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市區姜啟成老人和老伴在家中觀看電視連續劇《溫州一家人》,劇中呈現的溫州元素,引得老兩口笑得合不攏嘴。本報記者王誠/攝
圖為瑞安村民客串群眾演員。
溫州網訊 昨晚8時10分,由多家知名影視製作機構聯合推出的36集電視連續劇《溫州一家人》如期登陸央視一套黃金劇場,與觀眾見面。該劇通過一個溫州人家庭在近30年中經歷的起伏、波折、艱辛、成功,刻畫一群充滿韌勁與魄力的溫商形象,展現一個造就無數傳奇溫商的「創業年代」。作為向黨的十八大獻禮劇目,該劇的播出引起眾人的關注。
市民早早鎖定央視一套
昨天晚上7時30分,家住市區下呂浦春暉組團9幢的姜啟成老人,早早地就和老伴陳菊鳳守候在電視機前,將頻道調到央視一套。故事開篇,主人公周萬順讓13歲的女兒跟著親戚出國,這一故事情節讓兩人開始議論起來。「確實是這樣啊,上世紀80年代初的時候,溫州人要麼自己出國闖,要麼就把孩子送到國外去,這樣的家庭多得不得了。」
姜啟成老人也是最近才開始關注《溫州一家人》的,在首播前,他特地上網查看了故事的劇情介紹,對劇中人物命運已經了如指掌。「那個時候,溫州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擺小攤、做小生意的人特別多。」原來,今年78歲的姜啟成和75歲的陳菊鳳老人,上世紀60年代在廣州,吃的是「公糧」,1982年,兩人從廣州回溫,遍地小商販的情形讓他們至今難忘。
如今,二老的外孫也開始做起生意來。姜啟成說,其實溫州人沒有什麼奧秘,就是憑著「敢為人先,不走尋常路」的那股勁兒,才創造了著名的「溫州模式」。
溫商在劇中看到創業的影子
周萬順毅然賣掉祖屋,讓13歲的女兒阿雨去義大利,自己則帶著媳婦趙銀花和16歲的兒子麥狗闖蕩溫州城,不給自己留退路……
「太精彩了,我好像在劇中看到了創業時的經歷,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許是產生了共鳴,羅馬尼亞華商聯合總會副會長戴沿勝剛看完第一集,就忍不住興奮地說。
今年42歲的戴沿勝,1993年遠赴羅馬尼亞,當初他將自己家的房契作抵押,換回7萬元當作「第一桶金」,與周萬順如出一轍。
「阿雨的經歷也跟我挺像。」不僅如此,與13歲出走義大利的阿雨相比,23歲獨自闖蕩羅馬尼亞的戴沿勝同樣嘗盡箇中滋味,「在我看來,我覺得這部劇就在寫我自己一樣。」
自己人看自己人,溫州味兒十足
溫州大學教授張小燕對該劇頗為關注,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了相關劇情。她說,《溫州一家人》是溫州人的縮影,是溫州精神的寫照,對溫州人來說,自己人看自己人的故事,熟悉又新鮮,真切又親近。周萬順決定送13歲女兒去義大利,帶16歲兒子闖溫州,他毅然賣掉祖屋,沒留後路,也沒有退路。做事義無反顧——這就是溫州人的骨氣;周萬順對趙冠球的知恩圖報,周阿雨對胡躍文的過河不拆橋是溫州人的義氣;清脆的片尾曲《對鳥》則抒發著溫州人自由浪漫的山野情懷,唱出了溫州的山水靈秀,唱出了溫州的百鳥靈空,唱出了溫州人的靈通和靈氣。
張小燕說,《溫州一家人》的故事真實地告訴我們,30多年的改革開放給每個人、每個家庭、整個國家帶來什麼。在周阿雨的成功之地——普拉託,那裡生活著3萬多溫州人,溫州話成為當地的「普通話」,被學界喻為「普拉託溫州現象」。「溫州模式」異國崛起,形成跨國的商品交流,跨國的文化交融,跨國的文明交往,世界成為一家人。
少年阿雨扮演者為永嘉女孩
在劇中飾演少年阿雨的永嘉女孩戴佳佳,昨天晚上也守在電視機前,欣賞自己的表演。「國內戲份花了1個月,國外戲份也花了1個月。」特別是在國外取景期間,佳佳隨劇組輾轉普拉託、比薩等多個義大利城市,她說,其中有一集裡,導演還要求她用溫州話朗誦溫州童謠,特別有意思。
去年8月,佳佳憑藉《炫舞天鵝》摘得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第十三屆學會獎(金鳳凰獎)新人獎。戴佳佳的父親戴成輝說,那之後,《溫州一家人》的導演輾轉找到他,認為佳佳形象、年齡等方面非常適合少年阿雨的角色,而且佳佳是溫州人,希望他同意佳佳出演。
接受採訪時,剛過完12歲生日的佳佳不忘通過本報給溫州市民捎上一句話:「《溫州一家人》非常好看感人,希望大家每晚8點鎖定央視一套,也希望大家能喜歡這部電視劇。」
總策劃人趙順亮是瑞安馬嶼人
一部成功的電視劇,除了有優秀的編劇和導演外,優秀的策劃人也是不可或缺的。《溫州一家人》的總策劃人趙順亮就是一位有獨特思想、眼光獨到的人,曾策劃了《沂蒙》、《鋼鐵年代》、《老牛家的戰爭》等熱播電視劇。
趙順亮從事影視行業近8年。他覺得,目前一些影視作品都未能體現溫州人精神,於是萌發了製作一個關於「溫州人」題材的電視劇的想法。
「我是瑞安馬嶼人,十五六歲就外出打拼,從小吃過一些苦,對在外溫商的經歷、情感故事有較深的體會。做溫商題材的電視劇,也就是講述包括我在內的千千萬萬在外打拼的溫州商人群體的故事。」趙順亮說。
為了做好這部電視劇,趙順亮5年前就開始著手策劃,並邀請著名編劇高滿堂創作劇本。高滿堂追隨溫商足跡,從國內到義大利、法國等國家深入採訪,收集素材,歷經3年打磨,最終完成了劇本。該劇輾轉中、意、法等國,經過110多天緊張拍攝,最終完整再現了溫商30多年的創業歷程。
據趙順亮介紹,《溫州一家人》原名《溫州故事》,被確定為十八大獻禮片後,就改為現在這個名字了。
「古樹村」原型是湖嶺均路村
《溫州一家人》中主人公周萬順的老家瑞安古樹村,是以瑞安市湖嶺鎮均路村為原型的,周萬順一家外出經商創業前的戲份就是在該村拍攝完成。
據悉,《溫州一家人》劇組去年7月份就在湖嶺鎮的幾個村子考察選址,最終確定均路村為拍攝地。趙順亮說,均路村裡老舊的民房、道路、農具、學校都保存得比較完整,與上世紀80年代初期溫州農村的基本情況比較吻合。此外,選址均路村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該村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在國內外經商,對這部電視劇劇情有較深的體會。
《溫州一家人》劇組從去年9月28日開始進駐均路村,為了使劇組更安心地拍攝,均路村專門安排村委會委員負責協調劇組與村民的溝通事宜。
村委會主任陳其苗說:「拍攝期間,這麼多的車輛、人員進進出出,光靠劇組工作人員來管理是不太可能的。很多村民就自發幫助劇組維持交通、疏導人群、看管道具等,他們的積極性都非常高。」此外,只要劇組需要,村民們都會熱情地把自家的農具拿出來無償供劇組使用。
在第一集拍攝中需要用到一個叫「雙格筒」的道具,道具師找到陳其苗,希望幫忙找一下。陳其苗二話不說,立馬帶著四五個人在村裡尋找,連續找了3天,才在一戶人家的穀倉裡找到了。「雙格筒」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做喜事的必備用品,現在幾乎都沒人用了。
當陳其苗把一對「雙格筒」交給道具師時,道具師非常感動,握著陳其苗的手連聲道謝。
瑞安村民上電視當演員
均路村村民不僅熱情地協助劇組做好幕後工作,還積極參加電視劇的拍攝,其中有專門從外地趕回來的商人,有從學校借調的小學生,有從國外回來養老的僑領,也有兒孫滿堂的耄耋老人,他們中絕大部分人是第一次「觸電」,對電視劇拍攝充滿熱情。
今年89歲的陳定賢老人是所有群眾演員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他在劇中扮演古樹村村民。回憶起去年拍電視劇時的情景,老人笑呵呵地說:「這是我第一次拍電視劇,平時我都不看電視,沒想到我還能演電視給大家看。」
群眾演員、僑領繆長壽與劇中的周阿雨有同樣的經歷,對劇情有較深的體會。他在劇中飾演周萬順的親戚。周阿雨的表舅阿彬從國外回來給村民分禮物時,他和其他「親戚」一起坐在屋前聽阿彬講國外的故事。「阿彬遞煙給我時,我還用瑞安話回了句『好、好』,就這樣露了個相。」
繆長壽27歲到義大利謀生,60歲時回到家鄉養老。「我是1976年去義大利的,當時生活條件非常苦,穿著草鞋,提著煤油燈就出去了,周阿雨在國外的經歷與我的國外生活如出一轍,簡直就是以我為原型的。」繆長壽意猶未盡地說,看著劇本,再想想自己早期在國外艱辛的創業史,「眼淚都出來了,現在國家強大了,華僑在海外的地位也提高了」。
「我是所有群眾演員中唯一一個講一句完整臺詞的人。」第二次當群眾演員的周達獻向在場的人說起他在劇中的臺詞:「阿彬,你這次賺多少錢回來,你小子這次肯定發了。」據了解,周達獻2009年去橫店旅遊時曾在電影《詠春》裡當過群眾演員。 「在橫店那次是玩玩,而這次是帶著責任感的,因為它講述的是我們溫州人自己創業的故事,我應該要演好。」周達獻認真地說。
記者 朱斌 通訊員林長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