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0 07:08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協同創新,打造生態文明樣板
位於江心洲的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 南報融媒體記者 杜文雙攝
江心洲江島智立方的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一樓,南京長江生態眼智慧感知平臺24小時運行,它運用物聯網、大數據、衛星遙感等科技手段,打造天地空一體化「智慧大腦」,實現對長江南京段「水、岸、氣、船、園」進行實時監測管理。
建設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是南京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總書記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重要指示的具體行動,也是推動創新名城建設的重大舉措。
從2019年1月掛牌至今,中心以打造「綠色技術創新制高點、生態環保產業培育主陣地、長江高質量發展智囊團、體制機制改革試驗田」為戰略定位,構建「政、產、學、研、用、金、介」深度融合的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助力解決重化圍江、長江生態修復、綠色產業發展等關鍵問題,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可複製、可推廣的「南京樣板」,助力「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建設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深度融合,搭建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
揚子江城市群佔江蘇國土面積的50%,經濟貢獻佔全省的80%,是江蘇省和長三角地區經濟的「發動機」、增長極。
然而,目前揚子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同時,南京生態環保相關科研機構眾多,但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對揚子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環保產業發展支撐較弱。
2019年1月2日,南京市創新名城建設推進大會上,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正式揭牌。
中心由省政府、市政府與南京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成立,定位是高水平科技協同創新平臺,特色則是深度融合,即整合揚子江流域科教、研發資源與產業力量,探索環保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將南京環保產業做大做強。
2020年8月18日,中心搬至建鄴區江心洲江島智立方新址;10月13日,中心首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召開,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首屆理事會理事長張敬華,市長韓立明參加。由市委書記擔任理事長,顯示出南京對長江大保護以及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建設的特殊重視。
通過近兩年的建設運營,中心已構建「三院二平臺四支撐」核心框架體系,重點建設綠色低碳產業技術研究院、源頭創新研究院、綠色菁英創新學院和生態眼智慧感知平臺、工程化研究中心兩大平臺,依託戰略智庫、源創資金、載體生態、體制機制四大支撐,助力跨越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鴻溝」,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供給和技術支撐。
在搭建創新平臺的同時,中心還致力於探索產業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10月27日,中心與南京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北京科技大學集中簽署了研究生聯合培養協議,標誌著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菁英計劃」正式啟航。從4所高校選拔出的60名專業碩士研究生,組成了首屆「綠色菁英班」,他們將在生態環保領域,圍繞水生態修復、工業廢水處理、環保新材料、土壤修復、智慧水務等方向開展技術攻關。
未來,中心還將擴大規模提高層次,在培養專業碩士的同時培養專業博士,並將與合作高校探索交叉學科研究生的培養,定向培養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隊伍。
聚焦關鍵,為長江生態提供硬核技術支撐
長三角地區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不僅要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態保護和建設上帶好頭。
解決目前長江沿岸「化工圍江」情形下帶來的高汙染、高危險、高能耗問題,是落實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戰略部署、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近兩年來,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集成開展重大核心技術攻關,突破了多項基礎技術和產業關鍵技術瓶頸,有的創新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提升了自主可控水平。
微界面綠色化工技術研究所是中心加盟所之一。研究所自主研發了微界面反應強化技術及裝備,可將大規模多相反應器內傳質界面由釐米—毫米級尺度轉變為微米級,長江沿線現有可適用項目達數百項,未來將形成百億級產值,增加經濟效益數十億元、汙染物減排數億噸。
正在籌建的中加揚子江生態健康技術創新研究院,會聚頂級生態健康研究專家,將積極開展長江生態安全與健康診斷、評估,支撐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該技術不需要捕獲到生物個體,僅需要少量環境介質(如一滴水)就能完成物種識別,實現了物種鑑定的數位化和自動化。團隊目前已建立了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數位化資源、標本、環境樣品庫,累計有近4000種生物物種基因入庫。
中心還積極對接園區打造綠色技術示範基地,推進新技術示範推廣。
在南京化工園,中心科技創新積極助力園區綠色化轉型。目前,從基於排水毒性控制的企業差異化接管標準,到涉及水、氣、固廢、智慧化的一批新技術在園區推廣應用,如超臨界氧化化工危廢高效處理技術等,園區煤耗、能耗、COD排放等大幅下降。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心已集聚南京40餘家生態環境領域新型研發機構,加盟研究所已孵化企業508家,申請專利1106項,成為服務揚子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與綠色發展的系統性技術創新力量。
智慧感知,生態眼實時監測長江生態環境
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聚焦科技研發、場景應用和產業發展,組織相關新研機構、龍頭企業,協同建設智慧生態眼等重大平臺,為長江生態環境的實時監測、智能分析和預報預警提供了智力支持。
「長江經過南京這個有850萬人口的特大型城市,水質沒有下降還有所提升,充分體現了南京長江大保護的擔當。」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副主任李愛民介紹,長江是南京飲用水主要來源,目前共設有6個飲用水源地,日供水規模達330萬噸,通過生態眼系統對水源地進行實時監測與監控,保證南京市民可以喝上乾淨放心的飲用水。
水質監測只是南京長江生態眼智慧感知平臺的功能之一。它就像一個「最強大腦」,水陸空、全方位、無死角,不僅能對南京的水、氣進行監控,還能對水上的船舶、化工園區、生態岸線實現全方位監控,一點點細微變化都逃不過它的「火眼金睛」。
在生態眼的監控下,工業廢氣汙染無處遁形,全市佔工業廢氣汙染負荷90%的159家企業全部納入監控系統。屏幕上,鋼鐵企業梅鋼公司的3號燒結機排口的廢氣實時監控情況顯示,該排口正在進行超低排放。
長江南京段是長江黃金水道的「鑽石航區」,是全球船舶通航密度最大的區域之一,南京港2019年貨物吞吐量達2.63億噸,危險貨物運量達到5505萬噸,佔全省總量的近1/3。多年來,南京從未發生過重大船舶汙染事故。
水上生態眼系統不僅對長江南京段航行的船舶進行監管,重點對危化品船進行全過程、全軌跡自動標識、實時監控,還將通過衛星動態解譯,把長江岸線、生態修復、江豚保護、濱江建設納入監控。
據介紹,生態眼已初步實現了全要素、全鏈條、全天候監控,為把長江南京段打造成綠色生態帶、轉型發展帶、人文景觀帶和嚴管示範帶提供了科技支撐。
深入推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探索流域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徑,守護好一江清水——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將推動南京在長江大保護已經取得的成效基礎上更進一步,打造綠色技術創新制高點、生態環保產業培育主陣地、高質量發展智囊團、體制機制改革試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