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精準扶貧的責任與擔當: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把成果結在農戶家

2020-12-09 澎湃新聞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西南大學發揮農科和教育特色優勢,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堅守三農情懷,踐行教育初心,懷揣科教扶貧和科技興農時代使命,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2019年3月,西南大學黨委書記李旭鋒等在重慶市石柱縣黃連種植基地考察。

2019年12月,西南大學校長張衛國前往重慶市石柱縣華溪村調研。

專家助力 苦黃連比蜜甜

——「石柱模式」譜新篇

重慶石柱縣人眼中普普通通的中藥材黃連,在農業專家的眼裡卻是個重量級「寶貝」。以西南大學藥學院李學剛教授作為首席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黃連大品種開發」在2017年底獲得批准立項,落地石柱縣。追溯西南大學與石柱縣縣校合作的十七個年頭,校地不遺餘力,不斷將扶貧的「石柱模式」引向深入。

一直從事石柱黃連產業的打造、黃連深加工及綜合開發利用等工作的李學剛教授,迄今為止已發表相關學術研究論文120多篇,申報技術發明專利38件,開發產品12個,申報黃連成果獎3項。正在進行的「黃連大品種開發」項目,預計將開闢黃連大品種規範化種植面積不少於1000畝,推廣面積不少於5000畝,帶動逾1萬農戶增收,形成中藥材大品種產業集群和龍頭企業,產業規模超100億元。

同時,西南大學專家還看到了黃連文化幾百年生生不息鑄就的特有生態系統,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院田阡教授領銜組織申報的重慶石柱黃連生產系統也成功入選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也是重慶市首個申報成功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栽連必栽樹,起連還山,永續輪作」是石柱連農祖祖輩輩的家訓。黃連育苗要2年才能完成,之後搭棚移栽,連農遵循古制都會在砍伐的每棵樹下搭建棚樁旁栽下一棵樹苗,黃連5年才能收穫一茬,種下的樹苗基本成林,10年兩茬後就不能再種黃連,要經過10年修復才能再種黃連,樹木和黃連一同生長,還起到了給黃連遮蔭的效果。20年樹木早已鬱鬱蔥蔥,如此往復連農得以與大自然和諧共生永續利用。重慶石柱黃連生產系統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對石柱黃連文化傳承、產業可持續發展和黃連產業功能拓展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在田阡教授的積極推動下,「重慶石柱黃連生產系統」保護與發展專家諮詢會暨第四屆全國農業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在石柱召開,為該系統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奠定基礎,進一步助推「康養石柱」建設,讓苦黃連成為石柱百姓甜蜜生活的大事業。

教授上陣 貧困縣有了「牛」產業

——「肉牛之都」成長記

幾年前全縣肉牛存欄量不到一百頭的重慶市豐都縣,現在卻已經成為國家級出口牛肉質量安全示範區,恆都肉牛養殖規模已居亞洲第一。這一變化都源於西南大學左福元教授的推動。

豐都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地,是三峽工程重點移民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存在山高人多地少、土地瘠薄、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1998年西南地區肉牛養殖尚未起步,也沒有適合當地地理氣候條件的肉牛品種,左福元帶領的肉牛科研團隊決定先從改良本地黃牛開始發展肉牛養殖產業。

當地人稱左福元為「吹牛教授」。包鸞鎮飛仙洞村2002年被選為南方肉牛改良科研項目試點村,引入了紅安格斯牛、西門塔爾牛等8個世界優良品種,與本地黃牛實行雜交。「左教授不是吹牛,是真牛!」現年48歲的張升魚說,他從貸款養3頭牛開始,現在已經建起了存欄近200頭的肉牛養殖場,一年收益達幾十萬元。

2009年,豐都縣引進了肉牛養殖和牛肉加工大型企業恆都公司,完善養殖產業鏈,帶領全縣發展肉牛產業。目前,左福元帶領的主要成員有30餘人的肉牛科技團隊,涵蓋產業相關的各個領域,入駐重慶市肉牛科技專家大院,圍繞肉牛產業的各個方面進行科研攻關,提供科技服務,攻克了品種培育、養殖、牧草種植、飼料配製、糞汙處理、疾病防控等系列科技難題。

歷經十餘年,該團隊篩選出適宜重慶及西南農區養殖的優良肉牛雜交組合,雜交肉牛平均胴體重達300公斤以上,比本地黃牛提高了3倍以上,通過屠宰、加工等技術將每頭肉牛產值提升到三萬元左右,相當於本地黃牛收入的4-5倍。該團隊還為恆都公司設計規劃了當時亞洲單體最大的萬頭肉牛育肥養殖場,研發了一系列對標國際的先進技術並進行了應用推廣。

在科技帶動下,豐都肉牛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天翻地覆的變化。2018年豐都肉牛產值超20億元,全縣從事肉牛產業企業34家,有肉牛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1家。全縣2018年共2.1萬農戶通過養牛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這樣的變化不只發生在豐都縣,在西南大學定點扶貧縣雲南省昌寧縣,中國魔芋協會會長、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張盛林研究員牽頭開展魔芋產業發展和種植專題培訓,培訓村幹部、規模魔芋種植戶、產業示範戶、魔芋加工業主、縣鄉農林口技術服務工作人員等1500多人。依託學校科研成果和技術力量,為加快昌寧魔芋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

這樣的培訓,在西南大學對口幫扶地區已成常態。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幫扶工程,充分發揮教育培訓資源優勢,為對口幫扶地區開展管理幹部、企業家、技術人員、新型農民等全方位、多層次產業人才培訓,提升科技素質。近年來,西南大學共開辦農業創業人才培訓、科技特派員專題培訓等250餘期,培養管理幹部、科技人員和農民32000餘人,間接受益農民16萬人。

師生下鄉 脫貧一線「看」真貧

當好脫貧考核的「評估員」

響應國家號召,西南大學成立精準扶貧與區域發展評估中心,由地理科學學院教授擔任中心主任,帶隊參加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委託的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貧困縣退出抽查第三方評估,以及中國科學院委託的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重大任務。中心同時承擔2015年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試評估(重慶),2016、2017、2018、2019、2020年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2017年國家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2018、2019年國家貧困縣退出抽查第三方評估檢查,涉及重慶、貴州、四川、雲南、湖南、湖北、廣西、江西、海南、黑龍江、內蒙古、吉林、寧夏等12個省市(自治區)的貧困縣。

2019年12月,2019年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湖北組啟動,由西南大學組織實施。

西南大學以精準扶貧評估為實踐活動平臺,將思政實踐教育融入評估全過程,累計組織了6000餘名學生參與精準扶貧第三方評估、開展「三農」實地調查,引導學生深入農村基層、了解國情、社情、民情,充分體會我國的制度優勢,激發青年學生愛國、愛民、服務國家和回報社會的熱情。西南大學被國務院扶貧辦授予「2017年扶貧開發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先進集體」「2019年扶貧開發成效第三方評估先進集體」稱號,西南大學精準扶貧第三方評估工作得到了充分肯定和認可。

同時,學校先後選派十餘名優秀幹部和教師,赴石柱、忠縣、巫山、豐都等地掛職扶貧。落實面向農村專項招生計劃、西部計劃、「三支一扶」、到農村基層就業等政策,引導畢業生到貧困地區就業,為幫扶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此前,學校承擔的《西藏自治區深度貧困縣教育脫貧攻堅「一縣一策」工作指導方案》項目也獲得了教育部領導批示。項目組歷時17天,累計行程超過一萬二千公裡,赴西藏自治區6個地市15個深度貧困縣開展並順利完成了大規模深度調研任務。

20餘年來,西南大學本科生社會實踐「三下鄉」共累計15萬餘學子赴鄉鎮田間、課堂、農戶,開展主題宣講、田野調查、科技支農、教育幫扶、留守兒童關愛、文化宣傳、衛生知識普及、環境保護等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研究生支教團累計教授學生18000餘人,授課40多萬課時,開展各類扶貧志願服務活動510餘場,課外服務26000個小時。

樹立小我融入大我,引導學生深入基層一線,把助力脫貧攻堅的青春力量播撒在美麗鄉村,西南大學在扶貧扶智的道路上持續發力、向前、擔當!(韓笑)

來源:西南大學黨委宣傳部、網絡工作部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西南大學精準扶貧的責任與擔當: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把成果結在農戶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把論文寫在脫貧攻堅的大地上
    會上,省委宣傳部、省委黨校、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省社科聯、貴州大學、貴州師範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民族大學的專家學者,省主要新聞媒體負責人和參與實地調研的記者,緊緊圍繞「把論文寫在脫貧攻堅的大地上」主題,紛紛表示要深入宣傳解讀省委團結帶領全省幹部群眾決戰脫貧攻堅取得的顯著成就背後的現實邏輯和理論邏輯,為奮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營造良好的思想理論氛圍。
  • 論文寫在大地上 碩果結在農戶家
    菏澤市瞄準產業技術需求,精準選派技術人員,發揮農業科技平臺優勢,為脫貧攻堅注入強大科技動力,為鄉村振興按下「快進鍵」。  □ 本報記者 趙念東 王兆鋒   本報通訊員 陳新振 蔣晨曦  12月13日,陽光正好,微風不燥。巨野縣麒麟鎮魏馬樓村的一處扶貧大棚內,一畦畦綠油油的奶油白菜長勢喜人。「俺這白菜已經成熟,為了能賣個好價錢,準備等到春節前再出棚。」
  • 揚子江藥業:彰顯藥企責任擔當 掌握精準扶貧「金鑰匙」
    今年以來,黨中央在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兜底保障等多方面再出組合拳,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從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緊跟國家政策方針的同時,揚子江藥業不斷探索創新扶貧幫困新方法。從捐資捐物「授人以魚」,到產業扶貧「授人以漁」,揚子江藥業在多個扶貧前線「勇於擔當」。
  • 助力金融精準扶貧 勇擔大行責任擔當_江西_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
    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監管部門相關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堅決服務國家戰略,以金融支農和金融扶貧為己任,主動擔當作為,全力做好金融扶貧這篇大文章。
  • 西南民族大學:唱響教育扶貧奮進曲
    2019年7月,西南民族大學校領導赴學校定點幫扶縣紅原縣、若爾蓋縣開展扶貧工作調研。圖片由西南民族大學提供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  通過多年潛心研究,為將科研成果應用於扶貧事業,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究院副院長周青平和團隊長期在高原牧區開展高產人工飼草栽培技術、飼草加工貯藏技術、科學種草養畜技術示範及培訓,建立高產牧草種植示範基地,一對一幫扶貧困戶500餘戶,輻射帶動周邊牧戶開展種草養畜2000餘戶,實現貧困戶及輻射帶動戶人均增收1700餘元,走出了科技扶貧、產業脫貧的新路徑。
  • 「論文不能光寫在紙上,還得寫到大地上」
    這位做著「高大上」學問卻踐行「接地氣」扶貧的「農民院士」,叫朱有勇。圖為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朱有勇院士,手拿一顆碩大的馬鈴薯,現身人民大會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體講述科技扶貧的故事。雲南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供圖朱有勇出生於雲南紅河的一個普通農戶家庭,對農民、農村有著天然的眷戀,他喜歡別人稱他為「農民教授」,總是想著為農民多做點事。
  • 論文寫在大地上 「泥腿子」教授緣何被捧
    (12月8日《河北日報》)  有一位教授,不在象牙塔裡,不在實驗室裡,而是每年有200多天在山區荒嶺上,培育出一個個優質新品種,30年來累計增加農業產值超過35億元,實現純增收超過28億元,平均一年創富近億元。泥腿子教授李保國贏得了網民熱捧,網友小溪稱讚: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李保國教授確實做到了這一點,把自己的知識換成農民沉甸甸的錢袋子,這樣的教授,誰能不尊敬?
  • 西南民族大學:多措並舉唱響教育扶貧奮進曲_扶貧_中國西藏網
    通過多年潛心研究,為將科研成果應用於扶貧事業,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究院副院長周青平和團隊長期在高原牧區開展高產人工飼草栽培技術、飼草加工貯藏技術、科學種草養畜技術示範及培訓,建立高產牧草種植示範基地,一對一幫扶貧困戶500餘戶,輻射帶動周邊牧戶開展種草養畜2000餘戶,實現貧困戶及輻射帶動戶人均增收1700餘元,走出了科技扶貧、產業脫貧的新路徑。
  • 中國農業大學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
    一、學校高度重視,精準施策  1.制定完善定點扶貧方案  學校一直高度重視定點扶貧工作,制定了《中國農業大學定點扶貧工作實施方案(2013-2020年)》,從推動教育扶貧、人才扶貧、智力扶貧、科技扶貧、信息扶貧及學科扶貧六方面提出明確規劃和可操作性實施辦法。
  • 西南民族大學:唱響教育扶貧奮進曲_教育_中國西藏網
    圖片由西南民族大學提供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長期以來,西南民族大學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發揮高校專業優勢,以科技扶貧、智力扶貧為主要抓手,多措並舉服務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摸索出一條具有特色的教育扶貧路,榮獲「2019年度全省高校定點扶貧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 彰顯企業社會責任,中國中車精準扶貧紀實
    在精準扶貧全過程中,黨委領導充分重視、親身參與,堅持一村一策、一人一策,千方百計幫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出中車力量。隨著貴州省宣布剩餘的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這其中,擔當企業社會責任的中國中車,也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
  • 安徽農大:把論文寫在田野山嶺 把人才植根江淮大地
    安徽農大:把論文寫在田野山嶺 把人才植根江淮大地   作者:陸 璐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夏濤  1984年,當改革的春風吹揚中華大地,農業院校對偏遠貧困山區的農業扶貧也如一縷春風吹向了山間
  • 伊利出席社會責任百人論壇 分享精準扶貧實踐
    中新網5月3日電 近日,「中國社會責任百人論壇——國務院扶貧辦課題《企業精準扶貧案例研究》暨《企業扶貧藍皮書(2018)》啟動會」在北京舉辦。作為本次論壇的唯一受邀乳製品企業,伊利集團的「精準擔當」實踐,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關注。伊利副總裁雒彥作為乳業唯一受邀代表分享伊利精準扶貧實踐  據了解,「總結推廣典型經驗」是國務院扶貧辦2018年重點工作之一。
  •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質檢儀」——記「國家精準扶貧成效評估...
    中國科學院精準扶貧評估研究中心被國務院扶貧辦評為「先進集體」「國家精準扶貧成效評估決策關鍵技術及其應用團隊」獲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這樣一支團隊是怎樣誕生的?他們的工作成果為什麼被喻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質檢儀」?未來還有哪些工作需要推進?
  • 王麗君:將科技論文寫在呼倫貝爾大地上
    從普通的農技人員到農業科技專家和帶頭人,她將自己一生所學服務於「三農」,將技術成果展示于田間,將科技論文寫在呼倫貝爾大地上。她就是呼倫貝爾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王麗君。34載冬去春來,她始終奮鬥在農技推廣戰線上,每年在田間地頭工作的日子超過120天。從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研究到示範推廣,從農村適用技術材料的整理編寫到精準產業扶貧培訓、科普三下鄉、田間地頭指導,從春天項目地塊落實、技術跟蹤服務到金秋實地測產和總結分析,哪裡需要她就在哪裡。
  • 西南林業大學教授們的扶貧經
    在西南林業大學,有這樣一群教授,他們紮根邊疆,在不同領域默默耕耘,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為百姓尋找致富之路。  科研成果「飛入尋常百姓家」  西南林業大學副校長杜官本是湖北人,1985年本科畢業後,被分配至西南林學院(現西南林業大學)工作,此後的30多年,一直紮根在雲南,從事人造板相關的教學科研工作。
  • ——永昌縣焦家莊鄉南沿溝村精準扶貧實踐
    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應華召集市政府責任部門、配合單位,市、縣、鄉幫扶幹部,以及確認的貧困戶、村民代表等,召開現場集中交辦會,現場公布幫扶措施、現場交辦工作任務、現場作出鄭重承諾,97戶貧困戶與幫扶幹部現場面對面、手拉手,認窮親戚、交真朋友。對確定的各項幫扶措施,屬於責任單位的,責任單位現場認領,屬於貧困戶個體的由幫扶幹部現場認領。二是張貼上牆、掛圖作戰。
  • 中國大地保險創新「組合拳」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中國大地保險創新扶貧保障新模式,開發和推廣「大地防返貧保」新項目,該項目具有「風險保險的責任範圍廣泛、保障人群全面、可複製可組合易推廣、理賠快捷高效」等多重亮點,有效解決了因病因災、因意外返貧的問題和痛點。
  • 中國大地保險總裁陳勇:保險企業要勇當鞏固脫貧成果的「排頭兵」
    中國大地保險總裁陳勇在峰會上表示,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各行各業都發揮著各自優勢,通過不同形式來助力各地成功脫貧。與其他行業和企業不同的是,中國大地保險從2019年起,就在已脫貧的地區利用保險保障的優勢,創新推出了防返貧保險,並且聯合各地政府、扶貧企業通過多種模式來助力鞏固脫貧成果,目前已經覆蓋了近75萬脫貧人口。
  • 《大地頌歌》方寸舞臺演繹精準扶貧溫情與力量
    近些年,母親回老家的次數卻是頻繁起來,貫通的高鐵讓她可以只用八個小時就回到養育她長大的土地上。每次回老家小聚後,她總會拉著我說著家鄉的變化:高速公路串聯起了十裡八鄉,縣城裡修起了寬闊平整的廣場,遊客也多了起來……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毫無疑問都得益於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