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條約》為什麼選擇上海作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2020-09-03 百年濱江

鴉片戰爭失敗以後,在《南京條約》的談判過程中,清政府官員其實很擔心,他們擔心什麼?他們擔心外國人確定通商口岸的時候,會提出開放蘇州府,因為當時在清政府看來,蘇州和杭州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上海。結果沒料到,外國人忽略了蘇州和杭州,點中了上海,要求上海開埠,這說明什麼問題?不同的眼光,決定了衡量一個城市重要與否的尺度不一樣。

《南京條約》最後商定,中國有五個城市對外通商,是哪五個城市?從南到北,分別是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這五個城市的行政級別是不一樣的,廣州、福州是省城,廈門、寧波是府城,只有上海是一個縣城。

當時的中國政府還是眼光內向,著眼於內河航運。但大家知道,外國勢力是從海上來的,整個世界從工業革命以後已經進入蒸汽時代、輪船時代、海洋時代,所以轉換一下眼光,從海洋時代來看上海,當然上海的地位遠比蘇州和杭州重要,所以最後的結果是上海開埠。

這說明外國人在華經濟布局的過程中,上海是他們志在必得的地方。那麼,他們知不知道蘇州和杭州?他們當然知道。就當時的城市繁華程度來講,上海確實不如蘇州。但從海洋時代的眼光來看,上海的經濟潛力遠遠超過蘇州。

外國人之所以看中上海,就是因為它有優良的海港條件和背靠長江流域、京杭大運河和蘇杭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

上海得以形成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一個湖泊——太湖,一個城市——蘇州,一條河流——吳淞江(或名松江,本文為方便起見,統一稱吳淞江)。當然,與蘇州相關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大運河。


上海歷史地理優勢


太湖在長江三角洲地區佔有關鍵的地位,而傳說中從太湖發源向東流入長江口或者大海的有「三江」,北面婁江,中間吳淞江,南面東江。長江三角洲本是水鄉澤國,河網密布,太湖向東流去的水道也多如牛毛。不過唐以前,考證來考證去,只有一條江——吳淞江是有足夠規模的大江。於是有說法,東江唐以前早已乾涸。不過有學者很不客氣地判斷:「太湖三江」是對《尚書·禹貢》中「三江」的誤讀,《禹貢》裡指的是漢水、長江和入彭蠡的豫章江。但不管怎麼說,即使本來太湖沒有「三江」,一代代在這種觀念下治水的結果,「三江」也接近成為了事實,北面的婁江成為一條重要的水路,沿岸城市有崑山、太倉等。然而,元明以前,吳淞江作為太湖出海重要通道的地位沒有哪條江可以替代。唐代文獻曾說吳淞江寬度有二十多裡,根據現在上海境內俗稱蘇州河的吳淞江現狀,是很難想像這個寬度的。

蘇州一直是環太湖地區的中心,這與春秋時吳國開鑿南北大運河最早段落的邗溝被歷代所沿用,讓蘇州在水路運輸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有關。安史之亂後,中國經濟中心南移,蘇州在中國經濟中的份額加重。宋代已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而吳淞江的重要就在於它是蘇州與大海之間連接的最重要、最便捷的通道。所以,沿吳淞江的重要港口市鎮作為蘇州海外貿易的重要出口而有其重要性。

1843年上海港開埠以後,迅速超過廣州港,這是很罕見的。因為大家知道,一種經濟現象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形成的,很難想像上海1843年開埠以後到1853年,10年後就取代廣州成為中國內外貿易第一大港。原因是什麼?因為鴉片戰爭以前,清政府強行規定,所有的出口商品都要通過廣州,所以叫做廣州一口通商。當時的出口產品主要是兩項,一個是絲,一個是茶。絲和茶的主要產地都在上海附近,但在當時一口通商制度下,上海地區的絲、茶要千裡迢迢、翻山越嶺、水路兼程運到廣東。五口通商後,這個障礙被打破了,上海的經濟潛力得以較為充分地發揮。上海成為第一大港之後,100多年間地位沒有動搖,從某種程度上這是客觀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果。

同時,我還要強調的是,近代上海港成為內外貿易第一大港,跟上海內河航運業的發達有著極其重要的關係。簡單來講,大量的外國貨物運到上海之後,如果賣不出去、運不出去,那也是白搭。

上海的重要在於它對外可以通達世界各國,對內可以走向中國的南北各地。之所以有這樣的底氣,就是因為,第一它靠海,第二它有母親河以及和母親河相關的蜘蛛網一般縱橫交錯的內河水系。從內河運輸的角度來講,小輪船的出現是一個革命性的變革。內河的小輪船載重量少,吃水比較淺,抗禦風浪的能力比較低,它們顯然不適合黃浦江,但比較適合蘇州河等內河。當時上海主要的運輸工具是拖輪,一條船裝不了多少東西,但是一條船可以拖十幾條木船,就像火車一樣,這樣運輸量就上了幾個臺階。所以,小輪船通過上海,通過內河水系,通向縱橫交錯的中國大小城鄉。

於是,我們看到這樣一幅生動的景象:蘇州河沿岸,現在的膠州路以東,膠州路到外白渡橋之間的蘇州河兩岸都是小輪船的碼頭,這些碼頭上的小輪船每天通向周圍農村的四面八方。以青浦縣為例,1934年,從青浦縣出發的輪船,有上海、松江、嘉定、金山、蘇州、崑山、吳淞、嘉興等58條航運路線,而且它們都是定期定時出發的。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近代上海城市經濟發展對全國各地的輻射、對活躍城鄉商品流通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關焦點

  • 英國為什麼會選擇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作為通商口岸呢?
    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在鴉片戰爭後,中英籤訂了《南京條約》,隨後清政府與英國又陸續籤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五口通商附貼善後條款》等,一些不平等條約,將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作為通商口岸,實行自由貿易,史稱五口通商。
  • 《南京條約》確定五口通商 為何只有上海商業最繁華
    1842年8月29日,清朝政府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國軍艦「皋華麗」號上簽訂了著名的《南京條約》。《南京條約》是清朝籤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關稅自主。
  • 南京條約規定5個通商口岸,為何福建一省就佔2個?
    戰後籤訂的《中英南京條約》,更是讓中國步入多災多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許多人看到了《中英南京條約》中割地、賠款的危害,卻沒有注意到五口通商的危害。所謂五口通商,指的是中國將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作為通商口岸,實行自由貿易。此舉洞開中國大門,將中國變成西方列強的商品傾銷地。在西方商品的衝擊下,中國被迫逐漸改變了原有的經濟結構。
  • 歷史 | 《辛丑條約》為何不再提通商口岸
    馬克思在《英中條約》一文中指出:「慣於吹噓自己道德高尚的約翰牛, 卻寧願用海盜式的藉口經常向中國勒索軍事陪款,來彌補自己的貿易逆差。」其實英國人最在意的還不是這些賠款,他們更在意通商。《南京條約》籤訂後,英國政府馬不停蹄派員與清政府繼續談判,進一步細化《南京條約》中規定的事項,尤其通商方面。
  • 清末的「五口通商」,英國人為何會選中當時的小縣城上海?
    出乎意料的是,外國人放棄了蘇杭,選擇了上海,要求上海開埠。   在鴉片戰爭結束後的一段時間裡,廣州仍是貿易的中心,但隨著西來商船的增加,上海的對外貿易高速發展,終於在1853年取代了廣州的位子,貿易佔比達到62.1%,成為中國最大的通商口岸。   那麼英國人為什麼選中上海作為通商口岸?成為通商口岸又給上海帶來了哪些改變?
  • 戴鞍鋼 | 五口通商,上海何以一枝獨秀?
    同時,它又位於長江入海口,背倚廣袤的長江流域腹地,沿長江航路上達南京、蕪湖、九江、漢口等地,假運河水道溝通蘇州、杭州、揚州諸城。作為貿易口岸,上海擁有的這種經濟、地理優勢,在同期開放的各埠中是獨特的。廣州雖然對外貿易歷史悠久,但它偏處華南一隅,遠離大宗出口商品絲、茶的主要產地江浙皖等省,四周丘陵起伏,交通不暢。
  • 五口通商的五座城市,3座已是全球十大港口,5座都是全球百大港口
    其中最著名是1842年8月29日籤訂的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拉開了中國近代割地賠款的序幕。南京條約最著名的一條就是割讓香港島,這個舉國皆知。除此之外,南京條約還要求清政府向英國賠償鴉片煙價、商欠、軍費共二千一百萬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人居住並設派領事,也就是著名的五口通商;另外還規定英商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中國海關無權自主;準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等。
  • 歷史:五個通商口岸為何不能讓英國滿意,還要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戰敗,被迫籤訂了《南京條約》,《南京條約》有一條規定著,中國要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清政府戰敗,沒有拒絕的資格,於是按照英國的要求開放了這五個城市作為通商口岸。可是沒過幾年,英國再次發動戰爭,逼迫中國再多開些通商口岸,歷史上這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 《南京條約》規定五口通商,如今5座城市發展現狀如何
    1842年8月29日,清朝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鑑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軍軍艦康華麗號上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 《南京條約》規定清朝割讓香港島給英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此外,還必須將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闢為通商口岸,實行自由貿易,允許英國商人居住並設派領事。這就是所謂的「五口通商」。
  • 鴉片戰爭後,英國人要求「五口通商」,為何只有上海快速崛起?
    戰後還脅迫中方籤訂了不平等條約,隨後又單方面制定了有利於英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五口通商條約,其中就包括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五個通商口岸。從工業發展進程的角度來看,當時的中國是相對落後的,開埠政策從國家層面上說是民族的恥辱,但是從經濟發展角度來說,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些通商口岸的工業發展進程。
  • 香港是怎麼被割讓給英國的|南京條約|香港島|英國_歷史|清朝|口岸
    籤訂《南京條約》共十三款,其中要求中國割讓香港島,清廷原稱「萬年和約」,後世又稱「江寧條約」、「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關稅主權,便利了英國對華的商品輸出,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試析五口通商大臣體制的制度缺陷
    中英《南京條約》籤訂後,中國傳統外交格局發生了重要變化,西方國家在清政府對外關係中的地位日益顯著,傳統的朝貢管理機構禮部和理藩院已經不能適應這一新形勢。清政府對兩次鴉片戰爭時期的外交體製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調整,創設了專門針對西方國家外交的五口通商大臣體制。
  • 1842年8月29日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籤訂
    1842年8月29日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籤訂1842年,英國侵略軍先後攻佔吳淞、上海、鎮江後,於8月初將軍艦開到南京江面,並把炮口對準南京城。腐敗的清政府公開違背廣大人民堅決抗敵的願望,向侵略者屈膝投降。
  • 戰史今日8月29日:中英籤訂《南京條約》
    新華社發  1842年8月29日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籤訂  1842年,英國侵略軍先後攻佔吳淞、上海、鎮江後,於8月初將軍艦開到南京江面,並把炮口對準南京城。腐敗的清政府公開違背廣大人民堅決抗敵的願望,向侵略者屈膝投降。
  • 廣州作為最早通商口岸,被稱「第三世界首都」,為何不是北京上海
    廣州作為最早通商口岸,被稱"第三世界首都",為何不是北京上海我們都知道在中國近代史中,我們國家受到過很多次的侵略,為了得到暫時的和平,統治者開通了很多通商口岸,其中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就開通了五個通商口岸,其中廣州是五個中的一個,因此,廣州也成為了我們國家與其他國家溝通來往的重要地方
  • 璞鼎查把所有條約口岸和非條約口岸查緝鴉片走私的任務諉諸給中國
    對於五口之外的非條約口岸,早在《南京條約》談判期間,璞鼎查就向清鐵差大臣英保證:他將發布公告,指明英商前往非條約口岸貿易是非法的,得由中國當局加以緝捕和沒收;他們將派遣英國官船前去禁止此等非法行為。這一公告隨後於1843年1月16日在香港發布同年,他與英籤訂的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第4條又規定:「英商貿易處所只準在五港口」,如「擅往他處港口奕販賣,任憑中國員弁連船連貨一併抄取入官,英官不得爭論。總之,無論在條約口岸或非條約口岸,英國侵略者都信誓旦旦,把自己打扮成毫不袒護鴉片及一般商品走私的正人君子。
  • 《南京條約》的危害遠不如這兩條條約
    在鴉片戰爭結束後,籤訂了《南京條約》。滿清政府又因為自己的傳統外交思維,拱手讓出哪些權力?1843年10月上旬,欽差大臣耆英與英國代表人璞鼎籤訂《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和《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這兩項條款的籤訂比《南京條約》所帶來的危害更大,影響更深遠。
  • 倉山聖約翰堂與清末五口通商
    這座教堂與鴉片戰爭後籤訂的《南京條約》將福州作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對外開放,外國人聚居倉前山有關。  「倉前山」又稱「倉山」,位於閩江南岸的南臺島中部。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條約》籤訂,福州被迫闢為通商口岸。1844年5月,英國駐香港總督派李太郭任福州領事,被安排住在城外的南臺鴨姆洲民房。
  • 五口通商時代瘋狂殘害中國人民的英美「領事」和「商人」
    為什麼「商人」樂於自掏腰包,掛上一個「領事」頭銜呢?有事實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一八五九年,一向是走私販毒掠賣人口中心地之一的汕頭開放貿易,前面所說那個小布拉特雷立刻謀取美國駐汕頭領事的職位,併兼任西班牙領事,美國人自己說:「布拉特雷是為了他自己的方便而去謀得那個帶有商務特權的領事職位的!」
  • 【爐邊閒話】《一部近代史 半部是上海》之一:為什麼是上海?
    《一部近代史 半部是上海》之一:為什麼是上海?在下以為:一部近代史,半部是上海。這個說法很多人可能會不同意,為什麼是上海?難道不應該是北京嗎?還真不是。且聽我細細道來。千裡之外的上海卻迎頭趕上,兼收並蓄,野蠻生長,獨領風騷,成為名震世界的「東方巴黎」。3為什麼是上海?話說1840年,大清王朝與英吉利國狠狠幹了一仗,腐朽落後的八旗子弟兵被船堅炮利的英國洋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喪權辱國,籤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史稱「第一次鴉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