯」,擁有了土地自主經營權的農民,幹勁空前的高漲,科學規劃,精耕細作,起早貪黑,同樣的土地,糧食產量竟比生產隊時高出了兩三倍。大家都知道,麥黃六月是龍口奪食,但那時候還沒有收割機,割麥子全靠人工,為了做到顆粒安全歸倉,避免冰雹等自然災害對農作物的侵害,人們開始僱傭人收割麥子,這樣,一度沉寂了的麥客就再次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

我的父親曾是一名名副其實的麥客,每年的農曆五月中旬左右,父親就和村裡的一群壯漢扛著鐮刀,去了麥子成熟比較早的陝西鹹陽,寶雞一代「趕場」(「趕場」,就是割麥子掙錢的習慣叫法)。八百裡秦川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因此麥子長得特別茂盛。父親回憶,他們那時候一個人一天能割兩畝左右,每畝單價是4元上下,弄好了一天能掙10元左右,那時候10塊錢就是一個不小的數目,會讓人羨慕不已。但割麥子越往後季,價錢會越低,這是人所共知的規律。因此,麥客都會賣命地抓住剛開鐮時候的那段日子,掙得多啊!

「趕場」雖然辛苦,但「趕場」一回,一家人一年的開銷基本就差不多了。因為麥客父親的付出,我家那幾年手頭並未感到特別緊張,家裡的第一臺收音機就是父親「趕場」回來花三十元錢買的,那是我家的第一臺家用電器,至今被當做古董收藏著!

當麥客不僅需要手腳麻利,還必須要有一副鋼鐵般的好身板。「趕場」一回,麥客們都要掉一層皮。割麥時候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早晚天氣涼快,他們起得比公雞早,收工時天黑得三米之外認不得人。為了趕進度,麥客的飯都是送到麥地裡吃的,吃飯時狼吞虎咽,放下飯碗,蹭蹭磨幾下鐮刀,立馬就又幹起來了。衣服髒了抽空在麥地邊的水渠裡搓幾把,一袋煙的功夫就幹了,在身上了。

因為割麥是重體力活,消化快,麥客的飯量大的讓陝西人都吃驚。不過,那時候飯可以隨便吃,都能吃飽!

從西安附近開鐮,一路「掃蕩」到鹹陽,到寶雞,當他們把夏天趕到天水以西的時候,家裡的麥子正好熟透。這樣,他們的一季麥客就圓滿結束了!第二年,他們又會扛起鋒利的鐮刀,候鳥一樣準時出發,繼續他們的老本行。那幾年麥客父親和他的夥伴與陝西人民接下了深厚的友誼,第一年的麥子尚未收割完畢,第二年的「合同」就已經籤訂下來了!

後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出現了大型收割機,麥客父親就不再「趕場」去了。再則,因為自家承包的土地種植了大面積的中藥材,都需精耕細作,二十多畝地裡的活也夠他和母親忙活了。當說起當麥客的經歷,父親總是滔滔不絕,仿佛那是他一生裡最值得驕傲的事情!

三十多年過去了,當年不知什麼叫疲倦的麥客父親,已經臨近古稀,「麥客」這個詞,也早已經蒙上厚重的歲月之塵,但卻一直被我銘記著,怎麼也難以忘懷!

相關焦點

  • 組圖:知青,難以忘懷的歲月
    而開發北大荒的這段時光,也成為這些知青們終身難以忘懷的歲月。翁乃強於1968年開始,跟隨知情到達北大荒報導他們的生活,拍攝了大量的彩色和黑白圖片。 1968年,北大荒知青正在乘船到達定居點。「早請示,晚匯報」的一個重要形式,就是早晨一起來,向毛主席請示當天的工作;晚上向毛主席匯報一天的活動。這當然不是直接向毛主席請示匯報,而是對著毛主席畫像或雕像,或對著「紅寶書」。
  • 趙奇奇| 中國最後一批麥客
    麥客《腳步》在50分鐘的時間裡講述了中國人與食物的遷徙與演變。卻唯獨用一個章節沒有介紹美食與製造工藝,而是講述了一個特殊的群體——麥客。他們不是美食的製作人,卻有見證國民糧食根基演變的厚重。而做為麥客,他們在每年的六月到八月;奔走在大中國的西北,在黃土高原上最焦灼的烈日下,他們腰纏衣服,頭系毛巾,光著膀子,為僱主放到一片又一片金色的麥浪,再從南到北一步一步回到故土。70年代的麥客中有一類特殊的群體---回回,在位於陝甘交界處,縣裡住著不少回族人。回族大多聚居在更北的高寒山地,漢民們習慣稱他們為「回回」。他們成年在外遊走,種土豆,販辣椒,而且還個個是割麥的好手。
  • 麥客遠行(泥土芬芳)
    麥田邊,一位年紀比我父親大的人問我父親,他身後站著一個比我大不了幾歲的男娃。從頭戴的草帽、腰間別的羊肚子毛巾可以輕易看出,倆人是塬上來的父子麥客。父親搖搖頭,說不用。那父子倆走了。割麥,在我的記憶中是天下最苦最累的活兒了。上頂日頭、下弓腰,一手將麥稈壓斜,一手揮鐮往懷裡收刃。腰疼!「你碎娃還有啥腰?」麥芒扎人!「幹慣皮硬了就不怕扎了!」不到半晌,我累得一屁股坐地上。
  • 【讀者投稿】麥客
    韓城傳媒網民生/社會/時訊/熱點關注麥客雨蕭天空中,長途遷徙的候鳥隨著氣候的變化南來北往。曾經的麥客,也是關中平原的一道風景,嗅著麥香而來,又乘麥浪而去。他們背著鐮刀和乾糧,順著麥黃一路趕來,又隨著麥茬一路走去,這些看上去黝黑乾瘦、身體精壯有力的漢子被稱為麥客。關中平原的麥客,以甘肅寧夏的農人為主。他們從東邊收割過一茬莊稼,來到村莊,找一處陰涼焦急地等著僱主,有的熟客一撞見原先僱主,趕緊搭訕,在夥伴們豔羨的目光中跟著走了,剩下的人越少,等待就會漫長而焦急。麥客收割麥子,不單純有技巧,而且還要有力氣。
  • 麥客.賣客(微小說)
    麥客.賣客(微小說)作者:馬桂明原創作品莫搬運看看即可。當。扎著白色頭巾的『麥客』出現的時候,金燦燦的帶著金芒的麥穗兒,已經彎彎著青黃色的腰杆兒,靜靜的等著。左手挽著青黃不能太過於黃色的脆脆的空心的麥杆兒,攏住簇簇的柔韌不能太脆皮的杆兒,右手的鋒白鐮刀、貼著蒙蒙的地、回側身的『嚓嚓』地割——圓鼓鼓的細長穗粒偶然的掉落——搶,農忙!槍,豐收!搶碗裡麵條條的香!
  • 以《麥客》為例 NHK怎樣記錄中國?
    劉慶雲在侯登科的《麥客》裡找到了老麥客。在第一稿策劃案中,劉慶雲沒能回答這個問題,無論是老麥客還是鐵麥客,都只不過還是一個名詞。鐵麥客還好說,劉慶雲大概知道去哪兒找,但老麥客呢?上哪裡去尋找老麥客?那時候,劉慶雲主要時間都在日本,回國次數少,要去一趟西北就更難。事情就此擱置下來。兩三年後,終於等到了時機。在回國拍攝一個片子時,劉慶雲去到北京西單圖書大廈。在這裡,他發現了西安攝影家侯登科的攝影集:《麥客》。
  • 日本紀錄片《麥客》:NHK怎樣記錄中國?
    當時網際網路上關於老麥客、鐵麥客的資訊都很少。劉慶雲覺得應該把麥客記錄下來:「初衷是一種震撼,農村的變化實在太大了。我希望把中國最新的變化表現出來。」在第一稿策劃案中,劉慶雲沒能回答這個問題,無論是老麥客還是鐵麥客,都只不過還是一個名詞。鐵麥客還好說,劉慶雲大概知道去哪兒找,但老麥客呢?上哪裡去尋找老麥客?那時候,劉慶雲主要時間都在日本,回國次數少,要去一趟西北就更難。事情就此擱置下來。兩三年後,終於等到了時機。在回國拍攝一個片子時,劉慶雲去到北京西單圖書大廈。在這裡,他發現了西安攝影家侯登科的攝影集:《麥客》。
  • 心中的女神,動情的演繹,令人難以忘懷,朱琳15張經典劇照欣賞
    歲月未曾更改她天生的美麗,生活和閱歷更為她增添了優雅和自信。圖為朱琳在《下輩子做你的女人》中的經典劇照。圖為朱琳在《駱駝草》中的劇照,令人難以忘懷。她在老版《西遊記》中扮演女兒國國王,表演得纏綿如水,她的表演以樸素、自然、真實而著稱。如今,60多歲的朱琳,站在人堆裡,依然是亮點。
  • 那些令人難以忘懷的武俠劇
    每個武俠迷心裡總有幾部武俠劇難以忘懷看看80、90後的童年記憶哪個最是你的菜?這部劇無論是演員,劇情,配樂都得到了金庸本人的認可永遠無辜溫和的無忌各具特色的四美造型也在當時引領了一波潮流3張智霖/李亞鵬 《射鵰英雄傳》「03版和94版,我真的沒法選!」
  • 有一種職業叫 「麥客」:每到麥收季節,他們便走出家門
    「麥客」是我國地處黃土高原的陝、甘、寧三區特有的現象,尤其陝西關中居多,已經延續了近百年歷史。每到麥收季節,"麥客"們便走出家門,開始他們的「趕場」生活。麥客究竟在黃土高原上形成了多少年代,已無據可查;所能知道的只是,麥客作為黃土高原上特有的"生態現象",猶如候鳥一般遷徙勞作,卻已經很多年了。每年6月前後,關中小麥就陸續黃熟了,金燦燦的,如一片海。有風送過,麥浪滾滾。鄉民們忙活起來了。那時候還少有聯合收割機,全家老少齊上陣,人手還是緊張。於是,麥客就來了,一批批的。
  • 江青到底有多愛毛主席,臨終前說了一句話,一直難以忘懷
    江青到底有多愛毛主席, 臨終前說了一句話,一直難以忘懷我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國家領袖毛主席,領導著貧窮百姓進行革命,趕走日本侵略者,成立了新中國。毛主席的事業可謂非常成功,但是感情生活卻不是特別順利。毛主席一生有過四任妻子,羅一秀、楊開慧、賀子珍、江青。其中對毛主席影響最大的要數江青了。
  • 蘇州「弇山園」——被歲月浸染出來的厚重和從容
    蘇州「弇山園」——被歲月浸染出來的厚重和從容在蘇州待了這幾個月,也漸漸覺得自己對著片土地的熱愛和眷戀,雖不至於像本地人離開家鄉那樣難捨難分,但到底內心還是對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滿了回憶和不舍。另外在蘇州的這些日子裡,我還對一個詞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想法,這個詞語就是——遊園。蘇州這個城市的園林景觀實在是首屈一指的豐富和美麗,因此蘇州也被稱為「園林城市」,這裡的無論哪一個普通的園林景觀單拿出來都是一個可以刊登在教科書上的佳作和經典,也許在這樣的環境中浸染的久了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關於這種對於園林景觀的獨特情感,才能對這片土地和這個城市產生深深的眷戀和喜愛。
  • 深圳麥客存儲科技有限公司
    經過多年時間的不斷研發及投入,隨著關鍵技術的突破,在區塊鏈分布式數據存儲、伺服器的自主研發、生產、銷售、集成化管理及IDC數據中心的建設營運等方面已形成完整、成熟的產業鏈,並在經營模式及盈利模式上進行不斷的創新和實踐,且分布式存儲伺服器包括關鍵零部件,均擁有完全的智慧財產權。
  • 我今生唯一的愛人,此生就此別過了,難以忘懷
    上午在單位累了一個早上,寫病毒採樣管,寫包裝袋,準備病毒採樣的物質,明天要給幾個看守所、拘留所、戒毒所的工作人員採集咽拭子做核酸檢測,他們十天換一次班,每換一次班,我們都要給進去上班的工作人員採集咽拭子做核酸檢測。
  • 「麥客」馬萬全和漸行漸遠的「收割季」
    因為在熱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中,他是一個特殊群體「麥客」的代表。每年麥熟時節,「麥客」們便帶上鐮刀,外出替人收割麥子,換取收入。   上世紀90年代,日本製片人劉慶雲無意中看到一本名為《麥客》的攝影集,裡面一位淳樸堅毅的麥客觸動了他。他輾轉找到了這名麥客馬萬全,全程跟拍了他從湊路費到河南割麥的過程,並展示了以一把鐮刀為工具的「老麥客」和聯合收割機「鐵麥客」的時代衝突。
  • 麥收時節聊「麥客」,遠去的身影記憶深
    前些天,我寫了一篇關於我們當地夏收的文章。過後,總還覺得有些意猶未盡。今天又拿起筆來,再一次將往事梳理,寫一寫我記憶中的「麥客」。為了詳寫「麥客」,我查閱了一下資料。我看到著名作家殷謙指出:「麥客」與「刀客」如出一脈。前者是陝、甘、寧一些地區的農民在麥收時節,外出替別人收麥子,俗稱「趕麥場」,猶如民工;後者乃是關中武者替別人看家護院,猶如保鏢。」
  • 乾隆皇帝的試婚宮女是誰,為何乾隆皇帝難以忘懷呢?
    乾隆皇帝最愛的女人不是富察皇后,更不是令妃魏瓔珞,而是一個試婚格格。那麼,乾隆皇帝的這個試婚格格到底是誰,為什麼乾隆皇帝會對她難以忘懷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從歷史的蛛絲馬跡中探究一二。試婚格格,聽起來感覺高大上,實際上也就是一個高級點的宮女,她的職位比較特殊,在皇家,負責皇子們的生理啟蒙老師,也可以說古代的生物老師。試婚格格這個生理啟蒙老師可不簡單,不僅負責理論教學,還要理論結合實際,是一個具有實戰經驗的老師。乾隆皇帝的這位憫哲皇貴妃就是乾隆的第一任生理啟蒙老師,也可以說就是乾隆皇帝人生第一個女人。
  • 麥客:做有價值的產品
    團隊方面,麥客的創始人李卉,本碩都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在研究生期間開始做外包項目,曾經給很多大公司做企業管理系統,後來自己創業做了麥客CRM這款產品。目前麥客整個團隊有20多人。麥客CRM的整個邏輯是圍繞著市場營銷行為而來的,從各種線上或者線下的市場活動開始,吸引人氣,從而自動獲取到潛在的客戶群,然後通過持續營銷的行為(活動、郵件和簡訊)促進低值客戶到高值客戶的轉化,生成出大數量級的客戶中,價值更高的那一小部分,然後在這一小部分人身上去投入銷售成本。痛點解決方面,麥客1.0解決了「信息收集和管理」這個痛點,是一款重新定義信息收集的產品。
  • 麥客存儲再啟銷售伺服器算力被一搶而空!
    由於疫情影響和國家新基建戰略的實施,存儲類硬體價格持續走俏,市場存量變少,採購難度加劇,麥客存儲掌握的存儲伺服器不足,麥客存儲堅持不超售,堅持誠信為本,在5月9日就停止了存儲伺服器和伺服器集群的銷售。此次開售,市場和客戶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對麥客存儲的信任與支持。
  • 《麥收時節·雙行線》第一篇《最後的麥客》
    李新建:當時我那臺配的發動機是4105,等於60馬力的車,現在120馬力的都出來了,發動機大了一倍。所以老的、幹得慢的直接就淘汰不用了。    李新建在2010年賣掉收割機,買了一輛鏟車,替工地幹活,家裡的五畝半土地,去年承包給合作社,一家人算是徹底脫離了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