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評論員:任憑風浪起 我有壓艙石

2020-12-04 金臺資訊

日前,在眾人的關注中,今年一季度經濟數據出爐,GDP同比下降6.8%,出現有數據記錄以來的首次負增長。顯而易見,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即使在這麼困難的情況下,「三農」依然交上了一份不錯的答卷:佔夏糧90%以上的冬小麥長勢良好,春耕生產有序推進;糧食價格總體平穩,同比上漲0.6%,環比持平;農業(種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疫情前期受到較大影響的畜牧業,一季度末也呈現加快恢復和改善的態勢。

這是一份來之不易的答卷,正是源於多年以來始終堅持重中之重戰略不動搖,「三農」這塊壓艙石才得以在疫情衝擊之下依然如斯穩固;這是一份彌足珍貴的答卷,正是得益於農業的亮眼表現,我們的抗疫保供才有了堅實的物質支撐;這更是一份堅定信心的答卷,正是農業農村的良好態勢,為下行風險凸顯的全局經濟夯實了底氣、穩住了勢頭。中國「三農」在重大危機面前從容不迫的表現,再一次證明,「三農」這塊壓艙石,任何時候都只能穩固,不能減弱;也用活生生的事實說明了一句話:任憑風浪起,我有壓艙石。

這份答卷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三農」都是保持全局主動的穩固大後方。「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從來打的都是糧草,比拼的是後方。戰「疫」初期,各地封路堵路、交通受阻,如果不是我們「米袋子」「菜籃子」建設攢下的家底,農產品供應能夠這樣始終量足價穩、秩序井然嗎?疫情中工業暫停,農民工外出務工受阻,如果沒有穩定的承包地和農村這個退路及後路,社會能這樣平穩有序嗎?春耕時節,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如果不是長期以來我們千方百計調動地方重農抓糧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春耕生產能如此順利開展嗎?很難想像,如果「米袋子」「菜籃子」供應跟著疫情暫停了,或者受影響了;如果農民工工作沒著落,滯留農村且沒有穩定的承包地;又如果春耕生產不能如期有序開展,會引發怎樣的連鎖反應!恐怕真到了那時候,再怎麼「抱佛腳」也來不及了!「三農」這塊壓艙石,風平浪靜不顯,驚濤駭浪有為!

這份答卷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三農」都是厚植中國發展韌性的戰略迴旋空間。古人云:「凡屬艱難危險之事,必預籌而布之,務有一定之法,並計不定之法。」歷史告訴我們,社會的發展總是與危機和災難常伴,既要勇往直前、敢於衝鋒,更要懂得預留後手、有備無患。「三農」就是這個「後」和「備」。遠的不說,近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下,2000萬農民工離城返鄉。這是何等之規模,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全社會都曾擔心會不會由此引發經濟和社會危機。令人慶幸的是,這樣的結果並沒有出現。鄉村的巨大包容性,吸納了大量的返鄉就業,維護了社會的穩定,並在各種政策的撬動下,促進了農村潛力的有效釋放,讓中國整體經濟較快實現反彈。如果沒有農村,沒有農民,且不說我們到哪裡去開闢如此龐大的內需市場,光是2000萬人口的安居就是大山壓頂,哪個國家能扛起這樣的重擔?哪個經濟體能在短時間內化解這樣的危機?「三農」能,所以中國能;「三農」強,所以中國強。疫情是一時的,是終究要過去的,但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長程跋涉,不會一帆風順,還會遇到很多困難、挑戰甚至危機,必須留足可騰挪轉圜的空間。「三農」就是涵養中國發展韌性的「蓄水池」。

這份答卷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三農」都是「以我為主」的「主心骨」。世界上真正強大的國家,都是有能力解決自己吃飯問題的國家。這次疫情危機中,多國囤糧、限制出口,更是給我們上了一堂活生生的糧食安全警示課:如果不是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的糧食安全戰略,那麼等危機來臨時,難道真要張著口向世界要糧食吃嗎?別說人家是否願意賣給你,就算他人肯、你也買得起,還要看國際市場上有沒有那麼多糧食能賣?回頭看看,我們在糧食連續多年豐收、市場價格國內外嚴重倒掛的情況下,還始終緊繃糧食安全之弦、不敢輕言過關,是何等正確!又何其令人慶幸!未來大國博弈日益頻繁,世界經濟政治格局日益複雜,作為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我們務必要更加理直氣壯地強調糧食安全,更加堅定不移地把糧食安全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的糧食我做主,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是「定盤星」,更是「主心骨」。

「『三農』向好,全局主動」「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這是大實話,更是大道理。當前,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多地蔓延,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如何有效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如何積極擴大國內需求,釋放消費潛力?如何不斷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三農」是基礎,也是機會;是護盤手,也是驅動器。我們必須切實增強穩住農業農村這個基本盤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始終堅持重中之重戰略,「一百年不動搖」;不僅過去強調、現在強調,未來還要一直強調下去;不僅危急關頭重視,形勢向好、日常建設中也要重視;不僅要始終堅持,更要不斷加強、不斷創新。任何時候,強農惠農的手段可以變化、機制可以創新,但力度決不能減弱、投入決不能減少。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人類的每一次災難過後,都會留下彌足珍貴的經驗和啟示。我們相信,只要「三農」這塊壓艙石穩得住,任何困難都是暫時的;只要「三農」這塊壓艙石穩得好,大船遠航就一定能到達希望的彼岸。

相關焦點

  • 任憑風浪起 心有「定盤星」
    原標題:任憑風浪起 心有「定盤星」  新聞快覽   劈波斬浪,一路前行。從2015年4月3日起航以來,海軍152艦艇編隊先赴亞丁灣海域執行護航任務,護送商船39批90艘,驅離疑似海盜船11批共13艘。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人生需要「壓艙石」
    沒開過船的人,不太可能了解「壓艙石」所承載的意義。聽一位船老大講,船艙底部有一艙室,空船狀態時專門用來裝水或石頭,裝上水就叫「壓艙水」,裝上石就叫「壓艙石」。有了它,船吃水深了,即使遇上大風大浪,也可以避免大幅搖晃和翻沉。   船要穩行離不開「壓艙石」,黨員幹部立身做人、幹事創業、為官從政,也都需要裝填幾塊「壓艙石」。
  • 新編歷史話劇《壓艙石》在貴港首次公演-廣西新聞網
    2018年08月15日 06:59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唐正芳 李園園 編輯:覃鴻圖
  • 大型歷史話劇《壓艙石》全區巡演拉開帷幕
    圖為《壓艙石》劇照。廣西新聞網記者 覃錚 攝圖為《壓艙石》劇照。廣西新聞網記者 覃錚 攝圖為《壓艙石》劇照。廣西新聞網記者 覃錚 攝圖為《壓艙石》劇照。廣西新聞網記者 覃錚 攝圖為《壓艙石》劇照。廣西新聞網記者 覃錚 攝圖為《壓艙石》劇照。廣西新聞網記者 覃錚 攝圖為《壓艙石》劇照。廣西新聞網記者 覃錚 攝圖為《壓艙石》劇照。
  • 黨員幹部要放好政治紀律規矩這塊「壓艙石」
    中央組織部部長陳希強調,「黨員幹部必須把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作為安身立命的『壓艙石』」。   壓艙石, 是早年船在航行的時候,因怕船身太輕而導致翻覆,就在船底放置大石頭,以求船身穩定。船有了「壓艙石」,吃水深了,即使遇上大風大浪,也可以避免大幅度搖晃,不至於造成翻沉。   「人之處於世也,如逆水許舟,不進則退。」
  • 人民論壇:中國經濟的「壓艙石」
    正所謂「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中國經濟之所以能表現出超預期的穩健,主要得益於超穩固的「壓艙石」。 比如,工業筋骨更壯。在海底放一臺「3D印表機」水下鋪「路」,這不是科幻電影特效,而是由我國自主研發、在江蘇南通下水的自升式碎石鋪設整平船「一航津平2」的真實工作場景。工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筋骨壯則經濟筋骨強。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向好趨勢為築牢「三農」壓艙石再添底氣
    據農業農村部網站消息,8月份農業農村經濟克服災害多發重發等不利影響,呈現農業生產穩定、農民就業形勢向好、農村事業加快發展的良好態勢。穩定向好的態勢,源自紮實有力的支撐。克服不利影響,農業農村經濟運行穩定向好,說明衝擊是短期的、影響是可控的,我國農業生產、農產品供應、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的基本格局和總體勢頭不會發生改變。事實證明,「三農」向好,全局主動。只有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從根本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才能從容應對錯綜複雜的風險挑戰,真正做到「任憑風浪起,我有壓艙石」。
  • 廉潔自律是黨員幹部的人生「壓艙石」
    船要穩行離不開「壓艙石」,黨員幹部立身做人、幹事創業、為官從政,也都需要裝填幾塊「壓艙石」。負載「壓艙石」可能會降低船速,卻可以讓人生之舟安穩駛過暗礁密布、激流縱橫的水域。對於黨員幹部而言,恪守廉潔自律要求,不僅是立身之本、為政之基,更是人生「任憑風浪起」,我自「穩坐釣魚船」的「壓艙石」和「穩定器」。
  • 律己是人生的「壓艙石」
    人難得有自知之明,人最難了解的也是自己。「人心未易知,燈臺不自照」。人總是更容易發現別人的缺點,對自己的不足卻不能輕易看見。「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終日不見己過,便絕聖賢之路」。經常反躬自省,拿別人的長處比自己的短處,把別人的缺點當成自己的缺點,可以幫助認識自身的不足,補齊自己的短板。  人最大的失敗是被自己打敗。
  • 人民日報評論員:「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壓艙石」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人民日報7月1日評論員文章:「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壓艙石」人心所向,眾望所歸。6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並將其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
  • 有恆產者有恆心,農民日報推出評論員文章《長久不變 基石永固》
    不僅給億萬農民吃上了「定心丸」,也為紮實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振興鄉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土地制度關乎億萬農民的命運,是我國農村最根本最核心的制度,穩定土地承包關係是農村土地政策一以貫之的重要取向,也是確保國家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堅持土地家庭承包經營,成功解決了億萬農民的溫飽問題,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 農民日報刊發編輯部文章:百年之變入通途
    總有一些年輪,註定被歷史深深鐫刻;總有一些時刻,標記著未來的方向。2020年,千年「小康」,一朝夢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史上聳立起新一座裡程碑;2021年,「第二個百年」將從這裡啟航,我們將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 「廣州日報少年評論員」活動周末「送課到校」
    周五周六兩天,第二屆「廣州日報少年評論員」體驗營活動繼續舉行。12月11日下午,廣州日報廣言團隊「送課到校」,向集體報名參加活動的學生們送上少年評論員系列課程,廣受好評;12日上午,近300名師生來到廣報中心回訪,並現場了解新聞採編流程,開展新聞評論實踐課,現場氛圍十分熱烈。
  • 胸懷「壓艙石」 常啟「三觀」燈
    小船想要穿越風浪,老船工都會用「壓艙石」壓實船艙。人生如行船,通往彼岸的航程絕不會一帆風順,難免碰到風浪、暗礁和淺灘。面對挫折與挑戰、迷茫與誘惑,要想不「觸礁」、「擱淺」,我們就需要一塊「壓艙石」來充實膽氣、增強底氣、保持硬氣。
  • 一塊「壓艙石」的故事
    幾個世紀前,不少赴菲律賓做生意的中國人,從中國運來絲綢、茶葉、陶瓷等貨物,為了使船能經風浪而不翻,他們會在船的底部放幾塊大石頭來「壓艙」。等返航時則將這些壓艙石留在了菲律賓。久而久之,這些石頭被當地人用來建造房屋、鋪設道路,所以現在當地許多房子和道路上都有當年中國人留下的石頭,而且他們還有了特殊名字,叫做「中國的石頭」。一塊塊漂洋過海的「壓艙石」,見證了歷史,也成為了兩國友好交往的印記。當地導遊介紹「中國的石頭」時會說,中國人到菲律賓是為了貿易和友誼,中國人民是菲律賓人民真正的朋友。
  • 新疆日報評論員:事實勝過雄辯 謊言不堪一擊
    事實勝過雄辯 謊言不堪一擊新疆日報評論員事實勝過雄辯,公道自在人心。中國新疆的人權狀況,不是美方一紙「法案」、滿篇謊言所能歪曲和抹黑的。今天的新疆到底「好得很」,還是「糟得很」,天山南北各族人民最有發言權。在美方將所謂涉疆「法案」籤署成法的前一天,兩則關於新疆的消息尤為引人矚目:一是新疆「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基本解決,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二是新疆所有貧困人口徹底告別苦鹹水,全面實現飲水安全。
  • 信仰是壓艙石
    回國後,他便毅然將自家的一箱子田契鋪約燒毀,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民協會。他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革命領導人彭湃。面對敵人,他說:「為了我們的子子孫孫爭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究竟是什麼力量讓他點燃那場農民運動的熊熊烈火,讓他放棄錦衣玉食與家庭決裂,讓他義無反顧走向刑場?答案是:信仰的力量。  人生如船,信仰就是壓艙石。
  • 需要"壓艙石"充實膽氣
    胸懷「壓艙石小船想要穿越風浪,老船工都會用「壓艙石」壓實船艙。人生如行船,通往彼岸的航程絕不會一帆風順,難免碰到風浪、暗礁和淺灘。面對挫折與挑戰、迷茫與誘惑,要想不「觸礁」、「擱淺」,我們就需要一塊「壓艙石」來充實膽氣、增強底氣、保持硬氣。
  • 湖北日報評論員:城鄉共防控 重點在農村
    湖北日報評論員近期國內一些地方出現的散發或聚集性疫情,給我們的一個警示是,農村是疫情防控的薄弱地帶。不到一個月,就是春節,人員返鄉以及聚集現象會增多。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要保持高度清醒,城鄉共防控,重點在農村。
  • 邢臺日報評論員: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
    邢臺日報評論員: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 2021-01-16 11: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