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天,一張上海某頂級大學教授的月薪酬單傳遍網絡。這份薪酬單顯示,這名教授所有工資、各類津貼總和為15335元,但是扣繳了五險一金、教師公寓費用等之後,到手僅有8271.95元。相比之下,上海部分月嫂的到手工資都已經過萬元。
▲圖片來源:博士高管匯
根據中國青年報報導,這張薪酬單是來自微信朋友圈,該朋友圈內容寫到,這是上海某國內頂級高校30年教齡教授的工資單,而且還是長江學者。
不過,小編在這所高校的官方信息中,並沒有查到這位教授。此外,這張圖片顯示的是2017年5月薪酬,但5月份還沒過完,因此,這份工資單的真偽還有待證實。
即便如此,頂尖大學教授到手工資僅8000多,確實引發了媒體的報導和網友的熱議。
其中,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韓復齡在微博上表示:「實實在在就這麼多,教授遠不是高收入群體」。
這張圖片不禁讓小編想到另外一張關於大學教授收入的圖片。去年8月,一張落款為「清華大學液晶大樓物業服務中心」的「警情通報」圖片顯示,清華大學一老師被冒充公檢法電信詐騙人民幣1760萬元。隨後,此消息得到警方證實。
▲圖片來源:中國青年報
一方面,到手工資8000多;另一方面,被騙1760萬。大學教授收入到底是多少呢?
年薪20萬元以上高校教師佔比不足5%
高校目前所實行的是績效工資制。簡言之,這是一種以教學、科研工作量和院校收入為基礎,決定教師工資額度的分配製度。在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共同影響下,這間接促使了教師工資收入的逐步分化。
一圖觀政援引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組織的2013年部分高校教師收入情況調查顯示,年薪在10萬元以下的教師佔比近一半,20萬元以上的佔比不足5%。另一方面,工資額度與教師職稱高低有直接關聯,相鄰兩級的平均工資差異由低到高不斷擴大。
▲圖片來源:一圖觀政;數據來源:高校教師收入分配現狀----求是網
從教師自身能力水平來看,高層次人才與普通教師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漸拉大。在上述薪酬調查中,採集的高層次人才樣本包括兩院院士、中組部「千人計劃」入選者、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和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圖片來源:一圖觀政;數據來源:高校教師收入分配現狀----求是網
近年來,高校中新入職和正值而立年華的青年教師逐漸成為了教學科研的主力軍。但是,令人遺憾的是,35周歲左右的高校青年教職工收入水平普遍偏低,低收入人群較為集中。其中,年收入在5萬~6萬元區間的人數最多,佔被調查總人數的18.2%;其次為年收入在6萬~7萬元區間的,佔總人數的17%。總體來說,高校青年教師收入普遍不高,81.9%的青年教師年收入10萬元以下,特別是34.6%的青年教師年收入6萬元以下。
▲圖片來源:一圖觀政;數據來源:高校教師收入分配現狀----求是網
對此,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鄒農儉教授表示,青年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享受到福利房,這與體制外的社會類似,只要能解決房子,其他都不是問題。
如果與國外相比,中國大學教師收入是什麼水平呢?2012年4月,美國《紐約時報》的一則報導稱,芝加哥大學國際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飛利浦•阿特巴赫做了一項揭全球28個國家大學教師「家底」的調查。結果顯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剛入行的大學老師收入,為每月259美元,是全球「最低價」,而中國大學老師的平均工資也僅為720美元。相比之下,加拿大老師的收入居於榜首,初級工資和平均工資分別達到中國老師收入的22倍和近10倍。
▲圖片來源:一圖觀政
大學教師靠什麼賺錢
事實上,到手的工資不高並不代表大學教師收入不高。比如文章開始說的到手工資只有8000元的老教授,其實總收入有1.5萬元,是因為扣除了五險一金及個稅。小編留意到,2016年上海人均收入為6000多元,這位老教授的工資超過當地平均工資水平2倍有餘。此外,扣除的公積金、養老金等,最終也是落到個人帳上,只是暫時不歸自己自由支配而已。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份工資單上,有教師公寓一項,金額為1578元——在上海,這樣的房租顯然具有性價比。
還有一點不可忽視的是,根據網上的版本,這位教授為中文系教授。相比而言,中文系教授除了工資,其他收入來源相對比較單一。如果將範圍擴大,其他專業的高校教授,其收入來源顯然更加多元化,發家致富並不難。
早在2011年,中國青年報就報導過,有不少大學教授開公司拉項目。2011年初,雲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遊管理學院副教授尹曉光在一次研討會上稱,自己是3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開50多萬元的寶馬車去上課。一時輿論譁然,網友戲稱其為「寶馬教授」。
中國青年報記者走訪了北京幾所高校的家屬區和院系辦公地,在一所985高校裡,僅寶馬就有十餘輛,奔馳、奧迪越野一類的豪華轎車也並不鮮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就讀於武漢一高校金融專業的小敏說:「教投資學的教授跟我們講,有人開出年薪百萬聘他去當基金經理,他都不去,你可以想像他多麼有錢啊。」
小淏就讀於南京一所「211」高校,他說,學校裡開公司的教授很多,「用自己的技術去辦企業,學校以外的收入反而成為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
小淏就認識一位老教授,憑藉所做項目,成為一家著名化妝品公司的老總,開著價值400多萬元的蘭博基尼轎車,在校園裡常常引來圍觀。
武漢大學社會學教授尚重生將高校中的富教授分為四類:
一是「學霸」,現在大學的學科點如碩士點、博士點、博士後流動站都是學科點負責人制,學科點負責人實際上是一個自然人,他把學科的資源全部壟斷,比如學科博士點的經費、命題、立項、出國、學術會議。
二是所謂「權威」,他們已經控制了國家的一些課題,是專家委員會的成員,雖然是搞學術的,但由於各種關係積累了一些人脈資源,項目資源非常多。
三是「學官」,亦官亦學,比如副校長是博導又是教授、後勤部部長是教授,這類人也很有錢,因為這類人行政資源和學術資源都有,並且可以把兩類資源結合利用。
四是大學教授兼職,去其他學院兼職或者在外當董事,有的在外直接有公司。另外還有一些人脈關係比較好的,能搞項目的,一個項目掙錢數以百萬計。
據中國經濟周刊2015年報導稱,截至2015年12月2日,A股上市公司中,有近3000位獨董是由高校在任或曾任教授兼任的,佔比接近1/3。
上海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說,高校獨董的優勢則在於形象正面、書卷氣濃,特別是本土老資格的高校教師,其實在商業社交圈也很活躍,而那些本身就鑽研財經領域的教授更是香餑餑。
去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指出,允許科研人員和教師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包括允許科研人員從事兼職工作獲得合法收入和允許高校教師從事多點教學獲得合法收入。
除了自己創業或者當董事,科研項目則是教授收入的另一個大頭。武漢一所「985」高校的張教授向中國青年報透露,自己從來不去看具體工資究竟是多少,「這背後的秘密就是,做課題、接項目的提成才是教授們收入的大頭兒。」
張教授介紹,按照通行規定,縱向課題(即政府課題,包括自然科學基金、社科基金、部委課題等)的提成一般都在10%左右,而橫向課題(即和企業合作的項目)提成可以高達40%。如果申請到1000萬元的科研項目,就可以到手100萬元,乃至數百萬元,「科研還沒做,自己就變成富翁了」。
可是,教授能否「撈金」,能掙多少錢,跟對口專業的市場化、所屬高校的知名度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應用性學科的外來主動項目多,基礎理論學科的可申請項目則少得可憐。
一位教授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說:「社會上流傳大學教師的收入高,其實他們知道的都是那些神話人物,就像股市上流傳的股神一樣,屬於鳳毛麟角。」
來源:中國青年報、一圖觀政、第一財經、中國經濟周刊等
穆迪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 財政部回擊:缺乏了解、根本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