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條約規定5個通商口岸,為何福建一省就佔2個?
許多人看到了《中英南京條約》中割地、賠款的危害,卻沒有注意到五口通商的危害。所謂五口通商,指的是中國將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作為通商口岸,實行自由貿易。此舉洞開中國大門,將中國變成西方列強的商品傾銷地。在西方商品的衝擊下,中國被迫逐漸改變了原有的經濟結構。
-
《南京條約》為什麼選擇上海作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他們擔心外國人確定通商口岸的時候,會提出開放蘇州府,因為當時在清政府看來,蘇州和杭州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上海。結果沒料到,外國人忽略了蘇州和杭州,點中了上海,要求上海開埠,這說明什麼問題?不同的眼光,決定了衡量一個城市重要與否的尺度不一樣。《南京條約》最後商定,中國有五個城市對外通商,是哪五個城市?從南到北,分別是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
清末的「五口通商」,英國人為何會選中當時的小縣城上海?
出乎意料的是,外國人放棄了蘇杭,選擇了上海,要求上海開埠。 在鴉片戰爭結束後的一段時間裡,廣州仍是貿易的中心,但隨著西來商船的增加,上海的對外貿易高速發展,終於在1853年取代了廣州的位子,貿易佔比達到62.1%,成為中國最大的通商口岸。 那麼英國人為什麼選中上海作為通商口岸?成為通商口岸又給上海帶來了哪些改變?
-
《南京條約》確定五口通商 為何只有上海商業最繁華
按照條約,清朝除了要割讓香港島給英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還必須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商人居住並設派領事。這就是所謂的「五口通商」。五口通商後,英國商人將大量的商品運到這5個口岸,進行傾銷。同時,將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運送到歐美市場。
-
五口通商的五座城市,3座已是全球十大港口,5座都是全球百大港口
除此之外,南京條約還要求清政府向英國賠償鴉片煙價、商欠、軍費共二千一百萬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人居住並設派領事,也就是著名的五口通商;另外還規定英商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中國海關無權自主;準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等。
-
廣州是最早的通商口岸,為何短短幾年就被上海所取代?
眾所周知,廣州一直是中國古代和外國聯繫最多、商業最發達的城市,到了1757年,乾隆皇帝還曾下令讓其成為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城市。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廣州對外開放的歷史最悠久,為何被後來的上海所取代了呢?這事還得從鴉片戰爭之後開始說起,自《南京條約》籤訂之後,大清朝被迫開放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港口,稱為「五口通商」。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上海的情形發生了重大轉變,對外貿易發展非常之快,1846年,上海的出口佔全國的七分之一,1851年便佔到了三分之一,在隨後的幾年便超過了全國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為什麼短短幾年中,上海和廣州的待遇差距就會如此之大?
-
歷史:五個通商口岸為何不能讓英國滿意,還要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戰敗,被迫籤訂了《南京條約》,《南京條約》有一條規定著,中國要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清政府戰敗,沒有拒絕的資格,於是按照英國的要求開放了這五個城市作為通商口岸。可是沒過幾年,英國再次發動戰爭,逼迫中國再多開些通商口岸,歷史上這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
鴉片戰爭後,英國人要求「五口通商」,為何只有上海快速崛起?
戰後還脅迫中方籤訂了不平等條約,隨後又單方面制定了有利於英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五口通商條約,其中就包括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五個通商口岸。從工業發展進程的角度來看,當時的中國是相對落後的,開埠政策從國家層面上說是民族的恥辱,但是從經濟發展角度來說,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些通商口岸的工業發展進程。
-
廣州作為最早通商口岸,被稱「第三世界首都」,為何不是北京上海
廣州作為最早通商口岸,被稱"第三世界首都",為何不是北京上海我們都知道在中國近代史中,我們國家受到過很多次的侵略,為了得到暫時的和平,統治者開通了很多通商口岸,其中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就開通了五個通商口岸,其中廣州是五個中的一個,因此,廣州也成為了我們國家與其他國家溝通來往的重要地方
-
戴鞍鋼 | 五口通商,上海何以一枝獨秀?
作為貿易口岸,上海擁有的這種經濟、地理優勢,在同期開放的各埠中是獨特的。廣州雖然對外貿易歷史悠久,但它偏處華南一隅,遠離大宗出口商品絲、茶的主要產地江浙皖等省,四周丘陵起伏,交通不暢。五口通商前,內地省份出口貨物,以及經由廣州輸往內地省份的進口商品,多須長途跋涉,方能抵達銷售地,徒增成本,耗時費力。
-
城市戰爭:一百年前的廣州為何會被上海取代?
廣州一百年前的失敗,有些被註定的味道。1906年,有人在一篇演中講到上海灘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上海一地竟然聚集了二十萬廣東人,這些廣東人拖家帶口、聚族而居,紮根到上海。再者,民國時期大上海最摩登的幾家百貨公司:先施公司、大新公司、永安公司,他們的老闆都是以前廣州府香山縣人。為什麼一百多年前,幾十萬的廣東人要跑到上海安家落戶呢?省城廣州留不住人才了嗎?
-
上海為什麼能成為中外貿易的中心?
1684年收復臺灣後開放雲臺山(今連雲港)、寧波、漳州、廣州為通商口岸。到乾隆時期,英國商人多次提出租借浙江舟山島為囤貨之地,因為擔心舟山成為第二個澳門,乾隆下令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關閉雲臺山、寧波、漳州,僅僅保留廣州一地為通商口岸。 鴉片戰爭中國戰敗,1842年8月29日,被迫和英國籤訂《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當時是江蘇省上海縣)五個通商口岸。
-
《口岸往事》 近代通商口岸版的「清明上河圖」
如果想要了解西方人在華生活細節及他們對中國的影響,吳芳思(Frances Wood)的《口岸往事:海外僑民在中國的迷夢與生活1843-1943》(原書名直譯應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1843-1943年間中國通商口岸的生活》,堪稱首選。相比於費正清、史景遷、魏斐德等美國漢學家,英國人吳芳思在中國的知名度不算高。
-
廈門街拍
兄弟 廈門街拍圖文|謝光輝廈門是福建最洋氣的一座城市,廈門大學與廈門航空多少奪了省府福州的風光。作為現代化城市,廈門的國際知名度也不遜於福州,英文名Amoy,由閩南方言下門發音演變而來。十六世紀初,海上強國葡萄牙人登上廈門島,以閩南話的葡文稱廈門為Amoy,這跟澳門Magau(媽閣)的地名由來如出一轍。讀過一點中國近代史的人都知道,1843年清政府籤訂了《南京條約》,廈門列入中國五口(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通商口岸,成為自由貿易港。實際上,廈門早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就已經開埠,設立閩海廈門口岸。英國東印度公司貨船率先停泊廈門港,進口茶葉、瓷器運回英國。
-
五口通商時代瘋狂殘害中國人民的英美「領事」和「商人」
美國駐華兩大領館(廣州和上海)的歷史上都有所謂「旗昌洋行時代」。自從三十年代美國在華設置領事的時候起,美國駐廣州的領事、副領事,一直掌握在旗昌洋行手裡凡二十多年。一八四四年寧波開港貿易,那個美國駐廣州領事旗昌洋行的福士(P。S。Forbes)就和開設分店一樣,把他行裡的夥伴吳利國(H。G。
-
開埠通商與上海人特性的形成
開埠通商的三個特點與近代上海城市所謂開埠,就是開闢通商口岸。拓展東方市場,是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向外擴張的內在要求與必然步驟。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對外貿易只限於廣州一口,在廣州又對外國通商活動作了種種限制,這遠遠不能滿足資本主義列強的需求。1793年,馬嘎爾尼使團來華,面見乾隆皇帝,所提要求之一,就是在中國增開通商口岸。
-
乾隆為何將熙設置的4個通商口岸縮減為1個?廣州海關為何能倖免?
然而,就當四大通商口岸繁華比無比,也給清廷帶來巨額收益的時候,來自乾隆皇帝的一道聖旨,態度異常堅決地關掉了其他沿海三個海關。乾隆皇帝為什麼會這麼做呢?而對於英國等西方商人最希望的擴大貿易的想法,清廷不但沒有絲毫退步,反而進一步縮小了通商關卡,康熙皇帝開創的四港通商局面,在80年之後被他的孫子乾隆皇帝縮減只剩下一個廣東海關。很顯然,隨著西方商人的無孔不入,作為封建王朝最高統治的乾隆皇帝,出現了一種本能的戒備和排斥。憂慮的乾隆皇帝愈發感到:防範比通商更為重要,大清王朝萬萬年的統治,比海關的那點錢更為重要。
-
乾隆為何不答應與英國通商?看到要求才明白,答應了就是賣國賊
乾隆年間,馬戛爾尼訪華,請求與清帝國通商,但是被乾隆拒絕了。很多人說是因為馬戛爾尼不行三叩九拜大禮,加上乾隆狂妄自大,認為大清什麼都不缺,所以不想和外國人通商。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虎臣來帶大家看一看馬戛爾尼的要求,大家就明白了,換成你你也不願意,籤了就是賣國賊!
-
由軍事要塞到貿易中心,廈門為什麼只是福建第三大城市?
但清廷貿易政策向來不穩定,此後數次施行海禁又數次開禁,廈門的貿易頗受影響,最終自嘉慶二十年起清廷只許廣州一口經手茶葉貿易,廈門更受打擊而暫時衰落。十三行的極度繁榮以其他港口海禁為代價﹀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近代前夕,此時已經少有洋船出入廈門,但英國依然看中了廈門的地理條件,使其成為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