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菲社塞拉耶佛4月6日電】波赫首都塞拉耶佛6日舉行紀念儀式,紀念塞爾維亞軍隊圍困該城20周年。
組織者為死難者擺放了11541個紅色的椅子。塞拉耶佛許多地方都刷上了白色數字「11541」。
據各種統計數據顯示,20年前開始的塞爾維亞軍隊對塞拉耶佛持續將近4年的包圍,是20世紀在歐洲發生的最漫長的對一座城市的圍困。1992年4月6日,塞族軍隊用250輛坦克和120門火炮將塞拉耶佛包圍,不間斷地對其進行轟炸,波赫戰爭爆發。
1995年11月,代表前南斯拉夫三方的波赫總統伊澤特貝戈維奇、克羅埃西亞總統圖季曼和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達成並草籤了結束波赫戰爭和實現全面和平的協議。
【路透社塞拉耶佛4月6日電】20年前波赫戰爭爆發時,面對二戰以來歐洲最可怕的暴行,西方卻遲疑不決。
紀念日到來之際,這個巴爾幹國家嚴重分裂,在按照民族定額組建的難以駕馭的政府中,塞族人、克族人和穆斯林艱難地分享權力。在加入歐盟的漫長道路上,這個國家落後於其他前南斯拉夫鄰國。
【德國之聲電臺網站4月6日報導】20年後的波赫仍存在相當深的裂痕。3個民族———穆族、塞族和克族相互間很難和平共處,儘管他們的語言十分接近。
在塞拉耶佛市中心的一家咖啡館裡,3位大學生坐在一起。他們看上去沒有多大區別:衣著相似、聽同樣的音樂、對未來懷有同樣的恐懼。三人都是1992年,即戰爭爆發的那年出生。然而埃妮達、娜塔麗婭和伊戈爾卻在不同的環境裡成長,他們在不同的學校讀書,從歷史課上獲得不同版本的關於這場戰爭的表述。穆族、塞族和克族對他們的過去都有各自的詮釋,甚至連戰爭何時爆發、怎樣爆發都沒有統一的看法。
如今,20年過去了,空氣中仍散發著緊張氣氛。對伊戈爾來說,這已習以為常:「我喜歡塞拉耶佛,卻不能在這裡生活,對此頗為遺憾。當我在這裡時,感到一種不安,因為我有塞族名字。當我與朋友一起坐在這裡、他叫我的名字時,我不禁要打個寒戰:我感到恐懼。」
(未經允許,其他媒體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