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人民日報官方微信公眾號的一篇文章《破例!圖書館閉館日為84歲老人一人開放》時,文章給予了滿滿的正能量。
今天看到人民日報官方微信公眾號的一篇文章《破例!圖書館閉館日為84歲老人一人開放》時,文章給予了滿滿的正能量。文中工作人員在權限範圍內為老人辦理了圖書借閱卡,為老人破例開放,這些善舉再次告訴我們求知的欲望會感染人、感動人。同時更是對這位耄耋老人追求知識的精神感動。只因他們用無聲的行動向我們詮釋著新時代下平凡崗位、平凡百姓的追求和美好願望。
圖書館是幹什麼的?顧名思義,圖書館是收藏、管理、閱讀圖書的地方,是為求知者提供、傳遞精神食糧、打開知識大門的地方,是知識滋養心靈給社會帶來文明、向善向上的地方。看到這個新聞讓我再次想到我們國家領導人曾經在脫貧攻堅的路上講過「扶貧先扶志」,這句話意義非常深遠。
古語有「志不在年高」「有志者事竟成」等勵志語言,「志」是一個人內心世界最堅硬精神上又最不可摧垮的本質,一個人內心有了「志」必然就會有「鬥志昂揚」決心和不服輸的精神氣兒,面對一切困難也會迎刃而上。
在脫貧攻堅有「志」的路上,好像僅僅有「志」是不夠完美的,因為還有一個「智」在做後方保障。記得有一次在鎮上的城市書房讀書區看到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智力扶貧」。細看近幾年在脫貧攻堅路上,那些成功致富脫貧的諸多例子基本上是在以科學技術文化的基礎上,讓人們邁開步子找到了致富的新方向新思路。
因為他們嘗到了文化的甜頭,感受到了文化帶來的惠利,從扶貧幹部在各種「金點子」的思路下通過電商、直播等網絡平臺打開農產品銷路、從科研技術人員提供新的優良品種、從異地搬遷改善人居環境等等都是在「智」的引領下使我們國家脫貧攻堅的步伐越走越快,越走越穩,生活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知識面前無貴賤之分、無年齡之分,只有學與不學的界限和對事物的認知。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年,我相信在「志和智」的有力有機配合下,更多的人不僅在物質上脫貧,更能在精神上脫貧,找到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為幸福和諧的社會添磚加瓦再助力。(西工區委網信辦 楊海傑)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