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橋通子:日本七寶燒與中國景泰藍的三大區別
景泰藍傳自於西方,至今已有700餘年,其中,自誕生以來的600年間一直為宮廷御用之物,從未走出過皇宮,特別在明代景泰年間,景泰皇帝對景泰藍極端鍾愛,所有御用陳設無不用景泰藍製作,被稱為「天下一絕」。無獨有偶,一種與景泰藍相似的器物悄然出現,這就是在日本被奉為「無國上品」的七寶燒。
「天下一絕」景泰藍
景泰藍,中國的著名特種工藝品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又名「琺藍」、「琺瑯」,別名「銅胎掐絲琺瑯」。「銅胎掐絲琺瑯」,顧名思義,是指在銅胎上,用細薄的扁銅絲掐成花樣,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瑯釉彩,經過反覆燒制、鍍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爍目的琺瑯器皿。自元代從西亞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本身帶著伊斯蘭教藝術繁複綿密、蟠曲虯結、極重線條和設色的裝飾性特點。但是到了明代,工藝臻至成熟,不僅制胎巧奪天工,器型豐富多樣,釉色更是變幻萬端,在早期的寶石藍、菜玉綠、雞血紅、車渠白之上,又新添了葡萄紫、翠藍和玫瑰色,觀之愈加純淨透亮,泛出晶瑩可愛的寶石光澤。清代掐絲琺瑯技藝較之前朝已有長足的進步,其一大特點是體量宏偉,器型已從小巧物什,擴大到了日用家具,如今到故宮走一圈,幾乎各個殿廳裡都放著大而醒目的景泰藍擺件。
依據在製作過程中具體加工工藝的不同,琺瑯可分為掐絲琺瑯器、鏨胎琺瑯器、畫琺瑯器和透明琺瑯器等幾個品種。在中國,琺瑯器的主要品種有兩類,一是源自波斯的銅胎掐絲琺瑯,約在蒙元時期傳至中國,明代開始大量燒制,並於景泰年間達到了一個高峰,在此期間,琺瑯器的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所以後世稱其為「景泰藍」。此後,景泰藍就成了銅胎掐絲琺瑯器的代稱。另一種是來自歐洲的畫琺瑯工藝,它在清康熙年間始傳入中國。
景泰藍製作工藝繁複,有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十餘道主要工序,如果連小的工序也算上,一件製品要經過108道工序,且全部用手工精製而成。其中,最考驗功力的是掐絲與點藍。
「無國上品」七寶燒
七寶燒是日語中對金屬琺瑯器的稱謂。因其燒制工藝源於中國的景泰藍,故又有「日本的景泰藍」之稱。16世紀末(即日本慶長年間),日本工藝美術家及其工匠們,在模仿學習製作中國「景泰藍」(琺瑯器)工藝品(明代萬曆年間創製)中,於不經意間竟然製造出屬於具有自己民族風格並被其命名為「七寶燒」的藝術品。七寶燒作為日本特有的傳統藝術,從創製之初,即體現出其獨特魅力:它以金屬為胎,表面裝飾以石英為主要原料並配合其他顏料燒制而成;其具有器形規整、胎骨輕薄、釉料細膩、色澤明快、璀璨華麗、紋樣典雅、線條纖細等諸多特徵。
七寶燒按其工藝製作方法的不同,主要分為有線七寶燒和無線七寶燒兩種;伴隨其製作工藝的不斷發展,近現代又產生出了透明七寶、省胎七寶、透胎七寶、盛上七寶和罩釉七寶等。在數種七寶燒工藝品中,其以有線七寶製作最為複雜而考究,故此也最顯其珍貴性。有線七寶燒為一種掐絲琺瑯,是以銅或銀為胎,用金屬細絲製成各種圖案紋樣,再施以石英及其他顏料,遂經燒制而成,類似中國的景泰藍,但日本在工料和琺瑯用料上又有其自身特點。無線七寶燒為畫法琅的一種,它是用琺瑯直接塗畫在金屬胎上,經過燒制後顯色,富有畫繪的特色,類似於中國的畫琺瑯。不過日本的無線七寶燒骨胎較薄,釉面平滑,有玻璃光澤感。
有線七寶燒整個製作過程需要30多道工序,其中主要工序有7道:制胎、掐絲、燒焊、點釉、燒釉、打磨和鍍光。各道工序中最為複雜的是掐絲和點釉技術,而燒釉和打磨一般也要經過多次。所用琺瑯顏色比較多,主要有紅、橙、黃、綠、青、藍、紫等色。一般來說,單色七寶燒較為少見。透明釉七寶燒即是在經過藝術設計加工的金屬胚胎上,塗飾透明琺瑯釉,再經烘燒後露出胎上的花紋或圖案,從而顯現出亮麗獨特的藝術效果。
七寶燒與景泰藍有何區別
關於七寶燒與景泰藍有何不同之處,日本宮城藝術協會參事、七寶燒領航人高橋通子表示,七寶燒雖與景泰藍在製作工藝方面極為相似,但在用料配比和藝術審美上,七寶燒則與景泰藍有很大不同:
首先,在釉料選擇上景泰藍用的是不透明琺瑯釉,七寶燒用的是透明玻璃釉,景泰藍將顏料混入琺瑯質中,再填入銅絲掐成的框內,各色琺瑯質厚重而不透明,七寶燒則是在銅器上敷過一層紅色水銀,再在這層水銀上作圖案,最後施上玻璃釉,透明及底且反光;其次,景泰藍和七寶燒在掐絲方面所用材料有所不同,景泰藍用銅絲掐,七寶燒用銀絲掐;另外在紋飾布局即藝術審美上,景泰藍常常通體布滿紋樣,而七寶燒圖案通常在器物正面,並且在製作中融入了特有的民族風情,使之更加華麗多姿。
人物簡介:高橋通子,日本宮城藝術協會參事、日本工藝會正會員、日本七寶燒指導者協會顧問、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名譽教授、北京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宮城國際美術交流會副會長,從事七寶燒創作至今已有50餘年,為當今日本七寶燒技藝的領航人。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張昆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