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長江經濟動脈涵養千年文明紐帶——長江經濟帶沿岸各省市積極...

2021-01-08 中國青年網

  近年來,重慶按照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認真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不斷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長江重慶段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正成為重慶新的亮麗名片。圖為重慶市奉節縣境內的長江瞿塘峽一帶景象。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五年來,長江經濟帶沿岸各省市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護相互融合,實現沿江地區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以經濟主動脈涵養千年文明紐帶。

  創新性保護

  解讀長江文化基因密碼

  「無論是從地球自然稟賦還是從人類歷史發展趨勢來看,地處北緯30度的長江流域都是人類文明的發生線。」近日,武漢大學與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籤署協議,共建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馮天瑜作出如上表述。

  長江流域綿長寬廣,長江文化博大精深,而地處長江中遊的湖北是擁有長江幹流最長的省份。「做好長江文化研究,一方面要深入研究長江文化不同流域段的地域特徵,另一方面也要把握長江文化的整體特徵。」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院長鄭曉雲教授說。

  2020年12月,經湖北大學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牽頭,由長江流域6省相關單位共同組建的長江文化研究院科研協作體正式成立。科研協作體將側重長江流域水文化、森林文化和流域社會發展研究,豐富長江文化研究和傳承發展的內涵。

  追本溯源,留存歷史印記是準確解讀長江文化基因密碼的重要前提。2017年,在位於安徽省的沿江城市銅陵,當地政府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啟動了《銅陵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條例》,旨在加強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留下城市發展的根脈和記憶。

  2020年4月,時隔21年後,安徽蕪湖繁昌縣人字洞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再次啟動——這裡是歐亞大陸已知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之一。

  「未來,我們將對挖掘出的古生物化石、古人類遺蹟進行展陳,並有計劃的配合中科院舉辦科普化石展、專家科普講座,形成一座長期的『交流基地』。」繁昌縣文物局人字洞遺址項目負責人黃柏挺說。

  五年來,通過機制創新、技術創新以及區域合作等範式,長江經濟帶沿岸城市在長江文化的探索、整理、研究、保護方面取得可喜成就。2020年年底,《水歷史和水文明研究》集刊在湖北首發,我國第一本聚焦水歷史和水文明研究的集刊自此問世。

  創造性傳承

  續寫長江文脈豐富內涵

  推進長江文化研究,開展長江文化主題創作,打造長江文化活動品牌,推廣長江生態文化產品……五年來,長江經濟帶沿岸地區創新方式方法,致力推動長江文化的活態傳承。

  在金沙江、岷江的匯合處,坐落著四川宜賓。4500年的人類活動史,2200多年的建城史為當地贏得諸多「第一」的稱號:「萬裡長江第一城」「萬裡長江第一港」「萬裡長江第一橋」。走在宜賓的大街小巷,《三江首城》等音樂作品隨處可聞;舞臺劇《長江之頭》通過舞蹈、雜技等多種形式展示宜賓城市形象。

  在江蘇,長江串起了425公裡的城市岸線。江寧、鎮江、靖江……截至2018年5月,江蘇省共有13座歷史文化名城。通過持續立足長江大保護,江蘇正使出「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更多「微改造」,把「生產岸線」變成「生態岸線」「文化岸線」。

  浙江自2019年起實施的《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以詩歌破題文旅融合,在全國率先探索「詩路文化帶」建設。以此為契機,浙江在空間上構建浙東唐詩之路、大運河詩路、錢塘江詩路、甌江山水詩路四條文化帶,覆蓋11個設區市,為文脈傳承和產業發展搭臺鋪路。

  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徽安慶,古皖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交相輝映。「十三五」期間,當地累計投資1.75億元,用於修繕和保護歷史建築,對文化街區實施連片保護性利用,將文化街區打造成「老安慶的記憶地,新安慶的會客廳」。

  長江經濟帶沿岸城市正以長江文化為本底,以當地特色資源為依託,續寫著長江文脈的豐富內涵。2015年9月25日,中國唯一一座展示長江流域自然生態和歷史文明的專題性博物館長江文明館在武漢投入運營,至今,參觀遊客累計超過290多萬人次。

  讓長江文化發揮更大經濟社會效益

  重視長江文化的傳承保護,其根本目的在于堅定文化自信,以長江文化指導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五年來,長江經濟帶沿岸城市以文旅融合、環境整治、新興產業等方面為突破口,充分發揮長江文化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以長江為媒介推進區域協同發展。

  「2500年前長江的兩岸實際上就成了一個文化的統一分布群,1500年前以城市為中心的長江文化帶已經形成,此後一直在發展。」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教授認為,江蘇目前正在積極打造的揚子江城市群、推進的寧鎮揚一體化都是通過沿江城市的互動來建構歷史文化空間,是以城市為核心進行長江文化帶的建設。

  在中國近代工業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上海楊浦濱江,近代民族工業的眾多「第一」構成了國內體量最大、風貌保留最完整的工業遺存。2020年9月,上海楊浦生活秀帶入選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名單。

  「工業遺存最多的楊浦濱江也是新一輪產業發展的創新創業之城,是楊浦扛起雙創旗幟再出發的重大歷史機遇。」楊浦區副區長趙亮表示。未來,沿著15.5公裡的黃浦江岸線,上海將建設集生態帶、文化帶、創新帶三位一體的濱江新經濟秀帶,計劃到2025年,成為產業規模超3000億、全國領先的在線新經濟創業基地和發展高地。

  在安徽馬鞍山市,絕壁臨江的采石磯與嶽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並稱為「長江三磯」。當地以采石磯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為契機,狠抓長江沿岸綜合整治和薛家窪環境治理,馬鞍山「一江碧水向東流」的美麗畫卷得以重現!

  「通過注入長江文化要素,馬鞍山正努力推動文旅融合,促進經濟發展。采石磯文化生態旅遊區也正逐步成為遠近聞名的精品旅遊目的地和城市生態會客廳。」馬鞍山市文旅局黨委委員陳學明說。

  (本報綜合各地1月6日電記者常河、馬榮瑞、夏靜、張銳、陸建、嚴紅楓、周洪雙、李曉東、任鵬、顏維琦、劉已粲)

相關焦點

  • 「地圖匯」長江經濟帶(上)——沿岸城市分布
    引言長江經濟帶,一個佔據全國1/5國土,近半人口以及近半經濟總量的國家戰略發展區,是我國發展的主動力。其中的核心毫無疑問是長江沿岸的城市。橫貫我國東西的水運大動脈,優良的航運能力,又稱長江黃金水道。要致富先修路,水路也是路。長江經濟帶就是依託長江水路而設立,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個省市。
  • 理論文章:推進生態長江、文化長江、經濟長江建設
    湖北日報訊 秦尊文  今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我們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生態優先、協調發展,按照「建設生態長江、涵養文化長江、繁榮經濟長江」的思路,深入統籌謀劃,發揮湖北作用,彰顯湖北地位,努力推動把長江經濟帶建成綠色生態廊道和黃金經濟帶。
  • 專家:長江經濟帶要形成流域經濟必須國家主導
    原標題:長江經濟帶要形成流域經濟必須國家主導   編者按   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將給重慶帶來哪些發展機遇?企業家如何找準產業發展方向?民營企業該如何抱團發展共創共贏?
  • 不盡「長江」,如何滾滾而來?紫金文化產業論壇聚焦長江經濟帶與...
    「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11月14日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這樣指出。
  • 長江經濟帶掀環保整治風暴 監管力度有望進一步強化
    以它為中軸,是一片覆蓋九省兩市、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全國四成的經濟重心區域——長江經濟帶。如今,在國家重大戰略部署下,如何在這塊區域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已成為沿線各省市的重要任務。  今年以來,環保督察組動作頻頻,整個長江經濟帶環保整治行動不斷升溫。上證報記者調查獲悉,在長江經濟帶環保大整治行動背景下,各省市的監管力度有望進一步強化,一些企業和地區也在主動作為。
  • 長江經濟帶——舒捲綠色文明圖畫
    新理念,重塑長江經濟帶發展格局。這一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這是我國首個將生態文明、綠色發展作為首要原則的區域發展戰略。立下「長江生態環境只能優化、不能惡化」的軍令狀,沿江11個省市硬化約束,鐵腕護江。一系列專項整治行動正式啟動。
  • 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建設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是南京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總書記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重要指示的具體行動,也是推動創新名城建設的重大舉措。從2019年1月掛牌至今,中心以打造「綠色技術創新制高點、生態環保產業培育主陣地、長江高質量發展智囊團、體制機制改革試驗田」為戰略定位,構建「政、產、學、研、用、金、介」深度融合的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助力解決重化圍江、長江生態修復、綠色產業發展等關鍵問題,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可複製、可推廣的「南京樣板」,助力「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建設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團舉行詩歌吟誦會
    當天,來自中央媒體和長江經濟帶沿線11省市主流媒體的知名節目主持人、編輯記者和上海部分藝術家一起登臺獻藝,通過吟誦歷代經典,謳歌長江古風今韻,弘揚長江人文精神,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 問策長江經濟帶①:長江裡藏著江蘇經濟發展的秘密
    國家政策支持、產業基礎好、經濟結構多元、縣域經濟強、江蘇人勤奮探索……多位專家在向長江策(ID:changjiangce)分析這一問題時,觀點很多元,但都提到了長江,即地處長江入海口的地緣優勢推動了江蘇經濟的崛起。無疑,長江是江蘇的黃金髮展帶,長江江蘇段也成為長江經濟帶上的鑽石級區域。
  • 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長江經濟帶 乘勢騰飛
    長江經濟帶:萬裡長龍 乘勢騰飛  全長6300公裡,流經11個省市,奔騰不息,浩浩蕩蕩——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之一萬裡長江。串起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基礎雄厚,活力無限,一個萬裡經濟帶正在崛起——這就是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一起共同構成國家三大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猶如萬裡長龍,乘勢騰飛,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今年的第一個工作日,習近平總書記就赴重慶調研,而行程重點就是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
  • 推動長江經濟帶邁上高質量發展新臺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走遍了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在重慶、武漢和南京分別主持召開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要堅持綠色發展、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示範帶  近年來,無論是沿岸居民群眾所見所聞,還是生態環境部的環境質量公報,無不印證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髮生的轉折性變化,一軸水清、岸綠、環境美的生態畫卷漸次展開。
  • 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對此,我們要做好戰略謀劃,努力實現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一要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構建綜合治理新體系。把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擺在更加重要位置,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水平,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根本要求。
  • 習近平: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他強調,要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 長江沿岸27城市開啟區域合作新篇章
    長江協調會27個成員城市示意圖 製圖/丁龍 11月20日,長江沿岸中心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十八屆市長聯席會在完成各項議程後閉幕。大會總結會上,合肥、南京、重慶、武漢、上海5個輪值主席方城市分別作了交流發言,審議通過了《會議紀要》。
  • 副部長解讀|趙英民:把長江經濟帶建成中國經濟版圖上的綠腰帶、金...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明確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確立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的總基調,統一了思想認識,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確立了頂層設計和戰略方向。
  •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觀點--人民網
    ,也是長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中國重要的生態屏障。>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018-07-21 04:54)   本報麗江7月20日電 (記者程晨、楊文明)7月20日,由中宣部組織的「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活動在雲南麗江啟動。
  • 中國光谷:「武漢地圖外兩釐米的地方」 | 長江日記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長江流域以水為紐帶,連接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形成了巨大而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長江經濟帶,覆蓋11個省市,是全國最重大的產業集聚區和城鎮密集帶,也是中華民族的經濟大動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
  • 對話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還需...
    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省南京市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2016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在長江上中下遊的重慶、武漢、南京三座城市召開座談會,聚焦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題目也從「推動」「深入推動」演進到「全面推動」,戰略布局愈發清晰。
  • 長江:孕育了長江文化,涵養了中華文明
    □ 賀雲翱  水是生命之源,文化之根,文明之基。長江養育了長江文化,養育了中華文明。   5000年前左右,在今天的中國境內,最早的國家文明出現於長江流域。2019年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良渚文化古城遺址,正是5000年前良渚文明誕生的標誌性遺存。
  • 「地圖匯」長江經濟帶(中)——長江沿岸城區全景對比,下遊逆天
    引言上一期,眼鏡哥為大家統計了長江沿岸所有73個城區(截止2020年底,縣級及以上)。但由於級別不同、地域分布不同,城市規模大小也相差甚遠。本期將全景呈現沿岸的城區分布,對比呈現不同城市規模的巨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