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從前天晚上開始,不少溫州人改變了晚上的作息:晚上8時,打開電視機,調到央視一套,與電視劇《溫州一家人》準時約會。有觀眾發微博說:「估計今晚很多溫州人在看《溫州一家人》,我也不例外,為自己是『溫州銀』(註:溫州人)感到驕傲和自豪。」
展現溫州人創業創新史的電視劇《溫州一家人》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熱播,身為溫州人的你,是否找到了濃濃的溫州味,是否喚起你的記憶和驕傲?
「我們要實地看看主人公的老家」 瑞安小山村來了追劇的遊客
電視劇中主人公周萬順的老家瑞安古樹村,以湖嶺鎮均路村為原型。這兩天,這個小村莊引發了不少觀眾的興趣。昨天下午3時許,記者在均路村遇見了幾名前來觀光拍攝地實景的遊客。
「電視劇很好看,從前兩集主人公一家的經歷就可看出咱們溫州人敢為天下先、吃苦耐勞的精神,作為溫州人,我們都覺得特別自豪。」瑞安人陳阿姨說,前天晚上她們一家人一起看了這個電視劇後,還討論了好一陣子。昨天一家人還特意來到均路村,實地看看電視劇裡主人公的老家。
家住市區的項先生說,他是在湖嶺鎮長大的,平時工作忙很少回老家,電視劇的場景讓他尤為親切,所以昨天帶著一家人回老家看看。
今年59歲的均路村村民傅彩萍是參與該劇拍攝的群眾演員之一,「這個劇組去年到我們村,在這裡拍攝了很多天,我去當了一回群眾演員,穿上了舊時的衣服,和幾名村民一起看木偶戲。就這樣一個鏡頭,我們拍了整整一天。」
村民陳玉巖說,他們村大概有30多人被選中當群眾演員,拍攝場景有三處。前天晚上看了電視劇,為自己參與了演出而感到自豪。
「改劇本一度哭到下不了筆」 市電影電視家協會副主席李濤談臺詞創作
「頭翹起來鸕鷀一樣」、「東邊眉毛畫西邊」,「絲瓜打鼓,中看不中用」……片中的這些溫州俚語,讓許多溫州網友倍感親切。有網友在網上留言說,應該再出個溫州話版本,這些話講起來會更有味道。
這些生動的方言是如何融入劇情的,會不會對不懂溫州方言的觀眾帶來理解上的障礙?參與《溫州一家人》創作並為其進行文學統籌的溫州市電影電視家協會副主席李濤說,讓溫州市民感到親切、讓其他地方的人在看劇時也能明白,這是他們在臺詞創作中融入溫州元素的基本原則。
記者了解到,劇本創作之初,臺詞基本以北方方言為主,後在多輪修改中逐步加入了溫州俚語、俗話。已經播出的內容中,周萬順為了方便跟阿雨的表舅說話,叫兩個孩子出去時說:「下雨又不是下鐵」,這句臺詞原為「下雨又不是下雹子」;周萬順向孩子們宣布誰去義大利時說:「我和你媽都排好陣了」,「排陣」替換了原劇本中的「商量」;原臺詞「一碼歸一碼」,改成了溫州俗話「橋歸橋,路歸路」……李濤說,類似這樣的「溫州話」,在接下來的每一集中都會大量出現,而貫穿整個劇集的是兩組最典型的溫州方言「排排陣」和「試試看」,「排排陣」體現了溫州人的智慧,「試試看」體現了溫州人的行動力。
不少生動的溫州方言,例如「觀切」(形容人的外貌漂亮),「靈泛」(形容腦子很靈光)等,由於翻譯成普通話後難以被理解,不得不用其他詞語代替。李濤介紹,該劇劇本最後一稿是在邊拍攝邊修改中完成的,導演孔笙在拍攝中遇到不能理解或是難以理解的臺詞時就會聯繫他們,及時修改。觀看這部劇時,觀眾無論是否懂溫州方言,都能夠在「沒有註解的情況下理解臺詞」。
除了富有溫州特色的臺詞外,劇中人物名字的確定也是經過了反覆推敲的。李濤說,主人翁周萬順的名字,在第一稿中為「周老順」,在討論時有人提出這個名字像北方人名,應該改得本土化一些,「後來改成了周萬順,編劇高滿堂老師問為什麼這麼改,我就用瑞安方言念這個名字給他聽,他說『我聽不懂,但確實挺好聽』。」除了周萬順外,「阿雨」兩字也是根據溫州人過去喜歡的取名方式定的,「麥狗」這個名字也是聽取了一些瑞安人的想法後確定的,而且在當地村裡就有人取這名。在後面的劇情中,一些角色的綽號一定也會讓不少溫州人覺得親切。
劇中的許多場景,來自當地的習俗。比如周萬順一家要外出闖蕩、村裡老少送錢這一幕,均路村村民蔣佩花說,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外出闖蕩可是一件大事,由於路途遙遠,親朋好友會提早送錢,也就是我們溫州人說的「路財」。
「看前幾集,觀眾可能會覺得很親切,隨著劇情的深入,大家會發現這部劇不僅僅融入了溫州元素,更是溫州人創業史的濃縮。」李濤說,劇中的每個時間節點都會與在溫發生的大事相聯繫。第二集中已提到了私營工廠掛靠國營企業的方式,在之後的劇情中,觀眾還可以看到抓八大王、火燒武林門、貼牌生產等關係溫州發展命運的大事件,這些重大事件通過戲劇衝突逐一呈現,「主人公一家創業的艱辛,深深感動了我。我改劇本時,一度哭得寫不下去,只能等眼淚流完再接著工作。」
「喚醒了我們的記憶和驕傲」 市民熱議溫州精神
貫穿全劇的濃濃溫州味,一經亮相就引起市民共鳴,不少人通過微博表達觀後感。一些外地網友也紛紛轉發、評論。到昨晚7時,僅新浪微博上關於「溫州一家人」的微博已有7萬多條。
在已經播出的劇情中,周萬順把13歲的女兒送出國,自己賣掉祖屋出門闖蕩,這股子對自己狠,對子女狠」的破釜沉舟勁兒,勾起了很多溫州網友的回憶。
網友「豆豆媽-lemon」說:「昨晚和老公看了兩集,想起了自己十幾年前從瑞安老家搬出來的情景,那時一家人挑著兩個籮筐,鄉親們送來了『路財』,和劇中展現的場景簡直一模一樣。」
「少先隊員丶小峰峰」說:「《溫州一家人》裡的情節太像小時候了,姐姐也是這麼小出國的,真的不容易啊。第一集裡出現的村裡老房子和我小時候的房子幾乎一模一樣。此片好看。」
網友「zhoupopo」說:「從《溫州一家人》,看到了我爹的身影。山裡種田種蘑菇出來,文盲一個,一路打拼,從拉板車到做老闆。再看看自己,很深的感觸。」
《溫州一家人》更是喚醒了許多市民對溫州人的創業路和「溫州精神」的記憶與敬意。
「昨晚看央視的《溫州一家人》感覺很親切、熟悉。三十年前創業的父輩們,就是靠砸鍋賣鐵的勇氣、對商機敏銳和肯於吃苦耐勞的精神起家的!」網友「江南孟子」這樣說。
「吳晨Laughing」感慨地說:「溫州一家人,真心覺得好看,才知道爸爸那輩人創業賺錢是這麼不容易。」
「溫州美食大搜羅」發微博說:「看了第一集、第二集,決定追這部劇了!讓我想起了爸爸媽媽所講述的他們背井離鄉的故事,希望故鄉的人能重拾吃苦敢拼腳踏實地的精神,一切美好能再現!」
「邢旭律師」認為:「這是一部濃縮改革開放歷程的史詩,雖不宏大,卻也壯美。現在的時代,需要出發時的那種精神狀態,那種勇往直前的幹勁,英雄不是瞪眼睛瞪出來的,是拳打腳踢幹出來的。」
許多外地網友,也通過微博表達了對《溫州一家人》的關注和支持。遼寧瀋陽的網友「堅強永恆」發微博說:「看了《溫州一家人》很有感受,膽子大,有原則,永遠積極樂觀向上,在他們眼裡困難都不是事,繼續關注。」實名認證的微博「福州鼓樓共青團」評論道:「看了《溫州一家人》,會明白創業不僅是激情、勇氣,更是對自我價值的追尋。」
對於市民的熱捧,溫州大學教授張小燕認為,《溫州一家人》是溫州人的縮影,是溫州精神的寫照,對溫州人來說,看自己人的故事,熟悉又新鮮,真切又親近,所以大家關注度會特別高。
「這部劇其實是一個誘因,就好比點亮蠟燭的那根火柴,喚醒了許多溫州人的自豪感。」市委黨校副校長蔣儒標說,改革開放以來,溫州人以敢闖敢試的精神為世人所熟知。近幾年,溫州確實發生了一些影響溫州形象的事情,在這樣的時期,一部講述溫州人創業創新史的電視劇,對正面重塑溫州形象、提振信心會產生很積極的影響,「這種信心、凝聚力,善加引導,可以成為溫州新一輪轉型升級的積極力量,成為『三生融合·幸福溫州』建設的有力推手。」蔣儒標認為,從全國層面來講,溫州精神充滿著創新變革的力量,這與十八大精神中的改革創新也十分吻合,「通過《溫州一家人》,傳達了一種凝聚力量攻堅克難的勇氣和決心,有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
記者 朱奕 琳子 金暉 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