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句詩耳熟能詳,卻說不出完整詩句,一將功成萬骨枯上下句是什麼?

2021-01-14 騰訊網

一將功成萬骨枯

一位將帥的戰功是靠犧牲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換來的,這句詩相信隨便一個人都知道,然而有些人甚至以為它是俗語。其實這是出自晚唐詩人曹松的《己亥歲二首》中的一首: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曹松的這首詩描寫的是安史之亂後生靈塗炭的現實,原本戰士保家護國,徵戰沙場,為自己贏取功名利祿是完全沒問題的,但這裡,作者曹松之所以批判諷刺行為,其所切入的點是封侯的動機。

古代戰爭以取首級之數計功,也就是殺得越多,受到的封賞越高,這就導致了許多人抱著「封侯」的目的,大肆進行殺戮,所謂「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為將軍覓戰功」,這就是當時的一個普遍現象。

兵荒馬亂帶來鐵和血的現實,生靈塗炭之下百姓流離失所、掙扎於生死線上,原本他們可能只需打柴割草就足以安穩度日了,而如今卻連這點小小的奢求都被打亂。

百姓的苦不堪言與奔著功名利祿而去的嗜殺戰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殘酷而又沉痛,『一將』和『萬骨』,對比令人驚心,這就是作者所想揭露和警告的殘酷現象。

前人田地後人收

這句話的格式看著是不是很熟,沒錯,還有一句大家更熟悉的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此句話出自明代胡文煥的《群音類選·清腔類·桂枝香》:「那曉得三綱五常,只知道七青八黃,圓鴨蛋裡掉槳,竹竿空長,肚裡無糧,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而在此之前,宋代的範仲淹已經創作了這類句式,在他的《書扇示門人》中,是這樣寫的: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後人收。

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

基本就是大白話了,道理也很實在,說的是前人留下的田地被後人接收,但教後人莫要歡喜過頭,他們之後,又還有等著接收這片田地的人呢——還頗有點套娃的意思。

詩中語言平淺,道理深厚,寓意得失總在相互間轉化,今日之得會成明日之失,就像這國家山河更替,萬事萬物總在它一定的規律中運轉。

新版三國中,漢獻帝劉協離開都城時就對司馬氏吟了這首詩,姑且不要在意怎麼漢代的人嘴裡講出了宋代的詩,這首詩用在這裡倒也貼切。雖明裡講的是農村田地,但也可指江山土地,歷來王朝就是如此,興衰更替永無停止,有時候自己嘔心瀝血一生,到頭來卻為他人做嫁衣。

所以啊,還是範仲淹看得明白,他說不要有永遠佔有土地的幻想,『休歡喜』,莫要得失心太重,因為總有『後人』在。此詩語言雖白,但蘊含的哲理不得不說有點深厚,所謂禍福相依,範仲淹也是在提醒眾人,要看到『得』之後的風險。

書中自有顏如玉

這也是千古名句了,我們現在說到念到這句,說的應該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稻梁謀」這一串連環排比吧。實際上,原詩裡並不是這樣的結構。

這首詩是宋真宗趙恆作的,『狸貓換太子』的傳說就是發生在他這裡的。趙恆也是個愛好文學的皇帝,作詩水平不錯,有22首詩收錄在《全宋詩》裡,他所撰的《勵學篇》就是顏如玉的來源,其詩寫道: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Ps:強迫症表示最後一句不是「書中」格式簡直不能忍。

這首詩有著濃濃的勵志味,通過詩名就可以看出,宋真宗在此闡述的是讀書究竟有多重要。

以他的身份來說,自然不僅是在單純地說要多讀書,基於家國強盛的出發點,他勸導人們要投身學習,接受教育,只有人們接受了教育,素質提高了、才華被激發了,才能反過來投身社會,服務國家,助力國家走上富強之路。

當然了,最主要的目的,還是配合國策。宋代一開國,就在趙匡胤的主張下,定下了重文抑武的國策,且不說這對以後埋下了多少隱患,起碼在那時,讀書風氣是由皇帝親自帶領起來的。

宋真宗寫這首詩,也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的勸學之作,誰能想到,這短短幾句,成了經典名言,影響了後世學子們近千年,時至今日依舊為我們所常用。

相關焦點

  • 一將功成萬骨枯,關於戰爭的唐詩有哪些精彩詩句?
    一:「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出自杜甫的《春望》,傳誦千古的名作。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在,春天的城區裡荒草叢生。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離開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 「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上句是什麼?
    追古裝劇,尤其是歷史劇,你一定聽過「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句臺詞。意思不難理解,一個將帥若想功成名就,登上人生的峰巔,必定要犧牲掉千千萬萬士兵的生命。儘管這樣,還是有那麼多人,終其一生也要實現封侯拜相的終極理想。這在詩人曹松看來,實在是一種罪惡。
  • 「詩紅人不紅」系列:一將功成萬骨枯流傳千古,仙佛茫茫兩未成是誰...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一將功成萬骨枯,這首詩句只要一讀,眼前便仿佛出現了刀光劍影,士兵流血,將軍廝殺。原作者為曹松,沒有幾人知道他。 3、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如果你聽過郭德綱的相聲,這句詩應該會聽過,他的作者叫曹學佺,明代之人。
  • 都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其實前半句更經典,你要是知道了算我輸
    都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其實前半句更經典,你要是知道了算我輸唐朝將我國的詩歌文化發展到了頂峰,初開始的初唐四傑,再到後面的詩仙李白,他們用一首首詩歌將大唐的盛世展現在後人的眼前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一將功成萬骨枯」。很多人用來表明自己為了建功立業,再大的犧牲都是值得的。但是這其實是唐詩《己亥歲》中的一句,而他的上半句更經典,讀完整句詩,仿佛就看了戰爭帶來的滿目瘡痍,戰後的悽涼。讓人們加深了對戰爭的認識。曹松的《己亥歲》全首詩為: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 「一將功成萬骨枯」,原來是一句唐詩,全文每一個字都值得咀嚼
    尤其是到了晚唐時期,詩人們寫到戰場、寫到戰爭,其中所用的字眼都有說不出的悲苦,其中所表達的情感,更是有一種無言的悲涼。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這句,「一將功成萬骨枯」。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這首古詩就是唐代曹松的《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是其中這一句的出處。想來這一句就非常的殘酷,一位將領的功成名就,不知要犧牲多少人的性命!
  • 一將功成萬骨枯!
    一將功成萬骨枯!1141年前,是公元879年,中國農曆己亥年。
  • 一將功成萬骨枯
    算命的說我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不過我不同意,我認為出來混的,是生是死要由自己決定的。「無間道」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句話最早出自唐代曹松的「己亥歲二首」,意思是一位將領的成功與榮耀,往往是靠千萬條生命的犧牲換來的。以前,我只能從這些隻言片語中去理解,直到我玩了一款叫「 Life Goes On: Done to Death 」(生生不息:赴死)的遊戲,切實的體會到「一將功成萬骨枯」。
  • 「一將功成萬骨枯」,任何戰爭最受傷害的依舊是廣大老百姓!
    歷史的邊緣,遺忘的民間,關注聊史補丁翻開浩瀚的史書,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民族史,是血與火寫就的,這裡交替著戰爭與殺戮,輝煌與磨難,血腥與殘酷……每一個朝代都亡於戰爭,而每一個朝代的興起也是始於戰爭。戰爭,是一個任何民族都繞不開的話題。
  • 一將功成萬骨枯的道理
    古人云:「一將功成萬骨枯」,說的是大將打仗勝利之後,不知道死了多少士兵。也就是說,在大將成長的路上,要有很多士兵打仗死亡,成就大將的經驗和策略。大將帶兵打仗,並不都是贏,畢竟「勝敗乃兵家常事」,把勝負看得非常重要就會被禁錮,或者不能靈活用兵,有時候反受其害。
  • 【每日一句】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今天的每日一句,為朋友們推薦唐代晚期詩人曹松《己亥歲》中的名句: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我們都知道,安史之亂是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之後,大唐王朝江河日下,唐末又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對農民起義,李唐王朝進行了窮兇極惡的鎮壓,到處兵荒馬亂、生靈塗炭,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2:曹松《己亥歲二首其一》 一將功成萬骨枯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詩句譯文:富饒的水域江山都已繪入戰圖,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請你別再提什麼封侯的事情了,一將功成要犧牲多少士卒生命!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論者謂此詩精煉雋永,超過了前人同題材詩作。曹松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 一將功成萬骨枯!可能沒有戰功,才會是一個人最大的戰功!
    一將功成萬骨枯,或許,沒有戰功才是最大的戰功 不過,皇帝對這位神勇的大將並不能完全信任,因為怕戚繼光總攬兵權,僅僅封了他個副將。 戚繼光的好友和部下聽了,都覺得委屈,什麼副將!還不如不當!一身本領在手,何苦為不信任自己的人賣命。
  • 一將功成萬骨枯,你知道這句千古名詩,寫的是哪個將軍
    所以一個人成長為將軍,就必須經過無數大大小小的戰爭,就不知道要犧牲多少的士兵百姓。將軍的職位、名譽,是無數戰士的鮮血生命換來的。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裡己亥歲指唐僖宗廣明元年,即公元879年。唐朝在安史之亂以後,戰亂持續不斷,戰火先是在北方燃燒,後來一直蔓延到南方,特別是到了晚唐,又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 一將功成萬骨枯,是我聽過最悲傷的故事!
    兵臨城下,千萬士兵不過是一掃而過的壯闊背景,將軍和城主才是深沉的刻畫,頃刻間血流成河的悲戚裡,卻難以去看清每一張流血犧牲的臉。也許,犧牲並不是為了被銘記,但所有人的付出換來一個人的平步青雲,就是公平嗎?有什麼好值得慶幸的呢?
  • 「一將功成萬骨枯」:16位不出名的詩人,寫出了16句千古名句
    你一定知道「一將功成萬骨枯」,可是你一定不知道他的作者叫曹松。你一定會背「一片傷心畫不成」,可是你不知道他的作者叫高蟾。在歷史上,有太多這樣的詩人了,可能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姓名或生平,但他們的名句卻千古流傳。今天,隱娘來總結這樣一些詩人,詩人不出名,寫出的詩句卻千古流傳。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 「一將功成萬骨枯」:16位不出名的詩人,寫出了16句千古名句!
    你一定知道「一將功成萬骨枯」,可是你一定不知道他的作者叫曹松。 你一定會背「一片傷心畫不成」,可是你不知道他的作者叫高蟾。 在歷史上,有太多這樣的詩人了,可能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姓名或生平,但他們的名句卻千古流傳。 今天,小編來總結這樣一些詩人,詩人不出名,寫出的詩句卻千古流傳。
  • 「一將功成萬骨枯」,詩人曹松為何會用這句話來形容封侯拜相?
    唐代詩人「曹松」曾經說過,「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意思就是別再提什麼封侯拜相的事情了,一個名將的出現不知道要犧牲多少士卒的出現。雖然描述的是戰爭對於百姓的荼毒,可與此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曹松為何要用「一將功成萬骨枯」來形容封建時期的封侯拜相呢?畢竟按常理來說,一代名將或者相才的出現,往往代表其是擁有著過人的謀略和才華的。
  • 大家只知「一將功成萬骨枯」,其實上半句更經典,知之者甚少
    記得上個世紀90年代的港劇裡,很多黑老大都會叼著菸斗、戴著墨鏡說出這樣的一句臺詞:一將功成萬骨枯。二、一將功成萬骨枯1、晚唐情況「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將功成萬骨枯」,是詩歌《己亥歲》中的最後一句。圖片:《己亥歲》全篇劇照不過,即便詩人如此吶喊,這種犧牲百姓利益的情況,在古代史上依舊沒有斷絕,最後一句則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 新完結 |《逐王》by 水千丞(一將功成萬骨枯)
    《逐王》——一將功成萬骨枯文評作者:顧熹熹《逐王》以宏大的視野塑造一代江山的波濤起伏,各種是非黑白的人物。它細膩纏綿的描述了一對將才謀士的愛恨情仇,又不單單只寫了愛恨情仇。或者說,它描述的是權謀。如果有喜歡劇情向,古代權謀的小可愛,不妨一看。
  •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曹松憑此詩留名千古!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這兩句首先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徵伐不斷,民不聊生的亂世圖。首句中的「澤國」,即指江漢流域。這一句說漢江流域都被畫入了作戰圖,言外之意就是說戰火已經從大江以北蔓延到了大江以南。由此,一個到處打仗的亂世就被形象地描繪出來了,然而表達上卻含蓄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