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至2016年。整整40年。
40年,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只是短短一瞬,如白駒過隙。
40年,在唐山的發展史中,卻是石破天驚,如滄海桑田——
40年前,我們經受了震驚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在抗震救災中湧現出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
40年來,我們撫平傷口,重建家園,在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上不斷締造新的輝煌;
40年後的今天,我們正在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努力建成」目標為統領,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建設「靚麗、繁華、宜居、和諧」的現代化沿海城市的新徵程中昂首向前。
40年,我們砥礪前行!
(一)
1976年7月28日的夜是那樣的黑,黑到讓人絕望,讓人窒息。一場百年浩劫無情降臨,吞噬著城市,掠奪著生命……
那一夜,地光閃射,地動山搖,一座座建築夷為平地。
那一夜,輓歌灌耳,哀鳴不休,一個個家庭支離破碎。
唐山大地震,「迄今為止四百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慘的一頁」,「二十世紀全球十大災難」之一,24萬城鄉居民歿於瓦礫,16萬人頓成傷殘,7000多個家庭斷門絕煙。唐山也因此被人預言將在地球上消失。
燕山噎語,渤海嗚咽,但殘酷的現實並沒有壓垮無畏的唐山人民。
他們強忍著失去親人的悲痛救出一名又一名被埋的左鄰右舍,他們用虛弱顫抖的手指拔下剛剛給自己紮上的輸液針頭讓給了更需要的陌生人,他們扶老攜幼在廢墟中拾起生活用品搭起簡易帳篷開始新的生活……
家園不再,至愛已矣,可多舛的命運並沒有摧毀堅強的唐山人民。
他們在絕望中找尋希望,在黑暗中翹首光明,他們昂起不屈的頭顱,把目光投向了遠方——震後第10天,產出第一車煤;震後14天,電網併網發電;震後28天,煉出第一爐鋼;震後一年,工業生產全面恢復;震後第二年,工業產值超過震前水平……
1978年元月,《人民日報》刊文稱:「唐山抗震救災取得決定勝利……大災之下復產之快,堪稱世界抗災史上的奇蹟!」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讓歷史告訴世人,災難可以奪走我們的生命,毀滅我們的家園,卻震不垮、壓不彎、泯不滅、消不散我們挺立的脊梁和堅韌的靈魂。
(二)
震後唐山,百廢待興。改革開放的春風,為這座滿是傷痕的城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從1989年進入全國25個生產總值超百億城市行列,到2001年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大關,2000億,3000億……到2015年的6100億元,唐山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歇,經濟總量處於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英雄的城市孕育了英雄的人民,英雄的人民鑄就了英雄的城市。1990年,震後的唐山被載入聯合國「為人類住區發展作出傑出貢獻」城市行列,成為我國第一個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的城市。1996年,市委、市政府把南部採沉區綜合治理項目列入市政府實事工程,把採煤沉降區改造成了樹木成蔭、湖水清澈的南湖公園,榮獲「杜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2011年,唐山榮膺「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成為河北省第一個「全國文明城市」。
歷史的指針指向2016年,時代的鐘聲再次響起。世界園藝博覽會、第三次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領導人會議先後在唐山成功舉辦,這座不平凡的城市又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讓世界重新審視這個閃亮的名字。
今天的唐山,每一個角落都散發著「四十不惑」的成熟與持重——
放眼望去,滿目蔥蘢,生機勃勃。蒼翠欲滴、乾淨整潔的城市環境讓人心曠神怡。和諧相處、互助友愛的人際關係讓人如沐春風。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令人嘆為觀止……
40年,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見證了唐山從廢墟中崛起,在烈火中涅槃。40年,多少人青絲變白髮,他們篳路藍縷、櫛風沐雨,用青春和生命澆灌出的璀璨花朵將永遠被世人銘記。40年,崢嶸歲月,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將「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薪火永繼、代代相傳。
(三)
經濟進入新常態。作為傳統重工業城市的唐山同樣面臨著轉型升級的陣痛,站在了歷史的交界點。
201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唐山時,作出了「努力把唐山建成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的窗口城市、環渤海地區的新型工業化基地、首都經濟圈的重要支點」的重要指示,給唐山指明了發展方向。
雄關漫道,難掩唐山人民「而今邁步從頭越」的勇氣和豪情。全市上下正以「三個努力建成」目標為統領,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努力建設「靚麗、繁華、宜居、和諧」的現代化沿海城市。
唐山在新的歷史坐標上開啟了新的偉大徵程。
——擴大沿海開放,加速產業聚集,努力把唐山建成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的窗口。
截至2015年底,唐山港與70多個國家和地區160個港口通航,貨物綜合吞吐能力達到5.12億噸。唐曹鐵路、水曹鐵路、遷曹鐵路等路網建設加速推進,張唐鐵路建成通車。
把唐山建成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的窗口,尤其要加強與日本、韓國的聯繫和互動。目前,普真再生資源分揀加工及集散市場等一批與日韓國內企業合作項目落地開工。
——強化科技支撐,發展綠色產業,努力把唐山建成環渤海地區的新型工業基地。
我市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大力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壯大了唐車公司、開誠集團、百川集團等多家龍頭企業。2015年,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6個百分點和7個百分點。
圍繞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發展,向綠色、高端、集約、高效方向轉變,我市通過技術設備升級、產品鏈條延伸、規模檔次進階、「兩化」深度融合等手段,改造提升鋼鐵、建材、化工、能源等傳統優勢主導產業,2015年實施傳統產業技改項目500個,總投資1450億元。
——主動融入京津,優化城市布局,努力把唐山建成首都經濟圈的重要支點。
為更好地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和非首都功能疏解,我市主動對接京津、服務京津,精準推進平臺建設,全力將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津冀(蘆臺·漢沽)協同發展示範區和唐山國家高新區、海港開發區打造成綜合性承接平臺。過去的一年,謀劃實施億元以上京津合作項目292項,累計完成投資800億元。
統籌推進城市建設、城市經濟、城市管理,打造以市中心區和曹妃甸次中心區為兩核,以骨幹道路為一軸,以多中心城區城市組團和次中心區城市組團為多組團「兩核、一軸、多組團」城市發展格局,不斷提升城市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彈指一揮間,40年歲月裡唐山兌現了「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志豪言。
長纓在手,繼往開來。
今天,「三個努力建成」目標在英雄無畏的唐山人民心中日漸清晰。我們屹立在發展的潮頭,唱響了轉型升級、再創輝煌的時代之歌。
唐山,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