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作品《我們的荊軻》。
張嘉佳的短篇小說集《從你的全世界經過》掀起短篇閱讀潮。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8日下午1時,北京時間下午7時,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榮獲該獎項。與此同時,很多之前冷門的紀實性作品也搭上諾獎的順風車,突然成為讀者閱讀的熱門讀物。綜觀最近幾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不難發現,諾貝爾文學獎在公布的第一時間引發閱讀風潮。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 吳波
諾貝爾文學獎
明顯拉動圖書銷售
作為全球影響力最大的文學獎,每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公布都會帶動中國讀者對獲獎者及其作品的廣泛關注。記者盤點了一下2000~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的銷售表現:諾貝爾文學獎明顯拉動圖書銷售,獲獎後2個月達銷售巔峰。
亞馬遜中國圖書權威數據顯示,諾貝爾文學獎對作家作品銷售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如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派屈克·莫迪亞諾,其作品銷量在獎項公布後的一個月內呈現240倍的增長;而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絲·芒羅作品的銷售表現更為突出,她的作品在獲獎後一個月銷量比獲獎前一個月增長了近1500倍。兩部作品的銷售趨勢均表現出獲獎後2個月保持一個較高的銷售記錄,而後則呈明顯下降趨勢,並於獲獎後6個月達到一個相對平穩的銷售狀態。
自莫言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以來,諾貝爾文學獎已經成為年度閱讀風向的標杆。比如芒羅以短篇小說問鼎諾獎後,張嘉佳、大冰等以短篇小說而火爆文壇,張嘉佳則因為短篇故事的熱銷而成為當年作家富豪榜最有錢的作家。
莫言成為15年來
最受關注作家
以總銷量來看,莫言仍然毫無疑問成為15年來最受中國讀者喜歡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根據亞馬遜中國的銷售數據,2000~2014年15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最受中國讀者喜歡的前5名獲獎作家分別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2013年得主艾麗絲·芒羅、2014年得主派屈克·莫迪亞諾、2001年得主V·S·奈保爾和2003年得主J·M·庫切。莫言的《蛙》、《豐乳肥臀》、《生死疲勞》等多部作品、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絲·芒羅的作品《逃離》、《親愛的生活》,以及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派屈克·莫迪亞諾的《青春咖啡館》、《暗店街》等均是中國讀者喜愛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此外,除諾貝爾文學獎,前段時間剛剛公布的第九屆茅盾文學獎也有相似的作用,該獎項對獲獎作品的銷售也呈現出明顯的拉動作用。其中李佩甫的《生命冊》、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獲獎後一個月銷量比獲獎前一個月均有近50倍的增長;蘇童的《黃雀記》、王蒙《這邊風景》以及金宇澄的《繁花》的增長倍數則分別為30倍、17倍和14倍。
文學獎推動銷售
也推廣全民閱讀
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莫言稱想用獎金買房子,有人馬上計算出,以莫言得到的750萬元獎金,用於在京買房的話,可能僅夠買120平方米。對此,「中國作家富豪榜」創始人吳懷堯表示:「事實上,隨著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整體銷量都會上漲。我預計他的全球版稅在2013年就已經出現井噴,有可能突破億元,衝擊中國作家富豪榜首富寶座,相信買大房子已不是問題。」
不管是諾貝爾文學獎還是國內的茅盾文學獎以及魯迅文學獎,近年來表現出的一致規律是:一旦相關作家獲獎,其作品迅速成為市場熱銷作品。
廣州購書中心負責採購的一負責人表示,2008年,莫言尚未獲得茅盾文學獎,他在廣州購書中心的籤售活動所籤售的數量可以用「慘澹」來形容,而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後,莫言的作品一時洛陽紙貴。從實體書店和數據公司等多方調查顯示,莫言獲獎後作品的月均銷量是獲獎前的199倍,而隨著時間推移莫言作品的銷量從一天被瘋搶幾百本再到後來的平均一天銷量大約二十本。當年花城出版社加印的《紅高粱》供不應求,購書中心在巨大的需求壓力下,直接將卡車開進印刷廠「搶書」。
文學評論家謝友順就此表示,作品獲得最高文學獎勵後作品熱賣是一個現象。為什麼之前和之後的市場表現「判若兩人」?這主要是在網際網路時代,一個光環往往能迅速吸引眼球,而網際網路時代正是眼球時代,傳統媒體大篇幅的專業報導,新媒體的轟炸式傳播,哪怕是一本垃圾書,也會迅速成為搶手貨。
周大新作為作家中的老實人,就茅盾文學獎坦言:「市場的關注度因為媒體的持續報導而成為口口相傳的熱門話題,往往很多不讀書的人,在聽說某某作家獲得最高文學獎後也會買來閱讀,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文學獎也有推廣全民閱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