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按照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認真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不斷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長江重慶段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正成為重慶新的亮麗名片。圖為重慶市奉節縣境內的長江瞿塘峽一帶景象。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五年來,長江經濟帶沿岸各省市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相互融合,實現沿江地區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以經濟主動脈涵養千年文明紐帶。
創新性保護
解讀長江文化基因密碼
「無論是從地球自然稟賦還是從人類歷史發展趨勢來看,地處北緯30度的長江流域都是人類文明的發生線。」近日,武漢大學與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籤署協議,共建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馮天瑜作出如上表述。
長江流域綿長寬廣,長江文化博大精深,而地處長江中遊的湖北是擁有長江幹流最長的省份。「做好長江文化研究,一方面要深入研究長江文化不同流域段的地域特徵,另一方面也要把握長江文化的整體特徵。」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院長鄭曉雲教授說。
2020年12月,經湖北大學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牽頭,由長江流域6省相關單位共同組建的長江文化研究院科研協作體正式成立。科研協作體將側重長江流域水文化、森林文化和流域社會發展研究,豐富長江文化研究和傳承發展的內涵。
追本溯源,留存歷史印記是準確解讀長江文化基因密碼的重要前提。2017年,在位於安徽省的沿江城市銅陵,當地政府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啟動了《銅陵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條例》,旨在加強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留下城市發展的根脈和記憶。
2020年4月,時隔21年後,安徽蕪湖繁昌縣人字洞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再次啟動——這裡是歐亞大陸已知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之一。
「未來,我們將對挖掘出的古生物化石、古人類遺蹟進行展陳,並有計劃的配合中科院舉辦科普化石展、專家科普講座,形成一座長期的『交流基地』。」繁昌縣文物局人字洞遺址項目負責人黃柏挺說。
五年來,通過機制創新、技術創新以及區域合作等範式,長江經濟帶沿岸城市在長江文化的探索、整理、研究、保護方面取得可喜成就。2020年年底,《水歷史和水文明研究》集刊在湖北首發,我國第一本聚焦水歷史和水文明研究的集刊自此問世。
創造性傳承
續寫長江文脈豐富內涵
推進長江文化研究,開展長江文化主題創作,打造長江文化活動品牌,推廣長江生態文化產品……五年來,長江經濟帶沿岸地區創新方式方法,致力推動長江文化的活態傳承。
在金沙江、岷江的匯合處,坐落著四川宜賓。4500年的人類活動史,2200多年的建城史為當地贏得諸多「第一」的稱號:「萬裡長江第一城」「萬裡長江第一港」「萬裡長江第一橋」。走在宜賓的大街小巷,《三江首城》等音樂作品隨處可聞;舞臺劇《長江之頭》通過舞蹈、雜技等多種形式展示宜賓城市形象。
在江蘇,長江串起了425公裡的城市岸線。江寧、鎮江、靖江……截至2018年5月,江蘇省共有13座歷史文化名城。通過持續立足長江大保護,江蘇正使出「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更多「微改造」,把「生產岸線」變成「生態岸線」「文化岸線」。
浙江自2019年起實施的《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以詩歌破題文旅融合,在全國率先探索「詩路文化帶」建設。以此為契機,浙江在空間上構建浙東唐詩之路、大運河詩路、錢塘江詩路、甌江山水詩路四條文化帶,覆蓋11個設區市,為文脈傳承和產業發展搭臺鋪路。
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徽安慶,古皖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交相輝映。「十三五」期間,當地累計投資1.75億元,用於修繕和保護歷史建築,對文化街區實施連片保護性利用,將文化街區打造成「老安慶的記憶地,新安慶的會客廳」。
長江經濟帶沿岸城市正以長江文化為本底,以當地特色資源為依託,續寫著長江文脈的豐富內涵。2015年9月25日,中國唯一一座展示長江流域自然生態和歷史文明的專題性博物館長江文明館在武漢投入運營,至今,參觀遊客累計超過290多萬人次。
讓長江文化發揮更大經濟社會效益
重視長江文化的傳承保護,其根本目的在于堅定文化自信,以長江文化指導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五年來,長江經濟帶沿岸城市以文旅融合、環境整治、新興產業等方面為突破口,充分發揮長江文化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以長江為媒介推進區域協同發展。
「2500年前長江的兩岸實際上就成了一個文化的統一分布群,1500年前以城市為中心的長江文化帶已經形成,此後一直在發展。」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教授認為,江蘇目前正在積極打造的揚子江城市群、推進的寧鎮揚一體化都是通過沿江城市的互動來建構歷史文化空間,是以城市為核心進行長江文化帶的建設。
在中國近代工業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上海楊浦濱江,近代民族工業的眾多「第一」構成了國內體量最大、風貌保留最完整的工業遺存。2020年9月,上海楊浦生活秀帶入選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名單。
「工業遺存最多的楊浦濱江也是新一輪產業發展的創新創業之城,是楊浦扛起雙創旗幟再出發的重大歷史機遇。」楊浦區副區長趙亮表示。未來,沿著15.5公裡的黃浦江岸線,上海將建設集生態帶、文化帶、創新帶三位一體的濱江新經濟秀帶,計劃到2025年,成為產業規模超3000億、全國領先的在線新經濟創業基地和發展高地。
在安徽馬鞍山市,絕壁臨江的采石磯與嶽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並稱為「長江三磯」。當地以采石磯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為契機,狠抓長江沿岸綜合整治和薛家窪環境治理,馬鞍山「一江碧水向東流」的美麗畫卷得以重現!
「通過注入長江文化要素,馬鞍山正努力推動文旅融合,促進經濟發展。采石磯文化生態旅遊區也正逐步成為遠近聞名的精品旅遊目的地和城市生態會客廳。」馬鞍山市文旅局黨委委員陳學明說。
(本報綜合各地1月6日電記者常河、馬榮瑞、夏靜、張銳、陸建、嚴紅楓、周洪雙、李曉東、任鵬、顏維琦、劉已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